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听到一个苏联姑娘说“终于看到中国了,我真幸福”我就觉得不愧是那个年代的电影 |
|
中苏合拍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水利工程实地拍摄。全片声音以水流声、金属碰撞声贯穿始终,强调洪水、水程涨高对于大坝的威胁,增加紧张与悲肃气氛。不同于多数的工业题材,本片不讳于,悲壮但赞美地写工人之劳累。英雄模范脚步也会踉跄,工人们的献祭与牺牲。同样,水利题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的,神话气质的移山治水在龙王庙一线充分体现。 |
|
合拍大片儿,很多水面上的戏都很有气势…… |
|
看了片段,几十号人跳进水里抗洪,男主帅得瞩目,一看简介就是那个最帅院士王德民。 |
|
【哔哩哔哩】「你真是冷酷无情的人。本来我想把一切都告诉你,可是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再谈。」
「如果你今天需要我……」
「我今天什么也不需要……本来我永远需要你,但是现在我不愿意再跟你说话。」
「叶琳娜……」
「请让我走吧。」
我好喜欢这段台词,好喜欢叶琳娜的性格。 |
|
除了节奏很慢,苏联人把他们拍摄电影的优点也带来了中国,几处拉镜头附以镜头蒙太奇绝赞,三段中苏情谊(儿子和女儿、王德民和瓦西里、陈书记和那个工程师)的平行蒙太奇绝赞,单从海报上来看谁能想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水位不断的提高,“注意”广播的机械化重复,炸堤之后的水位河流奔腾,火车从被水淹没住的铁路上驶过,立在孤岛里的龙王庙…再到最后军和工人们一个接着一个跳进洪流里抵御洪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场面更能体现出人们革命的决心。太神了,真的太神了!
田方太太太帅了!兄弟情就是最好的!! |
|
中苏蜜月期时候的电影啦,剧情太稀碎动不动就回忆剧情。过两年关系就破裂了。有普通版和宽银幕版两版电影。普通版长影配音,宽银幕版长影和上译联合配音。孙笑非客串工人 |
|
蜜月期的电影真和谐呀,
不得不说惊到的几个画面,国内最不缺的是人,筑起人堤,想起98年抗洪;夜色中驶入淹没的铁道的蒸汽火车,这可比千与千寻的小火车更实感;龙王庙门口的水,要不是因为是洪水,差点感觉景色不错,一种长江图、水漫金山的水感 |
|
标记一下听说在杭州拍的 |
|
可惜画面损坏严重 |
|
一条主线和几条支线融合得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我觉得王晓和卡丽娜那条线比较多余没什么必要,但不妨碍整体是部非常紧凑又流畅的片子。王德民回忆里他们在莫斯科参加周末劳动活动的那一场戏我非常非常喜欢,各个国家的人因为共同的伟大愿想聚集在这里,浓厚的国际主义理想色彩;包括最后军民一同跳下河中手挽着手排成人墙抵抗洪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
|
这部片子中国外景地主要在新江水电站工地。 |
|
上世纪中苏合拍的大片,制作了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个版本,从现在留存的影片色彩质量看,应当在当时用了最好的彩色胶片。各部门中苏双方基本都是对应的人马。抗洪题材,因而必须特效摄影与制作,在当时也算是高水准的了。 |
|
中苏合拍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彩色宽银幕,目测是1.78:1的画幅。工业题材。老一辈的革命友谊,中国男主年轻时跟苏联男主在苏联一起闹革命,革命胜利后一起见了列宁同志,列宁同志还会说中文。下岗一词指站岗的卫兵到点下岗。星期六义务劳动乃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色。年轻一代留苏归国的男大生和苏联女友之间的爱情。崔巍饰演的书记代表了党委。结尾建国十周年游行,中苏两国人民革命友谊万岁的横幅,一闪而过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影片中基本上俄国=苏联,台词全部是俄国如何如何。今年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其实75年前建交的是中苏。
|
|
1959年“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上的彩色宽荧幕影片。 |
|
什么叫做同甘苦共患难,就像莫斯科和北京一样,东风已经压倒西风了。 |
|
你们帮助过俄国人民,现在是时候解放你们自己的人民了,祝你们胜利 |
|
中苏友谊的见证 |
|
歌颂中苏伟大友谊的电影。 |
|
真好啊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工地上各国的代表把手放在一起,说出自己国家的名字的场景。真好 |
|
在共产主义形态下的国家合作是否符合经典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没有祖国或者只有一个祖国,那就是苏联,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体。当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在国家和民族这个问题时开始向现实滑落,并且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那套崇高的终极理想实际上已经开始崩塌。 |
|
当时的合拍大片 |
|
看过留痕 |
|
水中开火车,人肉堤坝,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故事性不强,生活到都是很认真 |
|
中苏合拍,中苏友谊联合战胜灾害的故事。 |
|
时代特色的脸谱化电影 |
|
台词太浅白 |
|
总算看了,老大姐和老大哥爱情电影
白军怎么这么富了子弹怎么这么不值钱了可以对着火车一通乱打 |
|
中苏第一部合作电影,可惜评奖时中苏关系破裂,否则最佳男主要给田方的 |
|
帆船翻了,火车过水,战士人墙放现在也都是大场面。故事没有描述太多建坝的事情有些遗憾。 |
|
1959年中苏合拍的灾难大片。剧作挺完整的,通过三对人物关系的组合完成中苏友谊和战胜洪水的叙事目标,既有情感温度,又有革命情怀。王德民和瓦西里,王晓和卡利娅两条线的危机设置和蒙太奇手法颇有苏联电影气派。只是对灾难的表达太有那个年代的风格了,最后靠的是解放军和人民的团结一心,以肉身堵水来解决问题,认真的吗?列宁同志那场戏真可爱。 |
|
给你一张过去的碟片,看看那时我们的爱情。 |
|
英雄的儿女,英雄的心。 |
|
我旁边的姑娘全程一副磕到了的样子哈哈哈哈哈 |
|
贵在实景拍摄。可充满了意识形态宣教,中苏同盟万岁,人物台词僵硬,都像是口号,十年后两同盟差点打起核战争。 |
|
"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生活在未来"
印象深刻 |
|
女性角色有点刻画的不好,男性角色略微有点大男子主义。。。感觉这是中国影视通病。 |
|
寫課題相關(找藉口)補了. 有些場景能看出來是在新安江水電站工地拍的. 其實整個氛圍蘇里蘇氣的. 只不過,1959年上映接著1959-1960中蘇關係破裂. 也是很諷刺了. 大概是現實的(政治)版本更迭太快 跟不上時代和宣傳了. 可圈可點吧. |
|
“你知道,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生活在未来。”“未来?”“是啊。那时候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亲如兄弟。”为了祖国和革命理想奋斗的人们就是带着样的期许和信念吧。“任何黑云都遮不住我们的天空了,因为现在东风已经压倒西风。”影片的结尾是昂扬的。 |
|
怎么讲呢,就是看小说有时候觉得那么说话蛮离谱的,但是拍成电影反而感觉确有其事。一种政治化的生活。 |
|
中苏友谊片,但是抗洪抢险。三条线,一条抗洪,一条兄弟情,一条青年情,很遗憾只有第一条讲的有头有尾的,中段剧情太碎,赶剧情据太突然,忽大忽小的配音和忽明忽暗的画面也让人难以忽略,观感不好。作为政宣片结尾处做得不错。三星有情怀多一星 |
|
中苏合拍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