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Berlinale Encounters
3+
建立了词汇与影像直接映射关系的语言学电影,并用剪辑完成词汇的组接,即造句。影像质感其实在类似电影中常见。母语者观看会有更直接的反应 |
|
很舒服,以记录的方式阅读,于是整体是阅读阅读本身,两部书作交替,并将镜头从情境中剥离开,赋予他们单字的语义,连贯的镜头组表意被拆解,犹如从词句中抽出单字,重新造词,语言与视听一同生成了。 |
|
#10319. 74th Berlinale-奇遇。7分。本片的一些尝试很有语言学和电影符号学想法,比如尝试通过将声音能指与(无关的)运动影像(短时长的单镜头)连接起来,重复三遍再抽去声音,而赋予该影像以某种”不在的能指“;在打破能指所指链条之后,再进行新的蒙太奇组装(这个玩法挺有意思的);同时又将记录声音能指的单词的图像带进画面序列当中(主要是本片基于的两本书,尤其是萨福的诗作残稿),并以多种媒材来进行声画方面的组合实验。做得很有创意,挺适合搞电影理论的学院派写论文的…… |
|
+ |
|
#HKIFF48# |
|
#Berlinale2024# |
|
很厉害。古希腊似乎从来就是以一种碎片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是残破的雕塑还是诗句,但这并不妨碍它以断章的形式流传和被观看和阅读。皮涅罗用影像片段与词语碎片的对位效仿这种残破,制造出超出文学的迷人诗意。但更重要的是,影像可以直接跨越文字勾起爱欲:眼前每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都会让深陷爱欲的人想起ta的对象,哪怕词语早已脱落——抑或如结尾所昭示的那样,于爱而言,影像从来就是先于词语?一种极其个人但极富创造性的联想。 |
|
+ |
|
裸脸鹮 |
|
感觉像是个记忆力&智力测试,看一本看不下去的书,初学一门语言时的看图说话,再打乱造句。(但俺睡着了,嗯也可能俺真的adhd(。 |
|
【香港国际电影节】与其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是一种实验影像,各种停格、重放、声画错位,均让人倍感迷惑,更像是导演对这位意大利作家的影像化阅读报告。喜欢挑战传统叙事片的影迷不妨一看。 |
|
何止私影像,简直就是古希腊沉思录学习心得,还要把个人碎片笔记公开表达出来催眠。好吧,我承认对我是催眠,对他人可能是阿芙洛狄忒泡沫的灵性启发。反正不属于彻底排斥诗歌和身心灵的我 |
|
语言的目光。 |
|
我的大脑一直试图将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斗争了九十分钟后无果,但觉得是很好的精神马杀鸡。 |
|
更自由的电影形态 |
|
@Berlinale2024 |
|
#ICA 长评-重组的诗句在内心响起。影片改编自Cesare Pavese的诗集《Dialoghi con Leucò》中的一章,讲述了古希腊女诗人Sappho和仙女Britomartis在海边相遇并且产生的一系列对话。开场现代方式达成了两位角色的重塑很有趣,诗把他们交织也是浪漫,碎片化的视觉呈现效果是极其惊人的,35mm胶片与16mm胶片两种不同的胶片质感呈现不同时代,大量空镜把观众带入到那诗句和神话中。最美的是在诗上一笔笔勾勒出的一副美丽诗中场景。电影中大量自然的声音与诗句独白结合。影片像是一部散文诗电影,最厉害的不是先锋性而是以电影呈现出视觉的诗和意。最震撼的一幕是诗集中的句子一遍遍的重复后被符号化刻入观众记忆中后的无声处理,让画面的重组让句子也重组后在观众的内心中响起,炸裂。 |
|
【C+】 |
|
7.8 在叙述和剪辑上都有所尝试,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令人舒服的胶片影像了。 |
|
Pavese在都灵,萨福在海边。小清新斯特劳布。在南欧玩了一小圈之后,很难不觉得每一处都这么灵巧而可爱。 |
|
【3】w/c |
|
为你读诗。 |
|
《你燃烧了我》全民阅读 文字与影像 |
|
角色扮演和词语-画面的对应中有些奇妙的游戏感 |
|
7.0。借助散失的文本碎片,音畫分離實驗有效地重新建構了語詞的所指與能指。 |
|
3.5 |
|
#HKIFF48 %10 experimental film, 通過書的內容展開畫面。一句話,可能在不同的時空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出現在不同人的腦海裡,在那一瞬間與這個人的感情契合。永恆的藝術。 |
|
#HKIFF#第三次看到柏林女性ppt电影,大半昏睡。 |
|
3.5 |
|
4.5 |
|
【HKIFF48 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個人開鑼】重复、失语,元素逐渐褪下,声音消失,颜色不见。纸质书籍、图片的独特感觉,笔在纸上摩擦,文字在影像的帮助下不再凝固,碎片变得连贯。 |
|
声画组合实验片,视听阅读,内容和形式都不喜~ |
|
将诗句用影像呈现,柏林没有encounter单元后这些先锋实验性作品该往哪儿放呢 |
|
2.23 Berlinale 为什么每次坐在zoopalast最舒服的座椅都会赶上这种意识流的催眠幻灯大片🥺 |
|
每个片段都特别像展览馆里播放的电影一样,很文艺,即使日常小事也能反映深刻含义 |
|
对圣贤的生死爱恨毫不关心。 |
|
声画拼贴练习。还好我是钟爱碎片的人。 |
|
比较闷,可以用来治疗失眠。是一部更适合用来听的电影。 |
|
+,残缺的词句与单镜头通过引申,复诵,剥离与重新拼贴,汇成了一片不断变化其形态的海洋。观感随着一开始的一头雾水逐渐变得清晰,原来感觉费解的镜头被装进新的剪辑序列产生新含义又觉得合理了,如同在玩拼图一样。最后的一段镜头拼接仿佛能听到朗读声音,很神奇。要是会西语,能再学点希腊神话和语言学知识可能看得会更爽。 |
|
#HKIFF 比2021年的《Sycorax》进了一大步。仍是引用经典文本(这次是切萨雷·帕韦泽的《与Leuco的对话》以及萨福的诗歌残片),加上影像和声音,探讨一种文字-影像-声音的组合新可能。符号学的角度:文字/图像的能指不断重复:You(一栋闪屏的房子)Burn(按下对讲机按钮的动作)Me(水龙头下的流水),逐渐规训观众进入一种图像语言体系。命运的角度:则是一个自伊甸园始便不断重演的关于欲望、生与死的故事。 |
|
一種接近詩歌文學結構的剪輯,讓整部影片既像手抄本又向展覽手冊,不僅在收集編撰文本和圖像,而且自身的結構也是對這一編撰過程的思考 |
|
这是一部关于诗歌的实验性电影,我对诗歌有多欣赏不了,对本片就有多难以理解。
不断重复的画面和诗句,让美感变成机械式的重复。
可惜最后是读诗歌的和看电影的都沉默了,恐怕是两边不讨好。
不过它跳出了故事片的摄影和剪辑框架,也还算是部独特的电影。 |
|
呢喃素语,颇道清闲,洹洹俳音,诗意盎然 |
|
- |
|
另类的先锋实验作,用人为干预的方式拆解音像轨道,通过择重注释赋予其主观能动性,“电影”(文本)由此而形成。
思想很有趣,而人更有趣。 |
|
+ |
|
一开始还以为会是和西科拉克斯类似,会从确定的几重阅读的视角转向扮演的不可知,可惜后面落脚点只是到了图像-语言基本的关系之上,相比之下是弱了些 |
|
【1797】3.5 不懂萨福诗集…用今日的影像重组古希腊的图像与文字…很好奇中间把图像和词语重复几遍才能成功建立映射(怎么把符号学问题搞成心理学问题了)…(笑死,真·诗电影) |
|
不愧是奇遇单元。轻巧、可爱、欢快的生命小曲儿,很喜欢!!!Q&A环节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用了很多重复片段以及重复台词的原因。导演说希望这是一部能够read的电影,能够引起大家对Phoa的诗句的关注和兴趣。 |
|
一直疑惑像这类强调视觉、声音设计的艺术类影像,如何去处理(或者说对抗)海外上映时,不同外文字幕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的同时会弱化视觉感受的问题。马蒂亚斯的方式是将字幕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去处理,与作品中有关文本的想象、历史的碎片的部分去衔接起来,信息是模糊,指向不明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