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印度电影里女性力量的展现,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女主人公和女长官两个角色相辅相承,彼此的叠影依稀可见。最终离开站台的列车,身后是无尽黑夜,驶去的前方亦是黑夜。 |
|
#TIFF2024#短片在TIFF获奖后Sandhya Suri的长篇首作就入选戛纳”一种关注“,而”Santosh“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印度女性noir,将主角设定因丈夫在宗教骚乱中殉职而入职的女警察,故事却走向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政治惊悚。Suri在本片通过交叉性的视角连接了印度两大社会议题:性别与种姓,并在其中隐射包含宗教、阶级、地区差异、性取向等多元角度,特别是Santosh作为女性又是警察的身份违和,让她在权力滥用与被剥夺主体性的微妙矛盾中不断迷失又清醒。虐杀一个男性疑犯是为了防止类似恶性的性别暴力事件而以儆效尤,而高种姓男人却可以视低种姓女性为草芥,维护正义和成为帮凶似乎再也不是分明的两面。最终她也在夜色中决定出走,火车上旅人与重新开始的孟买似乎可以和”想象之光“衔接在一起。看到印度裔女性导演的崛起真的令人欣慰与期待。 |
|
以拒绝单一、稳固叙事为绝对前提,拖拽出不断翻转的人物面孔。是的,女警会作为警察面对大众的审视,也会作为女性面对警察系统的蔑视,可在她们的有限行为空间内同样有作恶与行善的可能。影片所暴露的女性主义当下视域中的相对盲点是女性如何被暴力体系收编,而后在体系内部带来何种形式的相异与颠覆。经由不同的路径,我们抵达「想象之暗」。结局更是妙,不愿做失职警官,也不愿做失意青年,桑托什临时起意来到孟买,她到底会收获「自由」还是「新自由」? |
|
写实反映出印度的社会问题,包括荒谬的种姓划分、对穆斯林少数群体的态度,对女性的不公。女演员表现不错,她突然身处警局,还没为那儿发生的状况做好准备,惊讶地睁大眼睛,紧张地弓起肩以避人注目,明白最好不要无缘无故地开口。故事进程中她会以警察的一面展现自己的正义。老警察最后那番话直接指出问题症结:“这个国家有两种不可触碰的人,一种是没人愿意碰的,另一种是没人敢碰的,可你能怎么办?我们服务于权贵。从这个角度看,至少在世人眼中,正义得到了伸张。我们虽然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感谢他的死,男人们会在侵犯女人前三思而后行。” |
|
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尾,相当细腻。主妇转型女警,一手造成冤案,没想到竟是工具人,种性制度下无解的结构性难题。 |
|
说是印度电影不如说其实是英国电影。女导演显然来自英国中产从制作到视角都非常英伦 |
|
导演是英国人,算是英国电影多一些吧,离印度远一些……剧情稍微电视剧了,有些部分稍微不现实。随便杀人,想占便宜的女(les)上司这一part真的不大喜欢……另外,印度随便强奸和杀戮女性的问题很严重事件也真的很多,所以这片的另一个角度也很…… |
|
this deserves an “upgrade”! |
|
她把耳环还给了女孩,把鼻钉用来当买饼干的钱。警服染血洗干净就能再穿,那晚长官家的蛋糕美味吗,都是良心做的馅料。这个国家有两种人你不能碰,不想和不敢碰的 你的皮鞭抽在他身上,尸检照片会证明。抽在良心上的皮鞭用什么证明?女长官将要从政,假惺惺地说妇女解放之路还很漫长,如此虚伪的女性主义既得利益者更是黑出新的角度。比起想象之光,这部或许是我觉得去年最好的印度电影,女主的亚洲电影大奖影后奖拿得果然不虚。 |
|
BFI出品,女性题材全世界开花。女主是一个警察的遗孀,加入了新成立的女警组织,走访调查一起少女被奸杀案,作为女性的她要面对内外的不信任和阻力。 |
|
女导演视角总是能在重复的题材和选题中找到好的故事和叙事角度,虽然看似浮皮潦草,但女性特有的温柔遮盖下,力量完全不输。只是对素材的取舍是完全可以再商议的,目前还是氛围营造大于叙事了,成片稍微笨重,可以更轻巧,那样反差会更大。 |
|
2025年的第一部有点dark啊,恐怖现实主义 |
|
@UGCGoblin 3.5 后半段叙事太拖沓了。 |
|
3.5 |
|
personally think this is much better than 《想象之光》 |
|
#BIFF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及社会现状的电影。两位女性警官之间的关系随着一起强奸案的调查而有微妙的转变,部分有惊悚类型片的气息。 |
|
比预期好看 |
|
3.5 女性视角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在女主的巡逻调查中,我们总能在视线的焦点中寻找到女性,而这些女性总处于边缘地带或是失语的存在。这也让女上司这一角色显得格外不同,一方面被迫融入肮脏的警察系统,另一方面处理事情时的果决似乎也是在这个社会中所缺少的,她身上的这种复杂性刻画尤为出色,也才能因这极大的感染力影响女主。在她脱下制服回归普通女性后前后反差如此强烈,对于系统的反思才真正表达出来,真正改变人的就是那身制服,以及这身皮所带来的权力侵蚀。但影片最可惜的地方是提出问题后没有尝试解决问题的尝试,也许在导演看来这个社会已经无药可救,但再天真的尝试都是值得嘉奖的,选择出走孟买只是为了给影片结尾,或许也是把更深层次的表达交棒给同年的《想象之光》。 |
|
惧怕权贵而草菅人命的女警长说要从政 为女性主义做长期斗争 是虚伪还是无奈?实在讽刺了 |
|
三个女性三种困境,性别命题上面还压着阶级命题,低种姓命如草芥,比奴隶制下被层层压迫的奴隶好不到哪里去,然而这种结构性的压迫和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太难改。片子也算拍出了这股窒息感,虽然节奏有点拖,但对比起来,因果报应的英雄主义叙事和过度娱乐化的手法明显脱离了社会复杂性,成了单纯的安慰剂 |
|
近几年女性主义电影猛增啊,这部竟然能胜过大热门《想象之光》竞逐奥斯卡国际影片奖还提名了,确实震惊。印度片仍然将现实写的如此真实,就连警察这种职业都能自嘲反思,国内也就dddd了 |
|
让人十分烦躁的一部片子。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生存环境,男女的命都不值钱,想到阿布,当然是不顾一切地背井离乡。本来就看得五心烦躁,后面的人还一直撞椅背,忍无可忍,腾地站起来,转身怒视。法国人还是怂,忙把椅背上的脚收了。怒视了一秒后,拿起包动静很大地换到前面一排,送他们一个耻辱的高光时刻。一家三口,加起来一百多岁,又不是小孩子。很好没当软柿子。 |
|
又一部聚焦印度的电影(感觉24年有井喷趋势),成熟的剧作但不怎么好看,丧夫女警察办案,发现根深蒂固的种姓矛盾以及当局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出离,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
|
比想象之光还要安静的印度电影,安静到发不出一丝公平正义之声,压抑到低种姓的男男女女都无处可逃。性侵紧接着屈打成招,无解的社会难题继续隐没于安静的暗夜。 |
|
充满矛盾,一部试图关注女性处境的电影最后一枪竟开向了女性。故事发生在印度,又自始至终拥有一双高傲到不愿平视的眼。 |
|
复杂立体的人物,复杂无解的现实。进退都是黑暗,但女主这样的人就是微光吧。Santosh在餐厅吐出饭来反凝视那段我太喜欢了。 |
|
#HKIFF49 讲到受害者家里有厕所的时候,我旁边的一家子印度人笑得最大声;看到Chinese police vs. Indian police出现的时候全场都笑了。#2025.04.11英皇戏院铜锣湾时代广场17:15 |
|
社会派,影像表现平平,但针对印度缠绕的种姓与性别问题的描绘以及更巨大的社会构造的批评着实花对了心思。尤其是对matriarch女长官的刻画让人眼前一亮。 |
|
很有野心的一次创作,导演并不只是想简单反应印度女性的境遇就草草了事,她更想挖掘出带来这种不安局势背后的那些明明可以被避免,却因为某些人有意或无意的推动而走向万劫不复的因素,那些刺心切骨的冷漠无情与置身事外让人不寒而栗,远胜过单纯的堆叠苦难。但是全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置出的内容还是略显表面,较为平庸化的情节展示与口头说教式的主题呈现让影片本身的质量与传递出的情感力量显得不够对等,最终效果还是有些可惜的。 |
|
2.5/5,题材大于制作,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不公、女性所遭遇的极端暴力困境、法制系统的腐败都仅仅只在表面的呈现之上,导演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多个议题的探讨,整部电影执行得过于拖沓和臃肿。女主身为高种姓的既得阶层与女性的性别弱势,两种身份的挣扎并未有效构筑,而前期一直处于暴力信息的单纯接收,对于内化人物的转变处理得还是很粗糙 |
|
#77th Cannes# 3.5/10 冗长拖沓。 |
|
被大英帝國殖民的不夠徹底,還有一隻腳停留在封建社會。 |
|
这个国家有两种不可触碰的人,一种是没人愿意碰的,一种是没人敢碰的。警察最会演戏了,他们表演的节目叫正义得到伸张。即使是女警长、女村长,也未能改变服务权贵的职能。即使是女警,同样在贿赂、私刑、以权谋色、栽赃上无能为力,甚至为了证明自己而成为同谋。女性是一种处境,全片通过女主的视角展现了印度女性从婚嫁到职场全然受冒犯的处境,她的困惑不安,是另一个国家的女性也能被冲击到的。低种姓的命运,女的被强奸至死,男的被私刑至死,他们唯一的罪叫做贫穷。结尾两个可怜的恋人终于在火车站重逢,要是停留在这一刻就好了。相较之下,《因果报应》的男性视角的燃点实则仍然将女性的侵犯当做报复/报应手段,纪录片《屠虎》里三个未成年强奸犯被判25年以儆效尤大快人心,而在这里,看似把旧题材换了性别,但个中牵扯火花细节还是做出来了。 |
|
还是熟悉的配方,依旧是社会、宗教、权贵、阶级矛盾,不过女主的角色设定特别,尤其是个人情感和职业很戏剧化,完全不一样的女性刻画。 |
|
吃了吐那段是学到了(x |
|
讽刺很尖锐,但是叙事好拖沓 |
|
性别 种族 阶级 真相 “那又怎么样呢?” |
|
3.5 |
|
非常细腻的叙事,非常入微的对社会弊病及社会弊病影响下女性困境的呈现,和想象之光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至少通过三个女人来控诉了那种社会弊病:一手建立了国家女子警察队伍的女警长抗衡不过高种姓权贵,纵然无奈但仍然在尽自己所能不得不采取默许底层互害的方式来从侧面警示强奸犯的效果;怀着对亡夫思念的女主在发现真相后觉得同样无法抗衡,于是踏上前往大城市的列车(是逃避?还是去大城市借用文明的力量来揭露不公?有一个开放性结局);被害的少女引发了民众对公权的批判和督促。穿插在其中的底层互害以及牺牲的无辜男子,同样也鞭笞着那虚伪的社会。 |
|
77cannes#21
3⭐ |
|
#15th BJIFF 第六場
本屆盲選第二優品。曾經因為歌舞片對印度電影的深深陰影這幾年被逐漸化解。
看電影就像是給了你一個特別的窗口,讓自己得以窺見世界另一端的不同,荒誕且真實,殘酷又複雜。呈現人物困境,但不塑造完美主角,更顯難得。 |
|
题材很好但叙事节奏还是拖沓了点,从女性视角来展现印度生活现实困境,性别歧视和种姓压迫尤为严重,两位女主角的塑造都相当复杂多面 |
|
结尾的gaze through moving train at lovers on platform好美 |
|
3.5星 |
|
相似才会讨厌 黑猩猩和印度. |
|
@hkiff49 2.5/5 乱七八糟。你以为要讲印度女性面对的性别暴力和不公,电影确实在前半部份影影绰绰地展示了一些细节,却从虐打嫌疑犯开始就急转直下,转向了讽刺权力阶层的虚伪。最终讽刺的落点之一madam,却是前半部份形象塑造最饱满最出色的女性角色(是的我觉得女主的角色塑造可以说很空洞,一直是一种任劳任怨,有点小聪明但不多,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只是瞪着眼面对环境的角色)到底是要讲什么?女性遭受的暴力和不平等、种姓的不公、权力机关的暴力软弱和无能,全部混淆在一起却没有能力将任何一个议题讲得深入透彻。
印象最深的镜头:女主在站台看火车缝隙中的对面站台,幻想穿着橙色裙子的受害者女孩和受害者男孩在互相靠近。(男孩给女孩的备注是拼错的market flower,很真实动人的一个细节) |
|
好像又不小心看到姬片了…… |
|
基于印度种姓的执法不公。可以做得更深刻的题材,却浮皮潦草。情节寡淡,又断断续续睡着了。 |
|
女性生存困境的严酷缓缓被推倒近前——无辜的人遭受拷打,真凶轻描淡写毫无忌惮。这种困境又不只是受害者的,糟糕的社会不仅践踏人,还要将人撕裂。
明显的英国制造。连脏乱差的社会风貌都有种修饰感。 |
|
故事漏洞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