|
D/ 大多数时间都在执行一种过于陈腐且呆板的自然主义,转折戏的调度也实在是味同嚼蜡。但这种笨重感在之后漫长的堆积中终于在人物的面容雕刻中被转化为一种细微的跃动,而空间也在人物活化之后被展开。因此在最后姿态的多重奏中,似乎终于碰到了《第一头牛》的脚趾头。 |
|
3.5,言语与情景的错位,人物状态犹如从环境中真空而出,起到一个造型的作用。形式本身具备制造强情境的能力,但没有填充物,空洞之作。 |
|
3.5 |
|
与拉乌·沃尔什《反攻缅甸》和尼古拉斯·雷《沙漠大血战》处于同一战争片脉络中。 |
|
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实景拍摄的画面很美,尤其蓝调时刻的那一场枪战和众人在帐篷里,围坐在炉灯旁思考参军的意义,极具文学性与哲学性。大光圈浅景深的统一风格表现了士兵对周边环境的警惕与内心的焦虑 |
|
#戛纳一种关注 一篇小散文。想起了《马尔姆克罗格庄园》,聊天没有废话,游走于哲学、信仰、战争与人生。散场时同行的专门从伦敦赶过来看电影的老爷爷说,“与众不同的试图探讨战争的方式。” |
|
摄影很美,我睡得很香。#pyiff |
|
slow war meditation cinema |
|
5.5。米勒维尼的電影都是單一場景的同義反復。 |
|
2.5,介于手持影像、日常对话构成的唯物现实主义以及通过特写,姿势触发的心理主义之间,导演尝试还原历史之中的日常时间,但它又是一部宗教电影,即对于“美国”例外的宗教特征的本质进行探索,但这两方面都是幼稚且浅显的,没有触及到任何杜蒙和马利克的精髓,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思考,也不是ecocinema。 |
|
#10699. #8th PYIFF# 首映。前获2024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并列)。视觉上非常像游戏(广角的同时长焦是怎么做到的……),同时也蛮触感的。关注的恰好是战争片里最不被关注的诸如安营扎寨生火做饭闲聊发呆这样的细节,因此在毫无准备的时候猝然响起的枪声才如此震撼(直接把我从座位上震起来了……)。剧作确实跟剧情简介一样“模糊不清”(也只有一个人物被提到了名字),跟影像上的反类型是相当之匹配的。不过在诸如“为何参战”方面的讨论就显得既老套又多余了,毕竟什么新道理都没讲出来,又不太匹配这种颇有想法的影像。 |
|
模糊不清的,是剧情。 拿风景人物来抒战争的情。一个侦察小队...一群志愿兵,老兵带新兵,并无太多战场经验,探索未知地区。遭遇敌军,也乱搞一气。最后就只剩残兵2,3只。 玩啥呢? |
|
这场战争是有理由的,上帝给我们的死亡都定好了时间,还有死后的归宿。但我不相信上帝,只相信对错,我相信用锁链锁着人就是错的。上帝的戒令只有一个是不可杀人,却不知道上帝是什么定位,在这场战争中是什么立场。执剑者必将死于剑下,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儿,胡子还没长,不知道怎么才能算一个男人。 |
|
行进与停滞中在探讨一些无需时下再继续复述的议题,但加急的天色与人脸恍惚的神色本身是有分量的。 |
|
- |
|
头尾以及其他相对静止的部分还不错,但人物剧烈运动(包括说话-以及说的内容)的部分毫无说服力——战争的时间性被均质化的后果。 |
|
我始终觉得这类影片是自我矛盾的最好诠释:一方面不去拍摄那些我们心目中认为的大场面战争戏,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战争中人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从而传递出一种人与战争的互文性。而要做到这点,毫无疑问是对导演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最终从效果来看这点的确是能够被捕捉到,给出最佳导演的结果让人觉得是合理甚至于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会让人觉得导演根本没有“以人为本”,所有那些充满哲学性的与大道理的话语笨拙而机械地从角色的嘴里毫无感情地说出,完全成为了环境的工具而已,而并非是那种自然而然从故事中慢慢拧出的真切动人的内容,显出一股欧洲文艺片式的绝对功利与讨好性,而将其安放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语境下无疑生出了一种诡异的滑稽感,充满了令人捧腹的不和谐。 |
|
@L'Arlequin 3.5,一种高语境的影像札记,关于拓荒、战争和生存,但视听常规化的程度和对话的稀松平常不分上下。映前碰到了杜蒙夫妇,克制住了多聊几句的冲动。 |
|
BIFF2024,映后气氛好,导演挺真诚 |
|
这才是我的菜。。。 |
|
隐约感觉到他想拍什么,《自己去看》式迫近至残忍的真实?或是莱卡特式的反英雄新西部片?但观感实在沉闷,台词对我是无效的呓语,是否是语境相差太远,这样的批评未免显得不太公平。 |
|
2024了,反思战争荒诞虚无的电影还能拍这么无聊🥱 |
|
仗打不赢,只会反思 |
|
感觉自然主义的战争片都是这种拍法,这一部显得有些空洞与平常了。 |
|
#Anteo 导演映后
【B】在每个场景中,米勒维尼的镜头永远只会聚焦其中一个人的脸,甚至不会因说话主体的转移而转移。但这一份“清晰”均匀地分摊在不同的人物面庞,如同正在共同面对的随时到来的残酷。而观众共同观看清晰之外的“模糊”,闪烁的火光,恐惧的身躯,悲伤的哭号,未知的茫然,以及漫长的停滞中所带来的一点平静。 |
|
看得人发困 |
|
午夜场第三部,实在看不动,睡了一半 |
|
米勒维尼总会在他创造的形式当中迷失,每一场戏单拎出来看力度是较为恰当的,但连起来看就是一个平面,始终没唤起太多变化。 |
|
@Cineum Imax |
|
24平遥国际影展# 真美国内战,但美帝没有崩裂。本以为前方的蓄积会在枪响之时最后释放(这个结尾也不错)两星半 |
|
BIFF29 从严酷的生活点滴看战争的背面,不要看战争的大场面要看具体的人已经是这些年的拍摄方向,本片只是更加极端,视角更加边缘。慢电影那些呈现生活过程的镜头,过肩视角等增强的个人肉身代入感让我想起荒野大镖客游戏,然后这电影就没有然后了,被秒了。 |
|
#平遥2024
一个意大利导演拍的《薄伽梵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新派通心粉西部片。 |
|
捡石头,看石头上的金线,打牌,搭帐篷,打棒球,野外洗头洗澡,打水,给马梳毛,晚上火把防狼,换岗,教放哨,教左轮手枪……都是传统战争片一般不会拍的日常,让观众和这些南北战争的士兵度过无聊的两周,再加上有段不太能分清谁是谁的枪战。晚上篝火聊天来点题,“我们是在杀人,在杀好人,在杀美国人。我不知道上帝会站在哪一边。”“我是顿克人,我们不养奴隶”,“我不相信主和撒旦,但我相信对错,用铁链拴人是错的。”很特别的“一种关注”,看的时候精力充沛,很享受。#pyiff08 |
|
-
我不知道本应该成为电影的经典名言,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既然不知道那么电影的意义就在于逐渐的感知/去知道。但是广角和景深虚焦所带来的仅仅只有我知道面前的事物在干嘛,我知道士兵在作战我也知道他们是孤独和绝望的,可我不知道什么,我似乎什么都知道了。那么我对电影还有什么欲望,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因此我再次变得对电影一无所知,我再次不知道电影发生了什么。米勒维尼让我变成这样,如今我除了知道身体做出了什么反应之外我还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不知道原来自己是部电影。毕竟除了杜拉斯,很少有人会让大家觉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吧 |
|
@PYIFF 2024 影像如同被拍摄的战争现场同样干瘪,加入信仰的议题又将其平整度破坏。手持摄影的跟拍,呈现几种视角的动作的剪辑,那些似乎让影像意识出现的瞬间都没能让应有的要素被拍得更为丰富。调度不够好看。 |
|
高度依赖环境,语言的反复只带来静态的思考,但在战火洗礼中凝聚起强度也积累出势能,终于在漫天白雪的场景下找到情感的出口。 |
|
2024.09.29 平遥小城之春 | 模糊的敌方 但其实对手是谁并不重要 战争是没有意义的 战争对年轻人的摧残更是 |
|
谢谢出票给我的那个人。看睡了几次,一点也看不懂。有等待戈多的荒无感,我是土狗我看不懂。 |
|
本届平遥看过的最好睡的一部。。。近景人物清晰背景模糊确实很好看,但也没必要拍十遍对吧 |
|
试图沉浸感受但实在是很难共情,看之前想着89分钟还蛮短的,看的时候觉得好漫长啊……只有在电影院才能坚持看完,且看完之后能记住的部分寥寥无几。这也是我本届看到提前离场的人最多的一次,当银幕上主角说“我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儿了”,我心想我也是。 |
|
3.5 哲学对话、战争意义、宗教信仰、家庭、生活等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反思。喜欢这里面的枪战戏,慢电影路线。惊喜不大,最有意思的是对话和枪战戏。 |
|
说真的,我看这个我为什么不去玩大表哥2呢??片中很多镜头设计都有借鉴大表哥2或者说其他类型的过肩第三人称,尾追第三人称视角游戏。而导演构建的心理空间因为太过于写实而缺少了心理空间的变异,反而影响了主题。 |
|
大家为了躲避类型化都走向把故事往最无聊的方向拍的极端 |
|
PYIFF第七场,徒有风格的无聊作品,讲的还是老套故事 |
|
#77th Cannes Un Certain Regard# 6.5/10 几乎仅仅是相似片段的拼贴,匮乏语料,干瘪。 |
|
都在想为了什么战斗,这么想的多数是炮灰。 |
|
【3.3】有种裹在水晶球般的形式之美,存在观察的距离但周边却又空洞只剩角色在身旁,土地和上帝都恍然在那片空洞中,奇异的流淌和并行。 |
|
还是吃的太饱了,美国内战,南军还在考虑“我们为什么杀人?为什么杀好人?为什么杀美国人?同时期地球的另一边,湘军已经快攻破天京城,准备拿城里上百万人祭刀庆祝了。 |
|
8th PYIFF# 几乎是最为机械的自然主义方法,试图还原时间迷雾里的历史真实,用一种日常化的处理穿梭在战争和平静之中,似乎要在历史的时间里复苏战争的古典美学。可填充的文本幼稚生硬,更多是为了造型的展现,没有锐度,更不存在哲学。反倒是在临近片尾才唤醒了影像的知觉,在漫长的累积和人物面庞的凝塑中恢复一丝灵动气息,或许第一枪应在此时才姗姗来迟。 |
|
比较少见的聚焦于战争中个体的心理状态,但情感表达与视听语言实在匮乏,更像是无主题的记录片,内容形式全靠脑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