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什么也没说。” |
|
我真是……想给2星啊!真心不明白这么多人给高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我开始怀疑自我了。能不睡着,就是对这部片子最大的爱和敬意了!散场时的掌声,明显迟疑了一下。这完全就是,梦游者的呓语啊!太意识流了!恍惚中又明了了自己对戈达尔这个名字隐隐的不舒服是为什么 2017720中国电影资料馆1号厅 |
|
支离之记,声画不与,乐缓隽永,文字透情。千条万端,缘无以纪,声嘶之声,空空如也。爱之法则,无法而爱。 |
|
戈达尔总是将自己想像成上帝,时不时地要向着人间传送着福音。在电影中总是谈论着一切,从纳粹的集中营到科索沃的战争,蜻蜓点水般的轻轻掠过世界大事,总觉得自己对于一切皆是了然于心。最可笑的,是在影片中对于美国的攻击,认为他们是没有记忆的人,那种酸溜溜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
|
当真的是用语言难以描述也就说什么都可以了。戈达尔就是神,拍完电影史然后从这部开始就成仙了,给上了堂历史政治哲学课,用影像和声音这一艺术形式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次元表达爱。黑白展现当今的幼年,彩色缅怀旧时的浪潮,而成年呢还都没有经历过。资料馆胶片版。 |
|
“爱的限度就是无限度的爱。”是我看过的千禧年后戈达尔最好的一部,98分钟像看了三个小时,切身感受到电影能够延长人的寿命(生命经验)。 |
|
被語言機構控制下整體對於語言機構的象形。適合帶著對於現代社會的特定哲學思想成果觀看,適合想要進行某場智力研究的時候觀看。儘管你可以猜到在一百分鐘的時間裏一個藝術家不可能忍住完全不抒情。就是他凌亂吧,他凌亂也新意多多,那麽就允許他這樣嘍。戈達爾很可能是純智力在電影導演裏最高的一個,不過這很有可能占了他如此多產以及如此像寫論文一樣拍電影的光。關於名詞,歷史=美;記憶=藝術品整體;可別以爲有什麽漢語從沒表達過的新概念,年輕人們;中國的表達方式他們也沒有。不過這種西方的説話確實由北京官話是帶得起來的。倒是事件豐富度,西方高。中國好像受了語言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的範式稍顯僵硬:個人層面不夠細膩。得,我也寫一個論文一樣的評論吧 |
|
【#900】 唯有戈达尔电影的历史可以用“进化”二字来定义,他只会愈加深邃地探索影像的极限和魅力,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他最具美感的作品了,喃喃自语中带着模糊的思想性,不容易去理解,但总会有零星的一句或两句话深深映入了观者的心中,这支“爱之颂”的基调,正如条目的简介里写的一样:平静和悲伤。 |
|
戈达尔眼里,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世俗影像中,关于爱的构建具有触手可得的先验性,这对其批判精神而言是完全不可取的,一种对“过度构建”这一宣传力量的反射性思辨,这一部分的戈达尔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也是他对自我脾性的彰显,即以左到底的辩证法精神在影像创作这一领域的不停突刺和否定之否定,过度相信影像的先验性是危险的。
当然脾性不代表正确性,从创作本然的气氛而言,戈达尔的二流甚或三流思考家的气质才是其作品最为迷人之处,那种随意跳跃的联想,稍显轻浮的否定,急躁不安的反驳构成了他的私人思考札记,其价值不在于正规的论文推理,而在思考的火花和警惕的态度。
占位权威的思考者是一回事,这之外的“二流”/“业余”的表达者是另一重生态性的意义,戈达尔便贡献了这一鲜活意义。精准不一定来自于词项的合,也会来自直觉的穿透力 |
|
note:nouvelles sentimental de l'histoire sur la guerre secrète: IL Y A LONGTEMPS, DE L'AMOUR, DE QUELQUE CHOSE. |
|
重看x天知道第几次。至今不懂éloge明明是赞颂为何中文译作“挽歌”。一整天都在想看便又翻出来,与其说是高达最好的,倒不如说是他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一部。我们总习惯将秘密想象成某种微小的东西,譬如珠宝,好像这样才可以藏起来;但有的秘密如此巨大,浩瀚如星空,反而更不容易被发现,只有张开双臂拥抱它,才能看得见,譬如爱。若可以抵御时间,与过去共进退,与它达成某种隐晦的契约,是否就可以稍作保存,不再那么惧怕消逝呢? |
|
4.5戈达尔说这部电影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可能是其中的内容和形式几乎囊括了他爱情电影时期、政治电影时期和实验电影时期的多种创作理念,更在新世纪之初将自己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美国说代表的霸权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1小时的黑白摄影中,戈达尔所探讨的也不外乎是关于爱的产生与激情的消退,而哪种艺术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记忆呢?第二部分锐利的彩色反而呈现的是两年前的回忆,斯皮尔伯格们要用金钱来购买回忆拍摄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乏味的电影,而这些回忆是关于二战时期法国自由运动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资本在蚕食着我们的记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辛德勒的夫人孤苦在南美度过晚年,在戈达尔看来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都是政治的,当海浪与人物叠影在画面之中,我们的记忆翻涌着,我们应该忘记些什么,但我们真的又记得些什么呢? |
|
后期戈达尔电影本质是文本电影,对于非法语母语观众也是字幕电影(但上影节中文字幕是相当业余,内嵌英文字幕又省略了很多影像内部“铭文”和声音)。年岁欲长,对法国文化越深入,戈达尔引用作者、书籍、绘画,就知道越多也愈了解,但那种既深情又轻浮,既高深又幼稚的拉扯感,却始终挥之不去。 @SIFF2023-和平影都 |
|
爱的尺度是无尺度的爱 所以四星还是推荐都无所谓//结构搭建的过程还是有意思 往前或往后 黑白或彩色 空间的确定或抽离 黑幕带来的暂停让情绪有位置舒展//类似布列松所说的空隙或缝隙的重要性 |
|
A-. 看似是密度极高的论文,但“论证”可能从来就并非戈达尔的重心,最后留给观众的也更像是被符号化的观点,和一种升腾而起的悲观与愤怒:永远无法被具象化的“爱”、商品化数字化的文化/影像霸权,以及由青年直接坠入衰老,在个体上停滞又在群体中断层的历史“记忆”。想太久会走火入魔,但只是坐在电影院里,感受声画在交替错位中如海浪般涌来,或许也已经足够了。2023.6.17 艺海 |
|
siff2023。字幕在框外可能不太适合文本如此密集的片子,看的时候有点割裂,信息量太大。镜头给我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氛围感,以为会讲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关于记忆、历史、影像、艺术、战争、人类大爱和小爱、以及哲学。后半段的色彩太美了。想要好好读一下文本。 |
|
8.5/10。①如简介所写:围绕男主未完成的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的创作而发散出的对各种议题的沉思与观察。②一种平静而忧伤的氛围(对应戈达尔对爱与世事的回望)。③通过(极)高水平的摄影、台词、声音、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台词的信息量似乎可以处理地更少更模糊一些(他后来的电影对这问题有所修正),这样会更有诗意,因为如果台词太具体就无法处理成模糊的旋律,这不仅会丧失一些诗意而且会使得观众不得不用理性去理解台词,而这就会导致这片因过于密集的沉思台词而显得信息过载。 |
|
95/100 再次大步拒绝了连贯的叙事逻辑,以怀旧、感性、诗意的影像形式,关照了历史、世界、电影的艺术和人的记忆...又根据观众所看所听的主观性来寻找新的意义。前半段的黑白段落似在姿态上指向过去而未免不是现在的巴黎面貌:带有工业痕迹、广告牌和霓虹灯,而后半段的彩色段落在形式上也许是更21世纪的lofi“数字色彩”,而它同样指向tv和记忆的archives。关于爱的法则是没有边界的爱,关注、抗争、探索也都在于爱,对戈达尔来说,电影无所不包,是一种通用的语言。从前我们有《扒手》,后来我们迎来了《黑客帝国》,再到网飞流媒体和迪士尼漫威。视觉形式仿佛新浪潮时期的黑白光影和电视时代影像的搭配,叙事和叙事发生空间像是由电影史时期的公寓日常思考延伸而来,同历史频繁对话并拒绝时间的流逝。#SIFF2023# |
|
我看到一片新的景色、它于我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把它于另一处我所熟识的景色作比较、、、当事实变成传奇、必须服从传奇、、电影里有很多旁述、、有很多像诗歌一样的文字、、只能说电影拍摄得很美、镜头感很特别、常常定位在某个角度、从叙事的黑白到油画般的彩色、、那画面太赏心悦目了、、 |
|
太强势了,基本上就是导演通过对白与旁白观点不断输出,讲讲讲,不断轰炸,根本没打算给你过多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反正就是一种茫然无措,进入大脑的信息太庞杂太多所以吵闹之后啥都没记住没留下,不太适应这种表达。 |
|
黑白色调、配乐与电影很搭。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将至而未至,当这件作品真的创作出来了,电影也就结束了。晚期戈达尔,作品更柔和,对话有点像布朗肖,松散但引人深思。 |
|
#SIFF #艺海剧院 抢了这么多次上影节的票这次却是第一次在上影节看电影。前半段与后半段的风格呈现很不一样的,更喜欢前半段用写实且冷峻的影像,碎片剪辑,大提琴+钢琴的配乐和剥夺人声等表现出的一个相对虚假但是饱含爱意的故事,说虚假是因为那被反复翻动且空白的本,说饱含爱意(“真实”情感的输出带出的共鸣非常强烈)是因为前部分就以三代人在表达整个故事,以本到记忆到故事的一个向下的叙事逻辑。后半段的小提琴插入让节奏加快许多,大量的讽刺及影像上的不真实感(虽然也是碎片剪辑,但高饱和影像搭配大量双爆似乎也在阐述这段记忆的不真实感)与大量讽刺的内容让影片在视觉呈现的基调和内容的表达上与前半段完全相反,似乎这种形式的内核表达让影片达到了另一个高度,让真实与虚假,存在与虚无,思想与记忆和爱情与政治高度结合。 |
|
过去与现在、国家与个人、战争与和平之间,就像过于艳丽浓稠的色彩和过于黯淡模糊的黑白那样,物还是物,时间不再是时间。我看的第一部“后戈达尔”,写论文一样工整。历史是无字天书,当代是新现实的,迷惑被栽在布列松身上,极端干脆的剪接极端思行一致。黑美国人也是传统了吧。三星半。 |
|
过于沉闷,这种拍艺术家创作的故事一直不太讨巧,或许八部半是个例外,更像是戈达尔对于自己创作心路历程的一次回溯。 |
|
3.5 #25SIFF @天山,貌似越往后面疙瘩大爷的片本质上都是一部片,看完他的自画像以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很可能,他平常写写勾勾画画,所思所感,先形成记录,而后才有了电影;大爷的《蔑视》2.0版,旗帜鲜明的讽刺,《扒手》与《黑客帝国》海报放在一起意指明显,后面还特意加固了一下:孩子们的请愿书希望给黑客帝国配个方言版哈哈哈,脑补了一下戈达尔冒烟脸;分成两半的文雅黑白影像VS粗制滥造的影像,后半段可以脑补斯皮尔伯格冒烟脸;本质是对如今的“不读书”也不讲求思想,只追求感官娱乐电影现状的一部批判片 |
|
在紀錄片的「外觀」中,放置了男女情感的「故事」。但如同片中所說,對「情節劇」的否定,讓男女故事的情節被稀釋。敘述時間的結構非線性,〈扒手〉與〈駭客帝國〉的並置,過去到現在和未來。 |
|
像散文一般的电影,不易读懂,但值得你去做出努力! |
|
#SIFF2023# 3.5/5 很抽象的一部戈达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像一篇视频论文。配乐好听。 |
|
重复闪现的标题:第一部分「物」与「爱」,第二部分「从前」与「档案」。戈达尔以优雅绝伦的断片叙事和切分音速写,贯通了个人的情感编年史和政治记忆史。黑胶唱片上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女主自杀前的箱子里沃尔夫的《卡珊德拉》。戈达尔的电影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碎片的沙漏。 |
|
#25thSIFF 天山。羡慕法国,对话中谈及艺术与电影都是天然不做作的,黑白画面诗意极了。前一小时,我好像找到了感受戈达尔的方法。后面:? |
|
反美先锋戈达尔。“到处都有美国人”,还有对好莱坞的调侃,顺便黑一下斯皮尔伯格和朱丽叶·比诺什。前半段的影像和音乐都很迷人。 |
|
輓歌這一翻譯取意比英譯單純的Praise要對得多,“消逝”的意蘊是精髓。並不好看,但依然享受這段時間——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沉浸到一個非日常的語境裡,感受那些身心並不適應的真相。新世界的到來、金燦燦的唯一霸權,會讓人們忘記真正重要的問題與事物嗎? |
|
2002/5/11 art centre |
|
把一张白纸揉烂撕碎,再拼接完整,即使上面空无一物,依然可以欣赏那些随机出现的裂纹。那就是作品,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
|
写简介这位一定是整理清楚了戈达尔的方法论的,而我看完的感受就是一脸懵逼。后面彩色部分出现的时候,采用不少的叠画,声画分离和交错的进行,制造了一种仍在继续和提前结束的幻觉。打破既有的框架和惯性,是非常彻底的。 |
|
在校友书屋睡着了 |
|
钟爱体制/反体制者如何识别真爱,无名之国在掠夺历史,视线崩塌已久所及皆虚无,河边述长情因不存在绝对寂寥总会有声响,岁月台词之重复和黑白彩色时间游戏,革命遗书清唱剧和老画商青葱往事;从来不存在成熟/成长之说,人生只有少年与老年……戈达尔能长年累月坚持摸索这种反叙事之路也实在不易 |
|
影话分离让人理解起来费劲double,台词部分充满了个人呓语与吐槽,影像部分很优雅,但有时候真的没太看懂在拍什么。到后面转彩色的时候一瞬间色彩明亮充满眼球,色块光影运用得辉煌明丽,那时候只剩下对美的感叹。我这一版感觉字幕也不太给力,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
|
高达放飞自我后的作品典范。音画不同步造就了极致的意识流体验,如果再小憩几次就更棒。关于爱的金句我们知道很多,但都是在未得到爱或失去爱时才会念诵。当真正投身爱河,这些念诵是在岸边为你祈祷的僧人,你心中只会存留音画不同步的意识,与河水一起流过永恒的时间。 |
|
意識漫溯,靈魂出竅。
鬆散凌亂語言引領的思想的舒展與翱翔,影像僅作為輔助而存在。
正如片中所說,「You can only think of something if you think of something else.」 |
|
当时买碟看过,很多年前了,我看的第一部戈达尔,就看懵掉了。打算再刷一下 |
|
上影节被朋友带来感受下新浪潮。看不懂。但是感受到扑面的欧洲气息,哲学却又不知所云,无所事事却又诉说着什么…虽然快dose off幸而逼自己看完。 |
|
【2023上影节】前面不知所云,后面感觉在输出个人影像观哲学观。真受不了他调的那堆又糊又高饱和度的影像了,大银幕看整个一视觉污染 |
|
每个思绪应当重唤一个微笑的废墟,每个思绪应当如同一个微笑的沉没 |
|
形式大于内容,而且也不是什么让人欣赏的形式。 |
|
其实是一篇泛社会学的散文。有一种化平常影像为神奇的能力;对色彩的处理、静态影像的使用都是独出心裁的。godard在画外白中也解构/解嘲了自身电影的创作秘密,略微涉及了电影的元语言。 |
|
可能在当时追求大故事和类型片的语境里更先锋更反叛,但放到已经非常碎片化的当下来看,反而觉得有些言过其实的浅薄。什么都谈一点而无法深入的聊下去,追求概念里的意义但失去具体的落点和参照物,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可能这就是电影本身的历史感,失去了语境有时就像失去了一切。但因为是戈达尔我谄媚地多给一星。 |
|
#25th SIFF
【4.0+】爱的挽歌即是过去的追悼,历史的注脚一一诉说着关于某物的传说,诗意哲学的对话交织细腻触摸着这个世界的脉络,爱的四个瞬间是迷人困惑的杂合体,时间乱序的回溯随着幻梦舞步继续延展,每一个思绪都会留下微笑的遗迹,每一个文字都将成为命运的子弹,缺席的成人无处不在,而无法拒绝流逝的时间也还以岁月蹉跎的痕迹,没有记忆与普世性就不会有反抗,国家利益里是仇恨与欺诈的无尽战争,没有历史的国度只能靠偷取烙下虚伪的印记,拥有的越多给予的也就越多,拥有的越少就终会一无所有,爱的探索与历史的寓言交叠,话语成为释放的通道,图像成为审视的风景,没有人知道爱的第一个瞬间,但我们感受到了寂静也会留下声响的浪漫…… |
|
这次旁白不像略知一二是疙瘩本人,但却显得更加personal。散文中的散文。“事情为什么在结束后开始被赋予意义?因为那是历史的开端” 喜欢红发阿姨一段。太累了这种看完身心俱疲。#SIFF2023# @艺海 一年都不想再碰疙瘩了 |
|
@SIFF 虹桥艺术中心 在半梦半醒之间直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谁是谁、讲了些啥!!不知所云的台词令人疲惫😫坚持看完也算是对大师最大的尊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