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牢戈化了 |
|
戈达尔去世了,卡拉克斯却进化成了戈达尔。字幕起很多人就离场了,但最精彩的是字幕后那一段木偶模仿“神圣车行”的飞行。 |
|
特别喜欢他自己拉片希区柯克那段。最后彩蛋安妮特在Modern Love的歌声中“奔跑”太棒了!!! |
|
Busan 2024 No.4|事实证明我必须得喜欢或者至少足够了解一个电影人的作品/履历才能欣赏进此人职业生涯later搞的自我感动程度max的“电影万岁”PPT作品……补几部卡拉克斯再回头想想这部吧……另外浓郁戈达尔味我根本消化不良(。(还有什么年代了老白男能不能别插porn里女人镜头进PPT电影了求求了真的不想看到 |
|
卡拉克斯真诚又肆意的影像,与戈达尔的蒙太奇拼贴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疯狂对话。短短40分钟却密度极大、暧昧多义,远胜过不少笨拙的剧情长片(比如某金棕榈奖电影)。永不停息的梦境,与20世纪各色精神父母的叠影,当下人物及社会运动的回响,重回火车进站的盛大惊奇与迈布里奇奔马的源初图景。“这是我”“这不是我”,诘问受诅咒的双眼,电影展露了无数的狗屎、灾厄,却也宽恕了人类的一切。永无止境地奔跑,扭曲的木偶身体,似悬浮又若飞翔的姿势,最后一段镜头至为动人。(8.5/10) |
|
卡拉克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拉出纵横的身体之线——纵向的跳跃与横向的奔跑,但纯粹的运动愈加困难。但同时,“不是也是”的叙述或许没有奏效,将自己和历史连结起来的Z线未能如戈达尔的碎片一样将目光敞开(当然,他怎可能不望向戈达尔?),每个影像都回归LC的恐惧中(这些他早已做过);仍然,童年的恐惧和梦令人动容,这是整个电影史的故事,于是我们继续看向那个绝对“非人类”的,代替我们奔跑的木偶。 |
|
拉威爾鋼琴協奏曲中的壞血和新橋戀人,我直接淚奔。對的,您的電影對於我來說就是那個存在於時空之外、不屬於任何人的,永恆的蘋果呀。 |
|
没啥好说的。你个垃圾福茂不如把这部片子和两部戈达尔凑在一起变成一个长片放进主竞赛呢。 / 二刷avec T |
|
是那种还停留在上一秒就被拖拽到下一秒的时间穿梭感,可每一幕又是如此具象可感。与戈达尔不同的是卡拉克斯始终在仰视这个世界,像初生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 |
|
戈达尔开的头,大导演/老导演都开始疯狂拼贴过往作品,这种时候考验的不是履历,而是手法上有没有新意。Carax是有的,I’m thoroughly entertained. |
|
@CannesDebussy 同样是对自己作品和其他拾得影像的化用,卡拉克斯玩出了花样和视听的厚度。他的影像一次又一次让我们重新爱上电影,振奋人心,准备开机。终于在戛纳,看到了属于戛纳的电影。 |
|
“如果一个人在梦中穿越极乐之地,保留一朵花作为他经过的证据,醒来时发现这朵花在他手里,那么,又会怎样?一一 我就是那个人。” |
|
JLG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
|
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电影,但这却是我的人生。 |
|
8.9 电影史同自己与自己的每部作品及其中迸发的动作与凝视时刻息息相关。 也许是戈达尔的去世让卡拉克斯急于完成一部这样似是回应《自画像》一般的作品,相对于戈达尔“后电影史时期”的作品,这部的频繁援引显得直接得多。反而有点想到戈达尔80年代的作品,导演本人在其中的出镜比较特别且轻盈可爱。 |
|
#ICA #二刷 #22112024 #一刷 #CurzonMayfair #LFF #17102024长评-昨日重现的幻觉和Z世代眼中的上帝已死。电影不光是以反传统呈现,同时感受到一股年迈的气息,也许是因为他强调他们已经老了,而Z世代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电影是以声音拼凑起的画面,画面基本服务于台词的表达。一直存在的人看着卡拉克斯的笔触串起了整部电影,她的呼吸一直存在,而他的笔触也没停止过,层层嵌套的声音提醒我们这些画面来自于哪里。上帝早已经死亡。大量的政治相关的照片和影像。视觉上实验性很强,以三色替换光线和阴影,分屏,负片,多重曝光。片中不光出现其他电影作品的片段,还有他自己的电影和有私人的家庭影像。听觉上笔触声非常美妙,尤其是结尾处的宝爷歌,眯着眼看玩偶模仿着前进,可以看到手,依然在场。 |
|
卡拉克斯迷影大合集,感觉像是读了一篇四页的PRL,references却有200篇(包括大量self-citations)还是比诺什的「坏血」剧照最动人😭 |
|
在快速翻动的页面中倾吐最真挚的独白,从过去的片段中汲取力量,作为一则反向的导引,它显得比过去的作品都更加直白实在,但节奏却同等地令人心潮澎湃。 |
|
可爱(独放bai林,真的想骂人,什么垃圾策展,所谓惊喜影片看得让人想吐,奔着卡拉克斯来的却要先被灌屎,如坐针毡的一小时。而且报名时写着这个片子在前面,但却被调后,就这还谈艺术啊自由啊,丝毫不尊重观众,你也知道放到后面人就会走了啊?真 恶心至极 |
|
总是能从一些电影中获得支持性的力量。卡拉克斯的结构能力还是那么好那么恰当和自如。题外话,重申我的短期暴论:尽人所能地去完成结构化,去知识性地梳理,去建立明确可辩的论述,恰恰是为了将所有那些不可陈述的事物平等开放给所有的生命。“知识”终将命令所有渴望知识的生命保持对不可知识的谦卑心。当然了,有些人有些文化有些历史给了它一个名字,譬如“上帝”(正如卡拉克斯借用上帝之眼的说法)。拒绝明晰可辩的工作,是把解释、命名、感受全部都拱手让给可易的权力争斗。 |
|
电影回家。开场三分钟即对其碾压式的影像感染力深信不疑,也再度证明卡拉克斯是新浪潮燃烧的最后一点灰烬。尽管这些语言早已不再是第一次诉说,作为戈达尔的门徒也确实缺失了一点他的灵活和广阔,然而与这一位绕不过去的高山相比,莱奥的驱动力更加感伤,更加哀怨,也因此更加直接,于是比起编辑一本字典,他只能向前奔跑。 |
|
戈达尔之所以是戈达尔,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不得不以最后呈现出的样貌而呈现的。 |
|
🎞️。屬於卡拉克斯的《自畫像》與《影像之書》,在自我梳理與剖析中形成了新的影像厚度。雙眼從未失明,攝影機永遠在場。 |
|
【C】相当一般,天天批判这个老登那个老登的豆瓣对着真正老登的self- indulgent电影打高分,我看你们全都是老登深柜。 @ MoMA |
|
今年戛纳看什么戈达尔,看这部就完事了。以及最后这个致敬Modern Love的版本完爆开幕式致敬格导的版本 |
|
#BIFF29 卡拉克斯自己的「电影史」和「影像之书」,但少了些戈达尔的尖锐,多了些自己的柔情和热烈,喜欢最后一段安妮特和着Modern Love狂奔的彩蛋喜欢到发疯! |
|
#Cannes2024-21 Cinema forgives everything. |
|
#IFFBoston |
|
与贾樟柯《风流一代》的拼贴与自我回顾刚好是两极:《风流一代》是看起来生硬笨拙的剪辑和迟缓的长镜组(倒也不算很长),是剪报册,是沉默、暗喻、尽可能少的台词和都是短句的字幕卡,是强烈的表达欲但只能欲言又止;《这不是我》是花样百出的技巧和极短的镜头(短到苹果的一帧),是手账本,是炫学、博喻、尽可能多的征引和过载的字幕卡,是旺盛的表达欲但其实语焉不详。贾不假,虽然这次有些过于粗糙和任性。卡拉克斯也还是他,又一次声明了自己是戈达尔的精神徒孙,仿制得也还不错。 |
|
4.4 |
|
简直是一部测试阅片量 - 尤其是卡拉克丝本人导演的电影 - 的职业生涯总结。它不仅在于银幕前的观众对话,也将他观看他之前电影的观众变成讨论的一部分且强调出“过去式”。对于老电影影像的运用,到他源于生活的实验影像,这是卡拉克丝的《再见语言》。 |
|
卡拉克斯在创作这支短片的方式上,如同印随戈达尔一般,却同时有着独属其个人的疯癫与浪漫注脚。如同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其永葆创作活力的重要支撑。 |
|
原来莱奥·卡拉克斯的脑子里是戈达尔式的,这个短片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跟不上思维的节奏。 |
|
A. 像是听了卡拉克斯半小时的大师班,并且可以一直一直听下去。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分享欲和好奇心,或许就是所谓“浪漫”精神的核心。好想钻进他的脑子去看看这个世界。2024.5.18 Debussy |
|
年纪大了,现在欣赏不了这种文艺逼自嗨片了 |
|
Amusez-vous bien, Monsieur Carax ! |
|
比起大家所谓的《安妮特》是卡拉克斯的自毁式忏悔和独白,这部才是卡拉克斯真正的自我,以及真正的艺术。
够真诚,够实验,够艺术,够夸张,够自大,够神经,够自恋,够直男癌……讨论了一切但最终回归自我。从电影之初的出现,到自我过往的剪辑,对影响人物的致敬,对社会和世界的批判和怀疑,并在最后回归那个不是自己的自己。然后原谅全世界原谅自己。
把影史向前倒放,从《持摄影机的人》到《月球旅行记》,到《火车进站》,最终回归梦开始的《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再次感谢电影和每一位怀揣才气的导演给我的美好。
我觉得这会是我最喜欢的卡拉克斯的影片,值得二刷甚至五刷。 |
|
即便疲劳导致屡屡瞌睡也能意识到精彩的拼贴影像诗情与思考。“现在的镜头不再中途换气了,它们要把我们逼瞎。” 尽管对“这个世界太美丽了”存疑,但绝对认同“我们一定要眨眼”。 |
|
你给戈达尔打电话了吗? |
|
很感动,尤其是看到安妮特cos德尼拉旺,modern love。不如跳舞。电影会原谅一切。 |
|
(2/5)很私人的影像回忆录… |
|
+ 有一种令人生厌的、向内封闭的自我塌陷,一切总是关于“我”的,喋喋不休的话语。也开始让我察觉到无法真正喜欢上卡拉克斯哪怕是《神圣车行》的原因。假装面向世界的体察仅仅是“我的眼睛被诅咒了”。这怎么可能是戈达尔,甚至都没有贾樟柯勇敢。一切都如此粗浅平白,一吹即散,连咳嗽都要模仿,太cringe了。//迷影?如今只想说 I don't play this game. |
|
反思,回忆,拼贴,这不是传记,卡拉克斯还有一颗不老的心。 |
|
戈达尔给卡拉克斯打电话 |
|
怎么突然纯模仿自己偶像了?但拍得确实有戈达尔的那种诗情和理性思辨力。 |
|
形式很戈达尔,实际远比戈有吐露情感的激情,戈是发现非人的历史性,人被更大的物质-影像驱动,卡在乎的是更私人性的人,人(的激情和坠落)先于一切,仍愿去相信ta。
因此卡拉克斯自始至终都是构建主义的,而非戈把一切影像都纳入历史的辩证主义,对其进行肢解、解构、怀疑、破坏又再度缝合,是为了用影像作经验描绘历史的面貌,是后现代的(德的记忆与福的陈述)。
卡拉克斯为此犹豫半生,他当然相信生命最后无法被还原为这一历史在上的经验,却不得不向戈的发问“妥协”。
最终,在经历了《安妮特》对爱之伤痛的自我表白和忏悔后,他留下了献给自我的箴言:“这不是我”,他的内核不属于后现代,仍属于巴洛克式的瑰丽,矛盾不一定有确切的解,但一定有其色彩与形状的倾向,是鲜艳和膨胀的,由此得以去感知他和戈的差异,戈是黑白和坚固的 |
|
一部戈达尔《电影史》一般的混剪式散文电影,但充满了个人戏谑的色彩,娱乐性极高!大量引用影史片段的同时也做了大量自我引用与变体,是我-不是我-是我-不是我的指认游戏里将玛格丽特《禁止复制》的镜像自我替换为影像征引的无限循环 最后在主观镜头的自我矛盾中结束。几个记忆深刻的片段:导演自己在床上的关灯反色与对(在醒与睡之间模棱两可的)自我的观察、罐头鸭蛋?讲给小朋友听的犹太夏令营的恐怖睡前故事、卓别林的《移民》与难民影像、被炸飞的地铁车门、配上戈达尔采访录音的火车进站、和最末人员表之后的木偶舞蹈。
还想说点啥 但鉴于我黑暗中潦草写下、自己也辨别不出的笔记 算了! |
|
抱歉对老男人电影史敬谢不敏………………都做梦了政治评论还得加点porn点点点。 |
|
【5】卡拉克斯真是铁血戈达尔粉,终其一生的学习如今抵达影像之书的门前,但卡似乎可以更坦诚地面对自己,袒露方法、自我调侃,与世界所交融。彩蛋看得太感动了,一次来自电影史的回响。 w/c |
|
过于癫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