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友良英配樂;井浦新擔任自殺的抗爭者三之宮文男的遺書的朗讀者,意味深長。整片還是有點拖沓。有趣的是,東京政府和東京小市民依然扮演著不管他人死活的冷漠角色。 |
|
失败、分化、缅怀、失落,一切都可预料,除了死亡,死亡真的是最有杀伤力最持久的武器。ARATA的遗言朗读和大友良英的配乐绝赞 |
|
岛国的征地强拆一例。40多年了,一直坚持抗争的人都一个个渐次作古,对于还活着的人,"对错已经不重要",只为逝者和一种精神。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还会想着"改变世界"吗?看到当年激进反抗的青年现在那样老无所依独自辛勤劳作…… 也许更不会了吧。感谢 @mecca(美卡 |
|
SIFF@永华。大津幸四郎重温五十年前三里塚民众对抗成田机场突建强占农田事件,多访谈×小川系列回放。五十年后,仍有人坚贞不移,而更多的人业已归西。特别记得文男与米婆婆段落。越到后半越开始换位思考穷苦生存对人格的影响。 |
|
#giloo×TIDF# 「機場真的改變了每個人的人生」。二十余年,戰役已過,有人還活在這裏,「一個說不」,終其一生,誓與土地共進退。
「青春已杳,激情過後,他們在這塊曾是血淚交織的土地上,過著簡約的生活……認命,但是堅定。」——林深靖 |
|
過激派的四十年後... |
|
#14 文男和米婆婆。 |
|
7/10 朗读者:井浦新、吉行和子 配乐:大友良英 |
|
紀錄片採訪回憶當事人,再現了農民四十年的抗爭。最成功的一部紀錄片。 |
|
其存在,就是一種莫大的意義。 |
|
2015 SIFF |
|
2014-11桃園航空城鐵工廠內觀看,今日大津幸四郎導演去世。記得前天突然想起如果“種子不死那段話”,而這恰巧也是《活在三里塚》的開幕詞。“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抗爭從未死去,但仍需泉水灌溉,“活在三里塚”以及空港抗爭的故事就是泉水。R.I.P |
|
. |
|
小川组精神传承 |
|
影像真是奇妙的東西,可以乘載的東西太多太廣。
古今的影像互相交錯配上他人的旁白與音樂,結合出一些很微妙的瞬間。
看得當下一直批評攝影,結束後才發現大津幸四郎的年齡與經歷,非常慚愧。 |
|
在这两天看了太多已经非常剧情化的纪录片以后又回到这种聊个不停的纪录片确实不太适应,政治性太强还是不适合我。 |
|
24 Nov 2016 @ICA/下次旅行若飞机划过成田机场 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
|
人活着,需要背负社会责任感。 |
|
三里塚事件,就是中文媒体经常说的成田机场跑道事件,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功效就是让大家回过头来再审视从1966年到当下跨度如此长的时间的河流里,有一方是胜利者吗?没有,反而很多人的人生因为这个事情被打乱,被破坏,甚至失去生命,但这些是为了什么,好像当事人谁也说不清楚,只是被时代的情绪裹挟着往前走,直到往后退也没有地方退的地步,实实在在是一场社会互相不妥协的悲剧。
真实的事件,永远比媒体报道的复杂和多样性,如果不是发生在60年代,如果不是战前的伤痕还在,如果不是在集体集团意识那么强烈的日本,这浪费如此巨大社会资源的悲剧都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吧。
希望不要有媒体再那三里塚来鼓吹社会正义,因为反对者本身都不知道为何反对,更何况哪里来的正义? |
|
影像樸實,企圖縱的展現歷史,紀錄下當代的情緒殘影,精神不滅。 |
|
世界,抗争,电影,都在变糟
看片尾好像用了一些小川未公开的镜头 |
|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and bifurcated history. |
|
影片的剪辑节奏有一点问题,但是很有深意 |
|
对于死亡来说时间并不重要, 但留下来的人都会活下去, 用各种方式. 有个农民说, 政府没有说可以杀人, 但有人为此伤亡也执意要做这件事的话, 那就是默许可以杀人了. 真是有点可怕. 人心总是, 如何解释都可以, 也无论如何难理解. |
|
2015年电影节看过忘记标记了 |
|
150618 6排8座 |
|
沒看過小川的作品,但重回三里塚的確人事已非,前三分之二的敘述有種無力感,直到大木婆婆和養子的故事才讓人清醒。 |
|
日本人的紀錄片果然有點伏... |
|
不是说片子怎样 从时间跨度看 的确可以看出纪录片导演的用心 人心就是这样的 随风而动 随个性而坚持着 选择自己的路 就有了自己的脚印(从第一人称出发评论 |
|
小川组的三里塚精神 |
|
2015香港国际电影节,数度流泪,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留下的还是走掉的,每个人都背着枷锁和责任生活 |
|
看到曾经并肩的战友一个个离去,渐渐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还能坚持下去,这种勇气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
|
重訪三里塚的時間之旅 |
|
141013·TI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