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CCTV6~一九八零年代作品,与《赤橙黄绿青蓝紫》《快乐的单身汉》一样,以大上海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为题材,特别是像《赤》,连男主人公都比较相似。但本片格调更为深沉,人物很多,连主角都有两对,故事线条也多,配角也有独立的故事,但都成功地安排在篇幅不长的影片中,论艺术水准,似乎更胜一筹。男主角的设定,也会让人想起《少女与小偷》。在片中还能看到1980年代初的大上海风光,令人新奇,变化真是太大了,那时的中国真是太穷了,首屈一指的上海都市也不过是如此面貌,不过现在从一些老建筑上还是能认出一点昔日的影子,如今它们已作为审美怀旧对象而存在。属于那个年代影片共有的抒情优美风格自然也体现于本片。国产电影,我最爱的始终是1980年代前期的作品,在我看来,这几年拍的电影,有一种空前绝后的优美与感动。 |
|
和《赤橙黄绿青蓝紫》类似,女性再一次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出现,男性再次作为被拯救者,一场大火再次成为男性的成人礼。这难道是那个时代的创作情结? |
|
工人们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有小心眼的、有大大咧咧的、有心思重的、有大方可爱的,整体来说有点像当年的文章,工整且非常用力。记者同志热情过度,像个天真的色情狂。大船下水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感到一种久违的集体精神。几乎由各种人物关系和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这么复杂的故事,挺不容易。 |
|
人群又有什么不同呢 |
|
滕文骥现代企业三部曲之一,上海江滨造船厂,后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工人新村展览片,反伤痕电影的逃避主义逆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工人阶级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对那些“光周围的风”进行批判指正。舒朗是我见过的最惹人嫌的C位男主:不仅花心暧昧处处留情(陷入三角恋);缺乏基本职业道德(借采访之名泡妞);不孝(几年不回家探望母亲);不悌(对供他读大学的弟弟所谓的小商人习气横加指责);在大是大非的立场上,也缺乏坚定的立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正确令人丧失基本人性。 |
|
殷亭如--好演员。1982 |
|
有的人看见了今天中国的变化,可有的人却陷在昨天的伤痕中抬不起头来,丁小亚成了劳模却被工厂同事排挤,杜海因为黑历史被撤销救人奖励,新华社记者舒朗借工作之际追求丁小亚,还嫌弃弟弟舒家麟为了赚钱贪心不足,现而今丁小亚恐怕会选择舒朗而不是杜海,过去工人还有疗养院,现而今毛线都没了。殷亭如穿裙子的造型很是漂亮。 |
|
剧本可圈可点,风格清新自然 |
|
难得一见的主旋律反类型叙事佳片。生动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风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记者舒朗、劳模小亚、杜海、家麟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导演滕文骥立意高远,相比同时代(1982年)同类题材的类型电影,该片极具创新、超前的精神, 这使得本片极具观赏价值。 |
|
看过 |
|
殷婷如不愧是她那个年代的极品!主演原来就是好爸爸,怪不得如此眼熟。 |
|
上海下只角的民情风俗片,船厂真壮阔。 |
|
影片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工人群体为叙事核心,导演滕文骥通过对照的造型空间与人物角色来构建故事,负载起一个时代变迁的主题。劳模丁小亚穿梭于杨浦造船厂高空作业的惊险与棚户区弄堂里家长里短的温情之间,工业化与乡土性并置为时代转型的视觉元素。而遭受排挤的先进劳模和工读生的情感联结,是在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中被放逐的两个个体在时代裂缝中的相遇,也是对计划经济大锅饭伦理的微妙颠覆。别人一天焊60根,你要焊200根,那可不遭恨嘛,但是“我能焊200根,为什么要焊60根”。殷婷茹温婉而坚毅的气质十分独特。 |
|
很贴近真实的生活,有烟火气,每个人塑造也不扁平很立体。丁小亚与杜海作为人生轨迹的两极,就像一组对照组,都被普罗大众所排斥,上进努力诚然要被疏远冷遇,曾经做过错事也永世不忘总被指摘,群体需要的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一样的道理。 |
|
剧本仍有不少缺陷,在故事呈现方面缺乏明确的主次之分,但导演的洞察力、思想前卫性值得肯定。通过对八十年代工人群像的刻画,展现出先进个体所面临的孤立,也包括失足青年所承受的偏见,反映了那时的社会风气和普遍存在的世俗心态。 |
|
从一场婚礼开始,到一场大火结束,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有一些缺点,更多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吧!可是他们是心底里美好的人,我看到了小时候生活时邻里的样子。看的过程中一直有种隐隐的感到,到最后还是泛起了泪花! |
|
再看。宁静而淡淡的忧伤。舒朗,和三个主要人物,工作伙伴肖怡、弟弟家林、采访对象小亚,之间的对话值得玩味,令人难忘。 |
|
当年“前卫”的第四代作品,从当下看却显得格外四平八稳。于我而言,这部影片的最大价值来自某种纪实性:大船上的工作场景或许在电视节目中有所见闻,但我鲜少见到上海都市的角落里由外来移民组成的棚户区聚落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内卷王”小亚为轴散布开一张人际关系网,描绘出一组生动鲜活的群像,里头有温情、有信任、有扶持、有妒忌、有诋毁、有悔过……——摄影机对环境细节的捕捉着实有“震撼”到我。 |
|
从视听语言层面分析,这部作品在长镜头美学、自然光效运用及场面调度逻辑上都与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陆第四代导演(活跃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与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在时间维度上存在交叠,但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两岸电影人并未建立直接的历史关联或艺术互动。这种美学层面的趋同性实则源于共同的时代命题——二者都诞生于1980年代前后的社会文化转型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纪实主义倾向回应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的桎梏。不过深入观察可见,大陆第四代导演的"纪实"承载着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而台湾新电影的写实风格则更多指向本土意识觉醒与在地经验书写,二者折射出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创作分野。 |
|
每个年代都有一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家里人都很喜欢这种生活化的怀旧年代片。 |
|
人心似铁非是铁,百炼钢化绕指柔 |
|
大概看了下 |
|
思想还活在过去和想和过去告别的人,都被时代排挤,正直、勤劳抵不过拜金、虚荣,改过自新也并不容易,因此人和人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当然还cue到了那代人的悲伤和彷徨,全片重点就是两个记者的那几句话,为什么人都变了?很好表现了那个时代,但国产老电影质感太不适 |
|
在那个时代巨变的时期,选择从一个女劳模被排挤的视角讲述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这以前劳模是受人尊敬的,而现在却被排挤,因为热爱工作在如今的时代不再是主旋律了。
整个片子最令我喜欢的一点是,女劳模对帮助自己且教会自己学会拒绝的那个记者说了no,这是一种更高层级的成长。 |
|
所有的人物都看起来怪怪的没有魅力,包括那个女劳模 |
|
先进劳模被排挤这个设定还真是有点古怪。宁可相信大众劣根产生于对她美丽的嫉妒……而这又引出了除女主台词念白之外的第二争议的问题:用殷亭如这样颜值身段的女演员演一个高级电焊工是否有说服力? |
|
失败的选角、违和的配音、糟糕的剪辑…… |
|
能把表现劳模的主旋律影片拍成这水平,的确不易! |
|
6,殷亭如真的是越看越美,一张小脸单看着就极具表现力,更不要说还有一米七的高挑身姿。 |
|
被孤立的劳模,既得利益而不自知的知识分子……这两个点抓得挺有意思 |
|
没有很喜欢这个电影。刚才搜索了下,大哥和小亚的演员都已经过世了,岁月如梭啊。 |
|
这个故事不太喜欢。 |
|
文艺片的气质,人物很多也各有特色,但是交代不够充分,有些人物跟主线没有丝毫的关系。男女关系也表现得相当隐晦,那艘悠悠荡开的不顾肖云一手冰砖的船,那只意味不明的特写镜头下的蜻蜓,不知道是谁走进了谁的世界,谁又离开。但男女主最后在一起的身影令人并不觉得有多温暖,更多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也无奈,也欣慰,也愤懑。 |
|
西影厂滕文骥的片子,故事地点设定在上海,在上海各处取了不少的实景,片子一般,倒是其中保存的80年代初期的上海街头景观让人眼睛一亮。 |
|
这么多年过去了 似乎很多东西不曾改变 |
|
群戏的聒噪声让人出戏。有的片段就像中学生在一起幼稚吵闹
|
|
看的人好生窒息,从众心理对个性的绞杀,高度封闭的熟人社群中,每个人必须如流水线模板产品一样生活,管你是优秀的劳模,还是后进的工读生,只要你与别人不同就免不了人前被人注目,人后被人议论。
PS:感觉导演挺矛盾的,既羡慕都市代表的能够自由张扬个性的环境,又怀念乡村中这种邻里间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氛围,可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二者决不可能两全,都市里有乡村,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
|
2012.11.28,资料馆。 |
|
w |
|
剧本挺奇怪的,前半段呢,劳模女主被同事各种排挤,男记者一直围着她转似乎要写一篇报道(到电影最后也没写出什么报道),让你怀疑本片可能和同年的《人到中年》一样——通过揭发特定优秀群体所受的不公待遇来实现社会性,但在戏剧性的营造上松松垮垮,人物举止还莫名其妙——记者见到助手是知青年代的老情人,要坐公园凳子上,刚坐下,他又说走吧去干啥的;记者弟弟第一次亮相的那个镜头有个挖剪,估计是戏拍坏了但又懒得重拍;全片的下雨戏一看就是喷水。制作上随随便便,也不知道编导意图,但后半段三个主要角色的关系展开后,才发现电影着力点是一种修复感——记者其实只是找个由头想泡女主,而女主宛如圣徒的对待工作和曾犯罪的男青年,而她也缓和了同工友的关系,实际是后文革时期的治愈系作品。上海的风物不错,造船厂也有些宏大景观。手拿二踢脚 |
|
整个黄浦剧场里20来个人,一大半是上年纪的爷叔阿姨,他们会细声讲过去上海的风俗传统,看到片中误会解开的那一刻,还是有天真的流泪冲动,嗳,只是爱哭。 |
|
改开前的众生相,喜欢这类讲生活的故事。 |
|
【2.5】 |
|
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推进上,非常好看,是对一部电影最大的褒奖。2024年6月22日,SFC新业坊(上影节)。 |
|
等戴爷评价吧,看不懂 |
|
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为集体劳动付出,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
|
黄梅莹可真不错 |
|
出身船厂的缘故,对电影中展现的船台吊车焊花飞溅以及简陋拥挤的工人新村以及惩戒工作生活于其中的男女们倍感亲切,尤其是新船下水,对船厂来说就是个特大节日。此外真的是乏善可陈,叙事混乱,结构松散,支离破碎。人物设定也不能令人信服。女主角的声音太难听了。 |
|
1983-12-3 |
|
确实经典,人物很鲜明,很多桥段的自己冲突设置的很有趣,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作品,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