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阿宋不是失落而兴的英雄,他是一个黯淡平庸的俗人;美狄亚不是复仇的毒妇,她是大自然,是原始神秘的力量,是人类文明栖地上追逐着太阳的流浪女巫;帕索里尼对希腊神话进行了一场去魔,用粗粝的大地、辽旷的河川、繁复的装饰、残暴的祭祀构建远古蛮荒的惊骇史诗。神在天地万物中,农耕文明的根苗曾向我们揭示真谛,太阳在石头造的门外,她穿上旧袍子,人类抛弃了神祇,美狄亚注定要死亡。卡拉斯那壮阔、妖异、浓烈而悲艳的面庞,那女祭司式高贵而疯狂莫测的神态,那躯体里浩荡激情至死方休的力量,立于天地之间,便如美狄亚本人从洪荒尽处而来。帕索里尼和卡拉斯,此二人之后,再无美狄亚 |
|
建议放低期望。电影开场是一个富有冲击力的农神祭祀仪式,暗示美狄亚代表的原始、神秘、异教的信仰,奥秘在于开始借卡戎之口说的,一切神话仪式都是真实的体验,而圣洁都是折磨。美狄亚的杀伐都可以看成对神的献祭,却是理性文明所恐惧和禁忌的(所以引申到女巫),直接体现为对死尸的主持,包括两次凝视伊阿宋熟睡的肢体。最后她怀着孩子的尸体与伊阿宋对话,仿佛隔着如尸体般的爱情。帕索里尼从美术到音乐,似乎想融入中东、东亚的异域感,但他忽略了这些元素蕴含的历史传统,混搭起来首先是跨文化的摩擦感,比如三味线配少年口型,这种“世界采风”淡化了古希腊城邦的亲密性,也暴露了技术性细节的粗糙。虽然有些镜头美妙,比如阿尔戈众英雄瘫睡在船上,但整体剧情的断裂和无谓的重复,扼杀了这部古典戏剧的魅力,卡拉斯那些独白镜头,配歌剧更好。 |
|
PPP这次发挥有限,两次赠送魔衣搞得我一头雾水,还以为看了个错版的。。卡拉斯演这种远古先民型美女可以算游刃有余,只是在PPP的片子中没什么创造个人价值的机会。 |
|
比及美狄亚作为一个女人的复仇,帕索里尼的焦点更集中于她作为祭司的身份和原始自然力量的象征。那些漫长的活人献祭仪式,以及大漠黄沙中的族群生活,都昭显出一种人类学考察般的想象性呈现。欧里庇得斯作品中的神秘魔法与巫术在本片中荡然无存,只留下符合现代人理性检视的俗世现实。格劳斯公主与克瑞翁国王死去两次,第一次烧死比较符合神话,但(通过叠化)被揭示为美狄亚的幻想,第二次摔死则是现实化的段落。本片的真正主题其实是神圣秩序被世俗现实所取代,人们不再信仰神话,一如半人马喀戎在片头对幼年伊阿宋与观众简述前史与预测未来(元叙事手法)时说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当自然对你显得自然时,一切就都完了。” 玛丽亚·卡拉斯的表演太有力道。PS:取景地包括土耳其及叙利亚阿勒颇古城,山包、土丘与荒漠风光令人难忘。(8.5/10) |
|
帕索里尼真是个圣洁的人,这也是大概他为什么能拍出索多玛吧. |
|
3.5;土耳其和叙利亚奇特的地形面貌是这场献祭的绝佳舞台,虽是神话改编,其实是祛神化、祛宗教化的甚至是祛人化的,以生猛蛮荒的个人之力对抗自然,对抗人性的深渊,必得是这样浓情烈火才能驾驭来自异质文明的复仇,卡拉斯雕塑般的脸是神祇的降罪,预言幻象中的死亡之时她的脸处于半阴半阳的光线分割处;与大地、太阳的意念沟通,彰显神秘巫术的力量来源,配合富有世界性的元素的配乐,仿佛是一场史前文明的巡礼。 |
|
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一首歌。是热烈的,也是诗意的,多种文化的融合,从神话中解放的形象。不再是妒火中烧的美狄亚,更像是一个守卫者。 |
|
重温帕索里尼系列之一。用现实主义手法拍古希腊神话,老实说并没有原著那华美流畅的史诗感。不过很显然,帕索里尼志不在此,他在原著文本之外夹带了很多私货:美狄亚在荒野发狂的一幕象征她是自然的化身,注定要在文明世界中遭到吞没和背叛;客戎的意象也被增添了新的意味,新旧客戎代表的理性和神性的更替暗示了伊阿宋从英雄到凡人的心路历程。卡拉斯真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美狄亚的具象,帕索里尼剥夺了她半神的身份,她没有法力,没有龙车,她只是一个遭到背叛的女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复仇才具有了更动人心魄的能量,就像一座城堡,里面挤满了怀旧、倔强的鬼魂。卡拉斯最后站在火中的形象足以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
|
帕索里尼的叙事省略了很多东西,大量的场景跳接,以及较少的对话,给不熟悉原作的观众造成障碍。电影野性十足,充满了表现主义,大量的祭祀场面和残忍的画面,帕索里尼还是再挑战中产阶级吧。镜头不错:不是展现大场面的远景就是展现人物情感的大特写。 |
|
一直好奇卡拉斯一个歌剧演员怎么演电影。美则美矣,导演的调度我继续看不懂。同样是一部很好睡的片子老实说,少对白,意识流,声音和口型配不上。继续跑偏看衣饰。俄狄浦斯和美狄亚这两个故事已经很熟悉了,生生被导演又弄出壁垒来,我真的不理解,神话四部曲都是这样的? |
|
小学时第一次看美狄亚的故事吓坏了,我觉得被禁锢在袍子里焚烧非常暴力非常可怖。这部电影自开场就让我找回了那感觉。这就是一个血腥又狂野的复仇故事,为了男人从神之秘境进入“现实”,因而抛弃了立足之本和曾经的自己,结果信仰彻底重建后再遭新的颠覆,美狄亚的恨突破了世俗的想象,她采取最为世俗所不容的弑亲完成对男人的报复。没人预期母亲可以这样,所以它非常恐怖。这个故事讲得极其有耐心,镜头一贯的不慌不忙,每个细节和微小的情绪都被审视放大,加上叙利亚独特地形、诡异民族音乐和三点后虚实不分的暧昧拍摄时间,让它无限接近那个神话,又被极端的暴力和女声控诉扯回现实。 |
|
人类的贪婪,背叛,愚蠢,复仇,绝望和死亡,神和一切魔法之物祛魅之后,美狄亚注定死去,美狄亚必须死去。 |
|
卡拉斯太美太有气场了!老帕太有想像力了!虽然台词很少,情节跳跃,但只要知道美狄亚的故事理解起来就没有问题。开始的祭祀很血腥,但有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整部片子的取景也很好,非常有异域感。一个把爱恨表达到最最极致的女人。 <75> || 再看还是很喜欢。看完想去叙利亚阿勒波,土耳其卡帕多西亚,意大利比萨旅行…… @2021.10.30 大光明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
|
帕索里尼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抛开古希腊悲剧故事本身,神秘的叙利亚、土耳其的古城遗迹,野性十足的献祭仪式,贯穿始终的民族音乐,结合伊阿宋的冒险故事,让这部影片像是一部人类文明历程的赞歌……配乐值得大书特书:配乐结合了蒙古传统呼麦,藏传佛教音乐,甚至是日本的净琉璃,搭配在这个古希腊传说上居然毫无违和感!另外一大亮点当然是卡拉斯的演出,她的眼神,古希腊雕刻般无关,独具特色的肢体语言,每一个镜头都是独具风情的定格! |
|
我真的对帕索尼里的电影不感冒。尤其是公主死的场面连拍两次,一次是美狄亚的幻想,公主被火烧死,另一次是真实发生的事,公主发狂,跳崖而死。这也只有帕索尼里才能想得出,实在不能忍啊。。。 |
|
电影具象化了关于古希腊的想象。夺取黄金羊毛的英雄们竟如强盗一般。新半人马说“她是远古时代的女人,面对新世界的秩序会感到迷惘”。怜悯加性等于男人的爱,但是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喜新厌旧。古希腊的欧里庇得斯让美狄亚以惨烈的复仇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忧虑,而现代的美狄亚们抱着对伊阿宋的幻想死无全尸。美狄亚和穆夏笔下的画神似,破碎的心和对丈夫复仇的快乐汇聚于脸上。 |
|
@2021意大利大师展。
不仅是个爱情故事,正如片中说的,神话曾经是真实的体验,片头和片尾的死亡,一次生命的献祭,一次死亡的终结;有天真笑容的孩童都要被杀死,会崩溃尖叫的都是女性。
美狄亚来自过去,因此不能接受信仰的变节,为爱出走,被大地抛弃,又被伊阿宋抛弃。
伊阿宋,一半神圣,一半世俗,因为过去的一半爱上美狄亚,又因为现在的一半变了心(即使在美狄亚的两次凝视下身体并未改变)。
虽然剪辑有点儿怪,还是很好看的,亚洲音乐和亚洲服化道,国王和公主很泰国,音乐很日本,甚至看到了青铜器
|
|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没有俄狄浦斯王精彩但是带有人类学底色,充满猎奇性的电影非常抓睛,开场的祭祀镜头想起费里尼《爱情神话》也有演绎,结尾两场结局达到高潮,以至于出现“完”的时候还意犹未尽。看完简介才深深赞同为爱牺牲一切而遭到背叛的女人是恐怖的,千万不要让女人绝望! |
|
民俗巨制...这到底是欧亚哪个地方的民俗还是编出来的我也不懂,瞅着挺像土耳其,美狄亚家乡的神殿看来是借用了什么早期基督教洞窟,有圣像。能乐肯定是混搭的。有段合唱曲特别像川井宪次《傀儡谣》,还有那个很吵的音乐难道不是唢呐么... |
|
人马师父喀戎,一星剑阶伊阿松,复仇女巫C妈。台词依旧很稀疏,省略部分叙事情节,其他相关神话人物几乎都被淡化处理。歌剧明星玛利亚·卡拉斯出演,神话与自传融合:爱上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九年之久还是被抛弃,1968年老船王迎娶肯尼迪遗孀杰奎琳,1969年上映这部希腊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
电影后半段令人困惑地重复了两遍暗杀伊阿松新欢的过程,也许一个是幻想一个是现实,但两次过程都挺长要十几分钟。希腊壮汉的服装酷似七武士里的造型,音乐几番也用到三味线曲调。 |
|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叙利亚也好土耳其也罢,跳大神仪式和我们远东看上去都差不多嘛,更别提这背景音乐一股子日本能乐感了,帕索里尼的人类学研究是亚洲学东方学研究吗?映前导赏马可老师讲道,帕索里尼说过他的电影不是拍给影评人的而是拍给大众看的;大众:我谢谢你哦信了你的鬼。哦,伊阿宋的英文原来是Jason。。。 |
|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艺海剧院,大光明二刷,2k数字修复版,8.2分+
1,开头残酷又摄魄的人祭堪称帕索里尼原始野性的“春之祭”,美狄亚作为女巫的形象在一出场显得暧昧并非立体;伊阿宋在半人兽的抚育下长大被灌输去寻找金羊毛,美狄亚无可救药地爱上伊阿宋(纯肉欲?),爱情经过十年不幸消散…如此的背景故事对于不熟悉情节的路人来说相当不友好,不过这也是这部电影越品越有味道的地方
2,女生合唱让我想起保加利亚民歌,著名攻壳机动队的吟唱即来源于此类土壤
3,第一遍看得晕晕乎乎的美狄亚给国王女儿两次送衣在重温时有了别样的意义:在天神的启示下(也可理解为美狄亚的借口),在幻想中(?)国王及其女儿中邪被烧死,仿佛是美狄亚最后自己葬生火海的预言与天启 |
|
【异端的影像】观影部分,也算补標重新再看高清吧,记得看过DVD,也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这次看见了“金羊毛”联系到《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名,看来也是有典故和某种寄托的,“大象”里的金羊毛含义没有明白,或许我\(^o^)/~没有明白金羊毛在传说里的典故和出处。 |
|
暑热难耐,下午看完了这个片子。对已经知道神不存在,世界在思考和探索中的希腊人来说,理性与实际利益是驱力,和小亚细亚神与巫仍然在场的文明无法心神合一。怜悯与利益和爱结合。痛苦有多强大,愤怒和复仇就有多暴烈。这种暴力的崇高以死亡为皈依,没有侥幸的后路。结尾让我想到普拉斯,哀。 |
|
被抛弃的女人,女性的复仇,当然是一种反抗,对权力和传统的抗争,即便是自毁式的。帕索里尼还是把形式做得非常美,壳子的美艳正好盖在缺憾的心灵上。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Pd411gOYA |
|
2021意大利大师展,开映前由马可·穆勒老师做了简单的背景概述,对后来的观影增加了不少趣味。比如场景:土耳其、叙利亚北部(与山体融合的住所)和比萨老城(不是披萨哦);比如音乐,导演没买版权而是在老唱片里到处寻找合适的各国音乐。导演钟情于在日落时分拍摄,他相信这个时候的光线具有催眠的效果? 说到影片本身,虽然出自希腊神话,但本片的效果更像世界的先民的故事,血腥的农神祭祀,反映到后来弟弟的死亡;美狄亚的爱与恨,都具有非常原始本真的力量。 |
|
下午艺海的意大利电影展映,2K修复版。血祭场景在视觉上的逼真和叙事主线的仪式化处理构成了有趣的张力。选用卡拉丝,她那张符号化极强的面孔强调了后一点~ |
|
大量的远景镜头,刻画人物宿命式的移动,在堡垒、城池、荒原上,仪式、对白、战争、献祭都是在开阔的场景中完成的,衬托出人物的渺小。配合人物面部大特写,表情都是油画式的,像是采集自希腊雕塑,展现伊阿宋健美的体型。自然场景则吸收了文艺复兴绘画的史诗感。还采集了日本音乐、阿拉伯音乐等,构成了异国情调的大汇总。‘一切都是神圣的,一切都是神圣的,自然中没有东西是自然的,记住这点。当自然对你显得自然了时,那一切都完了。另外一些东西将开始。’ |
|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非常独特的观影体验。台词不多,却用原始的魅力吸引人看下去。美狄亚的双眼令人难忘——或是柔情万种,或是满载仇恨。最后重复了两次的大结局展示了美狄亚的走投无路,日出日落时分的元祖声音是其内心深处的写照。神秘力量与蛮荒习俗互相映衬,构成了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 |
|
古典哲学的趣味开篇就讨论了美狄亚行为背后的哲学处境,虽然帕索里尼比伯格曼通俗多了,但也深得现实的精髓,配色真好,日常穿衣都可以借鉴,大师的遗珠之一😆 |
|
85/100 风景、仪式与脸庞。传统亚洲音乐的奇异杂音。更喜欢前半段一些镜头几乎是无言的,帕索里尼选择让环境和身体代替语言。这是一个信仰和迷信的世界,观众在电影里几乎从未见过真正的巫术,连半人马后来也以人形出现。@大光明 |
|
比《俄狄浦斯王》精致许多,卡拉斯真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庄重肃穆,原始而野性,配乐还蛮东方的~ |
|
美狄亚的复仇虽然残暴但有迹可循,背叛与报复朴素地串联在因果关系中,而导演弱化了理性的解释路径,用宏大完整的祭祀场景、无处不在的迷幻意象和充满原始气质的音乐营造了强烈的宗教神秘氛围,凸显了美狄亚作为女巫的那一面,于是整个故事从可以理解的以牙还牙变成了神秘主义的癫狂,仿佛从理性的诞生退回到混沌的原始宗教时期。当理性失效以后,体验成为了唯一,导演对宗教的态度既排斥又依赖,“圣洁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焦虑。ps:有非常血腥直观的砍头分尸镜头,别吓到小朋友。 |
|
卡拉斯啊!!!!! |
|
半人马的喀戎对伊阿宋说:“一切都是圣迹,但是神圣同时也是诅咒。爱之神,也会怨恨。”这是预言。古希腊人眼中,命运难以对抗。但伊阿宋不信神话和仪式,他只信自己身处的现实。某种意义上,伊阿宋等同于现代人。美狄亚离开自己的土地后,不再能听到大地和太阳的声音,她脚踩的干裂的土上,神迹不再。神性的人马最终分化成凡人。伊阿宋给珀利阿斯金羊毛,说道:“羊毛离开它的属地,就什么都不是。”电影里始终存在着断断续续的杂音,如同某种古老的祭祀里发出的声音。这声音,蕴藏了所有的不详。 |
|
一个来自理性之前的世界之人,变成了一个在“现代世界”迷失的女人。一虚一实,世俗神话。 |
|
因为年代久远给个合格分吧。结局的太仓促,过程呈现和承接非常晦涩,与其说是意识流不如说是能力问题没有表达清楚。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欧里庇得斯所著《美狄亚》戏剧张力应远远高于此。 |
|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除了将自己与环境分离开的人。但是这种想象原始的方式真的正确吗😷分尸的时候感到身边的观众都很不适 开心! |
|
不太了解原著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
|
上海意大利大师展2021;感觉整个片子都努力地想去还原一种在现代人身上已经失去的神话时期宗教仪式的神圣与肃穆。极少、极简、极精准又极具正式感的对白相对于自然静谧的环境音就显得格外突出,格外地能聚集精神。美狄亚的脸几乎始终都被特写镜头包纳着,几次对她脸庞突然的推进就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被她震慑的力量,一种来自异域文明的女巫所特有的控制力,一种预言未来的神圣与威胁,一种高于所有人的异常敏锐的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宗教仪式里,作为远古异域而至的美狄亚一族,她们利用同类的内脏去唤醒种子,用人血去滋养自然,人在自然之神面前显得无比渺小而孱弱;但希腊人脱离了神,用理性去推倒上帝的权威,用私欲去不屑神的规束。两者的冲突就在这对夫妇中展开,上帝(自然)与人之理性的火花也就此而迸发。 |
|
maria callas的鼻子太美了,无比神俊的线条与轮廓。与这位出演电影的歌唱家形成某种奇妙关联的是影片对音乐的重点运用,相隔屏幕,作为亚洲人也接受了这两种音乐在电影中对两个世界的表征。同样作为表征的还有帕索里尼的众多空镜,在强大美术造型的支撑下,它们分隔同时创造了不同的空间、文明风貌、与叙事情绪搭配的社会氛围,这种能力也使“奇观”都不再具有魅力——我们可以看到正是kolchis献祭活人段落最无意趣,甚至于今最让人出戏。有意思的是召唤太阳神时一段突然的“预见”,虽然静止叠画实在太硬了,但对画面内容和叙事片段绝佳的把握给了创作者重复情节的底气!再想想科波拉的《牡丹花下》吧! |
|
“石油”一般蛰伏地底历经千万年地质演化而终得以一涌而出的黑液,粘稠着,翻动着,由一点而四处漫流着,我们却很难说它究竟几分源自自然——无论有多么类似都必须清楚《美》的自然全然由不同构于日常经历之物的元素所决定——又几分源自帕索里尼的体液,他的场面调度几乎剥去了我们的外衣,甚至皮肤,为的却并非行图谋不轨之事情(虽然他也并不介意),而令我们眼见自己在前-历史的原始空间可能的模样,在这里,一片全部情绪都还晦暗不明而含混不清的神话地带,在角色还未能分离妒忌、野望、愤怒、爱怜与情欲时,帕索里尼总善于带领我们——尝试加下、偏离几步——突破既往的道德范畴,视之若无物。
2024.10.11 |
|
比俄狄浦斯王好看好多啊(也可能是那部咆哮太多)!借古喻今的手法也更巧妙,古希腊神话的壳,内核是现代性悲歌。新世界的人相比自然更了解掠夺和争斗,新世界的神切断和人的联系,无视她的恳求。来自魔力,精神和自然国度的美狄亚,孤独地行走,嘶吼,枯坐,在这新世界的荒原上。 |
|
调度。建筑内景,建筑外景,美。船的造型。中庭,城。野蛮脏乱差落后和美共聚的背景和人。猫咪两只。肢解。自己的服装被换下来披上头纱的美狄亚。失去力量的美狄亚。最后的表情真的如同般若,女演员演得真好 她的眼睛形状独特好看,人马的眼睛形状独特。音乐怎么一股能剧的味。火烧而死的她和国王,跳崖的她和国王。更喜欢拉斯疯那个版本。两版的女二都有一种幼女感的脸,很符合 |
|
disturbing,但是架不住卡拉斯……太美了 |
|
最近有点反胃这种充斥着野蛮和哀嚎,还有尖锐古乐器声的电影,又忍不住点开看。卡拉斯的美狄亚美得像一座压抑不住自燃的女神像,她身上没有法力,只有诅咒。比较喜欢的镜头是两位女士带着继承意味的换装,没有任何施法,对魔女的描绘,和往身上添置的沉重金银,亦是对女性的诅咒。沙漠和古建筑的外景壮阔华美,如果没有裸体人类和那些腐朽的人类仪式就好了。还有,最后烧死小孩的天井,莫名让我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烧死疯女人的小屋。原来如此啊! |
|
我与美狄亚又有何异? |
|
戏剧性这么强的故事被拍的如此不知所云,真是服了。一个古希腊的悲剧,用的迷之BGM一会在日本一会在埃及一会又飘到了中东,这还能给你们解释出大师的深意,文艺青年们你们可真牛逼 |
|
1/50 整篇寡言少语,和半人马出场时的话痨形成鲜明对比。是啊,半人马不可置信、眉飞色舞地说:“嘿,那可是一头会说话的羊呢!”,好像自己才是等闲之辈,这种镜头谁抗拒的了!想到几年前流行小说《基尔刻》里阿基琉斯(?)一边骑着Chiron飞奔,一边省思这马背太滑但又不知道手该往哪抓。开半人马的玩笑,是谁都喜欢的吧。感觉只有在半人马出场以及公主“第二次”死亡的时候,才是有细节(甲虫、吃西瓜的小孩等)的,其他所有镜头,没有任何生活细节,人物和动作都是仪式工具一般的存在,像是回忆遥远过去的片段?美狄亚的回忆+幻想?倒是有点应了Seneca的开头。但无论如何这不是Seneca的美狄亚,更不是Euripides的美狄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