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KAFF-11。大概是想做成一部温情喜剧,但没想到笑点主要靠三俗擦边,主线剧情又温吞如水,该出来的情感出不来,有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 |
|
港片就应该有这种小制作,却很接地气的作品 |
|
幸运是我导演再度治愈,但是有太多刻意痕迹,就像张松枝说的那些鼓励的话,很难打动 |
|
is this 疫情下的daily vlog?我感覺每個人都在用心用力地演可是這電影也太沒有主題了,無處不在的對男性/爹的渴望和對完整的執念更是令我無語。三俗笑話很無聊。 |
|
你离开后,廖美珍抽起了万宝路。日料店的主厨喜欢踢球,后来他不知所踪。父亲喜欢喝朝日啤酒,闺蜜移民了加拿大。张国荣和谭咏麟和我们不是一代人,曾经的风尘女子,如今在犄角旮旯做针线活,水族馆的鱼死了,老婆跟人跑了。[ParkHD/3.2G/12.23] |
|
57岁,胖乎乎的李丽珍也很好看! |
|
听了你的红绿灯理论,却不知我的拉链理论。你只知有车来车会停,却不知夫妻关系像拉链,轨对得准才拉得顺。交友软件突然断联的男生,换去别家店的厨师,常来买烟的亲生父亲,你只想问问清楚他们为什么消失,问他们为什么不爱自己,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离不开他。长一身压力疹,不如给生活放一块鱼沉木。 |
|
很可怕,头五分钟已经想逃走。没头没尾的一堆闲笔,却说不好哪怕一个完整故事。不该说的猛说,该说的又不铺垫多几句,台词尴尬得我直摇头。这个电影最多就是拍成小日剧,一集15分钟,只能有5集。 |
|
一段生活中的小片段,虽然结尾略显潦草,但是过程看得算是舒适。有些小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望月不单是思念,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是与生活的和解。陈湛文和杨伟伦是港片之光,虽然不帅,但是看着很有意思是怎么肥事。 |
|
你港男演员为什么越来越难看越来越猥琐了 |
|
感覺受日本作品影響頗深,就連整個企劃也很像那種日本常見的為了推新人而做的偶像系小成本電影。就直接拖類似屬性的《山荷葉》來對比,就覺得某朋友在看完《山荷葉》罵今泉死直男、那這部可能線上看幾分鐘就會關掉。用男演員本身的特質來做笑點可能還算尚可原諒,但李麗珍和鄧麗英的角色設定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但在這種男凝(真的很少用這個詞、算貶義)視角下,還是有一些微的亮點,例如楊偉倫那個角色,李靖筠的感情線起伏(還是不得不說《那年盛夏》走進大眾視野的戴玉麒在這裡“用”得太糟糕了……)。但總的來說整體就還是在“讓人記住這部片”的水準之下。 |
|
真的受不了,老人们一味地沉湎于对旧日的回忆,年轻人们的表现却又并非如今的年轻人所为。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哪里还会有女生在便利店打工,遇到一个性骚扰的老板还在隐忍负重。罗耀辉不是不会写剧本,在《幸运是我》的时候就很会调教出演员的内心想法,但这次可能是太过于希望贴近年轻人,而在里面加入了大量的三俗笑话,更可怕的是这些笑话完全不好笑,与全片所谓的人文关怀这一出发点相违背。或者可以这么说,在香港这批老电影人身上有一个最大的陋习,就是性意识的缺乏。消失的父亲让女主角产生了父爱饥渴症,渴望在男性身上得到父爱,又一次次被出卖。假大空的台词很多,角色们动不动就在感慨人生。 |
|
挺真实的一些生活片段,感觉很多都像是在记录生活,都是叫人放下过去捱下去。不过也是说了没能力真的很惨只能打体力活被欺负被骗炮。。。究竟要不要和亲生父亲相认呢。。。这真的很纠结啦。 |
|
6.6分。三俗喜剧梗有点多了,喜剧的部分挺搞笑,三俗的部分也的确有些让人觉得不舒服。整体而言还是太过温吞平淡了 |
|
導演懶文藝懶幽默,其實九唔搭八無厘頭唔知想點。1.5星。 |
|
★☆ 羅耀輝用《望月》證明,當初《幸運是我》是被惠英紅的演技拔高了。如果說《幸運是我》在劇作上有瑕疵、在技巧上不成熟,那麼《望月》則幾乎都是瑕疵與潦草。作為編劇,羅耀輝的劇本就相當散亂空洞,一家三口沒有一個人的故事線言之有物,似乎想要表達抬頭望月,月在家就在,附帶post-covid對人情冷暖的慨歎,卻又講不出這一層情感與情緒來(正面案例請看《飯戲攻心》)。而羅耀輝作為導演,更是雪上加霜,既讓電影的人情味幾乎消失殆盡,穿插的笑點生硬做作,企圖去港味化又不徹底,且並沒有協調好演員之間的表演節奏,導致對戲雙方常常不在一個頻道(正面案例請看《窄路微塵》)。最終還是靠個別演員的幾場高光戲,稍稍讓電影不難看得徹底,陳湛文獨自在家唱K、李靖筠便利店認出生父、楊偉倫與妻子手語吵架,再無其他。 |
|
挺喜欢这种反映香港普通市民淡淡的感觉,是吸引人的调调,有点日式却又充斥着格格不入的尴尬笑点。既然选择了这么拍,故事其实可以再淡一点,有些地方还是有点“老派”的刻意。处女第一次网上约炮,渣男失踪,还念念不忘,即使女主非“港女”,这一段可谓又刻意又老派。男主的妻子一边演着好媳妇,一边又第二春幻灭也是直男想法。除了两个主线故事和尴尬的笑点(邻居),琐事的日常其实拍的挺不错,整体完成度还可以,剩下的就是李丽珍那张被岁月摧残的脸。 |
|
6/11/2023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似睇緊疫情期間既vlog咁,睇咗三分二都未get到導演其實想借套戲表達d乜,好多setting(例如交友app/工廈/紅綠燈理論)甚至連老豆依條主線都好似積木車咁樣砌落套戲度,演員們好盡力但先天缺憾實在幫唔到幾多 // 唯二想讚既係peter唱歌唔錯,波多野裕介配樂都有feel |
|
#HKAFF2023 看完后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完全没有力度,也没有很触动的地方,更可怕的是选了这些演员,女主角不会演戏就算了,李丽珍这目无表情的演法是纯粹来交功课的? |
|
究竟為什麼還要拍這些啊⋯ |
|
刻意的治愈之作。 |
|
故事写得没头没尾,导演能力更是无法用情绪和氛围完整整个电影,开始了又结束了,找不到任何能够欣赏的点,或许再直白点就是不知道导演都干了些啥,李丽珍也完全没用好。 |
|
导演拍的很随意,没什么主题,也没讲什么大道理,无非就是明天会更好。电影时间是在疫情期间,那个时间段所有人都带着口罩,确实会感觉很压抑,也感觉很烦躁,但是如今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儿,一切都会过去的。 |
|
平平淡淡没啥特别的
这两天盘点了今年在29天看了71组艺人的81场演唱会 但其实应该是96场的 然后年榜的稿子也差不多写到一半 下周应该就会录了 又开始激动且紧张 |
|
混乱不堪的认爹学文本,不知道为谁而拍。 |
|
1.5/10
呢啲戲真係屌都費事(有阿珍都係咁話) |
|
#2024金鸡华语影展#
还挺治愈的,尤其口罩脱掉奔跑那一刻,和口罩时期的感受平行。这种被陌生人治愈的故事模板,之所以会感动人,原因可能在于,越亲密的关系带来的伤害越深,而陌生人反而能把我们从捆绑中片刻抽离出来,获得一丝安慰。 |
|
这种泪中见笑的格调还是喜欢的,至少比一味卖惨好。 |
|
北影节看的,普通人很挣扎的平凡生活。 |
|
倍速 |
|
真不如拍成港片三级片… |
|
喜欢这种调调,要是把女主角换掉就好了 |
|
香港越来越多这种类型的城市底层市民题材的电影了 |
|
“互不干擾的個體”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導演功力不夠,很多可以表現的場景,都沒有表現得很好。應該說劇本框架還是ok,就是沒出彩。 |
|
前面太碎嘴了,好像拍段子一样,后面便利店被经理欺负得哭了看得我也哭了。那种卑微无助太破防了。 |
|
满月总是令人神往。这种完美感、完满感、团圆感、完整感是国人普遍向往的。反而在国外没有这一说。也许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别说自己的人生了,我们看个剧都希望有个圆满大结局。片中这个三口之家,各有各的缺憾或缺失。即便努力挣扎,也难遂人愿。反而他们这几块缺口不同的拼图,拼在一起才是完整。 |
|
主题很不错,拍得太随意,比较没有质感 |
|
都是少女的烦恼 但是香港少女的烦恼和我们北方县城村逼的烦恼还是不太一样 |
|
唯一值得记录的便是疫情时期的背景,其他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都处于低水平创作,而且李丽珍还出来演戏吗,没必要,还是养老金不够? |
|
这大妈90年代可惊艳了 |
|
太散了,港片我也鼓励不了 |
|
只能说是浪费了一百分钟看了一部毫无价值可言的片子。女主在使劲扮丧找爹,男主故事线有跟没有毫无差别。这部戏好像不讲剧情逻辑,堪比无意义的流水帐。 |
|
很平淡且故事老套,但是珍妹好美,但是珍妹好美,但是珍妹好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
挺有意思的片子。 |
|
因为看到评论里吐槽里面净是荤段子,三俗段子,就特别想看,可是并没有很三俗也没有一丝丝搞笑。讲的是女主从小没有爸,在处女状态网上约个炮完事把男的吓跑了,大哥和大嫂婚姻名存实亡,一天女主无意中看到自己生父的照片,之后在便利店遇到生父了,但是没相认,稀里糊涂的结束了。5.3分325评价 |
|
陈旧迂腐的找爹故事,很难想象都4202年了还有人在给这种剧本投钱,影像上可以做出的最大贡献应该就是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圆月镜头适合给杜比厅测色彩对比度。btw女主说妈妈喜欢张国荣,渣男说妈妈喜欢谭咏麟,当场脑补了一个香港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
|
每条线都太淡了,寡而无味。杨伟伦那个角色不错。感觉香港生活真的有点压抑,物价高,楼价高。最后,抽烟真的不好,都给我赶紧戒了。 |
|
所以這部拍來幹嘛的?除去無處不在的直男惡臭味之外get不到任何其他的message. Gladys真的別試圖演戲了,毫無天份,都還是去唱歌吧。 |
|
看在几张熟面孔表演的份上勉强能看,虽然剧情有点东拼西凑最后强行和解,而且比起人均鸡汤大师各种金句不断外,干收银还能遇到亲生父亲这是最离谱的。另外不知道这电影算不算给soul打广告,但女主的第一次也失去的太轻易了吧。 |
|
2023香港亚洲电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