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届香港电影节24场。74届柏林主竞赛入围。情感浓度太强了,现实、回忆、想象并叙,多数镜头用长焦直抵人物内心,一家人各有各的心事与痛苦。 |
|
HKIFF 48. 很有意思,解读空间很大。好奇观众对骏马的意象的解读。前半部分很枯燥,开始死人之后变得有趣紧张。结合导演映后的解读,正因为全片从母亲视角出发,且母亲不愿相信儿子内心的恶,因此儿子妻子的形象才一直存在,而不是儿子穿罩袍假扮。 |
|
hkiff#08 ss |
|
2024 HKIFF PE DCP 68$ 港譯:我看見了邪惡 video post talk with director Meryam Joobeur 今年HKIFF前三
Director debut. Poetic film. 自編自導,一位溺愛所有兒子的母親面對參加完isis後回家的兒子所採取的態度是隱匿,每一個加入terrorist的鄉下青年心路歷程都如此單純(something like在家鄉沒出路、生活太無聊),當受害情緒成為家庭的集體情感就是一種悲情不再單純,真相和虛構失去了分別甚至遁入變形的情況,極端主義與普世主義的衝突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也是一種難以良言三語解釋清楚的邪惡 |
|
#Berlinale2024: 沉重而敏感的主题,强烈的女性视角,震撼而残酷的细节展示,几近暴力,却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单纯为这个主题就值得五星。 |
|
系统的近景和特写使用,声音也做得相当出色,导演的技术让整个故事笼罩在焦虑和悬疑里。它对暴力和罪恶溯源,又以灵验和记忆的因素,把议题的现实标签变得模糊,但也因此叙事失去了效果。我认为视角不应是全知的,而应该只放在母亲身上。港译名实属错解了导演。 |
|
可惜了这么好一个选题。最大的问题来自叙事流程、内容物和陈述源之间的矛盾,以及剧作上聚焦效果的失灵。对于回忆通路的展示一直来自于一个外部叙事体,即归家的儿子。梦境部分又落在饰演母亲的女主身上,之后唯有通过母子俩贴近彼此的无言互动才能引出外部叙事体的事实,母亲作为一个“接受叙事者”始终被动的承受着,这就是导演藏着掖着的叙事轨迹,当面对一个刻意拖延、姗姗来迟的多余真相时,观众是很难共情的。况且每个人物沉浸在自己的特定情绪里,却无法缝制出有效的情感网络,一个本该全面落实的家庭关系写作丝毫没有到位,更不具备一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各自的心理变迁史。事件就是这么个事件,但创作者能把“悬念曲线”硬生生拉出这么长,既骗了自己,也骗了观众。自以为很聪明的剧本,其实全是缺陷啊。@Berlinale74 |
|
梦魇般的愧疚实体化为怀孕女人的残影,宗教战争对女性和种族的残害透过家庭视角才力透残忍。“我属于谁?”迷失的个体发出诘问。镜头叙事的大量留白太过关注“母亲”的彷徨,削弱了本该聚焦的现实问题,但依旧完整呈现了个人救赎与国家命运间的交错 |
|
HKIFF48-7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在极现实的影像中插入超现实的元素片段,迸发出了罕有的效果。章节式的叙事安排让人想起《焦土之城》。作为长片首作即入围柏林主竞赛,这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影片的完成度与导演个人能力。映后对谈录播,摘录一些重点:导演将故事处理得模糊,留白之处交由观众阐释;母亲的角色是职业演员扮演,三兄弟角色均由素人出演,在此之前与他们在前作短片中有过合作,为了长片拍摄训练了素人两年之久;导演拍摄此片并不为探讨或批判,而是借由创作去探索极端主义的起源。 |
|
#miff2024 从神秘女人回家开始醒过来,为她流了泪,其他的部分太冗长了。宗教摄影不错。 |
|
09/02。不曾消逝的长风横掠过青葱的麦田,悲痛如同母亲手掌上永不复愈的伤口。 |
|
B/70|就是各方面都很一般。让人联想到《蜂巢幽灵》但完全比不了。还是去看这个题材的那部纪录片吧(忘了叫啥名)。#LFF2024# |
|
坐在第二排全部都是近景面部特写和虚焦镜头差点把我整个人摇晕…的确是无比细腻和珍贵的视角,所以还是珍视其创作的想法和源头。部分过渡空镜美到窒息,试图串联起人物的情绪,现实与虚拟之间摇摆不定的界限。许多灵视的视角也非常特别,就像是抹去时空界限的全知视角(荣格的观念可以come true了)的确是从未想过的一些问题,作为恐怖分子的母亲,她能做的又有什么,对于儿子被隐去的历史只能做到无言的隐忍与包容,而对于受害者的愤怒与痛苦,她将作为另一重精神载体替代她的儿子去承受。那双蓝眼睛里无法承载的愤怒,在经由忏悔,灵视,具身性的替代之后像被刻在脑海之中。疮痍的陆地,再也回不去的田园,晚风拂过母亲手上惨败的伤口,密密麻麻的汗腺与血管再也无法闭合。有想法的一部作品,但可能因为是处女作,导演对镜头的把控感还是较弱 |
|
74Berlinale32 |
|
@74 Berlinale 看睡着了很多次,属于是在电影节之外绝对不会自己找来看的电影 |
|
#HKIFF48 %7 有待評價⋯⋯ |
|
我其实挺喜欢这种慢节奏悬念的,有很多时间可以思考。导演是大光圈+特写+手持机器爱好者,好在没有晃晕我。4s的镜头有两秒在对焦中,空虚的画面也是为了烘托主题吧。儿子的离去在母亲手上增添一道伤痕,而他不光彩地归来使得那道伤口永不能愈合了。不知道马代表什么意象?它似乎总是提醒女主破除偏爱,找到真相。btw男二是幽冥的男主亚当贝萨 |
|
(HKIFF48)很精彩的一部电影,以恐怖分子的母亲为视角,全面铺设开整个故事,叙事非常完整,电影通过序章和三个故事章节(余波、阴影浮现、苏醒)依次进行讲述,片中每一位演员的精彩演绎都让我为之惊叹,电影不只于此,还有更多的细节的讲述,前面第一章节让我看的挺模糊的,从侧面描绘了叙利亚战争背后的可怕,恐怖分子的母亲出发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很现实的一部作品,我给电影8分 |
|
forum 熟人的片子感觉不太敢评价啊,哈哈。在你出走的一刻(或者甚至早在出走之前)你已经死了,所以具体你的肉身什么时候死掉已经不重要了。 |
|
#10328. 74th Berlinale-主竞赛。5分。本片有一个极好的创意“回家的恐怖分子如何与家人和自己相处”,但剧作和执行都不太行。剧作上简单将原因归结为父子矛盾,并以各种鬼片级别的“幽灵”/做梦构思来串戏,虽说也有很有意思的写法(比如大儿子的“妻子”这个人物其实);视觉上导演很擅长画面雕琢,确实是有不少很棒的超现实的画面构成(尤其梦境部分),但是怎么看都是观念摄影的连缀,太过碎片化。肯定是一部电影节电影,但搁在最后一部,只是让人看得无比疲惫。 |
|
声效做的很好,有感受到由远及近的逼近感。这居然是一部鬼片,只是拍的太不像鬼片了。一下子看了三部关于中东恐怖主义题材电影,其实这个片子的故事是可以往下去深挖的,只是这个片子的走向和动机并没有往人心里去。 |
|
当核心议题不断偏移到简单的家庭关系,实在丧失了讨论的重心。只能倚靠母亲反复的出神作为出入点,到了后段的确疲乏。但罩袍的设置倒是有效的,底下的人物被隐身了,只取用罩袍本身,牢牢地附着、跟随。 |
|
命运的创口太深切 |
|
【D】最基础的电影节情绪外化方式,因此所牺牲的是任何议题被探讨的可能性。而从情绪中所能观察到的依旧是真空,当裹紧面罩的女人被幻化成幽灵,就不再是呈现“被非人对待的人”,而真正抹除了人物的存在可能,尽管其存在本身只是服务于家庭命题的一个视角。 |
|
母亲说不再做占卜,掌心反复撕裂的伤口却是无处安放的卦象。爱和牵挂心手合一,血染使然。 |
|
当你的孩子失去人性的时候,作为母亲,你会怎样保护他?
重要的剧情一笔带过,无用的细节却略显冗长。 |
|
重要剧情都没太看懂 但表演很出色 故事有想法 画面很动人 |
|
太残忍了,一种无望的怜悯。母亲作为主人公,看似主动性很强,但通灵预言反而加重了被动性和无力感,让表达还是停留在了展示苦难无助的层面。导演想要建立影像风格,但至少在前三分之二,情感都出不来,到结尾的残酷暴力戏份里,手法才终于出了效果。 |
|
技术可以是满分 但在现在的世界 如果让愤怒和恐惧如病毒般浸染了自己的身体 创作者最好停止做这项工作吧…… 先治愈自己再治愈世界 |
|
#HKIFF48,7,今天看了两部因为宗教而造成的悲剧(。对了很搞笑的HKIFF的策划人还访问了导演, 问了为什么改了片名,导演还特地强调了 想要让人思考“Who do I belong to”的问题,人的身份和标签的问题,结果HKIFF的片名翻译是“我看见了邪恶”🤣 |
|
4/10 |
|
打板结束! |
|
sheer agony |
|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
|
伦理剧-悬疑剧-神婆剧-伦理剧,手持摄影挺有自己的风格,但重复的段落太多,刻意设置的的戏剧点又太好猜,导致观感很无聊@2024厦门金鸡 |
|
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也许最大的问题正是它的创作主题,对于女性视角的强烈强调使片中的母亲变成了一个以母爱为立足点的存在,而这也就意味着她实际上围绕着孩子存在。 |
|
神作 神作 获奖
全片近景镜头快要让人窒息
配乐太绝 叙述太细腻
情绪完全被掌控 |
|
滥用生产情绪的机器(人的面容和肢体)而实际并未生产出情感的案例。 |
|
不知所云的一部。因为叙事过于平缓所以非常好睡。 |
|
心脏在流泪。导演映后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我想去探讨极端主义的来源,正是因为我们的身份认知和认同。我们往往因为身份的原因,与不属于自己身份的人起冲突,甚至导致了这样的极端,所以我给这部电影起名为,who i belong to。(所以并不喜欢港版的我看见了邪恶译名 |
|
C-,5.8。
音画不错,尤其是画面,很美。但是叙事真的稀烂无聊。
映后放的提前录好的对导演的采访,感觉就是导演的锅,问就是“不能明说,这片有很多解读”,感觉就是她丫的根本没想好怎么拍!
24.04.03,PE,11,HKIFF48。 |
|
HKIFF48@能感觉出导演试图在使用很多技巧,故事&叙事方式很适合电影,遗憾的是因为要赶场下一场电影没看完导演交流🥺 |
|
CinemaNA
拍的是母亲但一定不是母爱;或许电影的灵性就来自绝对存在的疼痛和绝对缺位的爱。 |
|
#24金鸡 生死状已签 |
|
2024Berlinale. |
|
故事铺陈得很精彩,也有留白的空间。四个chapter两个小时的电影没觉得有那么长。导演映后提供了很多新的perspective。 |
|
Berlinale |
|
一个好故事,只是前面大部分都极其沉闷,还好最后三十分钟有点高潮。个人解读,如果把罩袍下的女人理解为虚幻的已经死亡的人物,一切情节就比较好理解了。毕竟,妈妈是个能通灵的人。 |
|
#Berlinale74因为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选了这部文化背景于我而言十分陌生的电影。以恐怖分子家人的视角迎接至亲的重逢,儿子的经历是一片迷雾所以母亲能做的只有无限的包容与接纳,这是导演对家庭的理解。可能我的取向偏向故事性强的电影,在处处强烈的视听冲击后剩下的只有疲惫 |
|
#HKIFF節奏實在有些太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