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我不是你的黑鬼 I Am Not Your Negro (2016)

    最近更新: 2024-04-26 HD
    • 主演:塞缪尔·杰克逊 / 詹姆斯·鲍德温 / 哈里·贝拉方特 / 马龙·白兰度
    • 导演:哈乌·佩克
    • 编剧: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哈乌·佩克$$$Raoul Peck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16
    • 更新:04.26
    • TAG:纪录片,美国,种族,黑人,2016,历史,奥斯卡,纽约时报十佳,种族歧视,法国
    • 别名:我不是黑奴(港)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7.7 (923票)
    • IMDB评分 7.9 (23,880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9%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95
    • TMDB评分 7.73 (热度:0.8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我不是你的黑鬼》的免费在线观看,《我不是你的黑鬼》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7分,有92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由塞缪尔·杰克逊献声、刻划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血泪史的《我不是你的黑鬼》,自推出后便崭露锋芒,不仅横扫数座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观众票选奖,更强势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荣获BBC严选2017十大必看佳片,高踞美国各大传媒年度推荐最佳影片。
      本片改编自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未完遗作《记得这屋子》。作品忆及19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过程和他的挚友—麦格艾佛斯、麦尔坎X和金恩博士三大精神领袖接连遭到暗杀的事件。这部作品尚未完成,詹姆斯·鲍德温就因胃癌逝世,遗下的手稿来到海地导演哈乌·佩克手中,成就了这部见证美国黑人民权......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x265-RARBG[1.46 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x265-RARBG[1.46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Am.Not.Your.Negro.2016.DOCU.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9 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DOCU.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9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I.Am.Not.Your.Negro.2016.Bluray.1080p.DTS-HD.x264-Grym[13.49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Bluray.1080p.DTS-HD.x264-Grym[13.49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Am.Not.Your.Negro.2016.DOCU.1080p.BluRay.x264-PSYCHD[rarbg][7.65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DOCU.1080p.BluRay.x264-PSYCHD[rarbg][7.6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AVC.DTS-HD.MA.5.1-FGT[43.91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AVC.DTS-HD.MA.5.1-FGT[43.91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REMUX.AVC.DTS-HD.MA.5.1-FGT[25.4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1080p.BluRay.REMUX.AVC.DTS-HD.MA.5.1-FGT[25.4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2016我不是你的黑鬼BD720P中字.mp4[1.09GB] 详情
      2016我不是你的黑鬼BD720P中字.mp4[1.09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Am.Not.Your.Negro.2016.DOCU.720p.BluRay.x264-PSYCHD[rarbg][4.37GB]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DOCU.720p.BluRay.x264-PSYCHD[rarbg][4.37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我不是你的黑鬼.I.Am.Not.Your.Negro.2016.HD720P.X264.AAC.English.CHS.mp4[1.25GB] 详情
      我不是你的黑鬼.I.Am.Not.Your.Negro.2016.HD720P.X264.AAC.English.CHS.mp4[1.25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Am.Not.Your.Negro.2016.DOCU.720p.BluRay.H264.AAC-RARBG[1.13 G] 详情
      I.Am.Not.Your.Negro.2016.DOCU.720p.BluRay.H264.AAC-RARBG[1.13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n "Remember This House" Raoul Peck envisions the book James Baldwin never finished -a radical narration about race in America, through the lives and assassinations of three of his friends: Martin Luther King Jr., Medgar Evers and Malcolm X. using only the writer's original words.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4 高清
      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7
      纪录片
      美国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 豆瓣 7.7 IMDB 8.2 正片
      13th
      2016
      纪录片
      美国

      第十三修正案

      13t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只谈制作的话,剪辑大赞,结构精良,自带美感且煽情;就内容而言,观点清晰,但本身就是个大议题论证略弱,配合近年来刑法学界和犯罪学界对美国重刑主义的研究疗效更加。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第一款 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 第二款 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实施本条。—— 美国是世界人口中5%的人的家,但也拥有着世界25%的囚犯。……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监禁率最高的国家。
      • good advocacy, mediocre documentary.
      • 1. 黑人团结,他们受奴役的历史,仅这一项到今天仍然能够调动出所有的资源,他们也敢于走上街。2.此片的诉求非常清晰,历史现在。3. 华人好想就没有这样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有历史感的诉求,我们真是散沙。4.2016年出现了太多黑人诉求的纪录片,是因为奥巴马要下台,他们特别担心特朗普吗?
    • 豆瓣 8.1 IMDB 7.4 HD高清
      Knock Down the House
      2019
      纪录片
      美国

      登堂入会

      Knock Down the Ho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
      • 美国仍然是个有希望的国家。
      • 不论怎么样,AOC真的是个born politician,有charisma,能言会道懂煽情。
      • 长得最美的AOC戏份最多(颜值的重要性呀,这种无意识在这个片里算不算是种政治不正确;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是胜利者啦)。其实是政治宣传片,导向性明显,非常理想化(即使也提到 “For one of us to make it through, a hundred of us have to try.”)
    • 豆瓣 8.5 IMDB 7.6 HD中字
      Weiner
      2016
      纪录片
      美国

      韦纳

      Wein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Weiner给了两位导演很大权限与自由,恰恰也间接反映出他对自己在任何情景中的镜头前表演功底的自信,他也明白整个事件会被卷入到大众媒体娱乐消费的漩涡里,但他确实是有着一种抱着侥幸心理的愚蠢,而两位导演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政客形象,却比通过任何其他形式刻画出的政客都要真实
      • Anthony Weiner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政客料子。上得了国会,下得了堂会。声誉跌到谷底时,还能在几句话之内感染现场原本已对他失望的选民。活在政治权力的幻象里,人前的自己、面具下的自己,已分不清。对他来说,所有曝光机会都是好机会。明知导演正在记录丑闻发酵的全过程,他也无惧镜头。
      • Anthony Weiner就是之前大选前几天爆出来的希拉里的助手的那个乱发果照的老公哈... 在大选之后看这个纪录片尤其感觉搞笑之后还有悲哀,在美国不论什么规模的选举,没有表演型人格都想都别想了,全都是闹剧。想象不到候选如果是Weiner和Trump会怎么样...
      • 多么适合从政的人
      • 翻了他的生平才发现,最好笑的没拍出来。Weiner给一个15岁的女孩发骚扰信息被曝光,FBI为取证查封了他和他老婆共用的电脑。他老婆,是希拉里竞选团队的高层,结果FBI在上面找到了电邮门的新证据,在大选前调查重启。希拉里恨死他了吧😂
      • 太棒。捕捉到政客丑闻中主人公最脆弱的时刻。那个可悲的年轻女人和饿狼一样媒体更让人唏嘘。虽然他确实干了错事撒了谎,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这个信息时代的荒唐与愚蠢。
      • 现实版的“傲骨贤妻”,也可能编剧正是从中获得了灵感?性与政治的春药,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场掺杂桃色丑闻的竞选就像狂嗨的真人秀,带给观者无尽的欢乐,尽管当事人并无此意。今年最有趣的纪录片,研究政客变色龙人格的标本。
      • 在看过的几部竞选纪实纪录片里,这部是看得最欢乐的... 呵呵,原谅我这种小市民的猎奇心态... Weiner或许是个好政客,但他的个人问题真是一丑遮百俊了... BTW,电影原声很有个性。4.5星推荐。
      • 1. Weiner是个优缺点都特别明显的政客。He's not perfect, but perfectly human. 2. Everybody is a judge, but who are you to judge? 3. 很难说媒体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的产物还是缔造者。4. Go Huma!
      • 听说有人路转粉
      • 汉娜-阿伦特说:“对于行为动机的寻找,要求所有人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做其实也会把所有的行为变得虚伪之极。探寻表象下的动机的开始,也正是所有人类关系中伪善的开始” #哭笑不得的政治滑稽剧#
      • 170814 Only if he had used Snapchat tho... de Blasio will be suckin' ma DICK now. 他团队内asian帅哥仕途无量啊。The Newsroom 还有一集专门讲Weiner Girl的,不过内Pineapple is a real BITCH. 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 Yal the man Mr. Weiner.
      • 唏嘘不已
      • People never change. Huma Abedin 太美。
      • 大型PR翻车现场。
      • 表演型人格的政治闹剧 Huma好漂亮
      • 多一星给真实感
      • The ego of a stupid man. His wife deserves a decent divorce.
      • 热闹的哟,不说Weiner,只是单纯心疼他老婆Huma,典型的domestic violence survivor,本可以称为党内key figure却沦为了他人的八卦谈资。政治人物的生活作风真,看来不论中美都是一个大问题呢!
      • 无语。。
    • 豆瓣 8.2 IMDB 7.7 HD
      Toni Morrison: The Pieces I Am
      2019
      纪录片
      美国

      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

      Toni Morrison: The Pieces I A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对比The Black Godfather,或许还是要承认读书人的访谈捧段位更高...从作家/职业到种族的宣传者,片中也是有非常精确对她的自我总结:了解非洲裔女性的历史,就是了解了美国的历史;
      • 一定要努力工作啊 // 建议在美留学生朋友们多多学习黑人文化和民权史,从而学会做人
      • 不看不知道Toni在兰登书屋当编辑的光辉事迹啊(包括孵化和出版Angela Davis和拳王阿里的自传)!片子本身过分强调身份政治,关于Toni著作本身和语言魅力的分析太少。谈到作品时也是聚焦作品的族裔背景和引发作品的真实事件原型,文学视角彻底缺席。某种意义上来说Toni真正的读者在国外,在美国她无法避免成为一个符号。导演果然是个白男。闺蜜Fran Lebowitz太可爱,要把她的书翻出来读完。
      • miff@the capitol toni“我很喜欢得诺贝尔奖 因为他们的party真的很棒” 闺蜜“非常棒的party 所以我建议你一定要认识一个可以得诺贝尔奖的朋友” 不带一滴鸡汤的满满正能量完全来自toni的个人精神魅力 之后要补她的几本书 看简介就觉得非常有意思
      • T T the blessed one. You see her, and you can keep walking on, upright, as human beings.
      • 早上得知toni morrison过世,晚上就跑去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太值得爱的这么一个人。少的一星是这个纪录片搞得真的不大行:过多没意义的空镜,一些幻灯片的式的图片也是选的cliché没惊喜。
      • 赞👍
      • I can listen to her talk forever
      • 3.5 偏于强调种族身份的纪录片,其实蛮期待将她的文学性的,毕竟that's the part she cares the most and is most valuable. @whitney
      • (Virtual screening @ CCT) 3.5,拍得翔实且真实,可一窥作家的内涵、文风以及身为黑人女性所曾遭遇的困境与奋斗。剪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长度会更好。
      • film at lincoln center/
      • Nothing she wrote know I.
      • Looking at black literature & culture through Toni Morrison’s eyes, both Morrison and her work should be revered and remembered. I love how Jesmyn Ward paid tribute to her, "Her every word a caress, her every sentence an embrace, her every paragraph, a cupping of her hands around our faces that said: I know you, I see you, we are together."
      • Was deeply touched by Toni Morrison's word in this documentary that was not shared when I read her books. It is to eliminate white male gaze. It is interior pain, bluest eyes. What are you without racism? SY
      • Be tough, never rely on people and learn to tell people no. morrison的说话慢慢的 很有力量 但也不失幽默和讽刺 今年结束前一定要读完一本她的书 看她的书长大的朋友推荐了bluest eye 她说看这部纪录片就像是被自己的奶奶拥抱的感觉 哭了
      • watched this one on an LA indie theater. I'll definitely read some of her books.
      • she is amazing.
      • 传统的人物传记。话题性比较强吧
      • Not personally, but 作为一部纪录片 水平有待提高
      • prophetic
    • 豆瓣 7.8 HD
      Obit
      2016
      纪录片
      美国

      讣闻

      Obi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5 不太深入剪辑也不好,但在一个二把刀作者(我)看来对于新闻类的写作尤其是写人物很有启发;既不能写成resume又要保持公平和事实。更进一步讲新闻类工作者切忌将新闻人物和事件看作routine和burden,要不怎么说好多年前在某个news agency剪着片子便一眼望到不及时刹车就会失去了同情心的尽头了呢。
      • 不管你生前雍容华贵,名利双收,死后也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篇报道成为世人饭后的谈资罢了
      • 讣闻的人物选择,历年以来讣闻写法的变更,一则讣闻应该包含什么,字数控制的难度(短比长更困难),事实的甄别和检索与发现(“少点事实”-“选择性记忆”),赶稿状态,长期写讣闻对作者的影响。少了一点:讣闻信息出错之后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 拍得有点浅了,关于讣闻的时代特征能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看完还是好奇记者们怎么在短短几小时里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可惜片子的采访很多都很概括。看片子最大感受是美国的纸刊和广播电视记录太丰富了。
      • 很喜欢的选题。印象最深的两个话题,一个是作者们讲述自己原本的职业规划,另一个是谈论讣闻撰写对自己人生观的影响。每个人的历程都可以说是由生与死写就了两次,历史定音锤在手的重量自是沉甸。有点遗憾的是片子中间呈现得不够丰富,视角也比较单一,作者与讣闻主体的交织可以再深入些。
      • 这个题材太让人感慨了。看着讣闻主角在电影资料中年轻的面庞,意气风发的活着,到了94岁时除了写讣闻的记者已没人关心他们了,而当记者得到错误的消息将本来还在养老院的年轻时是著名的欧洲舞蹈演员写死了的时候我在想,这就是人生吧。你到底该如何过你的一生呢。
      • Orbit writing is not about death. The 99% of it is about life.
      • 谈的很浅,但是很有情怀很质朴的一类“矫情挂”纪录片。归功于摄影和剪辑了。还算不错。DFW的名字一出现喉头就紧了,in a way我读的每一本他的书都是在祭奠。
      • 走马观花式的段落结构和时不时出现的毫无意义的失焦镜头都充满了业余感,但盖不住几位角色讲话有意思啊,尤其是口头句子都有文笔的讲究却又轻松随和的女记者,和浑身的悲伤都快从桌子后面溢出来的那位,啊真的好想认识几个写文章的一起去喝酒。
      • I don't have time to make it short!噗,职业病是看到个名人就开始给他编讣告,以及真心祈祷这些人别死太早
      • 讣闻看似在面对「死」的话题,其实真正的内核却是在回顾「生」的意义。虽然讣闻编辑在派对上总是不受欢迎,但在这部片里听纽约时报的讣闻编辑聊天时,根本无法转移注意力,他们素材库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好有意思,改变了对讣闻的看法。 其中有一则60年代广告人的讣闻,那则超长香烟的100个不便之处的campaign实在惊艳,果然现在的idea都是当年前辈们玩剩下的。
      • 标新立异的主题。内容其实会比较散乱,但能做到条理清晰,实则不易。片尾最后一段艺术化的剪辑,很是过瘾。4.5星推荐。
      • 题材有趣表达清晰,以线(撰写肯尼迪电视形象顾问讣告全过程,电影居然找到了演讲前后素材里的此人影像)带面(该版面工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们态度达观言辞生动,喜欢白发意裔大叔和独自维持存放方位成迷的档案库的老师,这么大的报社档案还没数字化啊。
      • journalism课上写过obit的人感同身受。morgue这个档案库反倒更有趣。
      • 哪家报社还招这个role啊!?我想来!
      • The trick is to put in fewer facts… I've actually been to that NYT obit doc room.
      • 读到NYT为新冠逝者做的讣闻专页,想起这部片子,拍得很好,对讣闻写作的所有好奇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会提前准备讣闻吗,逝者家人不满意怎么办,怎么决定写谁不写谁,是因为在报社不受待见才被发配去写讣闻的吗……写讣闻跟写新闻一样需要采访、研究、事实核查,同时更依赖于庞大的纸质档案库,委婉煽情的表达死亡不会出现在报道里,文章通常回顾逝者影响世界和他人生活的高光时刻,但也不刻意回避不堪而真实的一面。讣闻也是一种历史叙事,所以当记者被问起为什么不多写女性和少数族裔,正反映出几十年前世界舞台被白人男性占据着,再过十年二十年,状况也许会有所改变(实际上2018年NYT还专门给历史上一些被遗忘的伟大女性做了一个讣闻专题)。编辑部已经预先准备了1700份讣闻,但永远有讣闻要在四五个小时内完成,比如Michael Jackson。
      • 在有限的几百字篇幅内客观、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仅是白人、政治家能上报纸的讣告,黑人、女性维权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其中,讣闻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有时编辑早早开始准备讣闻,却几十年未能用上,而有时却又需要在4小时内总结人的一生以应对突发情况。电影真实又不失幽默,力荐。
      • “写讣闻也是书写历史。记者会写对世界产生过影响的逝者,影响的方式有很多种:改变一场战争、拯救了空间站、靠一门手艺留住古老的“音乐”、发明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物件。讣闻抓住了他们成就历史的瞬间,写出一生的起承转合,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试图解答是怎样的契机促使他们作出某个选择,或是得到改变世界的灵感。抛开这些契机和高光时刻,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NYT的讣闻栏目从1851年创立之始就有,书写对象的选择是另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有记者回答“为什么不多写女性和少数族裔”的问题,说“三十年之后再来问我”,讣闻是关于过去的写作,过去的世界舞台被白人男性占领,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讣闻版面。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obituaries/
      • 2017.5.30 cinema village “这份工作有一成关于死亡,九成是关于生活。而且不怎么忧伤,因为你写的大多数人在死时都富有安详,对这个世界产生过影响。”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