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恶名昭彰 Bad Reputation (2018)

    最近更新: 2025-05-19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Rip.x265-RARBG[1.46GB ] 详情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Rip.x265-RARBG[1.4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H264-HYMN[6.39GB ] 详情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H264-HYMN[6.3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Rip.x264-RARBG[1.78GB ] 详情
      Bad.Reputation.2018.1080p.WEBRip.x264-RARBG[1.7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ad.Reputation.2018.720p.WEB.H264-HYMN[3.66GB ] 详情
      Bad.Reputation.2018.720p.WEB.H264-HYMN[3.6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琼·杰特远不止一句“我爱摇滚”。诚然,她凭借这首冠军单曲一夜成名,而随着MV在MTV上的不断播放,她的名气也愈发响亮。但仅仅凭借人气并不能准确定义一位音乐人。杰特早在成名之前就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为硬摇滚传奇乐队“逃亡乐队”(The Runaways)的主心骨,她以直率的风格影响了众多音乐人——既有她那一代朋克摇滚乐手,也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乐队。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6.7 正片
      Nico, 1988
      2017
      剧情片
      意大利

      1988年的妮可

      Nico, 1988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意大利房东记得他的嚣张,岔开大腿抽着烟说,我的计划是成为优雅的老女人。总念错名字的劳拉记得她的黯然,在病床前问起你有孩子吗,没有的话你真幸运。犹太经纪人记得她的洒脱,他们约定从伊维萨回来就录新专辑。妮可举着话筒,录下生命嚣张又黯然的声音,洒脱逃离布拉格人生舞台,死在光明节烛光中。
      • 意大利古城街头出走和餐厅老烟枪爵士Danny Boy,捷克斯洛伐克铁幕地下舞台和秘密警察的热血咆哮共振;草坪上漫布着乌龟,死神之夜的烛光;老旧水管、海潮飞机、生命起搏器,想捕捉到真实的、失败的声音,正如童年捕捉到天边柏林沦陷的艳丽火光……太浪漫,太摇滚
      • 我曾到达巅峰也跌落过谷底发现都是空空如也,当摇滚少女变成毒瘾大妈,唯有那颗躁动的心能维持了,丹麦女星也是这样,表演很打动人。闪回和幻觉段落很迷醉辉煌的时刻,东欧裂变之前进入恐怖阴森的共产捷克。资料馆威尼斯影展开幕式。
      • 很好奇,她在东欧旷野里因为戒断反应呕吐不止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回忆起年轻时那么多光芒四射名动天下的恋人们?还是真的如她所说,全都不在乎了。
    • 豆瓣 9.4 IMDB 7.5 正片
      David Bowie: The Last Five Years
      2017
      纪录片
      英国

      大卫·鲍伊:最后五年

      David Bowie: The Last Five Yea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做足了心理建设,也提前看了Nicholas Pegg的书,但看到最后部分的时候还是哭成狗。即便如此,依然建议看这部纪录片,回顾部分还是挺好的,Bowie共事的人们也都好棒。
      • 今年是low和heroes四十周年,估计对bowie的怀念还会持续下去。我本来以为bbc放个大卫星,跟拍了bowie最后几年,结果是采访最后两张专辑的乐手,video导演。
      • 最後lazarus的vocal被分離出來那裡真是要哭瞎了... Thank you David Bowie,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 David Bowie never fart
      • 关于legacy他说 "I'd love people to believe that I really had great haircuts." Lazarus的部分太虐了,慎看慎看慎看
      • 迷人的老妖精
      • 火星见
      • 有点儿标题党,其实加了许多早有的镜头和采访,而真正的最后五年本来就是私密的、也不想展示给谁的,只有作品matter. 好的一面在于从许多侧面让人看到作品如何诞生。
      • 看哭了,真难过。好想去过他的现场,在第一排,跟他亲吻。
      • 和之前看过的五年系列类似,DB老了以后依旧才华横溢天马行空,想法变化莫测,感动,催泪,他本身是个害羞的人,却创造并“扮演”了那么多留名文化史的角色和形象。粉丝必看系列。
      • 宝爷是个天使,鉴定完毕。
      • little mouse fart笑完以后开始哭 ★
      • http://www.le.com/ptv/vplay/27558414.html
      • 时间过得真快,这就一年了。你在那边一定也是光彩照人的模样。
      • 这样的人才会明白一个道理,浮华声名,令人堕入空虚的深渊。
      • Man on top of this game
      • 基本上 还得再看一遍~ 第一遍确实比较虐 不好消化~
      • 你需要安置好你的过去,你才能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只有像大宝这样,经历过真正的Fame之后,才能如此冷静的冷静,在最后的日子里,如此的坦然,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最后Ziggy之后,Major Tom回家了,Heroes回家了...PS:我特别想看Lazarus的舞台剧,以及Diamond Dog tour.....
      • 搜索豆瓣条目的时候才发现,这纪录片竟然还是个连载,近十年间跟踪记录大卫鲍伊。而生命的最后五年,他更多地成为了一个传说,用尽所有生命余下的激情,用音乐去表达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对于我最感人的是最后一幕,歌迷在脸上画上闪电,带着鲜花去祭奠他。生前影像投射在墙壁上,仰起头,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泪光更是笑容。
    • 豆瓣 8.5 正片
      El Bosco
      2016
      剧情片
      西班牙/法国

      博斯,梦幻花园

      El Bosc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是一部可以不停重复观看的纪录片,因为它是一幅画。梦幻的人间乐园,是冥想与休憩之地抑或代表混乱?仔细看,留意眼睛,处处都是启示与隐喻,处处都有旋律,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观看者,对于这个花园而言,可能就有鲜明的天堂或地狱之分。暗藏的表达究竟有没有真相?画家的真意究竟是什么?对此,也许只能说一点:透过表面看本质。--“大多数人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影子。”其他的,不解,原因是这幅画,它想被人理解,又不想被人完全解读。换句话说,这幅画具有人的心理,而人的现实也如此,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一个人。不过,也有这样的说法,绘画就是给事物正确命名,那么真相还是在画中的。这令人联想到这部电影的形式,虽说是纪录片,存在感却像奇幻片。迷思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不停阅读,把它当做镜像,当做梦境,当做一场尚未发生的欢愉。
      • 相比归纳梳理的科普,我还是爱这种心神游荡的浸没。理性的感性的智性的神性的,缺一不可。观者的姿势比作品本身更有趣(拉什迪帕慕克艾奥迪出镜!),内外皆复调。惊艳一刻,与清明上河图重叠,镜头倾斜从亚当角度看出,相同元素聚合,以及打雷的Gods and monsters!兴奋得唱了出来!
      • 电影很好睡,画作很神奇。
      • 蔡国强怎么这么闲
      • 17年就M,居然现在才看,以为没那么久。也就500年。 这部纪录片真的,我能舔屏!!!拼完1000颗拼图、入手博斯大开本以后,这部纪录片几乎每帧暂停舔屏。从各国艺术家、博斯研究者的解说、分享到BGM,放大最细节的局部,都充满惊喜!常读常新。 性隐喻、每个细节的无限解读可能、每个时代语境下的阐释……还能更博大吗?
      • 伟大的作品是一面镜子,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了,很多年了,常看常新,无需多言。
      • 站在那里看一下午也看不够的“人间乐园”。对艺术不是很懂,了解有限的西方名画里私心最喜欢博斯这幅。诡谲又邪恶。有点厌倦成人世界振臂高呼的非黑即白。梦不是无辜纯粹的,生命也不是,艺术也不是。
      • #SIFF# 作为镜子的『人间乐园』。很有揭示性的多重(古/今,不同职业/年龄/文化)视角。
      • #2017SIFF# 比那个佛罗伦萨美术馆好多了……围绕一个主题,有史料有争论有分析有观点,还有各种大牌出来客串分析。提供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艺术史名作(估计去普拉多看最多看五分钟吧)。艺术史纪录片就得这么拍才对。
      • 可怜我贫瘠的美术史知识,一生能看懂这幅画就够了。
      • 对于画这种从无处簇生花团,向异域途往心灵的媒介来说,画出的本是我们自己,看到的也终是我们自己。尤其像博斯这样的画家,穿过数百年时空看他的画作绝不止是时代之眼,而更像创造了一种语言。天堂有所美好也有所孤寂,地狱有所折磨也有所欢愉,人间有所缤纷也有所无趣,天堂就是人间,世间都是人间。
      • There’s a wonderful quote from Andrei Tarkovsky:Touched by a masterpiece, a person begins to hear in himself that same call of truth which prompted the artist to his creative act.
      • #SIFF第四场 纪录片不好拍,尤其是古灵精怪的大神博斯。最关键的几个点都没讲到。那个树人是博斯自画像啊居然没提!!更多还是围绕画面兜圈子~~但是在大银幕上细节看得很爽~~好想再回西班牙啊~~~PS:那个银发的艺术史家太美了,虽然是半百多的妇人了但是特别仙!!我的目标~~~
      • 普拉多是欧洲我最喜欢的博物馆,人间乐园是普拉多里我看得最久的画。Earthly delights, heavenly delights
      • 光是大量高清画作细节就觉得值到不行……太特么牛逼了!
      • 9。无论画面、音乐、意蕴都很棒,看的起鸡皮疙瘩。
      • 202001,B站上有正版的,有细节有说明,很好。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98990?theme=movie
      •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张五百年前的画上看到自己,当然也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 比如2020年正在上演的一切,折磨和挣扎。
      • 五星都是给画本身的。太喜欢了。
      • 这片本身拍得就跟梦一样美好啊,从观察观众的视角开篇,展现这幅画的迷人魅力,然后就是介绍同样谜一样的作者身世以及这幅画的主人都有过谁。接下来就是对这幅画的介绍了,画家为什么这么画,这么画能表达怎样的含义,这幅画给当时和现代人心灵怎样的触动,说到触动,请了多位现当代的文学艺术和观众,来谈他们对这幅画的感受,弱弱地说一句,感觉蔡国强讲得有点浅、不够深入。不仅当代的艺术家受到这幅画的影响,从他问世来,就有很多艺术家和作品受到他的影响。最后画面看向观众,BGM是bach的曲子,余韵悠长,让人脑海里还在消化着Bosch的这幅画,和他想要通过画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当然我们也在思考我们自己。
    • 豆瓣 9.4 IMDB 7.9 HD高清
      Pink Floyd: The Story of Wish You Were Here
      2012
      纪录片
      英国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

      Pink Floyd: The Story of Wish You Were He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站熟肉:av3126895
      • 大家都是凭天才行事
      • pink floyd的作品如今依然前卫十足,还看到大神strom。本身这纪录片太伤感了,尤其是最后几分钟看得人感慨万千
      • “我觉得我写的歌词大部分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是否能够足够释放自己去感受生活的真相?当这真相来到你面前并与你同行,你是否能够接纳它继续前行?因为假如你做不到,就只能被困在原地知道生命尽头”
      • It's all about Syd Barrett, about absence.
      • 忽然发现PinkFloyd的音乐纪录片比演唱会实录要多得多,其实这是好事,现在来看(不严谨的讲),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的音乐比起模拟信号时代其实是退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PF这个被称为"宇宙平均律"的乐队影响了无数听众,只要对音乐还保有审美追求,尤其是摇滚乐,最后总会回到这些立标杆的伟大乐队当中,他们年轻时创造的旋律数十年后再度唱起,你熟稔他们的过往,知道有的人离去了,有的人还坚守着——跨越时间的缺失感和存在感同时降临的那一刻,前奏只一个音符弹起便能撩动热泪盈眶,Wish You Were Here!
      • 竟然出现这张照片彻底惊了; 我也是头回知道have a cigar不是roger唱的
      • 为Syd哭一千次
      • 【I think most of the songs that I’ve ever written all pose similar questions. Can you free yourself enough to be able to experience the reality of life as it goes on before you and with you and as you go on as part of it? Or not? Because if you can’t, you stand on square one until you die.】
      • 对PF粉来说简直是超赞的纪录片!知道了专辑制作中很多有趣的事情!
      • 集齐所有PF纪录片能送一张穿越回60s的tardis票吗
      • 最后syd那张照片出来哭炸了,特别是弹幕有人刷金斯堡的“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更是难受。
      • 三分钟年华老去
      • 寂寞说: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是Syd的专属歌曲,而wish you were here可以抚慰更多人。仅以此纪录片献给Syd。
      • Wish you were here,Syd Barrett.
      • 全片围绕专辑的制作和主题,最为震惊的syd那张肥仔快乐照,让人无法想象是以前那个英俊忧郁堪称这类形象icon的少年,那时留下的照片几乎都是双眼被浓厚阴影遮蔽。roger说整张专辑的主题是缺失,遗憾的是专辑出后几年性格强势的几位也分道扬镳了。Pink Floyd真是一群艺术家先驱者,这样的音乐才能永远流传吧。By the way,which one is the Pink?
      • 记录了wish you were here的成专过程,包括歌曲的灵感来源,专辑封面与动画设计以及乐队成员对音乐的理解。专辑不仅仅包含对失落的天才Syd的缅怀,也有对唱片工业与日俱增的幻灭感(Have a Cigar/welcome to the machine),水哥谈及welcome to the machine:“这是所有人面对那残酷丑陋,怪兽一般将人生吞活剥时的感受”对于wish you were here“我觉得自己写的歌大部分都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能否足够的解放自己去感受生活的真相,当这真相来到你面前并与你同行你能否继续与他同行。”与火同行的艺术家。
      • 《Wish You Were Here》专辑幕后故事,看这群大神如何用简单的编曲展现复杂而宏大的概念,并且还把音乐写的那么动听。看后忍不住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pink floyd这么牛逼的乐队,他们的脑子里到底住着什么。
      • 有什么比空旷的摄影片场更能表达缺失感的?
      • 看他们灵感与创作的火花摩擦,傲娇水爷毒舌storm和温柔寂寞的碰撞真的好好笑
    • 豆瓣 8.4 IMDB 7.4 HD中字
      Talking About Trees
      2019
      纪录片
      法国

      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

      Talking About Tre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所以我们和苏丹人民有区别吗?没有。好的👌
      • “这是什么样的年代,当谈论树几乎构成犯罪?因为它隐藏着无数可怕的沉默。”拍的何止是苏丹?又何止是没有电影的电影院?
      • 他们要我们提供材料以便核查;我们不能不放了,不然他们会问,你们为什么不放了;我们也不能等着,那样我们就要一直租着场地,他们会问你哪来的钱,境外势力吗?
      • 2019SIFF。谈论树是被禁止的,因为它被隐喻为「受压迫者的沉默」,电影放映是被禁止的,因为在电影院里会聚集太多不安因素。苏丹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吗?
      • 平凡而高贵,真正的英雄。大概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停下脚步,因此失败就并不是失败,而是不灭的荣光。毕竟我们作为个体都是微不足道颗粒而已,燃烧成火焰让人看见才能被赋予意义。
      • 原来是今年金熊最佳纪录片。非干涉模式 关于电影的复兴 影迷看真的是很感动 几个非洲知识分子老头每到深夜就在天台闲聊开玩笑 稀疏平常地谈着过去政治的迫害 曾经痛苦再大但想起电影初心不改 “爱森斯坦是你同学呢 但我要提醒你那家伙49年就去世了” 我想如果知识和电影教会了人什么 那就是永不磨灭的理想主义和无比包容淡然的胸襟。确实 如政府所言 电影藏着秘密 Be it film or anything else. 它无所不能。(昆汀请给苏丹老爷爷们一点援助 以及爷爷们Django的d不发音哦)
      • 带着迷影属性的那种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头太棒了,一言不合就演上一段,是几个老电影人的日常。在一个连在电影院放电影都是政治犯罪的国家,因为政府禁止拍片,他们的一生就这么被耽误了,现实很艰难,但片子的气质反而很轻松,能怎么办呢,只能像这样偷偷地拍着,一不小心还能拿个金熊奖,老家伙们太可爱了。有时候会想,身为影迷老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有很多人想像他们一样吧。生活再南,还是要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都得以壮大。” “我们是最乐观的人,因为我们的痛苦经历过最绝望的洗礼。” 当权者懦弱,才会想到让国度变成文化沙漠来统治人民,但即使这样,总有一些人不放弃的栽种绿植。
      • 电影带给我们不老的理想不灭的希望 即使在文化的荒漠 依然闪耀着光芒 即使这光芒再微弱 也一直在 等到属于我的生日蛋糕上插着三根蜡烛 每根蜡烛代表二十二又三分之一岁的时候 愿我仍旧热爱电影 热爱生活
      • 加一星共情分,我还偷偷掉了两滴眼泪,纪录对象的情怀威力不输《拯救布林顿》。说到“境外组织”的时候观众都笑了,极权的话术复杂又单一,太监和太监的性生活都是相似的,我国状况离苏丹也不过一步之遥。其实对苏丹影史、苏丹影人、苏丹社会环境和审查体系的哪一部分呈现得都不算完整深入,但几位老人的执着和乐观实在动人。另一个角度,他们选择的影片是《被解救的姜戈》,加上足球少年们对英语类型片的兴趣,即便不谈本国政治因素,也足够说明边缘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资本市场的夹缝中是多么弱小(或在这个案例中,根本不存在了)。几个月前苏丹又发生了军事政变,执政三十年的巴希尔走了,那电影回来了吗?文化可真惨,扼杀只需朝夕,重生则无比漫长,从苏丹人走进影院到苏丹人看到苏丹电影又要多久呢?
      • 【上海电影节展映】题材独特的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电影人,试图在这个已经自独裁者上台以来20多年没有人拍电影、放映电影的国度,租下废弃电影院给大众放映一部电影。然而自始至终困难重重。相信任何组织过电影放映活动的朋友都能感同身受。看到“电影放映审批困难”“总统压倒性高票连任”桥段忍不住发出苦笑。在迷影、聊天与幽默中讽刺当局。八声道立体声清真寺喇叭亮了
      • 3.5/5 标题出自布莱希特《致后代》的一句“啊,这是怎样的年代! / 这时与树交谈几乎是一种罪行, / 因为它也是对不义的沉默!”(原文是Ein Gespräch über Bäume,即一次关于树的对话)树映射对于那么多恐惧的缄默不语,电影院里“藏着的秘密”,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 要让民间在喀土穆完成一次公众放映,难度堪比我们曾经的民间组织影展。几个带着过去来自德国、苏联电影学习荣光的老爷子,在日常的组织工作和深夜聊天中,带出了短暂而短命的苏丹电影史。没在前法属殖民地体系内,也就保障不了他们持续制作民族电影,甚至艳羡着隔壁更穷的毛里塔尼亚。在电力都成问题的首都,复兴电影也就成了奢谈。最终他们期待展示给观众的姜戈倒是被解放了,而租下的“革命影院”却在没希望的手续报批和六座清真寺的宣礼声中,没有了未来。幸好,那位“苏归”找回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毕业作品,在笑谈“爱森斯坦的同学”苦中作乐里,继续过着庸常晚年,继续谈论着布莱希特的树。
      • 3.5。“我们更聪明,但他们更强大。”去年和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外语纪录片,不止《美国工厂》。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得以壮大”/“他得到的选票比总选票数还多”/死去的英雄是因为遭遇叛徒。某种意义上太过熟悉了,几乎是兔死狐悲的切肤感。SIFF能上映这样一部纪录片真是厉害了。@UA梅陇镇
      • 中国电影人和苏丹电影人在这点上倒是可以惺惺相惜了。“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暗示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布莱希特
      • 可算明白为啥妖灵妖老师盛情推荐本片了,因为感同身受啊!几个苏丹电影小组老成员铁了心要在社区影院放映被解放的姜戈,历经种种困难、重重复杂各部门审批流程,最终还失败了的故事,外表是笃悠悠的、幽默风趣的迷影片,内里其实是不动声色掷地有声的政讽片,片名取得好有匠心看过片就知道个中典故,居然真的出现了爱森斯坦的同学【大雾】的毕业作品,结尾很妙又有趣又酸楚,机智呼应了姜戈,以及“我们都是乐观的人,都经历过绝望挣扎的洗礼”呜呜感动
      • 不徐不疾的速度,相当坚韧而温柔。
      • 四个垂垂暮年的老电影人,身处苏丹这样的极权国家,即便整个体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不允许他们拍摄制作电影,即便放映电影已被当局视为扰乱政治安全、制造人群集会的祸端,但四位老伙伴依旧想给身边的人们开一家电影院放一放电影,以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导演的拍法非常以小见大,尘封已久的胶片盒是强权政治对电影艺术粗暴干涉的惨淡注脚,年轻人们对电影的单一认知是艺术教育的长期缺位,老伙伴们互导互演的过戏瘾则是对自由创作时期的悲情怀念,而当银幕上放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时,远处传来的却是清真寺真主至大的祷告声。整部纪录片犹如一曲哀歌,在低沉地吟诵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尽管真正爱电影的人最终还是求而不得,但他们的笃定精神却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 老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可爱,保有希冀,有所坚持,非常动人。他们为未来成片的树林播种,也是刮过树叶发出簌簌声响的风。看完一姑娘和同伴感叹“毕竟我们还有电影院”,心一酸。
    • 豆瓣 8.3 IMDB 7.3 HD中字
      National Gallery
      2014
      纪录片
      法国/美国/英国

      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第二部便了解了Wiseman的纪录片性格——永远给最少的导引和最原始的材料,同时对观众的要求就自然高了起来。观影过程真实感到在被这些久远画作跨越浩瀚时空回以凝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对他们所探讨的话题实在不能再熟悉,无论marketing还是budgeting完全是课堂讨论的现实版。
      • 对于曾经流连于这座美术馆的人,我到底从中获得了什么?
      • 补标。怀斯曼依然弱化主观导向性,坚持以画面和剪辑中的内在逻辑带动叙事,多主题渐次展开相互交织,对观影者的专注度要求非常高,而他的片趣味正在于此,意义皆在空隙之中。
      • 稍微失望。如果是关于美术馆而不仅仅是美术馆内的艺术品的就好了。怀斯曼大师高龄之后视角迟钝了。
      • 一窥艺管文博专业日常,运营、修复、布展、讲解……国内馆最大的差距不在藏品,而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
      • 堆砌将近十个gallery talk实在有点多,而且涉及其他部门太少了,三个小时太长。但就像片头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不管怎样National Gallery本身摆在那里所以拍出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感觉只是日常而没有拍出英国和National Gallery的特点挺可惜的。在房顶抗议Shell开采石油No Oil Painting的也太傻了吧。
      • 三星半。拍得太散,缺乏叙事和人物。装裱、复原保养和展览时的用光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偏偏不展开来说。这种DV式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 三个小时全英文对白无字幕,听懂了十分之一。电影聚焦了参观者对画作的欣赏神态,帮盲人摸画,讲解员向大家叙述介绍的过程,美术馆高层对经营问题的探讨,还展示了画作的修复……其中对于一些名作品的讲解尤为趣味横生,深刻独特。其实作画就是对慢慢流逝的时间的展现啊![4.4看的]
      • 随着时代的推进 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藏品收集之地 它们渐渐成为各个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时而拍画时而观察游客 讲座画室会议穿插交错 就像是展现出当代博物馆的不同身份 【纪录本身 便大于题材
      • 了解到很多油畫修復的內幕,受益匪淺。大段的講解非常多,也是體驗性的。但沉默凝視的片段略嫌不夠,可能也因為所展現的大部分都是敘事性的、宗教主題的作品。
      • 归到去年的吧,看得迟了点,算是整年不太丰富的纪录片中,相当有趣的一部!不仅第一次了解到油画修复的各种细节,还旁听了给盲人的绘画介绍课,很动人。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看展品的眼神都闪着光。有时候真的很难向人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去博物馆,只要有空就去,这部电影说是答案,也不尽然
      • NYFF 52 #5 如果说Oppenheimer是在纪录片语境下制造戏剧化的大师,那Wiseman则是截然相反,专注做“墙上的苍蝇”到84岁,实在老当益壮。3hr全景式呈现NG:刷墙布光,预算教育,策展修复,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着你的画,和看着画的你。对艺术永葆热忱者不会腻歪的絮叨,也是一场朴实的致敬。
      • 没打瞌睡的我对美术馆题材真是真爱了 以前以为自己听力不行 这次才发现腐国的艺术评论员讲话真是啰里八嗦抓不住重点
      • SIFF2019。我一个逛博物馆必睡着,在伦敦那么久没去过National Gallery的人,坐在上海的电影院里全程精神地看一部National Gallery的纪录片,可以说非常行为艺术了。
      • 嚮往做conservation restoration的職業 #求職廣告看到請豆郵我可厲害了
      • 一部对艺术史专业内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分分钟高潮的电影。但这种博物馆系列的电影,本来局限性就很大。就像不懂古董的人,肯定不懂玩古玩的乐趣般。熟悉每个大师,每件镜头闪过去的作品,然后大脑无意识的弹出作家名字的感觉。哈哈哈,懂得人才会懂那种感受。
      • 3.5 后面略重复拖沓了点
      • 怀斯曼以不介入的方式(无旁白、无采访、无配乐)纪录了一间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日常展出、各色观众的凝视、面向不同群体的讲解员、讲座、与同行交流的馆方专家、向艺术生授课的专家、特展的策展与运营、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制作艺术纪录片、开幕嘉宾社交专场、布展调试的细节、艺术品的修复与研究工作、画框的制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收支预算的讨论、观众的绘画课、展厅中的钢琴表演、特展上的现代芭蕾演出、与特展配合的诗朗诵。其中作为主线、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先后完整纪录了十来位讲解员对十来件作品的讲解。我想导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向观众宣传博物馆的精品或介绍如何欣赏一幅画,而是服务于他所要展现的方方面面。比如,不同讲解员面对的观众群体不同,讲的侧重点也不同,还与画框制作、布展打光等方面形成呼应。只可惜印象派篇幅太少。
      • #7000. 后半段有点作,前面一些有趣和温暖的解读,还有修复的工匠,都喜欢。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真实电影”,省去常规叙事,一切反而显得自然,令人感觉真的在某个无事的午后走入了美术馆。观感是很舒服的,置身于美术馆这样的建筑本来就很惬意,足够宁静,足够缓慢,是隔离争执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空间游走,观看或静坐,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名画或细细聆听人们的脚步回响,是认真感受艺术也好,是消磨时间也罢,都那么怡然自得,恰到好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