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的绘画是将她人客体化以巩固裆下的东西,女人则在通过写作与表演不断挑战自己、重新创造主体,这个过程并不单是在以二维的方式扩张,而是流动的充满时间性的。如果以二维的方式定义,losing ground可以理解为「失势」(也是一种去势),而和永恒相比,势不势的实在太渺小了🤏。只有土地崩塌,新生命才可能诞生啊! |
|
哈哈哈哈爱了 |
|
不常見的知識份子黑人角色,且由黑人女性執導。女主角的形象問題:Pearl McCormack、Dorothy Dandridge(Carmen,吉普賽人段落,靈媒,妖冶外表與性格的反差關係也讓人聯想起她的悲慘人生),幾乎每場戲的妝髮都不一樣XD。風格化空間。Bill Gunn。Duane Jones。 |
|
一贯踏实,认真,严肃的人也可以本就在旁人眼中是lively的,再加点契机与做出些改变的决心,standing on shaky ground could mean it's ground for revolution! 艺术家的狂喜就是带着一种张扬,自恋,与其说是private倒毋宁是self-absorbed,把自己掏出来乱晃。而Sara即使通过系统研究习得的狂喜经验,也永远不会是这个样子。俩人在窗边素描时对话的tension好绝。比watermelon woman早了十几年的meta cinema (directed by black woman),虽然substance没那么多,丈夫的shittyness有点单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把知识分子妻子物化的德性反复on display😂 拍得美还是太美了。Kathleen Collins去世好早好可惜啊,掌镜的Ronald K. Gray感觉也很厉害,要多看。 |
|
7.0 |
|
戏服满分。艺术家的贤内助难得爆发。 |
|
8.0/10。①已婚的哲学系教授女主、他的丈夫画家以及与他们俩分别暧昧不清的人之间的多角恋故事。主题包括女主对婚姻的困惑。②微妙缓慢不张扬的运镜/调度与生活化的叙事节奏与表演模式很契合;精美的摄影美术(水平较高)。 |
|
SUBTLE MISE EN SCENE |
|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56553691128664/1834901376627219 |
|
amazing |
|
如bell hooks所言,很长一段时间内,当人们谈论西方电影中的male gaze时,时常默认被凝视的是白人女性。Collins的这部作品在八十年代初显得尤为珍贵。本片中的Sara,无论是作为丈夫绘画的模特,还是学生导演作品里的女主角,都在被男性凝视,但却在此过程中发现自我;与母亲的对话之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不再是男性如何看待她,而是她如何看待自己。 |
|
黑人知性女主角形象很突出,全片對情感的關注,已經令人不覺得在看黑人的故事 |
|
海报不是这部片子的。喜欢前半部分。 |
|
后面真的挺厉害的 两人长桌吵架的镜头运动 多层次的meta结构 和那个戛然而止力量十足的结尾 指涉很多 |
|
畫家丈夫感性,教授妻子理性,當失去兩者之間的平衡,也是分裂的時候了。妻子一直想跳脫理性,殊不知她最大的魅力感性就藏在於她理性的一面..... |
|
戏里戏外。打死的是。男人的insecurity 男人gaze。知识女性的复仇。 |
|
知性女主甚至不能get到男女学生的爱慕,却要挑战ecstasy的题目;最终所有人都losing ground,一觉醒来所有人打地铺+扑进泳池也是很点题了;戏中戏美翻;You are freer than you think. |
|
The very first film by a black American woman, which of course I've not seen. Fresh, raw, tonic, evocative with a certain elusive quality. "Don't take your dick out like it was artistic, like it's some kind of goddamn toothbrush. Maybe that's what's uneven, that I got nothin' to take out." Classic. |
|
去年女影看。一個女性對自己與對婚姻的困惑。也是雄心壯志有野心的作品,戲中戲與研究領域與自身的各種呼應對照,但揉合起來對我自己沒有吸引力,可能是因為跟片中引用的作品不熟的緣故(是不是有提到Thomas Aquinas?),或者是因為對出軌故事沒興趣,又或者是因為畫家老公有點傻…… 不然全面崩盤萬念俱灰這種故事,應該很有趣才是。 |
|
one of the best endings and fav films i have watched recently 夏日的Puerto Rico、度假的小屋、当地人含含糊糊吐出的西语单词、哲学、绘画、酒精和舞蹈 在这里 脱轨的爱情酝酿发酵 “and when you are ready, blow him away…” 戏中戏太精彩了 costume design绝美 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自由散漫的艺术家 when everything is completely out of balance, when we are losing ground, let’s kill this love, let’s rage against this love. |
|
Unique |
|
女主角的衣服都蠻美!喜歡學生導演畫外之音。藝術與知識的相斥裡面是相羨。女人研究狂喜經驗(當靈媒預測時,她甚至有了排斥念頭,失去體會狂喜經驗,學生邀請她演的那齣戲,應就是她的狂喜融合實際經驗),而男人拋棄抽象畫風,他需要「實際」去支撐靈感。 |
|
迷失 |
|
故事不错就是伏笔太多。 |
|
还可以 |
|
The ecstatic experience is, so to speak, after the fact |
|
周五的晚上想找点事做,发现ifc在放这部,女主的演员Seret还会来参加映后谈。假日、小镇、舞蹈、哲学、男男女女,拼在一起让人想起侯麦,但侯麦的女主角却不会举起枪,哪怕是在戏中。映后谈里,Seret说导演是她最好的朋友,这是导演为她写的作品,而导演、男主角的演员、以及这部影片的音乐制作人都在八个月内接连去世,她自己也再没有看过这部片子。 |
|
黑人女性導演,知識份子,風格化空間燈光等,還有後設 |
|
戏中戏如果有成片应该会非常迷人。概念很好,但是大量音乐铺排和奇怪的表演状态导致这对夫妇看起来原本就很有问题甚至很假(绝非结婚10年还能相安无事的状态,当然结合后面的内容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结尾极妙,sara哭的不仅是糟糕的现状,也在哭她在“现场”(电影拍摄的环境/victor和duke突然共同出现)以及哲学研究中突然明白的感情的不可靠与飘忽的实质。 |
|
Criterion after NYRB review |
|
喜欢这个含蓄的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