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岁的老爷爷说话还能如此顺畅,真好 |
|
来自某播客嘉宾推荐 |
|
2023年的第三十六部电影,此刻,曾经的“被屠杀者”正在屠杀别人……
(2023-11-15) |
|
坚守自己脆弱的底线远比他人设立所谓的崇高理想要靠谱的多。 |
|
书里看过关于这些人的记录,我想也许这就是我反对战争恐惧战争的最基础原因,它太轻易就模糊了人和恶魔的界限。(塑造我们个体更多的是我们拥有掌控力更低的东西,因为我们能够掌控更多就在于我们能更轻易察觉;警惕意识灌输) |
|
人類可怖之處在於我們的可塑性,在善良的環境裡可以變得善良,在邪惡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的環境下可以變得無比邪惡。
想一想其實我們的基本和平年代都只維持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歷史的循環往復似乎就是一個設置好的運轉程序,到了一個週期就會開始自動跳回那個模式裡。雖然跳轉到的場景不一樣,但本質還是一樣的。
這個片裡最令人毛骨悚然也最令人警醒的一句話是「比起身體上的懲罰,社交懲罰更讓我們感到痛苦,也更不能接受。」這其實解釋了很多社會問題的癥結,也是所謂「平庸之惡」的根本。 |
|
再谈“平庸之恶”。片子里有些话挺吓人的,例如说不去杀害老百姓的人,除了社交上的惩罚,不会有其他严重的惩罚;这世界永远不会缺少扣动扳机的人以及这些凶手不是丧心病狂之辈,而是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人等等。二战时东线那么多德国士兵没有倒在枪炮下,而是在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时崩溃癫狂。德国有个电影说一对儿兄弟,哥哥原本是战争英雄,却在新的战役中成为逃兵;弟弟原本是个文弱男孩,却成了战场上的杀手。不论是因为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仇人死敌的憎恶还是丧失理性的疯狂,成为一个凶手,看来并不是很难的事。 |
|
1、人的出场设置中应该都有良知这一项,但只有当使用时才知道自己的存量有多少。2、看这种纪录片时其实很难做到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如何选择?”这个问题跟自身诸多参数相关,比如当时的我几岁,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到了哪一步,20岁的自己和40岁的自己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但愿我们不用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愿我们无论在几岁,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个“选择”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个采访,同样是二战,同样是一个德国的平凡老百姓,他拒绝加入“平庸的恶”,被问及为何这样选择时,他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这场战争终将会过去,它不会一直持续,而当它过去时,我是否还能如常地面对我自己。 |
|
环境社会氛围影响,爱国,信仰,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成为杀手。 |
|
6m16s有評論者觀點:(在指揮官特拉普哽咽著宣布了殺人任務並允許士兵免於參與之後)當我們面對一個選擇,我們不太清楚怎樣做是正確的,我們通常什麼都不會做。其中有一個人選擇退出,這個行爲讓他的連隊隊長非常難堪——要去成爲第一個懦夫,一共約十人跟著選擇退出。事實上,後來的殺戮行動中,退出者要有他自己的隊友來補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退出行爲,多數人參與了槍決行動。39m24s:每個行兇者都發展出了自己的方式,在內心將他們做的事情合理化。“總有人要去幹這些髒活”或者“我們有歷史責任要履行”。另一個因素可能是“我比其他人更擅長”。他們都有辦法找到理由讓他們找到謀殺行爲的意義。51m24s:那個想進行種族滅絕或者大屠殺的政府,永遠不會因爲缺少扣動扳機的人而做不成這項事業。這部電影的結論算是得比較深刻 |
|
纳粹德国杀了欧洲几乎三分之二的犹太人,大约600多万,其中有300万人是死在毒气室,有100万人是死于恶劣的监禁条件,还有超过200万人是被行刑队直接枪杀的。 |
|
集体狂热其实很危险 |
|
细思极恐的一件事是:很庆幸自己生于那个时代的晚期,否则极有可能被时代的惊涛骇浪裹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滥杀无辜的加害者群体的一员。 |
|
感觉和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类似,这片中调查了一些史实,发现当时扣动扳机杀人的德国人,都是普通人,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们有不少是中产阶级,受过高等教育,可以和你谈论莫扎特,并且战后并不觉得是罪人,反而觉得自己是双重受害者,自己只是“执行命令”而已。个人在一个体制和系统里很容易成为从众的羊,在集体的力量下,最普通的人可以变成最可怕的魔鬼。 |
|
这个主题永远是我最深的恐惧… |
|
骇人而沉重的主题 |
|
德国不管战争电影还是记录片都比较写实,反思战争的罪行。比美帝国日帝国好多了。 |
|
特定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屠夫 |
|
其实人都一样 看处于什么环境 |
|
大屠杀并不是由盲目服从的人实施,相反是由能够认知并理解行为本身的人来执行,普通人也用各种理由来正当化国家意志下的暴力行为,群体浪潮的裹挟令人麻木甚至退化。无动于衷等同于参与其中,了解更多会帮助我们作出判断 |
|
紀錄片從各項史料與心理學分析判斷出一個可怕結論: "所有平凡人包含你我在一定的背景下都有機會變成殺人魔" |
|
還是回到漢娜鄂蘭的點題:平凡的邪惡。 |
|
《现代性与大屠杀》的通俗版和视频版。100岁的律师老爷子不乏骄傲地说:“他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一切都记录下来了,第二个是被我发现了”,还是会被这样朴素的正义所触动。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片末提到的卢旺达大屠杀、波斯尼亚屠杀、红色高棉至今不为大众熟知。 |
|
普通人总是认为个人意愿抵不住国家意志/集体意愿,可实际上任何时刻总是有勇敢的人甘愿做一个异类去反抗自己认为的不公。 |
|
这没什么好分析的,社会极化再多几年,美国人一样能干出这种事 |
|
无论看过多少类似角度的书和电影还是会被人类的脆弱与邪恶震慑到。 |
|
平凡之恶的纪录片版 |
|
纳粹屠杀犹太人时,那几万名扣动扳机的德国人,绝大多数都并非狂热的纳粹,并非极端的仇视犹太人,他们只是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市民,为躲避上战场而加入警察部队,执行着上级下达的并非完全强制的命令,面对面处决了几百万犹太男女老幼。
体制之下,道德的脆弱和个人的可塑性超乎想象。 |
|
屠杀平民的都是纳粹,反对纳粹,反对现代犹太人屠杀平民!反对祸乱世界的宗教主义! |
|
人的意识是可以被培养的,人害怕被孤立,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但是“随大流就准没错”。个别质疑的声音显得那么尖锐而刺耳。谁又勇敢于当刺头呢 |
|
每个人生来是独立的个体,但在文明社会里,人的思想会被国家上层建筑塑造,强化每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并去执行国家的决策,这一点来看无可厚非,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着理性的思想,如因被意识形态洗脑,但却丧失了人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只能说悲哀并且无可原谅。影片中检察官老先生回答CNN电视台问题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思考,在广岛丢下原子弹和在犹太人大屠杀中的执行者都是怪物吗?作为各自国家的人民来讲,他们不是怪物,但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的视角来看,他们是不可原谅的,而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个行为,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思考。 |
|
看过《现代性与大屠杀》,这部纪录片就没有什么新意了。 |
|
这部片子并没有回答这部片子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普通人不拒绝暴行和杀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普通人变成杀戮者,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普通人有什么心理历程?这些问题通通没有试图去回答,只是浅浅的掠过。实际上,那位播客嘉宾水平一般,其推荐的这部片子同样水准一般。 |
|
看到了未曾看过的一面,这些警察杀人前也有选择权,当然放弃的权利就是遭受同伴精神上的折磨。更让我们思考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某一时段可能是国家政策的拥趸者、效忠者,下一时段可能是国家政策针对和打击的对象。 |
|
开始理解了很多问题,以前的红、现在的白。“你不需要出于信念行动,受到意识形态的驱使,就可以执行大屠杀”“我们看到了没有任何准备、未经筛选、未经灌输,未经纳粹化的警察大队,都可以变成德国秩序警察中杀人数量最多的一个杀人小队”“在特定情况下,各种人都可能变成杀手。那个想进行种族灭绝或者大屠杀的政府永远不会因为缺少扣动扳机的人而做不成这项事业。” |
|
算是挺新的角度。。摄影有点粗糙,被采访的人没角度没灯光。。另外,很适合出个姐妹篇,加沙。 |
|
现在看来,纳粹的“优良传统”都让犹太人学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