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说自己15岁就进工厂的阿姨,她的两个孩子一个深圳一个武汉,也在工厂,似乎整个家族命运固化在厂子里了。 |
|
看卖保健品的招摇撞骗却自诩“提高”自己,把工厂上班的朋友批判一番,我就好气啊,越想越气 |
|
更像是一个访谈录吧,因为是做人力资源的常在劳务市场跑,所以深有感触,想要说的有很多,这个社会确实有很多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现在的思想及行为决定着你未来的生活,经常在劳务市场呆着找工作的人大多是这样不想干那样不合适的……只看到别人过得好,不知道别人曾为之的付出,那句话说得好:“抽烟的人永远闻不到自己的烟味,就像被爱的人不知道爱有多辛苦” |
|
“抽烟的人永远闻不到自己的烟味,就像被爱的人不知道爱的有多辛苦”。小镇青年金句不断。这个纪录片反映了目前部分90后小镇青年的真实生活,但是深度还是不够,更多只是停留在采访层面,其实应该更多去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
|
挺好看的,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爱,但多样性也是现实,我猜可爱的比例已经比现实高了。。我最喜欢日租房的那个孩子,可能我就是喜欢蔫巴的人。。坐架子床上的两个年轻人也挺好的。。希望他们将来都能好。。片里比较成功的几个人刚好都比较烦人,但可以理解他们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存在。。导演自己蹲在评论区发B站链接,还在B站请大家上豆瓣评分 XD 但我评分太苛刻,除了对自己有特殊意义都不会打5星,看看4星反而会拉低分数,所以还是算了。。 |
|
感觉不像是个纪录片,更像是个访谈,跟不同的人聊他们的世界。剪辑也有点散乱,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是没有主题的,后面慢慢在未来重叠。另外我真心不喜欢刚开始的先导,刚看的时候莫名其妙,后面再出现就很尬 |
|
片子的欢迎会上,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以下的情节…
片子里面的油漆工张涛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张学友,周杰伦可以唱我写的歌”,片子里画外音问:“你现在写了几首歌?”
答:“没有,我现在没有写歌”
全场哄堂大笑,我猜大家心里想的是他虽然有梦想,但是从来没有付出,很可笑吧。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知道他其实会弹钢琴,谈的还不错,还会弹吉他,而且他现在真的已经出发去学音乐…
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应该被嘲笑,即使看上去多么遥不可及,只要他心里有那股气,能变得比现在更好一点,不也是一种进步么 |
|
又是一部导演蹲在豆瓣发资源的独立纪录片,国产版《三和人才市场》。言之有物,质量不错。 |
|
基本都是采访素材堆积,但也挺难得的,至少呈现了昆山这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生存状态 |
|
真实。片尾曲好听。那个夜场的福建男孩有点愚孝。 |
|
1知识就是力量,没能力还不去学,只知道抱怨吐槽一副大爷样,你不苦谁苦
|
|
虽然拍摄素材来自2018年,
但还是觉得很贴近底层生活。
来自农村、小镇的少男少女们哪有可能接触到标榜的"后浪"们的生活
低价的薪资,为了生活已用尽全力
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靠着鸡汤麻痹自己或者鼓励自己
这不仅仅是只属于小镇青年的故事,而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故事,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
被忽略的大多数。 |
|
相比于NHK镜头里的三和颓废日结青年,小镇微光里的采访对象大都还算是不那么颓废的底层青年。但里面最让人不舒服的一幕是忽悠人们食疗的毛总和理发的Tonny变身的人生导师的聚餐,靠坑蒙拐骗与灌输心灵鸡汤跨出了底层,竟开始赤裸裸地鄙视起小镇青年。这种翻身后开始赤裸裸的鄙视那些曾一起在底层拼搏的同类,真是让人后脊背发凉,现实地可怕。其实,小镇青年缺乏的不是跳出来的勇气,而是缺乏心灵导师们骗人的勇气罢了。 |
|
媲美三和大神,遥相呼应。 |
|
不像电影,像个访谈节目. |
|
其实还是三和大神看得透,加一星给国产独立纪录片 |
|
最后配乐响起居然是perfect day.. 哭得很大声 |
|
北上广只是一场幻梦,小镇青年才是中国的真正底色。 |
|
非常感谢导演豆油邀请我看这部片子,很感动....觉得真的很努力在推广,也非常有诚意了。但片子的手法确实生涩了些,选取的角色有些其实有点意思,但也都没有能深入,大部分流于对着镜头吹牛了,我最喜欢那个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的陕西小哥,其他的,更感触12-14人民币的进厂时薪吧,换算成日元200日元/小时,在日本如果能进工厂打零工的话应该至少是5到10倍的收入.... |
|
最大的亮点和最核心的也是这群打工人。在我们烦恼着读大学怕挂科时社会上还有着一群人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工厂打工,他们是我们的一分子,他们既辛酸也饱含着生活的希望与人情味 |
|
没有学到特别新的东西,比较中规中矩,但这类影片永远越多越好。片尾曲还不错。 |
|
不怎么好看,感觉导演水平跟我差不多。人物都很紧绷,好像在做反省检讨,努力说高级、书面的语言。虽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真实,不过确实很没劲。 |
|
拍的蛮好,虽然技法并不复杂,但导演捕捉到了一群质朴又辛酸的打工者。他们多是来自小镇的青年,心怀理想,却囿于现实的困境而手足无措。结尾的perfect day用的极好,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是再卑微不过的微光,但聚在一起,也自有一份坚定的力量。 |
|
They are fighting for their right to live , to exit. So do we. |
|
昆山打工的年轻人,NHK的三和市场纪录片一样的气质,青春的迷茫与无奈,人生可能前期一步错,后续便难追。 |
|
谈不上有多深刻,但是访谈的每个人都真实展露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心底想法。较之电视剧里那些高光的前浪和后浪,这才是更接近真实的中国亿万的小镇人民生活现实。 |
|
比<三和人才>更好,导演值得支持,也值得期待 |
|
腾讯的纪录片频道看了两天,已然工伤,选择放弃。 |
|
朴实的访谈录。昆山这样的地方真是我乡青年的应许之地。几个小伙子都很可爱,希望他们未来都过好。毛总及其女友还有美发师没啥意思,但是可以理解——其实他们即便衣着光鲜、头发锃明瓦亮,也还是没有褪去那种土气,尤其是那个女孩。陕西那个颓丧青年也有其无法说的故事,因为访谈性质,他只能用那种玩世不恭的方式应对。一言难尽。 |
|
虽然没有刻意煽情,但是看过仍然心痛。 |
|
看到生活在底层的小镇青年,想到“精准扶贫”里的“扶贫先扶志”,贫穷不完全是命运的安排,脱贫有时候也与自身理念很有关系。
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但往往缺乏改变的决心。靠坑蒙拐骗改变命运固然不可取,但我们很多时候往往是想得太多、担心得太多,蓝图擘画得十分美好,付出的勇气却太少,真正努力去做的更少。
|
|
全是采访镜头,,, |
|
很不错,希望中国能多点这样的作品 |
|
与其说是纪录片,更像是采访。如果能不局限在访谈,去拍他们真正的生活,可能会更有深度一些。 |
|
上一代流动到城市的人,去了工地,工棚。这一代以及更年轻的,涌向了工厂,廉价出租房,网吧。这些人的数量很多,但一直都是角落里的人。繁华的假象下,是一个个被压榨的个体。中国人讨生活为何这么难,年轻人不应该这么过啊。 |
|
选材涵盖挺全面的(其实这也是个双刃剑,i.e.,个人叙述是否足够可信,主题是否散碎,深度会否不足)。somehow有种打破泡泡的感觉。做人实苦。某一瞬间当然会去judge,不过更多感到各人蓬勃生命力和自己的虚伪无力。很佩服导演能引导出如此真诚的表达。 |
|
经历才知道有多亲切,真实的展现了80 90 00后南漂的这几代人在底层的生活写照。期待出下集,更能让人触目惊心点! |
|
都不容易 |
|
各行各业打工者的生活百态,真实但不颓废 |
|
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是一个能给人希望的时代。只是在他们身上,似乎不太看得到希望。 |
|
给我上了一课 |
|
一到世间就是活着都不太容易的开局,泥潭里同样没有更好的教育和更高的认知,他们比“三和大神”多的那点努力劲儿,到底是诅咒还是祝福呢? |
|
几乎每一个人都生活梦想. 我和他们来自同样的阶层, 感谢编程, 让我不用如此绝望. |
|
好片子,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应该是被看到的,而不是因为网上谁拿着喇叭响就只去看谁。 |
|
机缘巧合下看完了这部,因为相似的成长背景,在98分钟里,总是带入了身边人的脸庞,他们可能是进工厂的童年玩伴,也可能是不断加盟各种生意,想着要大展身手征购100万的表哥表姐,亦或是他们口中坐办公室的自己......生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来就只有努力,再努力一点这一个选项,那就衷心希望每年写下的新年愿望都能如愿奏效,希望所有人都能努力的时候有回报,偷懒的时候运气好。 |
|
打工青年访谈录。 |
|
需要有人来纪录这些。 |
|
生活步步是坎坷,笑到最后是大哥。哈哈 |
|
没有三和的奇诡,却一样的真实。这里的青年似乎比三和的大神们更容易接近,因为他们实在太普通了,我与他们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困惑、迷茫和思考。小镇青年们被城市发展所驱动的中国经济所裹挟,他们已经离开了农村,可城市似乎还是遥不可及。看到他们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的“败者思维”,总让我觉得很无奈,意志并不是自由的,他们背负了本不该他们背负的这份“耻感”。好在片中大部分的青年在我看来都是好青年,小镇一样可以闪烁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