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三个充满张力的切入点:婴儿谋杀&药物滥用的并置;男友带出的马戏团&身体恐怖;以及道格玛招揽女主进入这场“生意”的决定动机&道德辩驳。三条线也都将直接的身体性链接到了战后阴影和资本主义分配机制的失效(“有人生了太多孩子,有人没有孩子”),探讨社会制度和历史如何畸形地作用于人的肉体。表现主义的摄影&打光、极其惊艳的配乐,但观感还是渐进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历史正剧。(更喜欢去年的绑架! |
|
【77th戛纳】时代的错误却总要推出一个具体的人来承担罪责 |
|
母亲要靠报纸才知道日期,但记得住女儿生日。怪物要戴面具才能够示人,但能够给婴儿展示。女人分泌的乳汁是身无分文时唯一的价值,有人拿着易断的针穿过织布,拿着不易断的针捅入下体。有人推婴儿车,把针当成自己的勋章。法庭众多弃婴的母亲握着针,幻想孩子被送往律师或者医生的家庭,战争从未结束。 |
|
#TIFF2024#3.5.德国表现主义的视听风格让观众根本无法猜透故事到底会把他们带往哪里,而这种在黑白画面间的”迷失“可能正是本片最奇特的一点。错付的爱情,战后马戏团的心酸与"奇观”,结果最终走向了真实事件启发的杀婴故事。Trine Dyrholm的“无罪控诉”也是在血泪中戳破每一个人的谎言。自私让他们生育,也塑造一种“放手可能会更好”的错觉与欺骗,Magnus von Horn用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展现历史是如何让我们成为反出生主义者。 |
|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
|
新即物主义的人物,置身德国表现主义的城镇,Mother就是dogma杀手。细腻刻画出非常对我口味的美学。 |
|
#BIFF 摄影出色。一个中规中矩的北欧惊悚故事,对战争创伤的形体表达和马戏团的设置颇为巧妙,结尾Dagmar的辩护戏直指社会真相。 |
|
吞噬生命的,有脸上的洞,有城市的洞——工业革命与世界大战催生了又一对畸形人(Freaks)鸳鸯。女主的针,自持又自刺,喻示不可僭越的阶级。经济的压迫窒息,导致底层只能狠手向自己。沾染恐怖的伤心奶水,无从哺育下一代。道格玛教母的辣手与麻醉剂之下,从噩梦中苏醒的主人公,选择了后天的母亲角色。 |
|
或许只有同一个阶级的女人才能更明白彼此的困境。 |
|
这两个小时度过得太难受了,视听盛宴但精神伤害。弃婴是父权制下特有的产物。女性没有生产资料,靠身体和生育能力在父权制下讨饭吃,一旦婴儿不被那个本来想占有她的孩子的男的认可和接受,她就面临增加三重生存压力:失去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婴儿。是生死攸关的时刻。道格玛说的好呀,我只是替你们把脏活干了。在各影评中看到诸如“女主想走捷径嫁入豪门”、“那些母亲们才是杀手”之类的字眼只想冷笑。 |
|
没有必要被拍出来的垃圾。不引发除了质疑导演道德以外的任何思考。唯一的正面作用是,反面示例人们在赞美body horror的时候在赞美什么,就是赞美不拍成这种只有剥削和manipulation、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玩意儿。廉价技巧酷刑折磨观众。没有个人,没有社会,彻底失败的作品。每次看到女演为这样的电影奉献都会分外生气… |
|
一部非常立體的優秀的恐怖片。很久沒遇到ending scene能把我定住的電影了,十分幸福。導演非常聰明,僅用一個丈夫的形象就非常克制的代替了時代背景的映射,戰爭演化為身體恐怖的元素存在。從經濟誘因/藥物濫用/畸形依戀,女主的經歷正是我所期待的悲劇精神。我能隱約看到一個輪廓,很像我,我討厭一切美化母愛的詞彙。 |
|
北欧电影新作,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提名。根据一战后杀婴真实案件改编,写实而恐怖;采用黑白摄影,传统的4:3画幅,在摄影和置景、服道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样高质量地传统视听制作,值得肯定和学习。第二女主是号称丹麦电影天后的崔娜.蒂虹饰演,去年在塔林黑夜电影节我曾与她一起做过评委,很高兴能一睹她新的精彩表演艺术!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想到了《女性瘾者:第二部》《正发生》和《女人韵事》。外景选得好,美术也出色,加上独特的3:2画幅黑白摄影,通过成熟视听成功塑造出20世纪初的现实质感,并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女主拿的“针”是缝纫机的针,是缝衣针。而当女主将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才知道原来这把“针”是自我堕胎之针。片尾一通法庭的控诉,将所有生而不养的母亲告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成为自欺欺人、扼杀自己孩子的帮凶。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最后也只能靠自己。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
|
计划生育女灭霸,这个角色很好,她的逻辑确有一定道理,叩问那些没有子宫道德的女人们。 |
|
无功无过的优质电影,一度被裹挟在氛围和尺度的震慑中,荧幕暗下的时刻却索然无味,正如女主的造型一击即中观众的共情,但除了被苦难击穿的麻木之外再无多余的层次。导演出于什么动机叙述这段历史?杀婴事件设置于历史的某个刻度特殊性又何在?除了猎奇色彩以外,三次与丈夫的相聚都不能让我们对人物更进一步。电音蹦出的带节奏戛纳时刻更是令人下头。 |
|
HKIFF49 No.15 @ AC|我是真的讨厌这种《冷战》式的digital monochrome影像风格……而且嗨呀这么好的议题处理得束手束脚,只有最后审判时舒适了一下,就是扭扭捏捏不能让我们反生育主义者彻底愉快是吧,真可惜。而且短评怎么又在怪女人了,真正的问题根源不还是管不住下半身的男人吗。只有一点点隐晦的女同elements我蛮喜欢的,邪恶小女儿也很可爱,但女主们怎么不大搞特搞……不识做!畸人秀看着是很爽但伤残丈夫的部分放在剧情里真是无意义得不得了。低于预期 |
|
#Cannes2024-04 基于哥本哈根历史上真实的“杀婴”案件。开头由重影和形变呈现的硕大扭曲脸庞营造出黑暗恐怖的情绪。黑白影像勾勒出20世纪初饱受战争摧残的丹麦底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是暴戾、猜疑与背叛。片中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接近“姐妹互助”的方式开始,却以背离人性的悲剧结束。“杀婴”是否能够帮助底层和边缘的女性获得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影片收束在这个挑战人伦的问题之上。 |
|
#ICA 长评-战争创伤下的人性崩坏。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该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各种问题至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黑白影像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很喜欢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挑一挑和跳剪。 |
|
第8届平遥·卧虎。77届戛纳主竞赛入围。有点故弄玄虚。 |
|
生活就是炼狱,又不是我想来到这个世界的,继Nymphomaniac后第二次看女人拿针为自己引产,I am God's child, how do I live on such a field, |
|
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黑暗了。。。 |
|
人物影像的多重叠加用的太好了。挣扎也绝望,带有善意的死神,收割了没有未来的孩子。天使还是恶魔是难以划分的,有着不同的身份但表达的是女性乃至全部社会的苦难和困境。战争、阶级、战后的创伤恐惧与破败、社会制度的失责、大众的冷漠和置身事外…
社会因为不能堕胎却也生养不起的孩子不在少数,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下,因为战后的经济下行和男性集体“消失”,女性带着美好的愿望自欺欺人将孩子送到更好的人家,将无处安放的母爱内化消解。当然,不带着母爱的女性不在少数,但那又如何,作为制度下的受害者,该谴责和质问的从来不是她们是否带有母性。
放在东亚社会也能产生新的含义,因为父权与重男轻女的压迫,女婴出生变成为“招娣”或被扔被杀,对于女婴而做的恶也从来不在少数。这些事情从来不是停留在了过去,妇女的人权从未被真正重视。 |
|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被男人辜负的女主角,一生中三个男人,一个依赖母亲的负心汉,一个半张脸消失的逃兵,还有一个披着女人外壳的冷酷心肠的男人。尽管生活把她捶打成这样,她还是保存了良知,那根针,始终也只刺向了她自己而已。PYIFF第8部。 |
|
把确立风格(早日成名)写在每一帧的终极缝合电影。别人拍片追求举重若轻,冯霍恩追求举铁不低吼等于没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抛出的议题浅白到令人扶额。唯一的看点大概是双女主无尽的能量和精准的控制力。涛危。 |
|
3.5,刚看完觉得劲儿很大,冷静下来细想,这片确实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侧重点或主旨。崔娜·蒂虹强势的演技和人物魅力压倒了那个拿针的女孩,这不应该发生。不过片子的风格非常厉害,是个货真价实的恐怖片,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影院里一片惊呼,铺垫到这个程度是形式感的胜利。 |
|
硬挺的军服会让缝纫针断裂,柔软的谎言要用堕胎针戳破。战争让英雄变成小丑,责任让霸总变成老赖,绝望让母亲变成刽子手。形式盖过内容了。 |
|
已经入围本届奥奖最佳国际影片。针比衣架恐怖多了。一战后的女性生存纪实。本不是恐怖片,却充斥着恐怖内容。女性想要堕胎只能用长针杀死胎儿;女性本想把生下来的孩子送养给有钱人,却在交钱后被人直接杀死;抑郁或极其痛苦时会尝试各种化学品(甚至不是药物)让自己麻木;战后的残疾士兵只能通过展示自己的残破身躯生存下去。这是丹麦连环杀婴杀手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但导致这样悲剧的凶手可能不只是那个杀手,如果不是杀手假借领养之名,又会有多少孕妇拿起那根长针呢?遗憾的是,这一百多年前的悲剧,依然在当下重演。 |
|
若一部电影想让观众从头到尾都很痛苦,那本片做到了。120分钟,只有在影院里女主露出过发自内心的笑,剩下119分钟都处在折磨之中,并且极度挑战人们的伦理观。
电影惊悚在战争阴云下女人的生存困境;惊悚在战争把男性变为面目扭曲的丑陋生物;惊悚在杀婴事件背后被戳破的生育心理;惊悚在马戏团里,怀着其他男人孩子的妻子,去抚摸、亲吻因战争面目全非的丈夫,给花钱的观众们提供视觉奇观——这恐怕是2024年度最诡异的一场戏了。
Magnus von Horn的黑白影像非常迷人。也不免让人想到《女人韵事》的堕胎案、《还有明天》的女性压迫、《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男性身体恐怖。
不过对我而言存在一处瑕疵:以女主送女为分界线,前后两段割裂。前1小时以小见大勾勒整个战后空间,后1小时又把人物与社会隔绝开,似活在真空中。 |
|
1.5 / 蛮不错的概念:战争所带来的身体-物质性。局部惊悚感的奏效正是在于这种难以挪移的物理特质。但整体而言依然是非常陈旧的“大师电影”:以为“深刻”的剧本加上美美的摄影加上氛围感配乐加上时不时莫名其妙的“创新”镜头就一定能拍出好电影。而实际上镜头除了给出情节信息之外根本没有更多的剩余,叙事也仅仅是粗暴操纵的线性相接。开头那个丈夫步上楼梯的镜头是在致敬《布米叔叔》吗?我替阿彼察邦谢谢你哦~ |
|
太黑暗了,内心不强大不建议看。我其实比较认同她说的。这些母亲抛弃孩子的时候,已经不管孩子的死活了,她们才是犯人,她们才是刽子手。她只是推波助澜了一下,做了这些母亲想做不敢做的事 |
|
与所展现的女性社会地位相当落后的时代相比,影片精致的黑白影像反倒显得有些刺眼。惊悚魔幻的表达手法本可以极大提升主题的深度和厚度,却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故事变奏中,成了jump scare式的顿点。影片的最大亮色,来自在大女主戏中完全碾压女主表演的女配角崔娜·蒂虹。 |
|
3.5 尤为出色的美术视听和表演,对一战后社会状况的描摹也真实犀利。但不得不说,现在“三大”的片太容易互相撞题了,女性电影反复讲述身为底层被富家公子哥抛弃、面部畸形被当成“怪物”(身体恐怖)、想自己给自己堕胎、女性互助背后的问题、药物成瘾....连续出现六七部之后,终于出现了这种神奇的大融合、各种议题的集结体,但整体竟然圆得很工整,很贴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惊悚氛围、表现主义气质也很贴这个破碎的故事。 |
|
很喜欢它的视觉,别具一格的怀旧基调,专注于试听语言叙事,仿佛回到学校stage D拍term 4 (不是)
故事讲得心猿意马,好线索一一始乱终弃,展开任何一条就会暴露作者其实并不感同身受,也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倚杖怪诞象征掩盖剧作的薄弱
我们大约知道每一阶段作者想要她要什么和解决什么,但不清楚每一件事的发生与解决对人物的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因果是平行的,每一个含义都很扁平:因为这个世界是糟糕的,所以婴儿被丢弃;女人们虽然惨淡不堪,但可是都尽力了
人物关系全由外因堆叠,缺乏纵深和动态变化。等待丈夫放弃丈夫重遇、抛弃、收留、离开、再次回到丈夫身边,这一系列动作可任意排列,不对人物心灵发展及之后的抉择产生影响
不见人性的深度,只有对世界强硬冰冷的态度。非常优秀的拍给电影节的电影
@ Gdynia |
|
4.26 苦海啊,没有尽头,一点点的希望,期待也不能留满,过一天看一天,无尽的消耗 |
|
2.5 形聚神散。最讽刺的可能是,100年前的德国表现主义比现在的模拟表现主义要深刻有趣得多。 |
|
3.5。1.剧作线头太多,很难做有机融合,三条线的割裂感比较明显,女主为生计与纺织厂老板偷情,女主士兵丈夫回归肉体与精神上无法抹去的创伤,杀婴真相的逐步揭开,一战带来的大萧条使无数人身为人母不得已选择抛弃出生的孩子,杀婴的刽子手不过成了时代罪恶的替罪羊。2.当针无法成为纺织女工谋生的工具,即成为谋杀的利器,澡堂里长针插入子宫试图捣烂未出生的胎儿,实在是毛骨悚然、触目惊心。 |
|
【釜山电影节】其实不论是身体上的残缺,还是心理的扭曲,其矛头都指向了战争对人们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导演在处理这几个话题内容时,遗憾地没能做到平衡,他似乎更擅长音效与配乐,陡然增加诡异的氛围,以及提升情节的悬疑感。 |
|
一部单调的“技巧电影”,尚不成型的风格机制,包括黑白摄影在内,拼装的全是最为表征性的技术观念,而非系统化的运作(风格)或再生(技术)。其形式织体基本上就是取自德莱叶、伯格曼等北欧电影大师们的作品。一个还算精美的仿制品。@Cannes2024 |
|
和『山区新娘』并驾齐驱的欧陆影节投机雷片,一眼望去经典再现,仔细一看幻兽帕鲁。影片焦点十分模糊,一会儿讲战兵遗孀的困境,一会儿又聚焦卖婴杀婴的谜团,在自以为高级的叙事与所谓关注女性的视角下,本质上还是把女性角色完全置于生育、哺乳和对附庸男性的功能之中,人物弧光几乎为零。欧洲这批中生代导演这几年越来越走入误区,摄影卷得再美,调性卷得再高,可连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塑造不好,那不就是在倾倒洋垃圾吗? |
|
越悲惨说明战争越残酷。 |
|
弃婴和杀婴 这是一场对母职的集体背叛 是女性共同体的纳粹闭环 真正反战的电影 是不加修饰的 是极尽赤裸的 是审视痛苦 审视战争何以异化人 审视畸形 丑陋与不堪 悬疑 风格化 摄影刁钻 真实事件 毛骨悚然 拍摄乳房 可终于不是展示和审判 是完全功能性的 极其生猛的女性主义 拿针的女性们 有极致的罪 决绝和残酷 恶与生命力共生 暴力与坚韧盘根错节 是顽强 是活下去 |
|
3.5 故事蛮prioritize奇观over moral theme的,还算engaging,但也不是特别必要看,but Puce Mary做的score,so暗黑工业解构俱乐部爱好者可以看看。 |
|
用黑白画面哥特风描绘了一战结束后贫苦单身女性在破败萧条的环境下的惨景……两位女主的演技太棒,配乐也是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 |
|
这摄影太屌了! |
|
★★★☆ 以一種接近無立場的方式,去呈現一場殺嬰案的全貌,而黑白影像,更加令觀眾以遠觀視角看待故事,道德瑕疵與傷痛共感同時存在。行兇者並非極惡之徒,受害者也非無辜之人,唯一不幸的,只有那一個個不被愛著來到這個世上的嬰兒們,一場場不幸背後真正的元兇,孩子們的“父親”在哪裡,他們甚至並未出現在法庭之上。是否墮胎合法化能令悲劇不那麼悲,但那也不過給母親找一個道德壓力不那麼大的出口,在孩子離開身體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之前,將孩子拋棄。#BJIFF2025# |
|
毫无说服力的法庭discours 到底主角视角是谁都存疑 视觉有风格但故事太薄弱 一句vraie histoire成了无法指摘的挡箭牌 |
|
三星半。 |
|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
|
最近总是在想,身处一个不幸的时代,究竟怎样才能为自己谋得比较顺遂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