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h50min退,憋了很久不想打扰身边的人,可是实在受不了了。AI大量分析阿彼察邦拍出的电影也不过如此,劳工,偷渡,战争,同性和创伤记忆全部集齐,但元素毫无秩序和感知地罗列在一起,人物也像僵尸一样做着吻戏和哭戏,所有性质的台词都只有一个空洞的语调,好可怜的演员。 |
|
可惜主线变成寻找越战亡父的遗骸,越和南的爱情故事变成了副线。但我可太喜欢这个煤矿少年地下爱、同生共死偷渡海的故事了!本片被越南列入禁片,但禁的理由不是同性而是正面暴露。不得不说那个画面真太美了,从未想过煤灰落在肌肤上会如此性感,身下就是一片黝黑发亮的星海... |
|
挖骨和挖煤是一回事,埋在礦井和埋在歷史灰燼是一回事,在塑料袋裡過河和在集裝箱裡渡海也是一回事。越和南,生和死,埋在煤裡和沈入海裡,都是一回事。有詩意但真的非常非常stereotypical 的東南亞電影,實在看得非常困。 |
|
三星半。这一代东南亚导演深受阿彼察邦和蔡明亮影响,创作风格上甚至更加悠长散文化,但镜头的精准性上显得略欠些火候。越和南的同性爱情像是一种关系上的类比,回溯的则是越战时期越南内部的漂流与疏离。影片有空间可以做得更流畅一些。 |
|
@CannesBazin 比《金色茧房》更深思熟虑的作品,但又感到这类东南亚影像被深深桎梏在阿彼察邦所提供的语言范式之中,无论是视听的感知方式,还是政治话语的影像编织,都如出一辙,却又没办法达到阿彼察邦的文本张力,也无从在美学上构筑新东西。人物表演上的情感真空,又让电影失却了最重要的一层。 |
|
神來一筆與謎之操作一樣多,驚喜與遺憾一樣多。看片名,便不難猜出張明歸導演的言外之意,只是我起初猜測是對南北越南的擬人化,沒想到是世紀之初對越戰創傷的爆發,而且和《神聖無花果之種》一樣,犯了過早地暴露宏大敘事的野心,但是萬幸以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方式呈現,消解了偽現實主義的感覺。但是張明歸又並不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後者是未知、是流淌、是可以有無限想象,而張明歸的意圖太過明顯,人為的設計感太過顯眼,便讓一切的如夢似幻、半夢半醒顯得刻意。以同志為始,以同志為終,即便這一段感情有著情與欲的潮濕、生死共赴的癡纏,是電影中最完整與搶眼的存在,可惜也不過是越南創傷的配角。2025年度大銀幕觀鳥指標已達成。 |
|
矿洞是郭嘉的皮燕 |
|
非常精彩,视听控制力和想象力远超主竞赛很多片子,也很好地把两代越南人的命运结合起来,从头到尾令人惊叹。 |
|
就像礦洞內的鏡頭——身體和鑿礦聲響彼此交疊的節律性似乎就是此電影最好的部分, 而這一部分所能夠產生的效力恰恰是處於作者的編排/劇作的掌控之外的: 在自然聲景中的引爆和關於形體的測量、即時作出回應的動作(如果將這一系列自然的連接、回應之慣性考慮在設計之外的話); 但是在概念先行的整體內作者的直覺能力從來都不允許將這種節律加以維持, 故而呈現為嚴重失衡的分立狀態(這個概念也許本可以進行更綜合化的素材處理) |
|
B / 在摄影机长久的凝视中人物的身体慢慢僵化为一种无机物,与周遭融为一体;而人物所处的生活空间则被与远方相勾连从而勾勒出一种地理的政治图像。当他们相拥时,他们的身体逐渐凝结为矿石,因此并不会感觉到疼痛,而鲜血也会成为一种坚实的无机物流淌在肌肤之上。而身体的丈量也因而变成地球与宇宙的丈量,世界的图像化也仅仅服务于你我通过手指来跨越的距离;而矿洞的深度,不过是大洋彼岸的世界崩塌的尺度。虽然还是被一些情节化的需求拖累,但依然是太过动人的宣言。甚至好于《金色茧房》。 |
|
矿难死去的人;战争死去的人;移民死去的人。
埋在地下的骸骨 罪恶 手雷 和记忆
致敬所有无辜的生命 |
|
电影的核心正是在标题中的“和”,即串联两端的媒介。一类来自灵与梦,借此往前回溯历史的远端,连接起此刻与战场的创伤;另一类从时下去往将来,现代性非常简单奏效地转译为了一种材质:塑料,覆盖在地板,隔绝尘土;吹鼓成气囊,越过边界摆脱故土。越与南本身则只充当串接的两端,相互靠拢又无法融汇。 |
|
#NZIFF原本也不抱太大期望但是这部片以艺术的角度看下确实不错,先不提政治,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比较像是寡妇寻越战失踪老公的故事,导演也没有太多去刻画越和南的爱情故事;但是以一个半越南人还有对越南史有些了解的观众来说这个越战细节做的很详细所以也算是加分了。最后是农村风景真的让我好想家啊😭 |
|
这还不好吗?一流的影像掌控能力,创伤通过两代人的遭遇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很多影像片段很适合美术馆展出。 |
|
77届戛纳一种关注入围。逝去的人与执念的梦,战争的伤痕与不见光的情欲。林中河边太阳光线变换、神婆出场180度镜头调度、一个镜头跟随人物从陆地到海里、漆黑的地矿里发光物质好似满天繁星,拍的挺有味道,但是吃耳屎也太他妈恶心了吧! |
|
【D+】东南亚风格大杂糅,但内容量完全超出能力范围。西一榔头,东一棒槌,连提炼的一点点情感都因此变得稀薄。 |
|
【越南】当鲜明的时政讯息以及对历史的探索,完全盖过角色本身的爱情故事。你知道这绝不关乎一对恋人的“小”故事,而是对“大”题材毫不畏缩的触碰。如梦似幻的情景,不仅仅又来自身体的亲热,还有对记忆的找寻、在危险里的漂浮乃至是一些稀松的平常。在两个小时中让人感到沉浸,却又在这过程中不断积攒着对这样故事的伤感。缱绻星光下,爱里没有黑暗,爱里没有惧怕。 |
|
像20年前的中国电影 |
|
导演要是想拍越南煤矿GV就大大方方好好拍,别再去没事找爹了,爹有什么好找的。 |
|
#77th Cannes#将优秀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化为隐晦的视听调度,因而不乏存在灵光乍现的场景和镜头设计,文本的复杂性则主要经由对历史、记忆与战争的复沓言说交叠实现,但片段之间难以弥合的罅隙,如同性身份与寻父之旅所产生的微弱连结,很难维系持续的情感流变。影像内部那些无法剔除的前人痕迹,间接淹没了胶片本身捕捉到的粗粝质感以及原初的情动瞬间,踌躇不前后又只得回到情欲与创伤中,徒落得一身忧郁的热带病。 |
|
2.5,花里胡哨的。 |
|
另一种真相是,只有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矿井里,我们的爱才会闪闪发光。一旦走到地面日光之下,它就会变得黯淡稀薄,消失殆尽。唯有永沉大海,才会永生永世。 |
|
血、汗、雨、煤、灵魂流经由矿井、集装箱、岩洞、弹坑的孔,勾连起皮肤与记忆的平滑体验及战争与移民的条纹结构。一个走一个留、一个杀了另一个,但依旧蜷缩在一起:或许是在星空底。 |
|
符号化,概念化,阿彼察邦化~ |
|
应该有从阿彼察邦和毕赣身上汲取很多养分,现实与超现实部分的衔接是我很喜欢的部分。从电影名就知道导演有见微知著的创作野心,但执行上有很多问题。 |
|
有一些非常精彩的影像,比如开头结尾,比如掏耳朵段落。有些潘礼德式的木偶戏不太奏效,而且作为拍过越南语短片的人来说,这里面的念白显然有点做作。 |
|
#29thBIFF# 可能是上一部补觉了,这一部倒还蛮精神,虽然也完全能预料到是个很闷的片子。表面上似乎在讲同志线,其实更多地还是在讲越战伤痕、个体漂泊、自我放逐这一类的主题,独特性下包裹的是某种共通性。我对这类片子实在不太能吃得下,不讨厌,但也很难喜欢,感觉这类风格也是一种“批量制造”了,这世上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阿彼察邦mix蔡明亮”们。 |
|
掏耳朵那場戲煙花(火花)鏡頭呈現方式,是自〈夜以繼日〉以來看過最好的。還有將地下洞穴拍成星空般的影像,以及結尾漂浮在海上的集裝箱,不免讓人想起安哲的〈塞瑟島之旅〉的結尾,那種無根又詩意的漂浮感。當然處處可以看到阿比察邦的影響,但重點是見證一位新作者誕生的過程。 |
|
暗矿灵犀连旧梦,途向遗痛忆战创;一朝步出尘间日,成囊越界别家乡;
越南两端相串起,趋近难融各一方;唯有投身沧海去,方能永世伴身旁 |
|
前半段其实还不错,感情淡淡的晕染的很好,但后半段真的想骂人。 |
|
我是真不明白一对gay和找寻父亲遗骨的关系在哪,硬凹越和南这一对gay映射南北越?那是必须要禁的~~~~不明所以的故事配上这影像我不喜欢,做作,就寻着阿彼察邦来迎合某些人的口味吧,看得忒累。 |
|
4.5 |
|
要素真过多了。。。 |
|
在历史和个人创伤记忆中 寻爹… |
|
#77e Cannes Debussy# 有性,有玄学,有政治,有美丽的摄影,有缓慢的行为和空洞的台词…所以它到底为什么难看,我想就是缺少性张力吧。(外国人对东方玄学的刻板印象又巩固了… |
|
有些时候像在看杜拉斯拍【内陆帝国】,用絮语作钥匙打开图像的维度,然后主动走入漩涡般的迷宫,剪辑将时空任意揉捏,困在其中的人只能通过近乎仪式的爱抚、奔走,甚至退化为基本动作复苏生机,寻求慰藉。不幸的是,从前与将来无异,个人只能拥有想象的历史,而这儿的迷宫没有出口。近乎悲恸。【2024十佳No.3】 |
|
#2025向南的暧昧# 同性伴侣、战后创伤、穷困家庭,整部电影的各条故事线相对清晰,但各者间的关联性不够强,导致叙述上有些各自为阵。一边想逃离这个贫苦的环境,一边在找寻父亲的踪迹,身份与文化意识已经在不经意间刻进骨子里,走到哪里都不会抹去。 |
|
【4】视听和制作的层面带给我的新鲜感远远不及去年越南的《金色茧房》。整个电影的不搭之处在于采用一种泥泞,肮脏的视觉来抵抗外界,政治,人文,环境,要孕育出爱情最美的花,在煤矿地里亲密,在塑料袋里呼吸,在大海上漂流,配上灵媒,喃喃自语的对白,但整个电影我不知道它在冒犯了谁和想要传给什么关系。感觉导演很适合去拍Vogue,煤矿,海边以及走廊几场的布景机位很美。 |
|
某些镜头内部的节奏控制得很好,但是镜头之间的节奏就有点缺乏节制。两具缠绕的躯体陷入无边的矿洞和无垠的星空,有时候这样一个新颖又鲜明的意象就可以提振整部电影。 |
|
战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痛苦依然无所不在,水面之下,向下挖掘是煤矿、未被埋葬的亲人和仍然危险的炸弹,水面之上,是想要跨越的边境线,偷渡的集装箱和不知去往何方的命运。越和南最后在矿洞的星空下拥眠,漂流在水面上的集装箱不断下沉,已然开始思乡,但故乡又在哪里呢。(但台词语调和频率真的让人很难不困… |
|
身体也是矿井,在你幽深的耳道里我吃你,金属切割的火星四溅 |
|
在呢喃、吟哦和梦呓中度过越南绵长的伤痛,声音搅拌着战争、对立、羞耻与麻木,一切都是没落萧条的,仿佛现世已经被封印在泅渡河流的透明塑料袋子里,人在以蜷缩姿态担惊受怕,直至神经大片死去。寄望颇高,而它确实是蛮有想法与厚度的电影,但是索求不少,表演与调度却推不去那个催心的程度,一不留神,它已成了海洋中的集装箱,很难再找到启门逃遁的机缘。 |
|
6.5/10。文本大于影像的散文电影。Nam是在讨论越南战争时对Viet的缩写,两个词(男孩)都代表着越南,而“和”作为媒介串联起肉与灵、逃离与驻留、过去现在与未来。最动人的无疑是两具男性躯体在银河般的矿坑中全裸相拥,皮肤凝结成矿石与土地/国家融为一体。母亲问在战争中牺牲的丈夫“你在地下过得怎么样”,镜头切给的是儿子在地下爬行,国旗盖着骨灰盒,挖出炸弹而非骸骨,挖煤挖的是越南的根基;然而“挖”也作用于掏耳后吞下耳屎的柔情时刻,“当你不在时,我可能再也听不到了”。塑料袋吹鼓成气囊过河和在集装箱内渡海相呼应,时空被打乱,大雨(海水)落满屋子,再见了我的母亲/国家,我愿同我的爱人长眠。 |
|
感觉导演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不过我建议是去拍恐怖片,做法那段比煤堆里doi要好看 |
|
东南亚电影节电影亟需开拓一条除了模仿阿彼察邦之外的创作路线 |
|
导演是想做越南的阿彼察邦? |
|
弥漫着东南亚神秘主义的慢电影,像极了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风格。性爱与死亡交错呈现,一边是萌芽于矿井下的禁忌同性恋故事,点缀着激情的接吻与身体裸露,另一边是寻找埋葬在土地下的亲人骸骨,穿插着通灵女子的乖张姿势。由此,逐渐揭开一个国家饱受创伤的历史:战争、同胞对峙,再引出两代人不同的追求,老一辈受困于战争创伤与传统观念难以自愈,而年轻一代则选择冒险逃离,为的是生存与恋爱自由。在如此多的话题交织下,叙事过于松散零碎,无法深入阐述,只剩下满眼的风格化美学姿态。 |
|
所有的衍生剧情似乎只为了那一幕:银河一般的矿坑撒满了极富重量的黑,两具瘦弱又坚硬的躯体漂浮在漫天的煤灰之间,如宝石一般安静而闪烁。给你我舒服的性别,尽管颠倒尽管妖娆的性别,不受众生不受教条的打扰,不如摘下面具,不如赤裸面对。没关系,我这里有解药。 |
|
矿工之爱情。涉及国族隐喻,呈现方法特别诗意(或者就说很飘吧),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做分析的地方,但都稍微有点不是那么自然有机……自白(对我来说)有点过多了,海上飘着的集装箱的 ending 镜头还蛮耐人寻味的,还有掏耳桥段背景板焊板子时的火花,都挺妙的! |
|
井底的煤矿星空,诗意灵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