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分之二4+,后三分之一1。 |
|
佐尔彻绘制的权力图谱依然如蛛网般密实 家庭空间不只是装载人的容器 还是剥夺人的罪魁祸首(这种权力又恰恰是人所赋予的) 大他者的幽魂笼罩着这里 暴力的可能性根植于日常 从飞溅的菜汁到飞翔的无头鸡 再到洗衣机里的猫咪 被困的麻雀尚被放出烟囱 但没有人能从血缘逃逸 微妙的瞬间被重写为不安的关系 固定镜头之下每人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 每两人的对话都被正反打闯入的第三者打断 难以分辨凝视/窥伺是突然登场的事件还是被镜头的诡计隐藏的存在 母亲的降临和破碎的陶器、微波炉里的金属和靠近边缘的花瓶等人物行为的残余物一样 标志着某个质变的临界点 既像游走的二氧化碳让氧气噤声、窒息 又搅乱一潭死水 一时间让砸钢琴声、犬吠声、笑声打闹声、婴儿啼哭声百千齐作 可惜镜中的现实笼罩着梦境般的灵韵 真拍梦境却崩掉了 |
|
3.5,行进到中部的时候已经觉得这片子到头了,无法直面冲突、直接崩毁。全片的细微冲突如此直接和锋利,累积出来的能量却需要在一场又一场的隐喻里化解。如果全文要表达的是家庭是地狱,这么大费周章是何必呢? |
|
【5】奇怪的分裂。电影的好看在于前四分之三用柔光与自然光的结合运用,随着人物角色的加入与对话的拓展,在室内流动空间中描绘了生动且张力的人物关系与剧情矛盾。亟待解决的剧情,人物失衡专横。人人厌恶的女主人,望着妹夫cum shot目不转睛发呆,一脸无辜,任劳任怨的男主人,转头偷情一个吻。妹妹,儿子,女儿们,每个人各怀鬼胎的心绪是什么?电影秉持着这股神秘感,持续到虐狗事件的发生,随着突兀的电子潮流音乐开始,意向画面的加入,就完全失控且找不到失衡感,困在一整个房间的人找不到出口,不了了之。人物塑造是对准了《寄生虫》前半段,但处理高潮和结尾,完全失衡。最后随着烟囱里麻雀的尖叫,正式这出大戏的失败。 |
|
又一部话唠生活流不知所云神棍片,诡异的态度一时让人不大能厘清人物关系 |
|
毛毛虫变成蝴蝶被女人掐死,猫钻进洗衣机滚筒被人类甩干。海蛸吃掉自己的大脑扎根在海底,再也不会飘走。雌性萤火虫产卵之后被雄性吃掉,再也不会飞翔。如果你看过微波炉里的火花,就知道比手臂更疼痛的是无法爱自己的母亲。如果你见过鸬鹚消失的小岛,就知道比失火更恐怖的是不离婚让孩子生活在地狱。 |
|
随着音乐飞起来的段落挺厉害的。烧房子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包饺子的反义词。 |
|
3.5;与《女孩和蜘蛛》一样,以某事件为主轴串起前尘往事,映照焦虑不安的现时,将摄影视野大半限于室内,以群像的穿插和走动实现构图的变化和站位的区分,并以此来暗示人物关系的过往与变化;同样也涵盖大量空镜的意蕴和动物的隐喻,去折射人物的心境和关系的危机显现;但整体不如前作有趣,群像的线头缝结显得有些机械。
值得称道的是光线的核心功能——外象的明媚田园风光,内里全是家庭恐怖故事,怨愤、嫉妒、欲望、失落同麻雀一道潜入烟囱,暴力的幽灵攫住三代人;最好的一段是随着电子乐穿行的灵魂出窍,人影开始发生分裂,一切都开始流动,凝视的空间互换,象征安宁的小岛和象征狂想的火焰重叠。 |
|
BIFF 2024 No.18|能不能别和伯曼哈内克比了,看见欧洲家庭黑暗抓马就提这俩醒醒吧差远了(他俩的家庭伦理“恐怖片”好在一种“问题永远不能被解决”的残酷和冰冷,这片比起来简直太亮色了也根本不打算走这个路子OK?)。前面表现家庭内部问题重重的部分极好,后面试图解决问题寻找剧作出口的部分重复冗长甚至差劲。“梦”玩多了=没劲。低于预期,但可以看看。杀鸡戏好评👌 |
|
伯格曼(恶毒变态版),我愿称之为《秋日惊魂曲》。 |
|
很风格化又诗意的“家庭恐怖片”,以一场持续两天的家庭聚会缓缓剖露出一个大家庭的不堪过往及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压抑控制与积愤相恨。与前作[女孩和蜘蛛]同样用了固定机位镜头+流畅自如的画内画外人物调度,声音设计与电子配乐亦至为精妙恰切。时而可见的框式构图彰显出这座囚困住一家人的“凶宅”之威压。明丽可人的光色和内在的窒息扭曲形成巨大反差。前半程的张力在之后镜头兀自运动起来的超现实幻梦段落里得以释放,随后又是新的一天。但这后1/3的内容似乎与此前稍有脱节,或者说经年累月的原生家庭创伤与心理包袱解决/延宕得太轻松了一点。动物意象趋于符号化,撕成两半的蝴蝶,烟囱里出来的麻雀,放在洗衣机里亡去的猫咪,似弱实强的萤火虫,烤箱内的无头烤鸡,被鸬鹚占领的小岛……(8.0/10) |
|
不难看,但是有种前三分之二似曾相识后三分之一故弄玄虚的感觉。好几个地方我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没完。 |
|
男人拍的鬼东西。 |
|
太差了,比上一部还差。杯盘猫狗,太囿于私产概念。给人物超限的关注,人物除了戏剧又没有任何超然的机能。 |
|
#8thPYIFF 4.4/5 目前平遥最佳。或许算是女版的《博很恐惧》? 相比于A24的疯癫心理惊悚,又多了些贝洛基奥式的新浪潮家庭伦理崩坏。在极狭小的叙事空间里精巧地使用各种镜像与意象进行调度,利用“永不上锁的门”这个设定,在反复偷听与被偷听中寻找家庭代际的情感联结,完成度惊人。《分手派对》的导演可以来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repeat。 |
|
#77届洛迦诺电影节 爱猫人士表示强烈谴责 |
|
纵然出现了诸多非常刻奇的段落设计,但整体对人物状态的敏感捕捉、具有破坏性的关系构建依旧是从《女孩和蜘蛛》衍生而出的:对物体的观察与凝视,转而内化为情绪。因此题材的老套并没有影响观看的舒适感。 |
|
#10680. #8th PYIFF# 卧虎(可以提前发最佳了)-果然是最佳影片。前入围2024洛迦诺主竞赛。9分,曲尔歇尔哥俩这套风格强烈视听体系用来拍惊悚片竟然出奇地优秀,这种亲人之间相互折磨拍得真是让人又痛又爽,比起《奇怪的小猫》和《女孩与蜘蛛》的纯形式推演真是上了好大一个台阶。当然硬扣点分就是结尾那个烧房子其实没啥必要,前面一个梦境的视觉华彩段就够了……结尾有点冗。另外这片大概也是影史级别的对萤火虫的用法……#年度十佳候选# |
|
外婆是蕾丝边+控制狂,外公家中饮弹血溅女儿一身,母亲继承控制狂人格且有自残倾向,父亲对亲人冷漠扭脸跟小保姆偷腥… 过于清晰且狗血的人物心理和家庭矛盾反而消解了前面家人日常互动无比真实的窒息感,把整个故事推向一幕奇观。全片最有原创性的角色是小儿子,做饭打扫比保姆都干得多,堪称影史最吃苦耐劳中产家庭小孩。 |
|
北影节你的无聊opentalk能不能赶紧停止! |
|
8th PYIFF.01@小城之春。叫蜗牛壳上的萤火虫也成立。像是替佩措尔德拍火精灵故事,但是拍毁了。 |
|
5.5 好糟糕的调度,室内人物的行动包括情绪不是连贯的,像是一个个机器人突然接收到一个指令去执行另一个行动,然后放弃当下执行的事件,结尾母亲看着镜头突然眼睛往左上方看更像个接收信号的机器人了 |
|
这家人看上去给房子上了火灾险,还给火灾险也上了一个险。 |
|
#8th PYIFF# 艺术片版《遗传厄运》,把家庭片拍成恐怖片。
导演前作《女孩和蜘蛛》就很喜欢,完全就是室内空间调度大全,也是人类关系大杂烩,有一种“空间决定论”,拍的是空间格局,决定人的相遇和相处方式。
这部依然延续,拍家庭内部成员互害,由镜头不断隔开双人关系,再随第三者进入下个偶遇,人际关系的链式反应逐渐成型,在其间游走的,是恶灵一般的心魔。
而最终的聚会就犹如一场驱魔仪式,让所有人在歇斯底里中,吐出黑色的毒液。那场不辨真假的火,成为净化的明证。
湖心岛重又恢复宁静,小木屋里,可以喘息,可以偷情,可以窥视,可以重生。 |
|
将伯格曼式室内剧中的人物进一步机械化,佐尔彻的哥特凶宅片。
(长这么大才知道萤火虫是食肉动物……) |
|
虎头蛇尾真可惜,前面腐坏的气息和节奏多棒啊 |
|
3.5 当代视听版致敬伯格曼,阴狠发疯版的“家庭战争片”,家成为囚笼、家人成为困兽,和多兰《只是世界尽头》同款题材。美术、人物空间的调度,都极尽细腻之能事,每次音乐骤起都瞬间进入“cinema时刻”。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还是太难理解了,就,只是言语攻击和冷暴力,瑞士人能有这么恨吗?看着小男孩面无表情杀猫、最后整幢别墅着火大家开心微笑,真的很难理解,我更多是感到活生生烧掉了几千万资产....|北影节 |
|
有点看不懂,音乐推的很满,剧情莫名其妙。(ps,我现在脑海里还是,副馆长奔跑着来关灯,叠加三年前被另一位导演鸽的回忆杀……) #北影节 @CBD万达 |
|
【平遥电影展展映】最后一场放映。遭遇放映事故,几经重放波折看完。感慨视听、剧作、表演、调度各方面实在是太成熟,太高级了!卧虎大奖实至名归!影片对角色之间细腻复杂的恩怨关系捕捉细致入微,有伯格曼的观察,哈内克的冷酷,加斯帕诺的超现实。带来一出话剧般的家庭心理惊悚大戏。原生家庭中挥之不去的恨意如难以根除的恶性肿瘤,随着老房子的存在感染着女主角与家人。烟囱里的麻雀、破碎的碗碟、微波炉里的火花、被斩首的活鸡、洗衣机里的猫……压抑已久的怨恨、背叛、创伤,仿佛随着逝去上一辈母亲的记忆被召唤而出,用毫无遮掩的恶毒语言流露在角色嘴边,如火焰般肆意流淌。当然,也有兄弟姐妹间的同袍情谊。好像是一部发生在一个大家庭、一个大祖屋内唇枪舌战的“战争片”。也终将随着燃烧迎来一场肆意的解放与解脱。绝了! |
|
纠结了一个晚上,还是觉得成立。这部很明显地来源于伯格曼,但别说伯格曼,就是比哈内克也要凶狠一些。前半段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失望以至绝望,后半段一反(调度极其精彩的)室内剧惯性地直接飞起,从隐而不发的心理剧升级成视觉上的爆发。有趣的是这种爆发最终还是递归回了心理性(从《女孩与蜘蛛》的船舱延展到整个环境,或者也可以说是小木屋窗外的一切),外部依旧是灿烂的风平浪静,只是这种无限循环的残酷伤害可能还要远远超过真正的爆发所带来的终结,灿烂和美也产生了完全反讽性的恐怖含义。所以在这里人不是主角,凶宅空间才是真正的主角。 |
|
太难看了,非常难看,空有电影节的腔调没有电影节的水平。现在的导演和现在的观众一样浮躁。矫揉造作,评分很典。最重要的一点是,难看。而且是前面3/4和后面1/4难分伯仲的难看,一个个还在这取舍上了。。呵。 |
|
有病治病,能不能放过小猫?一定要这么拍吗我请问??? |
|
瑞士单元开幕片,映前有漫长的轮番致辞,又是生活流闷片,又碰上一左一右两个奇葩没素质观众,真是蛮考验我的。前半段观感还不错,外来的一家住进了本身已经相互仇恨、分崩离析的一家里,越看越觉得每个人都有点秘密和心理疾病,都很压抑,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表面上又要一起准备盛大的家庭聚会,看出了一丝悬疑片的感觉。大部分戏份都在厨房,密闭空间群戏调度、通过对话一点点拼凑人物过去和各自秘密还挺有意思。其实到女主幻想看到整个对岸烧起大火就可以结束了,后面又抻出一截没头没尾的加上场外干扰因素,实在看不下去了。表现人物压抑的细节动作、用生物学现象比喻人、空镜蒙太奇配音乐、两个人交谈回头发现另一个人站在身后、一个人撞见另两个人的反常举动等等手法反反复复出现,看多就麻了。被关进洗衣机的大橘好可怜,不要惹默默做家务的人 |
|
烧房子是一种新型包饺子吗 |
|
3.5. |
|
细枝末节全方位呈现变态又诡异的一大家子,不断累积互相伤害与自我伤害,人均碰撞着火花,原以为憋了个扎心的大招,结果是一场抽象的幻境,有种剧本突然间不知道怎么圆场的意外感。镜头的捕捉和空间的利用都ok。 |
|
77届洛迦诺主竞赛。开头的多视点剪辑对于我这种外语零级加脸盲来说看一遍确实容易让人看懵,回头又看第了一遍才清晰明了,导演在有限空间内铺设了诸多细节,信息量超级密集,稍微一不留神错过一个镜头信息或者台词信息又会导致看懵,亲人之间看不顺眼又离不开情感关系拿捏的恰到好处,其中多次用悄然在场增加这种情感冲突,群像调度、光线处理也相当不错。 |
|
导演延续了《女孩与蜘蛛》中对人与人关系的精准捕捉,并且利用高超的室内调度能力布置了一个家庭惊悚片的厂域,在只言片语中不断剥开原生家庭的秘密,最后迎来女主的“出走”——木屋里的隔岸观火,结尾稍微多了一些,另外声音的部分很用心,有一幕钢琴声猫狗叫人声混杂在一起的确让人有崩溃的趋势。 |
|
半部好戏。前半部延续Zürcher之前用偷窥视角拍摄隐秘关系、隐秘情感的绝活,视听、节奏、转场运用静物搭配音乐的形式,保留自身特点的情况下看上去要拓展更复杂、更黑暗的背景故事及其留下的创伤,我真以为是在前作基础上拓展世界观了,我上一部说下一步如果跳出舒适圈拍得好还可以继续5星。结果后半部塌了,诉诸神秘主义灵修风格,要么毫无铺垫粗暴直给,要么乱拍一气不知所云,看得莫名其妙。最终只能3星了。 |
|
后四分之一逐渐崩坏 |
|
两段“梦境”还挺带感的,除此之外工整到乏味,面瘫到刻意。#BJIFF2025 @CBD万达 |
|
#77th Locarno Competition# 8.5/10 沿袭机械式的人物论,但摆脱所谓封闭空间的约束,作为开阔场域仍留存无法摆脱的桎梏,得以使情绪在瞬间溃决,完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重塑。 |
|
#Locarno国际竞赛 |
|
视听美妙,但丽芙和女主的人物关系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so confused 。。以及有好多个瞬间我以为快要揭迷了但仍是铺垫。。全片从开头铺垫到结束一整个谜语人。另外也不是很懂金色头发的闺女到底为啥要勾引自己的小姨夫(咱就是说是想给社会主义老百姓来点性开放震撼?)但两位导演的personality蛮charming,片子也着实吊足了我的胃口,就整个算是比较愉快的观影体验。 |
|
这么温吞的灵异故事真没啥意思。 |
|
後面太難看了。。。 |
|
家庭关系在每个人心中的内部缠绕做的真棒 镜头的调度和人物的走位关系非常值得学习 |
|
6.0。一如既往精細的室內空間拆分與重組,但昇華立意的想法完全落入A24系電影的套路之中。 |
|
导演anti同性恋吧 |
|
导演作品真的欣赏无能,上部《女孩与蜘蛛》就难以get,剧作总是聚焦于各种关系之际的角力,叙事呆滞,要有些毅力才能看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