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的人文风情,除了惊叹无以言表,感叹最真实的影像具有浑然天成的美感,电影发展至今日渐丧失本真,生活才是最佳的电影素材。街头杂技,孩子翻跟头,鸬鹚捕鱼,小脚鸦片,丝毫不是片段堆砌,珍贵的史料亦是旅行家们机灵的创作。试想,我们如今随意的摄影也可能成为百年后荧幕上的“电影眼‘’。 |
|
这部影像纪录片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我们借着胶卷去看到了一个我们没有生存的中国过去的那个时代和曾经人们的生活片段,如此这般的魅力让现场的观众多少有点时空穿越和时光流逝多少年之感。最喜欢配色的江南流水小桥人家,现场钢琴伴奏很赞,除了结尾的茉莉花之外,我还听到了“康定情歌”。 |
|
真的是精美奇妙。特别喜欢的是给小孩子打针,有两个小孩还小打闹起来;还有两个小男孩玩杂耍,笑成一个番薯那么可爱。 |
|
有一个景,是30年代上海的露天游乐场,市民们正在玩原理类似旋转木马的转盘,其中一个格子里坐着一家三口,漂亮女人穿着旗袍,搂着旁边的小孩子,口型可能在跟他说别害怕,再旁边的男人西装革履圆墨镜,在帽沿下不经意地微笑着,我觉得这个画面很好看,羡慕到痉挛。 |
|
拍到了湖南乡村,想偷偷用手机录下来,给b看的,结果还没来得及就分手了 |
|
忧伤 20150618想看 |
|
上海在很早以前就很高级了! |
|
异常珍贵。有几点印象:1. 出境的男人多、女人少。但女人一旦出境,基本上都是衣衫整齐,能够出来被拍到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女眷。2.北方出境的多是出来讨生活的苦力,人力车夫,街边的小生意人。看到很多自行车。南方出街的穷富都有,还有很多小轿车。从北到南,京杭运河河道里讨生活的渔家都是极其贫困的人,连帆布都是补丁。3. 在室外吃饭的人,仅一个碗,难道干力气活的,只能喝粥,吃白米饭吗?菜在哪里?4. 本片遗憾的都是街景,如果能够拍摄到街边店里面的店主,卖的东西,还有顾客,大概可以看到中国稍富裕阶层的生活。5. 马路上没有通行规则,没有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说法,也没有人车分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法,如果说有规则,那就是有路就走呗!6. 统治阶层,富有阶层估计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
|
SIFF@衡山。百年前英国人眼中的吾国吾土与吾民。多断片拼凑,但高史料性+J.Sweeney现场钢琴伴奏+BFI安利体验还是挺棒。尤喜运河掠过苏杭的如画风光(虎丘枫桥拱宸桥)及云南苗寨人物乡土的灵秀可亲,远好过皇城根下的那些奴才相。 |
|
重庆那里很惊惊讶啊,非常木质手工式的壮观。。。以及苗族的服装跟现在不一样,所以现代苗族形象难道是共和国建构的结果? |
|
一百年前城市放在一起,气质区别一下子就明显了。皇城脚下人们拖着辫子佝偻的样子让人压抑。上海最现代。可爱的是苏杭河畔、云南乡野、重庆吊脚楼。这三个地方真是一以贯之的有灵气,至少人们的姿态都是舒展的,脸上有好奇的笑容。看见广州和香港居然有说不出的熟悉感,广州有一小部分地方现在还是原来的肌理。 |
|
盛佳 九区DVD9 |
|
縱覽一過,結果最讓我心馳神往的還是二十世紀初的大上海,上海那時候的都市化程度真是如此之高,如此中西合縫,真是叫人望洋興嘆,舊上海的舊夢如此光華燦爛,已然無法再重溫了,今天的上海怎麼好比?其他城市,包括帝都,廣州,香港,蘇杭,味道都可預測,舊上海的味道不可預測。 |
|
不得不说,上海最洋气 |
|
BFI制作的一个系列,还包括《电影眼漫游印度》。编辑顺序按照空间地理学上的从北至南,从北京到苏杭,再到湘、渝、滇、粤、港,最后以上海结尾。大部分为城市景象,湖南一部分记录了当时的农村样貌。穿插了大运河、扬子江与珠江的风光与船上生活。单个地域内又有年代历史影像的并置对比,北京最丰富,直观呈现当时变动革新的中国。记录本身是最为珍贵的地方,电影在这里最直观了表明了它在机械记录物质世界现实的摄影本体论上的优越,在跨越时间的复制影像中达成了与前人对话的可能,鲜活面孔的感染力无比动人。除去单纯记录的风光片与家庭电影之外,也有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早期电影素材,英国公司拍香港一段尤为明显,一种带有意识形态和特意构建的殖民地景象,与之对比另外一段香港影像无疑就更生活化。结尾电影史上的探讨有趣,有关影像本身的追寻。 |
|
修复好好看 |
|
珍贵的影像资料汇编 |
|
8分。看得是无配乐版黑白默片。罕见的早期影像,意义大于影片本身,无意义则需要观者加入自己的逻辑。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和欧洲的贫富差异,1910年便有欧洲的电影公司、殖民者、传教士、有闲的上层阶级等猎奇式的纪录的影像。用我的想象试图拉近自己和影像所纪录时空的距离,如何活在当下的活在那段早年时光中。昔日中国。观影于fURITYSPACE。03/06/2019 |
|
电影的记录功能,看到老北京珍惜资料还挺难得。 |
|
愿我能把所有的赞美都给这部影片,可是我在面对它时呼吸困难,话说不出来。 |
|
康定情歌/ 长江之歌/ 茉莉花,杭州水乡的段落是染色的,配上“康定情歌”的伴奏,简直比巴黎还梦幻;“长江之歌”出来全场都鼓掌,自豪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影片在两个清末的男子摇曳在风中,伴随着“茉莉花”的乐曲结束 |
|
忍不住会想起安氏的《中国》,当然这个资料更珍贵。苏杭一出来,我的乡愁就被吊起来了。可是前面全国人民的为生计而挣扎,到了上海就一派高端人士,不免有割裂感。曲子是选到中国人的心里去了。 |
|
不经意间的自然天成,人物之气韵生动带来无限的感动,很可能是2015SIFF最佳 |
|
按照地点进行资料汇编。每一段都注明出处这一点比较正规,不像有些片子藏着掖着怕你发现渠道或者但求情绪蒙太奇。 |
|
#5 光认南京路招牌上的字了根本没留意洋妞踩单车。。总体不痛不痒= = |
|
赞!关于中国最早的影像而且现场钢琴伴奏也很棒。唯一的彩色片段就是杭州,拱宸桥,真真是美哭了! |
|
蛋疼的配乐,纪录片的中性之眼 |
|
看得目不转睛 Incredible |
|
上个世纪各省风貌 |
|
【上海电影节展映】1900-1948年各种外国人在华拍摄的中国旅行短片集,从北京、上海到昆明、湖南,再到香港。让观众如同做了一次穿越旅行。去看看那个久远年代的中国与中国人。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又黑又瘦,与电视电影上的清宫戏,民国戏大相径庭。现场钢琴伴奏很不错。其历史意义大于影片本身 |
|
613 新衡山 |
|
窥见百年前的中国风貌,很珍贵的影像志。 |
|
大世界、跑马场、外滩、迷幻的江南、仍如郊野的铜锣湾、看见镜头躲起来的小贩。外来的游客视角下新奇的过去。 |
|
“一路走来啊,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
观看每一部电影都如同在进行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而这一部尤其如此。 |
|
顺序看着累,夜上海乱得我心也累…… |
|
一个小时游览完一百年前的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当时人都营养不良,脸显老,北京比上海江浙广东繁华度程差好多,古建筑比现在要破旧。 |
|
其实百年前的社会跟现在没什么差别,人类真是低贱的物种 |
|
无比珍贵的史料,简直可以写好几篇博士论文了。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配乐是败笔,在这部汇编里是需要与影像割裂开的部分。 |
|
主要是中国大城市的影像记录,一直想看看小城镇或农村(比如我的故乡潮汕)的昔日容貌,这方面的篇幅总是偏少 |
|
能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影像,幸福 |
|
勉强两分。短短68分钟,跨越40年的中国各地影像,每小段前面介绍了时间地点拍摄人和极简略的内容概括,没人讲解的话看这很无聊,我当然知道这些片段是街头即景、鸬鹚捕鱼、杂技表演或是412之前风雨欲来的上海街头,但仅仅是这种信息量,太寡淡了,如果有熟稔中国民俗、历史的专人注释或者讲解,这片子才能有更多的意义。BFI修复的不错,配乐也是那种以中国为背景的游戏OST(比如《龙之崛起》)的感觉,并不沉闷。大致看下来以后,最大观感是中国各地生活状态的区别巨大,北京街头的商贩、扬子江上的船夫还是珠江口的渔民,看上去都是为一口饭忙碌,但生存方式的不同将锤炼他们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精神状态(也要考虑到这些片段横跨了四十年) |
|
因为疲乏和真实才弥足珍贵。 |
|
100年后的人们不知道在哪里看我们 感谢bfi的梳理 特别感动 |
|
(SIFF15 衡山 13/06/15) 南京路啊 |
|
分数给一些珍贵的画面,比如边远地区的苗民等。但是这样的拼盘合集除了史料价值外,从电影纪录片角度来说实在就没太大意思了。 |
|
北平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美丽的风景,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杭州的那段染色影片很美。以后不怎么会再看这样的影像了,看过很多了。 |
|
上海太洋,重庆好土,云南苗族好神奇hhhh 20th century早期中国 |
|
谢谢师姐给我买了票!钢琴伴奏好赞! |
|
#SIFF#现场钢琴伴奏听到夜上海和茉莉花了,结束得好快,感觉关于上海的片段最多。@衡山电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