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尴尬的很真实。 |
|
自然 大方 真实 纯粹的电影,甚至越出了电影的框架,形容为一曲独立摇滚更贴切 |
|
我的obsession终于从teenager girl coming of age变成了college grads coming of age。为什么人生总是在这么让人困惑的过渡阶段呢?总是再要过渡向什么,却永远都到不了一个彼岸。这部片子大概完全契合我现在的情感状态吧,还是我喜欢的话痨电影。 |
|
interesting hum hum |
|
3.5 ok 这个og mumblecore倒还行,虽然细究起来还是很白很nothingness (exactly like how americans speak)。三种男性archetype,slyly暗搓搓主导掌控型alpha,低情商抠脚趾尬nerd,和估计很多女孩会喜欢的Alex,好像真诚但又似乎十分manipulative,既要又不要,passive aggressive地不断试探底线,但确保自己不是那个表面上看起来主动出击/commit/负责任的人,会玩会玩。而女孩呢,开头的纹身scene就宣告了一切,酒精作用下这个试试那个也行,嘿女孩儿,这是一辈子的事儿想清楚啊。反正有那么多人make a move on her,她所需要做的只是被动react选择纠结,不曾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 |
|
2002年的呢喃核,拍得就像英语教材中的场景对话。也是我第一次喜欢的一部呢喃核,游离的年轻人们在随意的构图里欲言又止。Marnie的小困境太有普世性了,感觉和她连接了起来,慢吞吞的女孩在困惑中,而她又那么温和善良。 |
|
16mm 带着忧郁味道的闲散时光 确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
|
voila, and no bullshit |
|
@ MUBI |
|
bujalski式尴尬风格起源 |
|
虽然没什么复杂情节,但很吸引人。 |
|
还成,但结尾差口气 |
|
发现美国mumblecore影人都喜欢瘦瘦高高还有点驼背的女主角,散发着某种自然萌。 |
|
感觉被全世界抛弃然后挣扎着自己与自己和解——这个心路历程很惟妙惟肖了;从Funny Ha Ha到Mutual Appreciation到Support the Girls,一步一脚印,看着让人开心 |
|
哈 哈 哈 |
|
非常符合“z世代希望减少银幕上性爱内容”的新闻。琐碎、日常,单一场景中的人物关系。 |
|
感谢友邻@CHAOOOS!!!翻译,这片有不少台词我很喜欢 |
|
没有明确的叙事线,全靠大量对白台词来呈现青年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印记,欲言又止表达不清或者多余交谈喋喋不休,在这里面反而让人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呢喃核接受无力。 |
|
@MUBI, 白人小孩mumblecore,mentioned in Kit Zauhar's interview |
|
补标 |
|
布导:我叫你一声Dork你敢答应吗!要不…你叫我一声? |
|
还没考雅思口语,感谢提醒 |
|
这个gap |
|
粗粝的影像,随意的镜头,即兴的台词,但是完美表达人的处境,美国独立 |
|
[MUBI] kicking and screaming 😭跟女主年纪相仿、还有半年就要毕业的时候看这种post collegiate angst题材的电影真是太心塞了。这哪里是喜剧片,明明是恐怖片!好爱选角啊,尴尬临时工Mitchell居然是导演自己演的,alex的演员哈佛数学系毕业。导演去年的support the girls好评无数,个人比较无感,但这部真的戳到我了Q_Q |
|
过多的I don't know,是一个魔咒,试图逃过观者的责难,可惜我的心是铁做的,不受迷惑。一切的一切并不好笑,他们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正如他们的无聊表演点燃了我的无聊,结果无聊爆了。 |
|
It's OK ha ha ha. |
|
又一呢喃核,美国文青的特点主要在于没工作还有自己的房子 |
|
6.5/10 “呢喃核”的榜样之作,像极了林克莱特的“边走边聊”式电影,摄影机无意识地跟随一个又一个非职业演员,全片由对话和不停的运动构成。不同的是,《哈哈笑》强调女性视点,寻找能够体现这一点的非职业女演员和男演员。它给我们观众一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感,为了从本质上反对那些最普遍却感觉不真实的想法;它在克服不安全感,发现角色自我身份时试图让事情(比如人际关系)变得有意义。但真的是为了真实而真实,观众好像只是在偷窥他人日常般无趣,全片又好似截取生活中的一段般有头无尾 |
|
字幕英文而且和画面不对位,磕磕绊绊看完 |
|
funny ha ha |
|
补补呢喃核 |
|
废话小说。尴尬的诗意。照镜子。发情,以及其后的自然局面与不自然局面。不说谎的焦虑也难得。难题:最怕是失去与生活开玩笑的意愿。 |
|
🥺呢喃核就是无性恋的porn |
|
This little film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human awkwardness. Life is just a constant movement from one awkward moment to another. We exist till we don’t…funny haha. |
|
好真实 超市里无人碰面实在是好笑阿,掖着巨大的谎言问起你买了什么东西,marni说i dont know im not sure... marni太好人,但也常常制造出巨大的距离感 |
|
它应该叫“你真幽默”或者“呵呵” |
|
"I don't know."——脉冲一般不断否定着什么,可同时也无法肯定更多,像始终滞留在一种生命/状态/表情的居中地带。语言的缺乏(匮乏?)将生活挤向至意义的边缘,表象的轮廓由此舒展开。 |
|
没有Ms. Dollenmayer可能根本不会留下来的电影,神奇的是女主本人也志不在此,拍了两部片就去做archivist了。充满随机性的世界。 |
|
4.5 |
|
【4+】当重心不由自主向观察“表演”倾斜时即可意识到整个设计没有走入深处,可幸一直保持着人物表层的简单化,能在片刻松弛下来。 |
|
上课看的 |
|
看完我觉得很悲伤,后悔今晚没有买啤酒。这世界上男孩只有两种,不够喜欢的男孩,和喜欢却得不到的男孩,前一种躺在床上还可以认真一起下象棋,后一种就算对方结婚了还是愿意躺在草坪上和他一起吃午餐。 |
|
她想要在生日的时候得到朋友的祝福,而且舒舒服服的。 |
|
这哪里是喜剧啊so depressing a story;不过真的很多实际生活的碎话 仿佛看路人vlog |
|
mumblecore 我也是这么活着的真的真的 |
|
一个高个又有独自冷幽默的女生有多好 |
|
或许是过了24岁迷茫虚无的年龄,只能说对女主的虚无并无过多共情,或许在这个年龄似乎做什么错的事情都值得被原谅吧,毕竟two lovers都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不过我是对那个临时工时期的同事Mitchell有一把子共鸣:厌倦了班味的无聊,却不得不去重复;小心翼翼地去试探,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厌烦;希望渴求去与他人交流,可却在交流的时候都不敢看着对方。这简直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
|
体面并不体面,不真诚随机衍生尴尬。总也拎不清的感情陷阱,年轻人虚无生活影像。情绪小短词好进阶很喜欢。 |
|
自然得感觉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成分,中段Alex下楼接室友的时候Marnie在屋里随意翻找东西的空白时间就是这种语气的最大胜利,以及一些琐碎的道具,比如突然扔下楼的酒瓶和结尾的蓝色飞盘,等等,大概是最接近生活本来的那种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