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玛丽亚·卡拉斯 Maria (2024)

    最近更新: 2025-01-27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安吉丽娜·朱莉在著名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歌剧《玛丽亚·卡拉斯》中饰演玛丽亚·卡拉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这部电影讲述了这位美籍希腊女高音在经历了辉煌而动荡的公众生活后退隐巴黎的故事。《玛丽亚·卡拉斯》再现了这位传奇女高音的人生最后阶段,讲述了这位天后如何反思自己的身份和生活。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5.5 IMDB 6.4 正片
      Ferrari
      2018
      纪录片
      美国

      法拉利

      Ferrar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蹩脚的不是意式英语,也不是让一个不到40岁的演员去演一个耳顺之年的老头,而是意大利人说话没有body language🤌
      • 仿佛见证了迈克尔·曼开机前雄心壮志,拍摄过程中一路泄气,杀青后在剪辑室蔫成一滩烂泥的全过程。
      • 老司机已经成了当下装腔作势说着别扭英语的代表了,尤其是意式英语,也就只有上世纪的老导演们才会继续这么用英语别扭的拍摄非英语故事了。除此之外,故事陈旧而拉胯。
      • 《古驰之家》番外篇,两年过去了adam driver的意大利口音还是那么烂。和赛车商战基本都没啥关系,主线剧情居然是原配撕小三。这种所谓的豪门戏我去晋江看就好了,肯定比迈克尔曼编的好
      • 剪輯下崗了
      • 赛车迷还是能看到不少彩蛋,也完美体现了赛车的残酷和高危险性。然而文戏部分太拖沓了,老白男能不能停止这种臭味相投的趣味,拼命去共情一个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的男人。
      • 所以为什么要操着一口听也听不懂的意式英语别扭演出,也不会觉得用意大利演员比较好呢?司机以后可以不要再接这种戏了好吗?连着两部戏我都要看出ptsd来了!我作为一个伪法家车迷,第一次知道1957 Mille Miglia这场比赛,真可怕。
      • @ K11 Art House早场|没想象中那么差但也确实乏善可陈。因为太熟悉司机的水桶腰和内八走路姿势也有点没法把他当成Enzo来看。车祸现场和尸体做得逼真好评。
      • 大失所望,看完你不会感受到恩佐·法拉利到底有多么的传奇,但只看到一个靠老婆起家也靠老婆救命和对小三以及私生子都极其不负责任废物男人。《极速车王》用一个无声的脱帽就拍出了法拉利的气度和以他为首的法拉利车队是多么值得尊重的对手。这部却在执着于对法拉利家庭和事业的穿插描写里完全迷失了自我。亚当·德赖弗演得也相当的一般,不知道是口音的问题还是啥原因,全程都觉得他撑不起来。最大亮点就只有佩内洛普·克鲁兹了。
      • 5.0。貪大求全但毫無生氣的流水帳。賽車「軍備競賽」與婚外情探秘被機械地穿插並置,單一故事片段所折射的性格側面也未形成任何立體的人物形象。儘管後段嘗試藉由拉力賽接近賽車運動風險、賭博與自毀的本質,但這些影像碎片最終僅僅圍繞著一個空洞的核心,那裡可以貼上任何馳名家族企業的label。
      • 聚焦安素法拉利1957年的人生片段,在傳記片中屬於大題小做的拍法,由於時間點的集中,本應很大程度上避免流水帳的平白瑣碎,但選取的兩條主線:商場上(法拉利與對頭車廠)、情場上(正妻與情婦)的相互競爭,都敘述得平平無奇,那怕走熱血(前一主線)甚至狗血(後一主線)的庸俗路線,都比現時不緊不慢不上不下可取。本片敗筆尤體現在剪輯上的平庸,偏偏這卻可能是賽車題材(那怕是傳記片)最吃重的環節,兩條主線交叉敘述的機械化,以及高潮段落「千里賽」的沉悶無神,也就可想而知了。
      • #venezia80 又名《女人,儿子和车》(开始家中三组镜头)或《Enzo saved Ferrari》。W杂志:“Adam Driver disappears into the role...”确实disappear了,一直恍惚贾木许主演。以后拍贾木许传记,请让司机来,无可替代的好演员,分寸拿捏愈发精准;可惜文戏都被他两个女人破坏了,这一代导演是真2023年了还不会拍女人吗?勒芒已被拍烂,我们幸运的看到1000 Miglia,仅这一段就值回票价,双线叙事,急缓交叉,命悬一线,M. Mann荷尔蒙不减当年。法拉利的精神建立在赛车上,少不了对motorsport生死的展现,反思虽没有跳脱Le Mans(1971)和Le Mans 66(2019),但依然有冲击力。收尾利索,余味不足,略憾。
      • 除去司机这个令人无语的因素外也就中规中矩吧,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连喜剧效果都不如《古驰家族》。
      • 好老派啊...为什么让一个美国人一个西班牙人演两个意大利人呢??我不明白... 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美利坚的诡计,表面上说我们让所有人都说英语是为了易于被观众接受,实际暗搓搓在观众脑子里种下一颗印象的种子,即这些伟大的杰出的人物都是美国人。 我相信如果映后做个调查问卷,问法拉利是哪里人,一半儿观众会选美国...
      • 好像讲了一堆又好像啥也没讲,飙车戏份还算是过瘾的。蛮惊喜的是影片对“荣誉与死亡”问题的引入,法拉利在那段冷酷独白中将荣誉绝对凌驾于死亡之上,但法拉利绝非漠视生命之人,影片的亮点也在于对这种纠葛情绪的刻画。正如荣誉已看似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法拉利的一部分,死亡也始终在他身边如影随形,且影响着他。说向死而生会觉得俗套,但在这个丛林法则之下的世界里,荣誉大概真的只属于那些对其渴望到无畏死亡之人。
      • 大银幕Dolby版。在全速前进中迈向死亡,有框架但未被有效填充。从未在正确的节奏上,叙事与剪辑双双掉线。技术也能这么糙是真没想到,在杜比厅听到了最糟糕的声音,室内场景突起的底噪声,响度的不均衡,声音层次全无,人声都混成了什么样子,感觉是前期收音和后期音混都出了严重的问题啊,难道是经费不足吗?技术缺陷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连MichaelMann都拍不出好看的电影了,一个时代终结。
      • “捷豹参赛是为了卖车,而我卖车只为了参赛。”……可不管你为了什么,这电影都只能三星。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赛车故事的导演最好不要叫“曼”?:)
      • 跟今年其他好莱坞出品的传记片比起来,这部可看。但并不是说它好看,只是跟那些单纯的流水账传记片比起来,这部只截取主人公人生的部分来讲述,并且还是那种特别四平八稳的讲述方法,怎么也不会出错。
      • #Venezia80;无重点人物传记,表演痕迹时而过重,英文出戏。
    • 豆瓣 5.7 IMDB 6.5 正片
      Priscilla
      2023
      剧情片
      意大利/美国

      普瑞希拉 Priscilla

      Priscill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你永远可以相信索菲亚·科波拉对女生小心思的呈现,而“童话梦碎”也算是她作品里的常见母题,因此影片的前半段堪称完美。将猫王塑造成一个内心并不太成熟的大男孩形象部分解释了这段10岁年龄差的感情,但Cailee Spaeny毫无疑问是最闪亮的主角,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到最终找回自我的成熟女人,影后实至名归
      • 好累的流水账,由主角本人写的小说改编,简直是建立在真人真事上的光源氏和若紫,我…剧情不予评价。镜头过多关注Elvis,完全可以探讨更多她的内心世界,多展现挣扎与取舍,有属于她的旁白,失衡了。和野兽同天排片真能看得人抑昏,还好有幸运一击。回忆不是真实,力图保证完美形象让观众无法共情。 永远别改变自己,这样就够好了,他曾这样说。 但他也会说,黑发和加深眼妆更合适你,Priscilla。这件衣服不合适你,Priscilla,你该穿蓝色衣服,你得待在家里,Priscilla。不然你会接不到我电话。 The idea you had of me, who was she? A never-needy ever-lovely jewel Whose shine reflects on you
      • 看完的片刻很感动缺迟迟没有落笔记录,最近突然想通了在这样一个传记片里缺乏的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落泪的时刻,因为真诚动人,但迟迟觉得有层烟雾在,原来是因为,回忆会骗人,真诚不等于真实。去记者会采访时候Precilla也在现场,她对科波拉这个片的一切都很满意,又重申了一些影片里已经展示的事项,最后说Elvis信任她只是因为她嘴严。其实完全终于本人的回忆录是经不起探究的,没有人的人生是裹着朦胧糖果色的诗集,作者买了版权,想要100%顺遂传记人物的心思,就注定这不是一个审慎的独立的剧情作品了,而更像是普瑞希腊本人的人生纪念册罢了。
      • 流水账性转版《五月十二月》。在过小的年纪定好自己的爱情,势必成为对方的附庸,如一只豢养的金丝雀,无法拥有个体意志,任由其PUA、一直出轨都不能吭声,还得按其要求形塑自己。但悖论是,如果能有几年时间,离开自己原先普通平凡的生活,又有谁不想抓住呢?唯二优点:美术服化道非常精致、还原时代风貌,卡莉·史派妮充满内心细节的表演(尤其喜欢生孩子前戴假睫毛的那场戏)。雅各布显然比去年的奥斯汀·巴特勒在外形上更像猫王,但他太年轻了,无法让人信服老男人的年龄感。
      • 她所擅长的那些依旧强,年代感包绕下浓重的恋物倾向突显出一种不实的朦胧的神秘主义氛围,这恰恰又是与片中普瑞希拉在和猫王的这段情感关系中的定位相契合的,只是这种契合更多方面来自于外部视角的介入或者说观察甚至可以说是同样如片中的八卦花边小报新闻般存在一定程度的导向联想,而对于普瑞希拉内在的描绘看似明确实际却又似乎是躲闪的,由其本人撰写的文字改编而来的本片却又陷入了对当事人立场和定位的不知所措中,于是我们看到了片尾如此仓促宛如突然抽身般的普瑞希拉的离开,对于这一切,与其说是科波拉绝对客观的创作姿态驱使下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保守和犹豫的困境,尤其作为一名导演界曾经的“才女”置身当下,一种过度安逸后惊觉掉队的危机意识。
      • 年度十佳,在大家都跟风人云亦云的时代。科波拉仍然能保持她一贯的女性视角,她将传记片本该有的模板的男女关系倒置过来,镜头始终跟着对着priscilla。我们能在电影找到索菲亚科波拉的各种标识,威望知名人物携同不该承受公众媒体的女孩,还有各种女孩房间各种物品,科波拉是在消解好莱坞传记片的叙事,省略留白地恰到好处,绝不多留一滴笔墨。她既是在拍priscilla,我觉得她更像在拍自己的生活。
      • 还行。保持着索菲亚·科波拉一贯的创作观:让一成不变的人物长时间处于画面的绝对中心,直至观众坚硬的心率先产生松动。普瑞希拉失魂落魄的形象从始至终,时间在流动,历史是静止的。
      • 少女嫁给摇滚巨星,当做一个玛丽苏加渣男甄别大全来看的话,2小时多看的津津有味,甚至结束时以为才过了一半。但是也是这戛然而止让我觉得这故事只能当作糖衣电影来看,难道离开一个人就算是胜利了吗?女性觉醒之片Priscilla,电影从认识Elvis开始,到离开Elvis结束,多讽刺啊。看到了导演和主演,主演跟片里长的不太一样
      • 5.0。科波拉進入10年代之後還剩多少原創性是存疑的:《在某處》是另一部《迷失東京》,《牡丹花下》近乎翻拍了《處女之死》,而這部又與《絕代艷后》多有重合。即使在這樣一段富含戀童和gaslighting的感情中,科波拉仍止不住地顯露出她消費主義取向的戀物情結和對少男少女狂歡Party的偏好,並以此不斷削弱女性的獨特人物性格和最終「娜拉出走」的心理動機。
      • 2.6 用Priscilla来命名本片实在不妥:全片“他”无处不在,所有的故事看似以“她”为中心,实际却是“他”掌控着一切。且本片与其说是电影,倒更像是“我有关猫王与我的回忆”展览。全片以极为单调且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段爱情的从始至终,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镜头语言,都让我感受不到角色作为复杂的人所拥有的情感与变化,流水账般的日常更加无法令观众共情。“我要离开我们的婚姻了…因为我们的世界根本不一样。”在故事的末尾,她看似掌握了主动权,但一切到此戛然而止。你不知道她要去哪里,她要做什么,因为电影从来就没告诉你她是谁。从头到尾,她一直都是那个单纯的娃娃(babe)而已。唯一可圈可点之处是本片的美术与服装设计,很出彩。
      • 科波拉小姐是不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跟哪个老男人有过一段自以为纯粹的恋情啊,过于喜欢这种故事了吧。就连这种明摆着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哪怕是已经选了一个小孩模样的女主,也要加上一些“麻雀变凤凰”的浪漫元素。对这段婚姻的变化过程描写像流水账,如果观众不了解Elvis的事业发展背景就彻底只能当做一个BE的浪漫爱情故事来看。完全不理解这个威尼斯影后是怎么给的,角色本身就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大部分时候都是lovestruck状态。
      • 还真是浮于表面且想当然的片段截取,大量直给的视觉元素构成表述系统,太无趣了些;不过科波拉也不是第一天当悬浮大师了,至少她还具备创造动人单场戏的能力(跟开场镜头相连接的那场很厉害,完全能给电影加一整分的那种),更需要被审视一下的或许是创作者立场,首先肯定不能把这片子认定为对猫王所代表的某种父权符号的消解,其次又有太多缺乏残酷性的糖水滤镜,科波拉对两位主角的态度是暧昧的,这不是原罪,甚至是一种真诚,只是还是那句话,过于表面与摇摆的创作是会起反作用的。BTW,查了一下才发现Priscilla和猫王已故的女儿是科波拉的前嫂子,可能这也是她想拍这个片子的根源之一?
      • 5.2/10 #NYFF61 不理解在普瑞希拉本人依旧在世且在娱乐界/媒体界富有影响力而其女儿刚刚过世时着急火燎地拍这样一部电影的目的究竟在何处,似乎沦为夹杂着自我消费意味的且借用女性概念来重消费她丈夫的目的,和被无处安放的纠缠的某种情感,一种已早该被重讨论的老式的美国上世纪神话式的广告。线性时间叙事却配上被高度弱化的时间尺度和事件结构,看似以其视角出发但影片依旧以遇见猫王开始与离开猫王结束,看似讨论男性气质及家庭但最后争吵与离开庄园时全然不顾女儿的身影,所有其他角色都沦为辅助猫王对普瑞希拉进行“控制”的角色,并未深入任何普瑞希拉与他们潜在发生过的深层关系。而她潜在的对于自己生命的选择-被控制-重掌控及任何的冲突都被模块化的情节剧套路和黏腻的音乐段落所铺满,看不到任何心理的复杂性和这些变化背后的发展路线。
      • #Venezia 80 名为Priscilla就真的对着Priscilla顺着时序拍然后粗糙地拼接到一起,定睛一看,还满眼都是对Elvis gg的侧写。即便Priscilla早早便被囚禁在牢笼里,在开头遇见Elvis前,仍有用一定篇幅描绘Homesick的可能,来支撑起跪舔gg的动机而非使其作为勾搭gg的话术;而科波拉放弃了最后一点塑造Priscilla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能,于是能看到的只是和gg的爱恨交替。gg他pua我,但他是Elvis啊;gg打我,但他有drug issue啊。现在怀疑科波拉的作者性就是美国人的homesick跟熟男癖。
      • +,还可以。
      • 看得我冷笑,什么平庸空洞至极的无聊童话故事……科波拉和A24恰烂钱的样子真难看,没有任何女性视角和女性角色的insight. Priscilla女士,您不仅要写传记,还要做成电影给全世界观众喂屎,有钱真是可以为所欲为🙄️
      • 索菲亚虽然拍了很多片,也不乏佳作,但一看就从未进过电影人必经的项目开发绞肉机,没有在一百个人对人物动机的质问下、一千人对她一句话故事梗概的质疑中穿墙而过的体验。这些电影就像未经考验的信仰或爱情,透着学生作业式的青涩气,商标就是一个半裸少女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等着一个令人失望的男人,半裸,少女,躺着,失望,诗情画意有了,但“百无聊赖”四个字,实在对不起劳师动众如此。反正如果是我搞这么个项目,没有半个投资人会听我把提案讲完,当然也不会有猫王的媳妇点我拍她的回忆录。我知道做电影大家都不易,但她真的不算大家,经过绞肉机才算大家。大家都跪着还拍不上片,她躺着就被供起来了。这就是区别。
      • 索菲亚科波拉拍童养媳金丝雀的苦闷生活咋一看也太合适了,问题是金丝雀的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导致电影本身也跟着无比无聊。谁不知道嫁明星当富太也有苦难呢?只是这种苦难也太无聊了
      • 冷淡的、平静的、克制的、偶有波澜的回忆,这感情色彩抓得也太准了,像一篇爱情的讣告
      • 时代女性色彩。 导演以一个知名典型的爱情童话故事为模版 刻意地描绘纯真少女如何被光环吸引 而在物质欲望沼泽中陷落,甘愿被改造,而成为失去自我欲望的玩偶和附属 :不只是爱的奴隶 也是这虚荣浮华世界的奴隶。悲剧就是这里有真爱存在。即使每个人都精疲力尽而闭眼虚伪。最后她终于说离开的时候 过往光阴瞬时已是幻影气泡。牺牲女性的悲剧。可是她的幸福我们无法评判
    • 豆瓣 7.2 IMDB 6.9 正片
      Lee
      2023
      剧情片
      美国,英国

      Le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IFF2023#想不到还能比本片再适合作为工整的biopic的范本了,然而“工整”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无聊。Lee Miller本人的经历其实很值得挖掘,但大概是因为本片改编自其儿子在她去世后出版的传记,在呈现她性格特点和二战时多重身份上是非常low stake的。本片在卡司上可以说是非常厉害,而Marion Cotillard和Andrea Riseborough做配的情况下,Kate Winslet却没能与其他cast碰撞出更多戏剧张力,整体而言无论是成片还是表演本身都缺乏惊喜。相对的,Lee Miller的摄影作品可能更有意思。
      • 亲眼见到凯特还是很激动的
      • 李从毕加索等人的缪斯到战地记者,凯特从《泰坦尼克号》到涂成蓝色的《阿凡达》,有一些彩蛋式的细碎勾连。看她的表演,永远会因为舒展、活泛而着迷,然后因为内在难以排解的痛苦而跟那个人,那个时代,产生黏连的惶惑,需要通过摄影/侦查/捍卫等等变化的方式抵达相似的超脱。战争这种极端方式对世态的塑造是如此戏剧化而又深刻,比起流离失所总有更大的罪恶在以本能方式流泻,赶尽杀绝每一个不同道的人。走进去,记下来,很为她的能量惊异。本身的传奇性喷薄而出,但在面对争议时删繁就简,只留一个自由灵魂贯穿黑夜,连后半生的沉郁都藏得很深,有得有失。
      • 《美国内战》所缺失的都在这里,非常老派而扎实的传记片,男性主导下的战争,除了牺牲数字和阵地局势,还隐藏着巨大的惨痛深渊,总是被淹没在胜利的喜悦中,无论性别还是职业,李的身份都让她更为敏锐的发现战争背后的残酷和可怖,也更加执着于对苦难的关怀,以男性身姿前往战场,又渐渐在这之间回归女性妆容,最终在希特勒浴缸中赤身的一幕恰似某种蜕变与新生,却是付出格外沉重近乎一生的代价,一个见证者、记录者和殉道者,背负下灾难与牺牲的绝望,传递警示与希望之时,人类才终将在反省中进步,而非忘却,儿子与照片等遗物之上母亲亡魂的对谈这一处理,宛如一场告解的安魂,她终于解脱,归于自己的影像之中,成为了过去,却又被永远铭记。
      • TIFF2023 | 單體來看的話就是一部著重刻畫女性的傳記片 在我看來能把握敘事節奏 不是長篇大論描寫人物情緒的話已經是及格的傳記片了 還是忍不住感嘆Kate Winslet的演技對影片真的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 TIFF23 我的第一场!|拍的有点流水账ish了,但是很温柔美丽,还值得看一看的 友情4星。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三表哥演配角耶,他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
      • 做完电影外的research才算真正认识Lee Miller,完全称得上是个传奇,她本人的眼神很独特,总是强劲、尖锐、有力,透着一股想洞穿表象的燃烧着的欲望。凯特在年龄和体态上是OOC的,但还是演出了人物的生猛内核。结尾虽老套但也算有意思,儿子幻想与母亲和解,但这也只是幻想,你妈懒得解释。
      • 4.5故事本身插叙导致整体太过于片段化,旁白和插叙的加入让很多情节都只能用一句话带过,所以整体观感上并不连贯,也因此叙事上很难去理解每一步的行动。而且,前面法国朋友部分表现太少太过于可惜。 但是凯特温斯莱特太过于细腻的表演让我真的沦陷了。 相较于传记电影来说,更多的是在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来呈现二战的残酷与黑暗,而李米勒就是这样一个引领者,或者导游的角色。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李米勒作为主角,但又巧妙地在属于她的传记电影中依旧作为旁观者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二战以及战后的疮痍,以及女性和幼童从始至终的可怕境地。克制的、不能动用过多感情却又充满感情的战地记者身份反而更加鲜活。 但是影片本身确实太过于平淡,插叙也完全没有必要,看似儿子在探索母亲的回忆中与母亲和解,但终究如同影片一样都是拼凑的。
      • 剧本单一且显薄弱,这个人物的故事应该可以讲得更精彩。肥温不是当年拍《朗读者》的时候就说不再露点了么?怎么这次又…
      • 由于大众对于这段历史已熟知,本片着重呈现战争对李·米勒的影响。前一个半小时,流水账式的情节、有些过时的女权叙事、单薄的配角们,以及温丝莱特除了妆看不出有多老的老年表演,都有点让人失望。但后半小时,温的爆发和之后的长独白突然高亮,并明确点题:战争暴行(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需要被记录并揭露
      • 一段值得被关注的女性视角战争史。随Lee的视角,看到战争前线&战后社会的双面疮痍。关于集中营惨状的还原一段,做得很是扎实(可参考史蒂文斯的影像)。
      • TIFF23@ScotiabankTheatre. KW制片+主演+攒了一众卡司, 映后导演等嘉宾对她花式夸
      • 远超预期,年度十佳。从在别墅里的拍摄开始,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声音都完全牵动着我的心跳,整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让观众体会到记录、拍摄是如何突破一重又一重危险、不可知、莫测的边界的,是如何把将掩盖在血淋淋的真相之上脆弱却僵化的掩护揭下的。结尾的处理更是超出了我对于该类型电影的所有预期,最后一次拍摄、紧张的前线纪实结束之后尘埃会否落定、李对于自己的凝望,都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处理。以及没有结局的战事背后的故事,没有俗套的最终高光时刻的人物,没有定论和结论的旅途,没有告别没有和解的关系。
      • 【5】缺乏一种对核心剧情片情节需要的核心。导致整个电影清淡到最后那些史料真实性的伟大现身说法也未能挽救,激荡一些情绪的波澜。电影的视角摇摆在纪录还是女性问题上不定,所以电影缺乏了战争的醒目和对女性传记片的刻画,但稳扎稳打不出任何错也没问题。温胖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但电影加持不了她什么。
      • 和Silence,还有Kate本人。
      • 最后结构做了个一个讨巧的设计吧,不过对于Lee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来说,用处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凯温的表演真是稳。
      • 中规中矩的主旋律~凯特温斯莱特的那双大手!那双大~眼睛!真美!
      • 比较平淡的人物传记,大大小小角色全都是认识的人,只能说不愧是Kate Winslet!
      • 凯温…………女神……………………
      • 讲好一个故事就足够了。
    • 豆瓣 6.1 IMDB 6.1 正片
      Maria
      2024
      剧情片
      法国

      成为玛丽亚

      Mar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巴黎最后的探戈》虽然是影史上最重要的情色艺术电影之一,但贝托鲁奇和白兰度彼时所做的事情也确实构成了犯罪,这其实源于贝托鲁奇并不信任他的演员。本片忠实还原了那场raw scene,同时明确表明了立场,而这个经历对玛利亚施奈德所造成的创伤则是永久性的。安娜玛丽亚可能是新生代演员里最有灵气的一位,影后早晚会是她的。btw: 想不到有一天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马特狄龙饰演马龙白兰度
      • 虽然都是咖位,玛利亚·施奈德、白兰度、贝托鲁奇难演但演得都不得劲,尤其女主
      • 主题是好的,但是拍的真的不行,真不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女主表演扁平化,最重要的是很多台词太过于2024。有些为了拍而拍。哎。
      • 用镜头去讨论镜头伦理,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导演处理得很棒。在今年戛纳一片肉体中终于没有被镜头强迫观赏肉体,感恩。
      • 看的时候没意识到是传记片。每个场景的切换都很突兀,最后居然变成女同戒毒片。走马观花地轮流播放女主的痛苦,而对痛苦成因的反思和讨论却薄弱而无力,女主也并没有表现出比anora更强的主体性
      • 拍摄了不少《巴黎最后的探戈》片场非明智之选,“马龙·白兰度”容易让人出戏,重现性暴力现场仿佛在按着观众的头说“你们必须看完,直视着它,不准躲避,不准逃离”。但是导演选对了女主角,从少女演到成年,从天真好奇到伤痛满身心,编剧没写好导演没拍出来的人物内心转变几乎全部依托演技支撑着,否则真的很难找出选题之外的亮点,
      • 《正发生》女主的一次失败的表演。
      • 好无助在电影院哭得好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杀死紫罗兰》,是过去一年最喜欢的两部女性视角
      • 镜头在平等地录制,镜头也是权力的掩饰。“这只是电影”,这也是一场以虚为名的性剥削。故事完成度不错。当男人联手施暴,女性情谊才是温柔乡。女主愈发勇敢坚定,主体性比Anora强。
      • 今年有两部叫Maria的热门传记片…聚焦《巴黎最后的探戈》影史著名争议事件,展现事件后给Maria带来的痛苦,片中她的看法是作为女演员没有选择权…电影后半段拐到吸毒和女同上了,结尾又扳回到创伤上,像在写努力扣题的作文。女主从未成年演到中年
      • 77cannes#19,我非常同情玛利亚本人,也痛恨贝托鲁奇在拍摄时《最后探戈》使用的恶劣手法。对于本片来说,其题材很有创造力,尤其在当下电影届米兔运动已经白热化,然而导演硬生生把它拍成了禁毒宣传片,让人不解。 导演是位女性,在拍摄裸体场景时使用了巧妙的遮蔽,在无需露出敏感部位时都通过镜头运动或其他方式避掉了,让人思考裸体与影像的关系。
      • “有必要裸上身吗?拍我的胸让你爽吗?”迟来的质疑。
      • 主题是挺好的,展现了女演员在影视圈的困境,情色戏的裸露不过是为了满足男导演的爽点…前面还原《巴黎最后的探戈》拍摄部分的段落还拍得算不错,后面就太乱了,访谈太多且没必要,剪辑过渡很生硬。女主角好美,演技也撑住了,尤其最后一幕听到贝托鲁奇名字时候眼神和情绪的转变演得真好。
      • 重点自然在那场臭名昭著的强暴戏上,它原本可以拍的更强烈立场更坚定,但创作者明显犹豫了,两个男人在犯下罪行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玛利亚一个人敷衍的挣扎和痛苦,就挺遗憾的,马特狄龙演的马龙白兰度还挺像。
      • 重现了一段历史,但为了丰富影片剧情加入了许多议题使得重点失焦,明明想要还原但缺少了直戳真相的力度。
      • 24.5.23, Cineum Aurore Cannes.
      • 太难看了我的天,叙事平剪辑烂,俩老灯跑了,剩女主一个人内耗啊?几度想弃但好奇结尾,还是看完了,赔我时间!!!
      • 在这部里面get到了Anamaria,好漂亮,最后的妆有点像Maruschka
      • 拍的过于平淡了
      • 很流畅 很完整 有内在逻辑 是合格的传记片
    • 豆瓣 7.4 IMDB 7.0 正片
      Joy
      2024
      剧情片
      英国

      一个奇迹的诞生

      Jo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LFF2024 人们总是很自然地说出:“等你以后有孩子了…” 却不考虑对方是否想要,或者可不可以,IVF给了女人们一个选择,让想要孩子的人有机会实现。很酷的是,世界上第一个IVF孩子昨晚也在世界首映的现场,她的幸福也代表着那么多个因为IVF而圆梦的家庭
      • 传记片,拍得还行,只是剧中的戏剧化情节,不知怎么不能进入,感觉脱节。
      • 从科研角度看无疑是积极的 从伦理和生物角度 人口学角度反感被大自然淘汰的劣质基因拼命给自己找机会繁衍后代的生殖狂魔 人口已经严重过剩 让不该繁衍的基因硬生 该被自然流产的劣质基因硬保胎 生出来拉低人类平均质量
      • 好好看,生命的力量,还有一生值得奉献的事业。看到了原始的力量,还有单纯的奉献精神,那些犹豫,堵塞,真诚的力量,都好感人。生命诞生的源头就是如此的震撼,全场观众都在狂流泪,我也是在英国这么多年很少狂哭的现场。真的好感动!好喜爱里面的演员,把人性彰显的好淋漓尽致,好爱科学家,妇产科医生,还有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使得这个糟糕的世界稍稍变好一点的人们,有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 穆里尔护士长的一句话我觉得是全片点睛之句-我们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六七十年前,可想而知会遇到多么大的挑战。
      • 女性的生育和性總是和這一性別的道德與責任捆綁在一起,而墮胎、避孕、試管嬰兒技術的出現,讓女性多了很多能真正掌握自己生活的可能。
      • 来源于生活,没高。。。话说,不懂就问,试管婴儿是一种选择,代孕呢?
      • 非常工整的biopic
      • 影片一开场,导演便以明亮积极的基调为观众奠定了情感基础。三个专业人员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最终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这是何其伟大的成就。因此,采用明亮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氛围来感染观众,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即便在那时的英国,开展这样的研究也受到诸多限制,但他们的成功不禁让人思考,为何他们能够做到?或许,正是越自由的环境,越能催生进步与创新。
      • 多大的信念才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啊!
      • Joy真是个好名字
      • 选择不应被剥夺。
      • 整整十年啊!加上之前在该领域的学习得二十年啊!一切如此机缘巧合,碰巧腹腔镜技术刚发展起来了,碰巧会腔镜技术的医生在当生殖中心主任,碰巧jane的母亲去世卸下了她的内心负担,碰巧edward活到了诺贝尔奖。以后定去朝圣!
      • For all choices! 现场最感动的怕是Louise Joy Brown了吧
      • 故事很好,情节表现也相当不错,峰回路转珍的出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的,任何科学试验都是有代价的,同理,普罗大众的局限终有一天也会逐渐突破,还有明天人类也在进步,这是个过程。
      • 感动 应多点这种电影 挖掘一下为人类创造福祉的研究背后的故事
      • 悦先活。
      • 在不可能的年代努力钻研备受争议的技术的“源起式”故事,整体感觉很像是有好表演加持、逐步复制维基页面的故事。它当然有好的能量,也值得了解;但没什么大差错,同样会觉得也不是“非讲不可”。“Jean”和“Edward”的组合有点让人想起《性爱大师》“William”和“Virginia”在前半段的时候,三大主演都可圈可点。
      • 没有什么起伏波澜的传记片,但最值得肯定的是影片选取事件中心人物的敏锐感——在团队中的三人中,选取了Jean。特别感触的是,结尾出现加名的真实影像时,真的很有泪点,升华了这部表现平平的传记影片的价值意义。
      • 视角取的特别好,展现女性融入其中,并为此作出的贡献。科学家真的不容易,车内对话那段,期待二十年得到一成就…真的不是一般人。
    • 豆瓣 6.6 正片
      Niki
      2024
      剧情片
      比利时,法国

      尼基

      Nik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4.06.20 没有展现她的艺术品,一开始我只以为是个普通女人。两个人搬家时坦诚出轨的片段太有趣了。
      • 26届上影节07。77届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精神状态不正常去搞艺术,搞艺术的精神状态不正常。几处光影很赞,分屏拍的就有点自恋了。
      •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德彪西厅|痛苦是创作的土壤,是灵感的源泉,浇灌出Niki的生命和艺术之花。导演的双屏并行叙事太妙了,平行的时空之间还有互文,精彩!
      • 最害怕遇见这样的女生,但还是遇见了这样的女生,伤痕累累、才华横溢、脆弱美丽…… “我不知道你怎么能忍受我的坏脾气。”她也说过一样的话。仿佛是将对我的依赖和自己最大的弱点交付了出来。 这样的女生总是会遇到想把她毁掉的人,我知道自己绝不是她遇见的最好的恋人,但我只希望自己不要做最糟的那个人。 每次想起她都好想和她说:“忘掉过去吧、别期待未来,那些都不重要;每一个崭新的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别害怕、别胆怯,释放所有恨意、直面它、予以还击、击碎之后就能重生。可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但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相信自己足够坚强。”
      • 观感就是都提及了,但缺乏有机的组接方式,以致影像与变异的勾连都像是浮光掠影。有效的是,全片都有着明确的脱离框架,并随时毁坏的危险气质,却又战战兢兢地收缩在了安全的边界,让武器转成了艺术创作的工具。
      •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它用“不舒服”的视角去观察如此特别的艺术家所经历的创伤岁月与动荡漂移,勉强支撑的母亲、来到巴黎逃离麦卡锡主义的自由之身、自毁倾向下的自己…最终提供了对Niki本人相当诚实也值得了解的肖像。只是电影中的讲述之外,她还有太多面需要被挖掘;本身的节奏也造成一幕幕的冲突,渐渐疏远了她的创作历程。
      • #SIFF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艺术家尼基·圣法勒传记片,着力刻画与两任丈夫(亨利·马修和让·丁格里)的关系以及精神崩溃的内心世界。没有直接展现任何艺术作品,镜头只对准创作者。初遇丁格里时的双屏合一做得不错。对1950-1960年艺术圈的展现也很简略(虽然提及了布列松、佩雷克,以及出现了阿曼在Iris Clert Gallery的著名展览《Le Plein》的画面)。全片的调色、剪辑、配乐都太像好莱坞商业大片了,烂熟的影像语法反而削弱了艺术家的独特性。
      • 整体还是有点冲突,做的是文艺片的格局和包装方式,内里确实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太靠,好在是时间精致不太觉得沉闷。
      • 3.5 多半颗星给女主演,女主的外型实在非常神似Niki de Saint Phalle。整部故事讲的是Niki 在成为Niki de Saint Phalle之前的故事,带着夫姓,充满恋爱脑,混乱和混沌的既定意义里被父权社会消磨的女性形象。因为写过Niki的故事,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慨许多。2024年还在讲述60年代女性对抗父权与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可见这60年来女性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过哪怕片刻的解放。
      • SIFF第16场 真正的大女主电影 剪辑跳得很灵动 很多地方是可以拍得苦大仇深的 可是很棒地并没有这么拍 可能因为是女导演拍摄 很多残忍的镜头被略过了 疯疯癫癫的表演并不让人不适 那段互相出轨的段落全场最佳
      • 妮基·桑法勒传记片,果然不喜欢作品的话,也就不会喜欢创作者的人生。“别以为自己有点问题就代表你很重要,你的画一文不值,你的人生呢?”电影像是组织了场对这句侮辱性质问的失败反击。基本上是跟身边的人发生矛盾-发癫-破坏-在破坏中找到创作灵感-关系暂时缓和-下一次矛盾的循环堆叠:对她创作力与创伤关系的探讨就是这般粗暴且表面。更倾向于认为有意不在片中呈现她任何作品的处理是自作聪明。调色服装都很好看,比某金狮奖作是强多了,可惜同样美得很空洞。分屏和小标题的使用很可笑。
      • -
      • 女主是最大亮点,电影本身很碎,在超脱常理的行为又由于主演的表现变得合理,形成了一种虚实与时空的错觉。
      • 一个艺术家成名前的传记。我会觉得这个片子有点过于没有侧重点了,既有对精神病院体系的抨击,对所谓传统家族的不屑,也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崛起,我会感觉导演想要的东西略多了。片子的三个小标题很有趣,尼基忘记的东西,但是确实尼基一直牢牢恐惧着的回忆,尼基成名记,但确实尼基被无数人质疑只是家庭主妇玩票的过程,而最后尼基的战争,或许真的是尼基的战争。我会比较喜欢这个结尾,她杀掉了过去的她,家族的荣耀也好,家族的黑暗也好,从那一刻她真正重生了。 2024-6-19看
      • 2024.06.21 SIFF第四场in大光明电影院。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女主演得非常好。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女主和丈夫在生二胎的路上,原本在疯狂赶路的司机小哥半路停下来采了一朵花说“多好呀,是我找了很久的花今天找到了送给你们”,然后一个远景,法国乡下黄色的山腰一辆蓝色的老式有点像甲壳虫的小车扬起一阵沙土,这个节奏就很让人觉得有种沉稳的匆忙的舒适感。
      • 把颜料装进聚乙丙烯的袋子,用来复枪射击石膏便获得重生。把靶心当成你心中仇恨的人,用飞镖投射靶心便解放心魔。艺术是一种新型武器,她们是新的恐怖分子。儿子的飞机是她的玩具,烧掉的信是父亲唯一一次忏悔和伤害她的证据。别人从她的作品里知道她会变得伟大,只有她知道她会从她的作品里创造花园。
      • 农历年开年最喜欢的一部
      • 0,nikki的后人不想自己家人被拍,所以没有作品呈现在电影里。制片和导演还是强拍出来了。1,recit问题特别多,表演、剪辑都是。核心问题现实和电影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是什么。2,佛洛依德和拉康一派把多少被qi和乱伦的女人“弄成”神经病?3,这片某个角度是把女人有病无法控制不顾家人发疯拍到极致了(戏剧冲突、情绪爆发)。如果是男导演拍的估计要挨骂。
      • 《Niki》上影节看到喜欢的片了。评论褒贬不一,但对我来说,作为女性,喜欢。第一个镜头把我美撅过去了。 那些说Niki神经质的人们大概没有经历过类似痛苦吧。谁都可以张嘴评论,这个时代谁都是大电影家,谁也都确实有资格张嘴,包括我了。
      • 很明亮很喜欢,影片完全是跟随女主的表演节奏。一个讲艺术家的电影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一幅画作,结尾处出现一下会不会更好?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