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东尼奥尼这部被广泛误读的杰作延续了他一直的主题:空虚里的诗意。执拗于电影里的政治立场和演员表演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安氏电影里的爱情永远是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服务的,故而在短暂的政治性开头之后,电影立即切换进空空如也的大沙漠里。对抗空虚的最佳良药是人的想象力,故而电影里最炸人眼球的两场左翼大戏都发生在空想里,无论是宇宙间无界限的爱情还是资本主义的爆炸。安氏其实很微妙地指出了极左运动之来源和目的的空想性。这部电影与文德斯的70年代作品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的旅行是逃避,后者的旅行是状态。 |
|
最后的爆炸重复了十几次,当天空中飘起报纸、阳伞、火鸡、冰箱、书籍、电视、鸡蛋、衣服、面包等等,在感觉中诸多观念涣散了:占有物质,失去生命。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泛滥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那无数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难道我们不需要安东尼奥尼式的爆炸,来帮助我们宣泄一下?老实说,我需要。 |
|
谁来侵犯我的荒漠我就炸掉他,炸掉他,哈哈。—— 安东尼奥尼如是说。 |
|
安东尼奥尼脾气可真不小,瞧瞧最后这粗暴的解决方式,统统炸掉。😂不过还是有挺明显的外国人看美国(尤其加州)的感觉。在扎布里斯基角群P感觉一定很好吧😳竟有点像皮娜的现代舞... |
|
8.5/10。70s左右的美国:一男一女短暂逃离各自的生活(女主的生活乏庸,男主的生活动荡)在大漠偶遇并深情相爱,后来男人回去后在试图逃亡过程中被警察射死(因为他是偷了飞机出来的),女人知道后十分伤心。片名扎布里斯基角是男女主第一次做爱的地方。影片运用大量快速的剪辑/运镜、大量的推拉焦、迷幻的配乐营造了充满动荡与激情的氛围,但后段的荒地/荒漠等装置艺术的疏离气质与以上所说的影像气质相悖(安公也许是想以此来表现动荡与激情中的郁闷和失落,但于我而言这些装置艺术的空虚太过强烈,导致与影像的主气质产生了一些错位),扣0.5。 |
|
安东尼奥尼太厉害了!1.反文化运动与嬉皮士,视野由大至小,片头以快速分切与局部特写呈现学生集会,正契合于乌合之众的散沙碎语、嘈杂空谈。随后逐渐过渡成二人公路片,略有戈达尔之味,短暂放纵欢愉后,终避不开幻灭与死亡。2.安式戏法:肉厂外墙上的壁画,与天空无缝接壤,如[放大]般让人霎时间分不清虚实;打死警察的一枪是否由男主发出,亦巧妙地模糊化了。3.动人闲笔:酒吧里独自啜饮与吸烟的老者(变焦推进-拉远-停驻凝望),伴着[田纳西华尔兹]。4.驾着飞机同汽车“调情”,致敬并倒转了希胖[西北偏北]。5.7分钟荒漠群交段落,Jerry Garcia的[Love Scene]乐曲成为唯一声音,堪称欢爱艺术化的极致,既可读解为幻觉,又可视作对嬉皮世界的凝缩。6.臆想中的爆炸,拍得后无来者,13次多角度重复+漫天飞舞、林林种种的物品(超慢镜)。(9.0/10) |
|
这个“偷架飞机去泡妞”的故事真是极尽七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对“自由”的狂想。漫山遍野的群交(或许应该叫群嬉)场面和结尾的别墅大爆炸把人看得目瞪口呆。虽然是癫狂过火,最后看着满银幕书本碎屑漫舞还是挺解气的。 |
|
安东大爷又玩上瘾了。“实验”的意思就是“这样也行,为啥非要那样”,可是现代电影开路人过多,于是实验就变成了开路的野心而不是探索的野心,一些不成熟的招数被各路电影人滥用,跑偏剧情,炫技挂帅。格里耶说,新小说从来都是很少读者的。贤惠顾家很好,春漾卖骚也好,先锋片总逃不出一个“乱”字。 |
|
安大师在美国拍摄的文艺片 记录了学生运动和嬉皮群体 好多迷幻摇滚音乐 平克佛洛依德 Patti Smith 还有感恩之死的dark star 荒漠群p和结尾连续大爆炸经典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确实是特别的年代 年轻人渴望自由 渴望表达 去追寻something 文化繁荣昌盛 |
|
早早因平克弗洛伊德,买过此片OST的磁带,后来也知道其在影史上的实验地位。如今才看,并不觉得有多少实验性,被称颂或自己淫想为的“千人在荒漠中Make love no war”的场面并没多震撼。伴随着反文化时代氛围,感恩而死和Pink等乐队的迷幻声响加入准确,也让粗糙逃亡冒险片包裹炸毁一切结局得到升华。 |
|
8.1/10 从膨胀着物欲、谎言与镇压的城市逃离到释放着原始本能的毁灭的荒漠,略微带有实验性与意识流的反乌托邦之影,沙漠中的性爱群交与爆炸中的资本主义,高潮之后立即化为虚影,视听上也许可称享受却稍嫌破坏了整体。 |
|
重看。荒漠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无人之境,也是视觉经验中的断裂带——一个被现代性侵蚀却又试图抵抗图像殖民的场域。在最具争议、同时亦是影像暴力最极致体现的情爱场景中,镜头主动介入肉身交合,使欲望成为可触的视觉现象,实现影像之于身体的再编码——角色在沙土中翻滚的姿态被分解为无数个局部特写,最终汇聚成一场群体的视觉狂欢。荒漠在此刻超越现代性乌托邦寓言,一种被摄影机重新定义的“自然”。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安东尼奥尼在美国能拍出什么电影?学生运动、暴力警察、性解放。毛主席语录为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学生指点迷津。结尾反复的爆炸镜头想起《盗梦空间》的我居然不是一个人 |
|
Portrait d'une société au bord de l'explosion. La beauté formelle du film rend l'ambiance 70s encore plus envoûtante. |
|
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诊断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魅力,每一段影像都是让人上瘾的毒药。最末的意念轰炸被震到,牛逼程度不亚于《放大》结尾里那个看不见的网球。《盗梦空间》里爆炸的美学源头。 |
|
3.5星。滚沙漠,炸别墅,醉了。 |
|
统统炸掉!安东来美国拍片居然就变得这么美国 ps.西北偏北的✈ 和佩金帕式的慢镜爆破 |
|
DVD时候没有仔细看过,现在重新下载21:9非高清画质重新再看,对于这样有时代背景的导演和电影还是顶礼膜拜吧,至于很多今天看来依然是“现实意义”的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 |
|
革命,暴力,性爱,死亡,年轻的男人走完短暂生命,自由不可扼杀,炸掉一切,为自由喝彩 |
|
我从天上来,撒一件红衣,降在扎布里斯基角,与你天地合万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荒漠。 |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5940163/ |
|
觉得有些戈达尔的东西在里面,整体风格潮了一些,但依然是那个老安 |
|
不错的学生民主革命运动片,也是很浓烈的爱情片啊。。都很消魂呀。我们的爱和起义什么时候也能到这个浓度呀。 |
|
最后10分钟的爆炸镜头看的很爽,估计蔡国强的灵感来源于此,哈! |
|
关于美国的荒野还是更喜欢文德斯的叙述方式。安东尼奥尼总有一种虚头八脑的感觉,但是影像真是美到没话说。扎布里斯基角的空旷寂寥估计对很多后世导演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一段两匹骆驼走到世界尽头的桥段,个体的游走亦是整个宇宙的尽头。 |
|
【8】不明觉厉。从哲学的角度拆解本片是一场辩论后的,一次验证真理过程中出现的疯狂错误。第一场戏手持的镜头直接甩和贴近,不知道给了多少电影拍摄辩论戏,餐桌戏提供了思路。沙漠疯狂做爱是《情色沙漠》的范本蓝图,最后的10分钟的爆炸戏更是让电影全部碎裂。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写,这样逃脱,但电影就是这样哲学的成立了。 |
|
《扎》具有很强的欧洲电影特别是戈达尔的风格也即政治激进性个人主义,与《放大》同为嬉皮士时期对消费时代批判与自由主义赞歌,但在西方人眼里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成自由的象征。巨大广告牌像《1984》的电幕一般令人不安,这些消费时代的标志产物终在结尾安东尼奥尼的高速摄影机下被解构 |
|
感慨最深的情节是酒吧内一个老人问女主:你还记得Johnny Wilson吗?女主:不记得。老人:那就是我,我是1920年中量级世界冠军。童年和老年同时聚集在每一个人身上。 |
|
愤怒的安东尼奥尼,被杀死的自由,迷幻的pink floyd,美丽的群山群啪。精神和视觉,听觉的三重享受。那些说如今来看,实验性不过如此的,先问问你多大了,不说1971年你在干嘛,可以问问1971年,你的父母在干嘛,相遇了吗,1971年我国是什么样,能翻到历史史料的话去看看,再照照镜子看看你那张狂妄的脸,如今2020年了,你又能实验出什么来。 |
|
米国的西部沙漠太上镜,几乎每部都爱上。工业化,商业化,利益化,军事化的米国下的反思,最后的毁灭性爆炸太震撼。只有扎布里斯基角的沙漠狂奔是自由,当然那场戏有高能,小儿慎看--大师的米国之路也不顺畅,拍了这部就铩羽而归了--- |
|
噗····无限春光在险峰就是化群p为纯真··吗····爆炸很吊··· |
|
1.扎布里斯基角的荒野群体大野战;2.结尾,原本兢兢业业工作的达莉娅开始愤怒,想要炸掉一切。 |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品。果然视角不同,真是耐着性子看啊,还是看不太明白。不过几处镜头:一件红衣从天飘落,还有荒漠上的爱和群爱,最后的大爆炸,加上pink f的配乐,真是美。这个拍过纪录片《中国》的外国共产主义老头儿有点意思。 |
|
A / 谁能想到安东尼奥尼居然可能会像是一种范霍文和帕索里尼的恐怖杂合体。近乎暴力的剪辑一面将连贯的动作与复制的图像在不同的景别尺度下切开,一面在极度迫近的特写中让图像和面容成为同义词。于是我们在无尽的图像化中感知到了那些不可见的裂口,并在非图像的荒漠中重新投入历史之流并尝试触碰一种,非对象化的影像救赎。然而安东尼奥尼的混沌之处在于:他并不觉得纯粹的地貌与姿态就真的存在就真的不会被图像化。因此他依然选择继续这种分叉,并将图像的恐怖主义转换为一种再生的激情。而任何所谓的“冥想”,都依然要在图像的现实之前展开。 |
|
17台摄像机高速摄影,安东尼奥尼的结尾总是那么卓绝。 |
|
谈风月,不谈政治。荒芜之地的肉体解放与精神胜利,现实萎靡,理想失落。《夜行盛宴》应该借鉴了本片不少。 |
|
不难想到其同时期的作品《过客》(沙漠 逃离 西班牙吉他)可见安导离开意大利后从精致优雅转向粗犷酷炫的美学风格。整部电影看似自由散漫随心所欲(颇有戈达尔之感)而结尾却爆发力惊人 荒诞悲凉 一切遁入虚无 回归早期的创作母题。另外 长达6分钟的沙漠情欲戏极美 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
|
色彩运用依然出众,整体基调仿似为五年后的《过客》发轫。一次运动中的一个突发事件,焦点却是不属于任何组织的编外人物。意外死亡正如窃机自驾一般荒诞,片尾飘扬在空中的欲望齑粉又是神来之笔。况且新浪潮英语影片的确不多见。 |
|
基调有很典型的小资文人的气质,把革命自由和滥交公路飞车混为一谈。最后想象中的爆炸完美诠释左倾幼稚病,累了,毁灭吧诸如此类。。。其实狗屁不是。沙石中翻滚的泥土性爱倒是经典一幕,看来大家还是好这口,要做爱不要作战,做爱多轻松多浪漫啊。啊呸 |
|
那些沙漠里野兽般的交合与片尾的一系列爆炸场面不是我的茶,但是我依然很爱这部片子。它让我想起《戏梦巴黎》,还有我深爱的Mojave desert。 |
|
革命的天真、浪漫与性感。前半段密集的符号攻击与沙漠中的空无一物对比强烈。 |
|
学运搞得出什么鸟名堂?肩不能挑手不能抬。嬉皮士只是个冷笑话,fucking Hippie!!! |
|
安东尼奥尼对60年代红色风暴的致敬,将他“当代人的荒漠性”与学潮结合,结尾之前贯彻着大师轻冲突重体验的风格,最后的爆炸实在有点太不安东尼奥尼了,撇开了过去的举重若轻,就把这虚伪的一切炸掉。在混乱极化的时刻,理想主义者只向往无意识形态纷争的乌托邦,扎布里斯基角,就是大师觅到的乌托邦,在百万年形成的岩堆之上,人类一时的对立如此可笑,而面对它们似乎人类才能得到一种关于“永恒”的启示,唯有爱、平等、自由与死亡是为永恒。这还是部绝无仅有的公路片,飞机与汽车自始至终不同的方向注定了男女主命运的不同,而他们的相遇,用飞机与汽车的调情拉开的性张力,带着他们所鄙夷的中产生活的载具,又似乎宣告着大师面对热血年轻人时的踌躇。还是感叹安东尼奥尼这一代,极左到极右,光谱全部经历一遍的人生,把住“人”的根本,吾辈典范。 |
|
杰作!一部体现当时美国反战反主流社会青年个体精神状态的散文。色调摄影和故事节奏,我都很享受。我说片名怎么这么熟悉,原来是Death Valley 的景点。我站在那里那年,还不知道这个片。ps. 票房惨败,imdb今日打分也不高,当时拍摄引起很多争议包括美国右翼团体反对阻挠的电影。 |
|
山谷里的群P和结尾的大爆炸高速拍摄,牛逼了word 安东尼奥尼。学生运动的故事加上公路片的特征。看完会很恍惚。 |
|
应该不剪掉“干你,美国”,配上连续爆炸才带劲,而且是平克.弗洛伊德给作的曲, 必须赞个 |
|
哎感觉安东尼奥尼不适合这个题材…… |
|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伟大的美丽。我看到了太空,我看到了在所有其他电影里看不到的一切。让所有的一切都他妈的见鬼去吧,我们要在大沙漠里无止境的做爱到死。忽然想起一年前我对一个女生说我特别喜欢带着自己爱的女人驶向无人的荒漠,然后每日除了睡觉,吃饭,拉屎外,一直做爱到死。 |
|
今天看这个真的很解压。但我也不知道我有什么压,暂时对比他人的话。很想推荐给我朋友,可是生活的重压太重了,其实人们根本无力去承接电影带来的快感(激素)。我又在想,我们好像离这个形而上的乌托邦世界也越来越远了。试着在任何坡道维持平稳的呼吸吧。 |
|
本作拼凑感更强,佐杜洛夫斯基(扎布里斯角群p)+轻度戈达尔(男女主戏)+曼雷(最后高速爆炸的实验趣味),此片中,安氏舍弃了自己拿手的空间映射和心理洞察后,单用情节切段来表现政治激情叙事时是多么单薄苍白,他既无法类戈达尔以存在式的表演风格削弱叙事,亦无法类佐洛夫斯基以纯粹的审美暴力将叙事架空,最后只能徒增一些聊胜于无的实验趣味。这种探索精神当然值得肯定,但这部作品相较与“伟大四部曲”,无疑只是一种美学上的二流缝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