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豆瓣条目真条目啊 |
|
远古的述说 |
|
信息有误,TV版其实只有四集。伯格曼的“童年往事”,却拍出了《红楼梦》式的华丽与梦幻。 |
|
居然还有电视剧的条目???电视剧分为五个部分,其实就很有戏剧分幕的感觉!故事其实有三条线,一条是戏剧哈姆雷特,一条是亚历山大母子三人如续写改写哈姆雷特,一条是童话韩赛尔兄妹!虽然亚历山大艾米丽才是主角,芬妮戏份太少了,很难不说是导演对于亚历山大这个本人角色的偏爱,但每一个角色其实塑造得都挺丰满有魅力的,比如奶奶海伦娜,雍容华贵淡定有气质,犹太老爷子体贴善解人意,maj质朴善良直来直往,古斯塔夫多情也有担当。情节上无数名场面,圣诞戏剧舞台表演,奥斯卡的圣诞致辞,奶奶海伦娜圣诞节的感受,孩子们看魔灯,奥斯卡最后那个话,主教对于亚历山大父亲家吃饭和编故事的训斥,亚历山大在犹太老爷子的魔幻冒险,看到篝火旁风尘仆仆的母亲,最后主教的鬼魂,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如此温情大团圆的片子,导演也不忘一抹阴影与压抑 |
|
剧版,和@欧~~~~~一起。本质上是以戏剧的形式基础构建具有高度寓言性质的文本体系,通过相互封闭的舞台式的场面质感对不同程度的情绪走向进行引导与分离并加以调入尖锐凝重的段落塑造,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分明结构特征与鲜明有力的符号式刻画,进而完成了一次对信仰质疑的影像化呈现与童年回忆的魔幻追溯。视听语言仍是得到精准施展,不论是不同色彩笼罩着的暧昧性空间还是促近着近景特写就能完成的一系列姿态与地点的流动变幻,抑或是是景别演化、构图技巧与机位选取相互配合实现的对人物关系的视觉化营造,皆是对伯格曼后期美学风格的整体性的最好例证。 |
|
艺术品,华丽着腐朽,精致的邪恶。以爱为名,定义自由,以理杀人,谁能喊冤哪?内容过于满了点,也许3小时的电影会更好一些。太长了,随便说说。怎么面对死亡,苦难和恶?尤其是恶,发生在外部又或者来自内心。由戏剧起,从幻想出发,突破宗教的限制,回到艺术。其实宗教和戏剧,不都是讲故事吗?要怎么对抗那些负面的情绪,全在于自己。伯格曼还是回到戏剧。摆不脱的幻想,未必是坏事。不是能拍出那么多伟大的电影吗?想象一下, 若似我般俗人,最后或是先父显灵,或是母亲痛下杀手,或是两方火并,,或是慷慨的道德革命,岂不着像?怎么能是伯格曼计划的最后一部电影呢?最后还是吐槽下,这片名有点问题吧,芬妮也太少戏了。 |
|
比剧场版好看 |
|
我看的这个版本有点问题,同一个演员一会是意大利语的一会是瑞典语的,问题也不大,反正这俩都听不懂,看英语字幕就行。三个儿子是不同的事业方向。负责剧院的Oscar样样都好就是死的比较早,就是他的妻子被主教欺骗经历了一年的磨难。餐馆方向的Gustov能吃能睡能说,跟所有人的关系都挺好,非常热情。学术方向的Carl大部分情况下比较沉稳,就是缺钱和酗酒有时候难以自控。希望下一代快快长大吧,亚历山大这个多愁善感的性格可能比较适合艺术家。虽然名字是芬尼和亚历山大,感觉就是随便起的吧?芬尼根本就不重要啊,基本都是亚历山大的视角,可能他就是下一代剧团的接班人。 |
|
5小时版太伟大了。。很难不比较电影版少了什么,Alex在被继父鞭打后在阁楼里遇见了那两个被淹死的姐妹鬼魂,其中一个还把河水吐他身上了,最遗憾电影居然没有这段!也太狠了,伯格曼,你让一个儿童当见证人,再给一个儿童展示天堂掉落的墙皮,信仰的伪善、惩罚,最后是恶魔的面目,把他本该一生去猜疑的真相提前告诉了对方,他很难再过这一生了 |
|
十年前第一次看时还没有剧版的词条,这次重看后标记上。大家族的故事,以宴会开始,再以宴会收尾,便于集合人物一起出场。《哈姆雷特》王子与鬼魂故事的变体演绎,结尾引用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虚构与现实之间互文。
这可能是伯格曼最通俗易懂最亲切的作品,而又因为体量很大包含丰富元素,每个人物都有独特鲜明的性格,超现实主义穿插嵌入其间。洋溢着一种生命活力和家族延续的热爱。 |
|
伯格曼可谓是将自身的童年往事和关于电影的一切所知投影到这部《芬妮与亚历山大》当中去了,其中能够窥见不少他以前作品的影子,这也大概是伯格曼电影中最值得观赏的一部。
在此补充一下条目的信息:
第一集:第一幕“爱柯达家族庆贺圣诞” 1h 36min
第二集:第二幕“排演鬼魂一幕” 41min;第三幕“分别”39min
第三集:第四幕“夏日篇章”1h
第四集:第五幕“妖灵”1h 27min |
|
重標。312分鐘劇集版。死神與魂靈,婚姻場景,劇場與生活,夢境與現實,宗教的淫慾。孩童視角看大家族起伏,竟有點紅樓的意味。伯格曼元素的集大成,最後大半小時的蒙太奇是全片點睛之筆,當然前面也要忍受一些角色的囉囉唆唆,猶如伯格曼拍〈紅樓夢〉的感覺。 |
|
晦涩 |
|
蓝光盘重温,补标。4集电视剧版,当年瑞典成本最高的影视制作,甚至引发民愤(不满当局把纳税人的钱拿去投资一部电影)。这部自传式作品也算是把伯格曼童年时期对父辈、宗教的羁绊给解释清楚了,片子本身也非常好看,拍摄和制作环节都是顶级了。话说差不多20年前买了9区“豪华复刻”的CC版DVD,借给了影碟论坛上的网友,目前人和盘双双失联😂 |
|
镜头给到爱柯达家族就是暖色调,给到主教家就是冷色调,好喜欢爱柯达家族聚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形象饱满,相反,女主好像真的一直戴着面具。 |
|
才剛看過188分鐘電影版,再看312分鐘的導演剪輯電視版,等於再度回味一次盛宴,感覺內容更充實、細節更豐富。
由於此版本的影音體積(40GB)有電影檔(3.6GB)的十倍以上,因此,英格瑪大師這次世紀之作的色彩和音質相對更加飽滿。 |
|
追忆童年。 |
|
竟然有电视版条目,补标一下 |
|
怪异又喜欢。我们过去演莎士比亚演莫里哀,再怎么着也还演易卜生。
观众不再喜欢听那些巨人的歌声,侏儒的小调便已能满足他们。 |
|
#Alfie。比电影版我更喜欢。王子复仇,但是背上永久的残酷信仰。 |
|
说只有四集的估计是太监看不得完整的东西阉割的阉割版 |
|
才发现有5小时电视版的条目,2019年看的其实是这版。当时大致浏览过3小时电影版,比较过两版间的差异。 |
|
导剪版的pacing确实更适合电视(所以我为什么在电影院看了个连续剧?) |
|
5h21m |
|
补标电视剧版,伯格曼的童年往事,电影史上的《红楼梦》,我最爱的欧洲电影。 |
|
6/ |
|
contrast of color saturation. “Time and space do not exist”. |
|
好长啊 原来伯格曼小时候经历是这样~ |
|
8 |
|
伯格曼集大成之作 |
|
到底为何有戏剧?是因为人有所矛盾,这矛盾显于哈姆雷特、显于莫里哀、显于易卜生,当然,在伯格曼看来,就显于他自身。从处女泉一路到亚历山大,就是从超越(真理和信仰)的那一面一路转向了世俗(爱与欲)的一面,如果说费里尼从始而终地专注并承认后者,那么伯格曼也从没真的正当承认过后者的绝对性,只是陷于无穷的理性的矛盾间,然后以爱为名碰撞它。只是,也是有所偏向,就像尼采对(宗教的)超越的彼岸一样,伯格曼是厌恶宗教本身的“单纯”的,取而代之地是对爱与欲的充分展露(这部就是年老的体貌和年轻的欲望之间的对位),戏剧在其中充当精神和情感的拉扯媒介。戏剧不是理论论证,戏剧最终是有偏向的,这是伯格曼的个性得以显露的地方。总而言之,爱与欲是伯格曼的第一选择,尽管他不完全承服式地相信它,同时也受到彼岸的拉扯,于此就有戏剧 |
|
爱柯达家族的每个人都很鲜活,尤其喜欢老太太和她的犹太朋友,卡尔和古斯塔夫在主教面前唱双簧的那段太有意思了。没看影版直接看的剧版,一幕幕的展开更像戏剧的叙事。最后还吐槽了观众的恶俗品味,侏儒的戏码也能让他们满足hhh |
|
五个半小时,两天看完的,第一天看了不到三个半小时就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关键是情节还很气人,那个主教真想拿拖鞋底抽他 |
|
非常好看!值得多看几遍! |
|
从美术到调度,每一幕都有强烈的视觉风格导向,冲突最为强烈、表现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五部分,《燃烧女子的肖像》应该从中学习了不少 |
|
好吧 其实应该标的是这个 |
|
“我们得以活在这小小的世界,就必须知足。我们该拿这生活作田耕耘,善加利用。也许一天,死亡会突如其来;也许一天,深渊会突然开启;暴风雨会突然嚎啸,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但且把这些煞风景的事抹一边去,我们必须懂得领会这世界和现实,才能以一颗明辨是非之心谴责其千篇之一律”。伯格曼电影美学的巅峰之作,TV版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导演剪辑版,由于电影版都有仨小时,这实在没办法就干脆剪成电视剧了(笑)。时长的宽裕,使得导演增加了大量在电影版中被删减的细节内容,典型的比如E01中的圣诞晚宴,因而整部作品也从仅仅关注芬妮和亚历山大这一支,到放眼于整个艾柯达家族,对几位父辈的个性塑造更加全面充实。PS:豆瓣的简介信息有点小错误,TV版其实是4集5幕,而不是5集 |
|
最爱 |
|
我感觉我受到了折磨,但又很奇怪地非要把它看完。美则美矣,但我还是没看出来到底要表达什么,到最后还变奇幻片,神神叨叨的宗教味儿,几次吓到我不敢看屏幕,有故作高深之嫌,角色性格很不自然,情感表达也很别扭,看完是凌晨,我不仅对电影疑惑,我对自己也疑惑,为啥要折磨自己五个多小时? |
|
20/11 |
|
伟大的五小时。 |
|
6.5/10 在第一幕和第五幕中,场景的道具十分精美,除此以外并没有亮眼之处。不知为何会有许多人将本片拿来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比较,本片看似讲了许多哲理,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贯穿全篇的主旨,看似很有深度,但实际上什么都想讲到最后就是什么也没讲。 |
|
补标 |
|
忘了标记。就是我的神作 |
|
蓝光,已下 |
|
上帝终于看不下去了,发动一场大火。最后的全家聚会是多么幸福啊! |
|
看了电视剧版,没看电影 |
|
可以算是伯格曼名义上的封镜之作,也可以说是他的集大成之作。私以为伯格曼在世界电影圈里的成就是无人可匹敌的,无论是他对信仰的怀疑还是对家庭的理解。他或许不是一位最伟大的导演,但他应该是导演中很伟大的一位探索者。 |
|
五个小时被分为五个小段 电影的画面呈现的也很好 |
|
终于把五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看完了,伟大的作品!最平常的生活却是最深奥的道理,比三小时的版本要清晰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