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恋上你的床 amo tu cama rica (1992)

    最近更新: 2025-04-26 正片
    • 主演:Pere Ponce / Ariadna Gil / Javier Bardem / Ayanta Barilli / Juan Botella / Roberto Cairo / Lina Canalejas
    • 导演:Emilio Martínez Lázaro (Emilio Martínez Lázaro)
    • 编剧:Martín Casariego$$$Mart%C3%ADn+Casariego,Emilio Martínez Lázaro$$$Emilio+Mart%C3%ADnez+L%C3%A1zaro,大卫·特鲁埃瓦$$$David+Trueba
    • 分类:喜剧片
    • 地区:西班牙
    • 年份:1992
    • 更新:04.26
    • TAG:喜剧
    • 别名:恋上你柔软的床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0 (377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西班牙电影《恋上你的床》的免费在线观看,《恋上你的床》是对白语言为西班牙语,属于喜剧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Pedro goes out searching for a girl, but the night doesn't seem to be good. While he is talking with a friend, he sees Sara breaking up with a boy. He goes after her, and they end up sleeping in his house. Time goes by and they continue together. But Sar......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郑秀文/古天乐 【恋上你的床制作特辑】<01>

    作者:人若叶心若童Mi

    古天乐郑秀文电影“恋上你的床”视频剪辑

    作者:爱逃跑的落落

    老夫少妻天花板!!!‖恋上你的床 刘青云&蔡卓妍

    作者:队长有了新忙内ice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WEBRip.x265-VXT[1.58GB ] 详情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WEBRip.x265-VXT[1.5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NF.WEBRip.DDP5.1.x264-NTb[4.50GB ] 详情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NF.WEBRip.DDP5.1.x264-NTb[4.5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WEBRip.x264-VXT[1.93GB ] 详情
      Amo.tu.cama.rica.1992.SPANISH.1080p.WEBRip.x264-VXT[1.9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佩德罗出门寻觅女孩,但夜色似乎不太好。他和朋友聊天时,看到萨拉正在和一个男孩分手。他主动追求她,最后两人在他家过夜。时间流逝,他们继续在一起。但萨拉身边的男人太多了,巴勃罗无法忍受。他们的关系很艰难,他们彼此相爱,但同时,却无法在一起。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7 正片
      Nazarín
      1959
      剧情片
      墨西哥

      纳萨林

      Nazarí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超現實主義標籤下實質是現實主義,據說是塔可夫斯基的十佳之一,冷靜而流暢的鏡頭控制,對教會的批判及對牧師的聖人形象樹立實際上並不矛盾,將攝像機對準最底層最真實的世界,與羅西里尼的新現實主義遙相呼應,裡面也有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雙眼眨動的抽幀,幻覺裡的浮動影像,都讓人想到,這依然是布努埃爾.
      • 对于代言上帝的教会来说,你的灵魂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对教会权力的影响;对于碌碌生存的世人来说,你的崇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否从你那里得来好处;世人的善恶选择是一念飘忽的,欲望是游离的而理性是模糊的,是以单纯的善意是与尘世扞格不入的【8】
      • 8。Nazarín教父在这世界里,该说是虔诚,愚蠢还是天真?
      • 9.1;昨天晚上我可能死了,是怎么死的我也忘了
      • 布努埃尔墨西哥时期作品,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影片。“导演意思是,(影片出品时的那个)世界真正所需要的,不是另外一个基督式的虔诚无用的好好神父,而是一位怀有爱心的革命者!”
      • 你在美好的一边,而我在不幸的一边,但你我的结果都不美好
      • 牧师纳萨林是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善行,哪怕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将东西给予他人,替他人承受痛苦。但这些善行却没有赢得人们的尊重,反而害得自己的房屋被烧毁,成为了包庇犯,被教会开除了教籍。最后被世人唾弃被同行的犯人殴打,讽刺了社会的不可救药以及无法救赎。而阿特家人在寻求牧师帮助时,所有人都在祈祷,却摆出了各种异教徒的手势。阿瓦在病重时向圣像祈祷,最后逃走时将圣像烧毁。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他们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而是为了可以去病免灾。老神甫批评男主:你的行为不符合牧师的习惯,是在与教会作对。讽刺了现代宗教已经被离了最初的教义。男主在监狱里被殴打后,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但在结尾一个老妇送给他一个菠萝,代表着上帝依然在,男主获得了回报。也说明还有人有信仰,实施善行。
      • 神甫被自身的缺陷所苦痛有所罪责,又在此之下产生了对既定的传教和宗教模式的疑惑。最后路边的老夫人无意的一句轻描淡写却击垮了神甫的神经。一位不在乎他是罪犯与否的人施舍给一个被世人构陷成罪犯的神甫,这份施舍没有源头,即神甫的要求。最终还是指向了权力的倒置,是力量掌控的归属问题。宗教不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是人愿意相信。
      • 比起那些满怀基督教情感的导演,这位哪能讲,好像没有很多爱心哦,一个安贫乐道却本质上很教条其实不太能与人共情的神父,改不了愚民的迷信却身不由己被捧为圣人甚至跟耶稣似的有了马大姐妹追随,简直黑色幽默。富恩特斯的第一任老婆Rita Macedo演二女里被称为丑的那个斗殴妓女。
      • 迫害虔诚神甫的101种方法,世上恶人多不胜数,信仰不值一文,被抛弃被践踏,哪怕再造当世基督圣人,也只会被嘲讽被唾弃,被当作堂吉诃德式的怪人,沦为乞丐甚至被囚禁流放。 “我宽恕你,但我蔑视你,我因不知如何将蔑视和宽恕区分开而感到罪责。”
      • 看惯了布努埃尔明里暗里对宗教的嘲讽,再看这部,怎么都觉得对信仰描绘有其他的意思。与《维莉蒂安娜》对比很有趣,相同宗教人员身份,却有着不同信仰结局,如果说维莉蒂安娜是最终窥破现实,信仰崩塌,纳萨林则完全是始终坚持如一,并在最后如遇“神迹”,这一迥异相差,成为研究布努埃尔本身看法的最大入口,另外也体现出顽固的社会性别归属——神只能是男性。作为入选梵蒂冈推荐宗教片目的影片,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宗教在当代处理信仰与科学的立场。本片也是布努埃尔绝少真正“嘲弄”底层的电影,标志性的嘲讽中产阶级不提,即便作为叙事动因的《维莉蒂安娜》里也有现实性的人物依托,绝非嘲弄,但本部内的底层,作为宗教信仰中愚昧的代指,被构建成了无视真相、盲目崇拜的面目,一定程度上算是布努埃尔的现实主义叙事,但更多还是作为衬托群体存在。
      • 8.5/10。①如耶稣般高尚虔诚的教会信徒男主因收容反击杀人的妓女+为病重的孩子祈福(该孩子因此康复,女性B也因此崇拜他)两件事而遭受各种人(教会、世俗、B的前男友等)的打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一度信仰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教科书般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或崇高或精致的气质。③文本上有些段落比较重复/冗余;叙事戏剧性不够。
      • 布努埃尔终究是只变色龙,披着左派激进分子的名声,却像珍爱鱼子酱和隐士身份一样地讴歌保守价值。据说是塔式的最爱之一,也在梵蒂冈钦定的伟大宗教电影之列,然而男主是无神论者,导演也拒绝分析影片,声称里面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唯一的解释是,60岁的布努埃尔,还像安达鲁狗时那样cheeky。
      • 9/9/2007 2:30pm HKFA
      • 洪常秀的影史十佳,确实也是他想拍的那种电影,万花镜般折射出众人对信仰的不同理解,那些追随者们,和不信的人又有多大区别呢?马车驶过这一幕已足够有力,但没想到从天而降的鼓点,终于将绝对中立的视角,导向一种难以言说却异常清晰的感受。
      • 布努艾尔宗教三部曲中批判性最弱的一部,布努艾尔塑造了纳萨林这样一个执着的信仰者,却对社会政治、大众思想和教会的伪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三个主人公最后均没有得到好结局,被世俗社会打败,影片在导演擅长的无意识表现方面惜墨如金反而迎合了当时世界主流电影思潮,颇有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 8/10。宗教题材处理起来都有点牢骚。男主角几乎是《维莉蒂安娜》的翻版,他徒劳的把慈悲带入堕落的世界,理想遭到惩戒,成了俗世贪婪掠夺的牺牲品。画面控制很稳定,适度的深焦镜头、克制摄影机运动和简单的场面调度,还有两段幻境,这一半是受限于成本一半是作者印记的节制性技巧所导致。 @2014-05-07 02:31:25
      • 与维莉迪安娜主动选择后信仰被击溃不同,纳萨林只是过着苦修般的生活,就被愚昧的群众推着做圣徒,但他从未沾沾自喜,因此他被信徒男友陷害,被教会营救出来后他只是迷茫,最后路边水果摊的老人送给他一个菠萝,他接纳了,暗示着人的善意和他不曾动摇!布努埃尔显然更激赏纳萨林的行为,做善事不图回报,同时相信科学,而他看不上的是如维莉迪安娜这样资产阶级出生相信善有回报,女信徒的无知和蒙昧!总之,布努埃尔大概不赞成很多东西,其中就有女信徒这类人!
      • 9.宗教三之一。主人公以绝对虔诚的仁慈心境,试图在堕落中种下慈悲,这一切的徒劳使得主人公落入惩罚情节,并在开放式结尾中或揭示出人物的理想主义幻灭。本片没有视觉上的超现实表现,采取了情景超现实手段,提出对宗教信仰问题的质询。550
      • 事实上,情人,善人甚至圣人,在布努埃尔的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还是次要的,因为男女情人,圣人本人,在布努埃尔看来,比错乱者和堕落者更加有害。熵的时间或者永恒回归的时间,这两种时间都要在原初世界里寻找自己的源头,因为原初世界赋予它一种无法补救命运的作用,发生在座位起始的和终结的原初世界的时间流逝在派生环境中,这几乎是时间的新柏拉图主义。
    • 豆瓣 8.1 IMDB 7.8 正片
      Mamma Roma
      1962
      剧情片
      意大利

      罗马妈妈

      Mamma Ro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慈母多败儿。儿子样子好挫。最后情感升华,母与子表演都令人满意。Anna Magnani 有“一夜白头”的感觉~ anyway这个坚强的母亲跟阮玲玉的《神女》相比,确实表现出两个民族的不同性格特点。就好像谁说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女演员的表演能像德国女演员那么狂野,在《铁皮鼓》中疯狂吃鱼那段”。
      • 8.0 Mamma Roma最后看到了什么,也许从她的脸上可以读出些许,那是一种愤怒、绝望与恐惧的复杂融合,是对窗外的城市,对社会无望无力的控诉,其实能有这么多可以咂摸的滋味只能说演员演得太好了,还有母亲与孩子的交叉剪辑确实让人心碎。
      • 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缩影,荒芜的空地上长满杂草堆满垃圾,游荡其中的有人尽可夫的未婚妈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满目苍夷异色的罗马由此勾勒。罗马妈妈由开头坚定的憧憬直到儿子在罗马因行窃病死监狱,由渴望远离污浊成为上等人反而沦为更悲怆绝望的孤家寡人,充满无奈与悲愤。安娜·麦兰妮演得很好~
      • 《卡比利亚之夜》到ppp前两作,该期间的意大利电影,多可定义为新现实主义的再发展和终结,保留的是艺术态度,集中表现在抽离人造因果(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发展并终结的,只需回想卡比利亚片尾的“目光流盼”,看看此片中星光辉映下的长镜头。一种破败的现实材质——等待被展示的废墟不相冲突的精神力被提炼了出来,从情节的碎屑之中,被吸附而回归此前若隐若现的基督教主题——整个欧洲的磁石 或许因为大环境处过渡期,ppp该作作者性比之处女作不进反退,受广泛认可的多是结尾处的平行蒙太奇、及罗马妈妈的锥心演绎——新现实的另一核心:取消表演意识,在此阶段随着摄影棚等等也逐步“归正”,只是不再是朝向“优质电影”的教化窠臼,不再重复俯身往下的姿势,而是从私人的“目光流盼”的体验,用作者个人的眼睛,凝视着人间与天上的牵挂
    • 豆瓣 7.3 IMDB 6.7 HD高清
      Tapas
      2005
      喜剧片
      西班牙

      盖子

      Tap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monica的连续几个feo,让我肯定了西班牙人美丽的还真不多这个想法。。。好吧,因为很真实,所以举四肢赞扬一下
      • 喜劇型. 賽院的翻譯太有愛~ 我勒了個去 哈哈~~
      • 温和,平静不矫作的浮世绘,虽不是大团圆,但也看得人心暖暖的。
      • 没下到字幕,除了swear几乎一句话都听不懂,dele应该是过不了了。
      • 分居的妇人,超市打工的年轻人
      • 一些小人物的生活,很温馨,也很无奈,又透露着坚强。生活有时就是一团糟。看来大家都是在塞万看的
      • favorito~
      • I love mao~!明仔居然学我一样给3颗星星~~jaja~
      • 超赞啊! mao的扮演者其实是韩国人lol
      • 很好看的喜剧啊 尤其是来自HONGKONG的厨师 SOY MAO, NO MAHOU~太经典了 笑死我了 很真实很生活的西班牙
      • 挺好玩的 除了不知道本片主旨
      • 很喜欢电影的配乐 喜欢那对老夫妻。不愠不火的电影 却处处有温情
      • 在塞万提斯学院刚看的…那对中国人太有喜感了…全场笑喷…不过,TAPAS翻译成“盖子”是不对滴!好歹翻成“下酒菜”嘛!
      • 因为认识电影中收录的二首歌而认识这部电影。 http://music.163.com/#/song?id=422094765
      • 看了一篇巨棒的tapas的电影的影评,再做人物分析,细想那些琐碎但是却很真实的情节,才体会出这部电影的意义了。每个人最深刻的寂寞和孤单,使命的呼喊,其实也掩盖不了,使命的通过其他处去寻找,终究没有放下手下的一切,去守护最安定的心来的长久。小制作电影,终有令人感动的地方
      • 哟?屁股上还有八卦呢?!
      • #Tapas#平凡人的潮生活,艰忍中蕴含温暖。豆瓣这儿译成盖子谬以千里,就是小吃,相当于成都的“冷淡杯”。
      • 看完后一直无法释怀Raquel的那段爱情。她竟然理性地选择放下小男生,这也太不西班牙了。
      • 平平淡淡的普通人的故事,就很喜欢 (hk小哥的做菜片段太合我胃口了,想去吃)
      • 一个极为朴素的故事。几乎就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你看到的是澄澈的西班牙。
    • 豆瓣 7.5 IMDB 6.9 HD中字
      Falsche Bewegung
      1975
      剧情片
      德国

      错误的举动

      Falsche Bewegu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意识流和战后迷茫,很好玩儿很特别的一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原因,每一个行动里只有欲望和冲动。实业家论述的孤独可以说直接给每个德国人判了死刑:哲学只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但对于个人全无助益。所以说,无论文德斯将人物置于何种语境之下,他的内核永远是纯德国的。小津的红水壶! 2019.06.01 资料馆二刷。孤独、颓废、错乱,无缘由的暴力,与守门员一片类似。可以无关政治背景(毕竟改编歌德),但如实业家所说,可以是一种深植于文化的毁灭倾向。错误的举动,永远将人引向错误的方向。
      • 太晦涩了。里面Nastassja Kinski 看电视那段,他们看的是“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吗?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错误的道路却有着千万条,等着你行差踏错。
      • #文德斯影展#“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文本意义大于影像意义,一群无依无靠又漫无目的的人碰在了一起,刚好又都是搞艺术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歌唱的演戏的卖艺的,他们互相依恋又互相伤害,结果组合分崩离析。这或许是wenders当时心态的一种写照,惶惑不安的感觉席卷而来,他连自己追求的也不确定,也在伤害着周围的人的热情。而后来《柏林苍穹下》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中已经基本成型,wenders也不知道未来迎接自己的,原来是那样一场盛大的光影之旅。
      • 1.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在汉德克的改编与文德斯的执导下,俨然成为成长发展故事的反面:所有人都依旧迷茫而空虚,永远漫无目的地前行,话唠、呓语和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取代了刺激-反应式的行动,还有不遵守因果逻辑、略带超现实色彩的荒诞情节。2.汉德克的母题——对语言的质询间或见诸言语;诗与政治的不可调和;一无所知也有权利写作;跟踪与朗诵狂魔胖诗人;一言不发的金斯基。3.火车上以看与被看为核心的剪辑令人着迷。4.公路上几人散步与对话的长镜头调度极佳,真正拍出了纵深空间感与自由变化之姿。5.误入正要自杀的企业家的大宅:家具与陈设散乱叠置,混沌得如此离奇。6.大家一起讨论昨夜的梦,然而即使是梦,也依然能撒谎——对虚幻的虚构。7.冷漠与孤独,如何走出自我与外界的疏离?金斯基与许古拉迷离的表演。(8.5/10)
      • 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写作的冲动;没有了爱人的冲动,只剩下知道自己需要去爱的冲动;生活抽离到连焦虑都算不上,追求孤独的人是否能描述人的存在?跟错人,进错屋,上错床……至少还能坚持每一个错误的选择
      • #重看#改编自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在抵达死亡终点之前,各怀故事的人们相伴走过一段超现实之旅,不安,萧索,犹疑,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分离;虽是改编,但更像是《公路之王》的另一出变奏,是男主(导演)对创作方向与自我认同的心理辩驳过程。
      • 三部曲最差的一部,德州巴黎里有一段是男主在街头遇见一个演讲的疯子/先知——想象一下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情节;金斯基和文德斯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前者的处女作,其实我基本就是看萝莉/等萝莉的状态下耗完的
      • 3.5 文德斯主办的文艺青年说胡话大赛,战后迷茫的青年群像、生活的际遇感与戏剧性。结尾蛮神,镇得住场。
      • 资料馆重看# 你可以说它是无病呻吟的极致,也是一个人久久凝视自己内心以至于对外在无动于衷的必然结果。开头简直就是影像书写的文学作品,镜头运动与旁白同步,就像是在读一篇小说时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扒手》也有同样的效果。重看时注意到吹口琴的老人、聒噪肥胖的诗人和沉迷于孤独的房主皆为空壳似的男主角的精神外化,而两位女主角则是他根据前女友和街头艺人的形象加工出的幻想。片中他一直在质疑和证明自己能否做个作家,是表层文本,其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他的精神世界。
      • 文德斯的英语真烦人...没少在美国待但还是完全的德语调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歌德
      • 三(加N)人行。在文德斯公路三部曲里,这部算是最晦涩了吧?改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全片充满着年轻人无所事事的迷茫,却又不是空虚,而是随时准备迸发的情绪。娜塔莎金斯基完全没台词也不减她的迷人,而且跟之后性感美女的形象相比,这个背带裤小姑娘的形象真特别啊
      • 2018文德斯电影展。Wenders + Handke让本片更加强调的具有「作者电影」味道,寻找创作的灵感、讨论梦境、每个人的选择与放弃,公路散步这场戏通过镜头转动和角色入/退场,将舞台剧与电影外景戏完美结合,惊艳无比。
      • 【资料馆小西天】剧情七零八落,对白不知所云,人物似在梦游,节奏无比沉闷,但是观影体验太好了,影像和色调让人不能自拔,还有邻座女生香水味的神助攻。
      • 催眠指数,3颗星。角色自顾自地呓语絮叨,每个人都是一场虚无。
      • 在对抗社会无法获得成就感的失落下,走进自然。难以想象70s有多虚无,亲密的疏离,纠缠的陌生,在真实与谎言的交织下,一起同路,彼此倾诉。在文德斯的眼里,也许只有死亡与流血才是真诚,Kinski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真的暧昧。
      • 彼得·汉德克的编剧作品,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两部曲在我今年的阅读计划里,但还没看。我估计其中最巧合的那段戏肯定是歌德原作里有的,汉德克应该没兴趣写这样的桥段;五个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幕堪称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在山上散步的那段也拍得很微妙。
      • 给不出评分,非得的话大概是6.9的样子,就是那种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总之很好睡的电影。唯有金斯基、许古拉能让人打起点精神。其实我还挺喜欢小胖子那个角色的,来的突兀走的干脆。 想起好多年前一个叫三爷的哥们操着天津口音说“法国片”,漫无目的的溜达,说些有的没的,睡觉,跟男人睡跟女人睡,漫无目的的溜达。 说起来,那个年代的导演还可以这么严肃的关心形而上的东西。在今天可挺难的。
      • 故事有些差强人意 演员是足够四分的
      • 我看的版本有消不掉的导演评论音轨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太影响观感了。
    • 豆瓣 7.5 IMDB 6.6 HD中字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0
      考驾照
      法国

      各自逃生

      Sauve qui peut (la v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最轻盈的高达,美景好看,音乐也好听。他打破视点的控制,电影自由飘动,在一场戏进行时突然切到街外空镜,主角的情绪也可附着到零碎的龙套上,或由突如其来的慢动作打开新维度,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这令它能包容世间万物。从《我略知她一二》到本片再到《电影史》,一次完整的进化。
      • 说实话我对中后期的戈达尔的作品兴趣不大,那个时候他的电影已经基本不侧重叙事了,手法上又反传统,让普通观众很难看进去。这一部其实还算进行了叙事,不过第一遍依然没看进去,即使了解了剧情也很容易走神,不过看第二遍感觉要好得多。伊莎贝尔·于佩尔为拍这片牺牲很大啊。
      • 那个段落:“男A用脚勾女A的胸,女A喊“疼”,然后女A用嘴叼住男B的penis,男B发出“噢”,然后男B舔女B的臀部,女B大叫“住手”,然后女B给男A抹口红,男A若微笑,女B便亲吻他。”娘,多色情的连环游戏。
      • triste, 法国人想太多了,肉身和大脑是两个机器运作,中间没有齿轮协调,这片子是给现在被语言/话语思考主导的人的寓言书。
      • 在戈达尔看来,女演员和妓女的相同性在于,都是贩卖自己的身体,不过实存与虚构的区别。卖淫的题材作品常见于戈达尔电影,本片亦不例外。于佩尔(真名)扮演的妓女的三次卖淫。第一次和名叫“戈达尔”的导演,第二次和变态大叔,第三次的4P,都无一列外涉及到电影和卖淫的亲缘关系。
      • 周星驰电影里 左右慢动作抽如花的创意,或者大内密探里扮女慢动作甩头的创意,应该出自此片。
      • 无言以对
      • 7。加入了慢镜头
      • “没人是独立的。街莺或打字员不是,家庭主妇伯爵夫人或女仆也不是,网球冠军不是,女学生不是,农民不是。只有银行是独立的。但银行是杀手。我们不是杀手,我们只要一半。”……那么戈达的电影是不是独立的?伊莎贝尔从嫖客脸上看透的,“阴郁尊严、残酷权势、怯懦恐惧的表情”,究竟是纯粹的独立表达,还是仍然服从某终极势力的意识形态需要,释放适度自嘲话语权以证明自己的开放包容?
      • 下错了,误把《人人为己》当做《人认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看到开头那头公猪说:戈达尔,我爱你,爱你的肉体,请侵犯我吧,从后面侵犯,从后面紧抱我,那种感觉太棒了.....震惊了;然后再看到一个美丽的金发女子用雪白的臀部来诱惑奶牛......不晓得该怎么评价该片了。告别戈达尔。导演最爱希胖&小黑
      • 你以为你的自行车代表行动,其实它只代表词语(mots)。
      • 在戈达尔眼中,妓女和别的职业没什么不同,或者说别的职业和妓女也没什么不同,看看那位不愿意再在电视台出卖灵魂想要回归乡野的白领女性,那位自以为拥有一切却仍要向妓女寻求安慰的“戈达尔”,他们又比出卖肉体换取灵魂自由的伊莎贝拉高贵多少呢?
      • 日本小伙也发现了---我睡了一会~抱歉~高达战士
      • 我若意志坚强便什么也不做
      • 这三十多年的老胶片质量差得令人发指,树是红的,天也是红的
      • 慢放镜头,以及与肉体有关。戈达尔邀请杜拉斯在片中饰演本人,而杜拉斯从未在场。
      • @FA&SP 3.5
      • 婚姻失败的男主角戈达尔,一直缺席的配角杜拉斯,慢镜,视听语言仍然令人着迷,喜欢结尾,刻意的点题。中后期的疙瘩太好看了~
      • 本以为戈大师的片子会一如既往的让人郁闷着,但我看到骑着自行车四处跑的Baye的时候,竟会心中一动
      • 不可忽视的杰作,比后来得到更多肯定的《芳名卡门》可犀利的多了!可谓专门用来嘲讽观众,尤其如个突然冲出来的露阴癖一般让影评人猝不及防被羞辱了个底朝天。前半部分尤其突然的定格慢镜让人一头雾水,后半部分则越发妙笔不断。4P那段真是展示资本主义生产链(包括文化生产链)的神来之笔,影评人就像那个资本家老板的下属,一边蹂躏着已被资本家践踏的文艺工作者,一边按照资本家的指示舔那些给他们抹口红的御用文人的屁眼。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用钱来衡量权力的世界,身处其中即使没有足够的钱权,也要通过花钱侮辱女性来暂时获得假想权力的发泄,人与人已丧失了本初的人际关系与亲情体验。随着进入80年代,戈达尔也反省了自己这一批知识分子的落魄处境,革命不成只能回归家庭或卖身了。最后的车祸算是给新浪潮送葬了。戈本质上是极端自由主义者
    • 豆瓣 8.4 IMDB 8.2 HD
      Ordet
      1955
      剧情片
      丹麦

      词语

      Ord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氛围太话剧了,以“话”为主,字幕又烂;神迹的展现方式太直白了,不如塔可夫斯基巧妙。
      • 2022-12-10三刷仍震撼,尤其在看完布列松之「乡村牧师日记」后连看这部,简直是我个人的「神迹」,泪流满面。丰富的室内调度与群戏走位堪称影史最佳之一(围绕起居室的各房间,人物进出画框的走位路线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配合完美构图、景深的运用与精心打光,每一秒都好看到无法呼吸。“你必将腐烂,时代在腐烂。”言必称赞美主之荣耀的信徒,实则都暗揣私欲与算计,都潜藏质疑与不安,所谓恪守宗教原则的坚持已悄然变质为世俗利益的纷争;必有一个以肉身度神的时刻(产床上如圣母的受难哀婉面容,圣愚的先知预警)引领这群迷途羔羊,于时间的凝结后,沐浴到盛大荣光,目睹神迹的降临。藉由信望爱完成破坏-重建、幻灭-重生的太初秩序,女儿纯洁的笑容和纯良的信念是最亮的光芒,人类(生命)由此得以延续,宽恕和爱的博大照亮了人间。
      • B-. 拍的真漂亮,却也真的难以进入。寻寻觅觅那个“词语”,最后落在了“生活”,可在两小时无间断的布道里,生活又在哪呢?2022.12.10 大光明
      • (20160408一刷五星)极致的调度,人物活动范围大,路线错综复杂,出入画与位置关系随情境不断变化,怀疑老塔都佩服。明确的对景深的追求,Mikkel回家与pastor对话时,后景比前景两人焦点更清晰,可说明焦点放在了保证景深处而不是两人身上。由以上两点可设想照明设计多么用心,虽然大多都是通过区域布光覆盖场景,对不同人物、不同小区域大多用力平均,但也有例外,比如pastor刚来访时只有Johannes在客厅,J的面光很柔和,并且比景物、pastor暗,只有极少量高光修饰,产生了神秘、孤立的感觉,同样的设计还见老头从Peter家赶回家,独坐餐桌旁时,J的调度。有细致的声音设计,特殊的语速(不代表如Bresson后期那样没有各色情绪)使话语有如雕塑一般坚固,还有多处画面外、叙境内的声音,如窗外孩子唱歌、屋内Inger呻吟,这种开放性与调度观念合拍并进。
      • 德莱叶称光为电,暗为影。于是有了电影。这是第一天。
      • 德莱叶在电影中创造了神迹,宛如耶稣再临。叙事不疾不徐,室内戏调度精妙而富有深意,布光与表演无可挑剔,标志性的景深运动长镜头克制沉缓,毫无喧宾夺主之嫌。PS:在信仰缺失、宗教讽刺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重温那些为数不多的、在犹疑的外表下抱持虔信的作品,一如老塔的《牺牲》,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德莱叶的《词语》,老马丁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与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9.0/10)
      • SIFF*天山。恳求神迹,诉诸“旧的上帝”,就要承受对现实(自然规则)的冲击,从信仰冲突里考验信的纯度(同个耶和华名下为何还要争胜),而它的结果是“道成肉身”和再次退隐,这点比伯格曼更彻底(车灯照门就类似冬日之光)。德莱叶的场面调度真是典范,推拉摇移的深焦镜头不断吞吐人物与环境,形成雕塑般洗练的群戏构图,细节设计好(开停摆钟-奇迹时刻,两个父亲信仰争辩时的烟,重复对白Not yet)。克尔凯郭尔说过信仰的跳跃,电影不只靠奇观,而是用富有连贯性的视听语言完成这种体验。
      • 不止一次地觉得德莱叶的戏剧像中国戏剧了,一度还怀疑北欧戏剧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相通之处。
      • 9。不容易,我把德莱叶看完了,看到了神迹
      • 四星半. 德莱叶精密的布光令人震惊,仅举一例:Johannes与牧师初见时,后景中的牧师位于灯下,较强的明暗对比赋予其"立体感",前景暗处的Johannes则被极柔和均匀的光线覆盖,仿佛三维世界中的纸片人或圣像画一般. 分娩乃是一个譬喻,在这里难于被分娩出之物正是"圣言"――它躺在盆里,被剪成四块: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但是自耶稣复活之后,复活必须一再地发生,那不能说话的将开口,无以言表之物也必得道说;当死而复生的Inger问起丈夫,她所生出的"言"终竟在何处时,对方的回答却正指着那开端:它"与神同在".[JOHN 1:1]
      • 【B+】德莱叶大概是唯一一个拍宗教电影能让我喜欢的,构图严谨的像古典主义油画
      • 关于基督神性与神迹的片子。镜头精准,还是能看出舞台剧的感觉。导演相对弱化了些宗教氛围,并加入了医生代表的无神论者,牧师代表的旁观人等视角。基督的神性通过驾驭农场二儿子的肉身来展现,并凌驾于农场主的天主教徒与老裁缝的基督教徒之上。不过,可惜了为此做背书付出生命的夭折胎儿,还有被死生来回折腾的产妇儿媳。似乎在那个年代,即使在宗教,在神面前,女性与婴儿的生命没有男性重要,可以为了给男性看证明神力随意抹去。
      • D+/ 对舞台剧的减法与提纯?(没有慧根的冷漠脸.jpg)
      • 一个讨论神性的乡村故事。相当精致(考究?)的电影,构图和打光都赏心悦目又暗藏隐喻。看剧情简介和海报时根本想不到拍出来会这么居家又沉稳,和我想象的差好大。能在银幕上看到沉得住气、不哗众取宠的影像已经机会难得了,希望有更多次这样的经历。
      • 德莱叶的长镜头好长啊……观看此片的感受比较复杂,刚开始10分钟非常吸引,但不久便被同一的节奏和同样的镜头运动方式搞的精神靡靡,中间偶然出现几个跳出固有节奏的镜头,为之一亮——提醒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后段较好,结尾有力。大概我是还没有读懂德莱叶吧……
      • 个人认为Dreyer在本片的镜头达到了真正的“上帝”视觉:缓慢且具有万有引力——镜头移动以轴心旋转移动/推拉为主,自身位置极少发生明显位移,人物围绕镜头,而不是镜头围绕人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意识,超脱于普通的观众甚至导演视角,但依然保持观看/洞察的态度而不介入;唯独在信仰冲突/信仰显现的时刻,如两个老人的交锋,以及尤其是屋内小女儿恳求约翰救活母亲时,镜头才出现明显的自身移动甚至360度环绕,寓意可想而知。在镜头指代上帝的问题上,Spinoza式的上帝(多角度montage叙事)容易彻底被叙事掩盖并缺乏在场性,而若镜头持续移动则一定程度体现身体性甚至参与性,也与神背道而驰。本片中上帝之眼则以同时随机又必然的方式“观看”了一切,并仿佛掌握了一切又不留痕迹。
      • 5- 忙到半月来看的第一部。五十年代的德莱叶,呈现和探索的主题仍挣扎在道德与宗教一脉,只是风格比早期更见沉稳,构图趋于简洁,平移与大量中景令大悲悯同时带上了独立思考的距离感。live in half ruins or wandering homeless 泪点戳戳戳
      • 最后一场是电影史上的神迹。
      • 自从看了圣女贞德后就对德莱叶的电影“敬而远之”了,因为实在太“神”了
      • 看过最奇怪的分娩戏——女人的呻吟是背景音,而镜头的主画面竟是一张不怒自威的男性面庞和一把捅进阴道的镊子。非常难受,非常困惑,非常焦虑。一度以为医生代表的其实是魔鬼。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