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国际电影节】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有点怀旧、有点浪漫、有点悲戚、有点惊悚,不过整体而言相当纯粹。涉及了一些社会议题(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两代人的家庭观念、同性恋等),似乎都值得作为切入点大书特书。然而,导演并不追求野心的创作,反而将这些议题置于叙事边缘,始终紧扣夫妻感情的核心主线,处理得细腻与含蓄。在16毫米胶片的质感下捕捉到生活细节,渲染出怀旧老照片的味道。不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让人有回味的时刻;几个无对白的镜头,更直叫人潸然泪下。凭女性的敏锐触觉,这部简单的小品立刻有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
|
sgiff 3.5 为什么都解读成那是爱 在我看来只是彻头彻尾的自私 只有在死后的想象中两个人才能并排站着 |
|
这位丈夫和父亲的形象非常生动,仿佛史前时代的男权活化石,他对妻子的感情既像对母亲的依恋,又像对妻子的占有,对出柜儿子的态度隐藏在细节序列里。创作者用一种不批判的、暧昧的、艺术化的(胶片)影像呈现,确实很唬人。但它是一份发育不良的影像,像台湾当下的很多电影一样,既单薄又窄小,城市乡村、性别、同志、地域和社会背景符号仅被浅浅陈列,既不春行也不台湾。 |
|
擁有一個詩意的片名和山霧繚繞的長鏡頭,然後話鋒一轉開始貧賤夫妻百事哀的酸澀尾章。這裏既藏有老齡化社會的集體性不安,又暗含現代化程度伴隨著親緣紐帶、代際關係的疏離。
楊貴媚的表演真好,她能立刻讓所有的目光匯集到她身上,耐心地看她完成角色的使命,還有那些已經融入生活中的肢體細節,連一閃而過的表情都耐人尋味。
電影擁有著和近幾年看到的台灣電影截然不同的氣質,像是掉進了時間的漩渦,或許正在看到的,是台灣電影再次與國際接軌的創作方向。 |
|
建议可以投一下First,真的不太喜欢塑造的这种“外冷内热”东亚式丈夫/父亲。HKIFF48 PE映后 |
|
16mm摄影,留白极多。留白既包含有每个镜头,都比想象的要长。步道上山,穿街赶路,巴士移动……总之,这一对郊野乡间的老夫妻,走起来路,比想象的慢,还要慢一些。此外,两位女导演和编剧,也不去解释传统框架模版下,父子关系之难以沟通(但以父亲的大男子,尤其是对母亲态度的执拗与刁难,也不难解释儿子之疏远),没有多写儿子的汗衫、婚姻与鱼档,全靠观众意会——但没有关系,一点就通,亦算巧妙。瀑布的意象,贯彻始终。善感的观众,可能会想到水量气势惊人的伊瓜苏,缘何春光移山倒海,到得这里,只有一个人,径流量如风中拉扯凋残的一缕白发,随时会断。拧不开的梅子泡酒塑料盖,九年依然剩了许多的私釀与永远在漏水的下水管道,似乎代表了无情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时间。 |
|
#HKIFF48 工伤造成的跛脚是身体上的残缺、儿子的同志身份是传统社会身份上的残缺、对爱与依赖的羞于启齿是情感上的残缺,钦福试图用自尊撑满整座春山,用伴尸填补妻子去世后彻底瓦解的社会关系。这是一部关于舍不得的电影,也是一场关于社会关系的反思。 |
|
SGIFF 两位导演坐在我后面一排,一位导演是电影出身,对应着电影第一幕的瀑布空镜;另一位导演是绘画出身,对应着最后一幕的瀑布贴画。 |
|
3.5 前半段精彩,无论是老伴何时去世的悬念还是日常动作都很抓人。后半段画面控制力还在,但情绪陷入单一状态,观感下降。 |
|
前半小时苦心营造出的相依为命的细腻情感在母亲去世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俗套的怀念亡妻感怀。对于同性情感的展现只有寥寥数笔,完全不足以支撑对父母抱孙期盼的解构。视听风格可圈可点,但完成度有所欠缺(HKIFF@Premiere Elements) |
|
#SSIFF71 个人觉得拍得很好,有金马奖的调调。(ps二位导演的获奖感言也挺金马奖的…)就剧情而言,buff叠满的拧巴东亚人,一大早看得我这个难受…
|
|
HKIFF 15# 《有生之年》冤种夫妇二搭。生前骂骂咧咧两眼相看腻,死后方知后悔执着藏尸。被遗弃的胶片对准被遗弃的人,没看见爱,只看见潮湿氤氲的都市里苟且存活的末路人。 |
|
蛮细腻的,节奏、体量、调度、表演都挺舒服的,有些地方甚至看出来一点早期侯蔡的感觉。故事层面从一个很典型的东亚家庭作为切入,用非常沉稳的技法来撷取生活的日常,拧罐头一场戏很喜欢,能看出来创作者对生活是的确有过细致观察的。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人物塑造,实在过于典型了,不仅不讨喜,甚至让人气不打一出来的那种,所以导致后面的转变些微有点突兀,对我来说可信度也略有降低。演员方面感觉杨贵媚比喜翔要好,但可能戏份更适合报女配?总之今年GH祝好运吧! |
|
时钟停住了|内里和我家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待重看 |
|
nfnd//so good😭中间一直在想会不会开始就是结束,没想到真的可以是. 除了镜头的美感真的很喜欢以外,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种定格的拍摄方式, taking a step back and giving a feeling that we are observing their lives. it’s so real, touching and beautiful at the same time. 听导演说拍摄地离侯孝贤之前的拍摄地其实很近,也确实有想要和台湾new wave时期的电影人对话,我觉得他们很好的延续了那些宝贵的东西。好喜欢 感觉是我随机挑选的几部里最出彩的一部了 4.5星 |
|
今年最喜欢的华语创作之一
映后特意去找到两位青年导演 说她们对于东亚夫妻/家庭之间的相处模式把握之精准令人咂舌
尤其是丈夫抱怨妻子啰嗦 对生活的细枝末节总是斤斤计较 却又因为妻子声音在空间里的消失不见而慌张害怕
仿佛失去一个唠叨的妻子 就如同失去成年后的母亲
这样带有巨婴色彩的中/老年夫妻相处模式太熟悉了 和我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这种巨大的贴合感让我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如坐针毡 仿佛在荧幕上看到的就是我的父母 这种生活被偷窥般的贴合感令我揣揣不安/总之 希望以后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葱小视角切入的 有关失去的故事 |
|
跟導演們提到的蔡明亮和侯孝賢的電影做比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對一個社會的呈現需要更多的考量,而不是每一方面都半筆帶過。映後Q&A有點災難,甚至聽到身邊有人被無語笑了…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26部。71届圣塞最佳导演。两个老人住在山上为伴,忽而吵嘴,忽而打闹,没有邻居,唯一与外界的连接是那条下山的路,一个走了,另一个不再和世界相融,剩下的只有和时间消耗,时而被回忆填充。 |
|
7.1 Amour。一段送终。记录记忆的胶片。节奏很舒缓。 |
|
如同大部分沉默又亲近的家庭 总有一堵无形却打不破的墙 16mm拍摄 扫描冲印保留完整圆角边框;hkiff2024 |
|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惊喜,但我非常喜欢它的叙事方式,平静温柔的把你拉进街道里、家门里,让你感受它。还很开心能看到LGBTQ元素,人首先是人,然后你再去了解ta。 |
|
香港电影节台湾影片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佩措尔德2023年五佳之一,也是他担任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时选出的最佳导演,两位女孩的风格够独特拍法也好阴间,金马61估计会提一些奖项,但不太看好。映后场,圆方PE,HKIFF48。 |
|
(3.1/5)细腻沉稳,把一代父母的形象刻画的动容生动,幽静致缓的节奏,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刚刚好的电影体量,足以让观众回望感慨… |
|
hkiff48,最惊艳的是杨贵媚表演的细腻妥帖。 |
|
4.14 Film at Lincoln Center / New Directors New Films 2024|完成度非常高的一部,很有台湾电影的风格。16mm细腻漂亮,作为新人导演来说非常好了,期待她们的未来。 |
|
📍MOMA|New Directors New Films |
|
22/12/2024 @ 藝術中心。2.5 // 前半段老夫老妻日常生活幾好,但楊貴媚個角色死左之後就覺得偏長 |
|
@MulanIFF avec MF |
|
瀑布的意象贯穿始终,加上16mm胶片的质感给整部电影来了一种潮湿感。叙事铺在最底层,由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来,中间有很多可以展开的议题(儿子的同性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等)都被置于了叙事边缘但又在适当的地方稍稍提及,紧扣老年夫妻的陪伴与离去主线,拍的诗意且含蓄。
调度十分顺畅,有点侯孝贤蔡明亮的影子,杨贵媚和喜翔都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缺点是留白过多,稍微收一点会更好。 |
|
乏善可陈。最佳导演奖的含金量还在持续走低。(btw所有的夜外戏都糊的没法看,数字后期没干预吗… 画框边缘全程胶片漏光痕迹严重… 这些都无关质感,这是技术硬伤哎 |
|
秀缎的每个微笑,都能让人会心一笑;令人恐惧的是,怎么能在这种苦日子里尝出甜来?批判叙事角度的众声,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相处方式,因为它们显然切实地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时至今日,人们已然不愿接受,并且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的,正是这样一种畸形的、抖M式的爱意,而这种施受虐的情感,不仅是双向的,还是以女性生命的逝去为代价的。观众可以允许导演不带价值判断,自己却没法不带情绪地去看,这或许是被诟病的缘由吗?
不知道是不是我期待值太高,只留下一些「联动」印象:我的《牡丹》cp又一起开车兜风了呢,但另一方面说,被杀的怎么终究还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女方;儿子的男友发型太陶喆;对比《出走的决心》。
之前还以为是个短片,竟然有90min吗? | 好漫长,等得我开小差很多次➕想睡了💤 |
|
摄影真的很棒,在那些视角不明的空镜里,恍然间有种在玩《亲爱的艾斯特》时体验到的那种用眼球散步的感觉,但剧本更像加了点台湾特色反而更没有特色的《隐入尘烟》,有种体会得到却捉摸不透的感觉。3.5归3。 |
|
往事和情感俱如流水沉沙,缓慢积蓄,留下了沉甸甸却也松软的余韵。简练、准确也非常优美,但没有任何痛苦能够被正视,创伤和裂痕永远飘逸在画外,充盈在留白里。 |
|
议题与情境的单向勾连,释出的信息与所能给予的反馈都是点对点的,直译且平均,依然动人,只是在如此宽泛的语境下,不免显得取巧。 |
|
很不錯也很特別的電影。個人覺得從藏尸到火葬的這段可以再拉伸,再細節一點。在想如果是是枝裕和拍這個本子,會是什麼樣。三星半。 |
|
HKIFF48+映后谈这几天看的几部华语新秀,觉得春行最好,但是!映后谈导演表达言之无物,其中一个总推脱问题(我真是没懂,这不是你拍的电影吗)保留胶片毛边,又是含蓄内敛的东亚家庭,父母总是拌嘴其实最依赖深爱的是彼此,儿子出柜导致父母“深柜”。 |
|
非常成熟的长片首作,由一对导演搭档共同完成了一部已形成自身视听系统,甚至具有美学哲思意味的影片。剧情简介看起来就像一部已经拍了无数遍的华人家庭故事,会有一种老套、冗长、沉闷的观影预期,但是作者依然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需要强调的是,《春行》的优越审美背后不是作者对于美感本身的技术迷恋,而是将这些外部形式手段统融地包裹进了这个看似很小的故事里,创作团队的工作风格类似于以一种工匠精神在做一件小工艺品。此外,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华语电影终于可以将性少数群体以日常化的方式置入影像的可能,不再是一种议题导向的伦理讨论,也不再是奇观式的形象呈现,更不是作为某种正确性要求的数量配额而出现,他们仅仅作为一个人自然地融入故事中,他们呼吸,他们存在,他们就像在现实中一样过生活。 |
|
细腻怀旧完整 每一笔都很轻但是每一个时刻又都充满着重量 很少的close up 但是依旧非常动人 |
|
第六届海影节
有点像《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
一直在下雨,湿漉漉的。
妻子摔伤,丈夫会喊她去医院而不会替她去回收场。 |
|
攝影 質感 海鷗來過的房間攝影 體感不覺得折磨 |
|
《爱》+《百日告别》。守在爱的人身边,去赴一场春日的旅程,去做最后一次生命的告别。 |
|
新北的山林氤氲成雾葱郁垂阴,承托着吞噬着夫妻两人静谧孤独但叉有一丝生机的生活。心里四壁高墙塌了一角。从最深处流出来了的那一份对妻子的思念,浓烈又纯粹,很震撼。6.28,SSIFF71,Victoria Eugenia Antzokia |
|
像流水一样,淡淡的,缓缓的,带着点悲伤的。
对潮湿阴雨天的感受就是对这部片的感受。 |
|
其实前半段颇有蔡明亮抓人物的神韵,包括镜头和画外音,都异常到位,看不出是首部长篇。后面对话一多,就破功了,最终为的还是为了那个会被骂的剧情。其实一直拍那种怅然若失,走不出来的困境挺好的,流于表面的哭泣一定会滑落成“虚伪”的父权的爱。 |
|
- |
|
很难想象这是两位年轻女导演的作品,因为实在是无趣甚至典型。无可否认地展现了那种由逃避和掩饰熨平的温情,美则美矣,可实在残忍。女人好,因为她仍然是好母亲好妻子,男人爱,却只因为他流露出了愧疚式的补偿。对“拧巴”的剖析是如此症结化以致于成为一种态度的样式,对婚俗和丧俗的蜻蜓点水几乎像是民族志,而且以臆测的口吻。听了导演映后谈后几乎更加确认,除了像宣言一样泄之于口以外,她们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家乡。 |
|
本片用舒緩、優美的鏡頭細膩地刻畫一對老夫妻的日常生活,長鏡頭完全不覺乏味,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又兼具懷舊的美感。電影用膠片的形式去拍攝這樣一對即將被時代淘汰,即將活在人們記憶中的老人是無比合適的選擇。從電影開場的大瀑布開始,我就完全被卷進電影塑造的時空裡,看著他們走路,一個總是走在前,一個總是跟在後,不用太多的對白,就已經足夠令人信服。導演用不加任何批判視角、不帶任何優越感的鏡頭平視這對貧賤夫妻的辛酸無奈,是一種更高級的選擇。//HKIFF48大銀幕太棒了,金馬61最佳劇情片預定!!! |
|
演员质感直接让故事提升了好几个度 |
|
5/10 平庸 #HIIF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男主又是经典的台湾窝囊废父亲。整体的摄影,打光,美术,演技都十分的赞。剧本顶多是中规中矩,后半段甚至变成了纯粹的情感发泄。而节奏更是稀烂。片中充斥着大量没有任何必要的长镜头,硬是把影片的节奏拖得贼慢,把我直接看睡着了,很多地方的人物动机也没有那么有逻辑,尤其是男主把自己老婆放进冰箱的那一段,虽然理解,但确实很破坏代入感,我就一直想为什么。这就是剧本处理的问题,好的文艺片是不会让观众跳出来去想的。戏剧张力过弱,仅存的几处张力也被节奏削得很弱很弱,总体真的是一部很不对我胃口的文艺片。 |
|
不是用胶片拍家庭/老人就必须要给高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