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现在已有的一些评论真的觉得很可笑,这个片子是在讲什么?你该关注的是什么?有多少人仍身处在地狱中?有多少人仍心安理得的用权力获得利益,并不受法律的束缚?被迫坚强的站出来的人,我们不仅要为她鼓掌,还要站去她身边。#Metoo。这根本不仅是日本的问题,来看看你身边好不好?评论日本个屁 |
|
无法感同身受的人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犯。 |
|
简直是另一部《印度的女儿》。女官员用尖酸的语气挖苦受害者给男政客“添麻烦了”,又笑嘻嘻的承认自己遭受过的性别歧视“山ほどある”,大概觉得受害者太“娇气”吧,这么“正常”的事情,大家女人们都讳莫如深或处之淡然,只有你偏偏喊出来,肯定有肮脏的居心,实在“荡妇极了”。不过,假如某天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的内幕也能拍成纪录片,恐怕会是一部更为惊悚的姊妹篇。至于贵国,按魔幻程度来看,我觉得不必指望了。 |
|
其实这个“耻”又何止是日本?整个东亚文化圈,甚至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对待女性或者是性犯罪的态度不大多都是如此的么?咪兔运动之所以能够兴起,就是因为女性自身的觉醒,敢于抛头露面进行反抗,这让男人,甚至是一部分为虎作伥的女人感到了恐慌,所以,最先站出来的女性总是面对着最大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力,我们就会被更大的邪恶吞没。 |
|
更新一下,胜诉了胜诉了! |
|
“我怀念无所顾虑地和朋友们去酒吧、咖啡厅闲聊。人们不会用那种眼神看着我。对,我怀念那种生活”,选择举报、提起诉讼的诗织说道。与性侵受害者相比较而言,施害者的惩戒(如果有惩戒的话)简直轻若鸿毛。
“We are on your back,don't give up。You are not alone。” |
|
在日本,2017年之前,强奸的最低刑期甚至短于盗窃,日本百万女性10人的报案率,英国则是它的50倍还多,大多数女性受害人都选择隐忍,伊藤诗织,一个敢于在公众场合揭开伤疤示人的女子,这并不是羞耻的事,她没有做错事,而犯错的人该羞耻才对。尊重别人也是尊重你自己,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汇集起来就能变成海啸。女性自身的觉醒太重要了,致敬每个可以大声说出me too的女子,你们能改变这个世界。 |
|
她的英语说的真好,学历高,有思想的人就是不一样。女性的权利是靠女性自己争取来的,不争取,你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
|
“你能想到的任何性服务,都能在日本买到。可一旦涉及到约会强奸,或者性侵犯,这些话从不会被舆论提及。”就像某国,整个社会、整个网络都在“卖腐”,可一旦涉及到LGBT群体的权益问题,官方与主流媒体都会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很勇敢的日本女孩,单枪匹马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发难,承受舆论压力,揭露日本媒体界“朱某军”的丑恶嘴脸,真的了不起 |
|
诗织太美丽、勇敢了。在日本社会实在是太突出了,跟片中出现的其它日本女人比,日本男人比,她太不像个日本人了。尤其是那个女议员和那个出示自己的画作的女人,太丑了,由内而外的。太难了,在亚洲,女性地位太低了,这个跟经济发展水平都没有关系了,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印尼,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不同,但是在对待女人问题上,都一个水准。 |
|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用各种方式将女性物化的国度,这确实是日本之耻。两个地方很震惊,一是警察局让受害者躺在床垫上用人偶来还原被性侵过程,二是一个女性官员说在这个过程中男性才是更大的受害者。日本的舆论力量真是弱,如果在中国,闹到这种程度,即使不能定罪,山口敬之早已身败名裂。同时感念于伊藤诗织的坚强、乐观、执着和美丽。 |
|
“日本议会时隔110年后首次对强奸法案进行修改 法定最低刑从三年增至五年 男性也可以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如伊藤诗织所说 行动促使改变发生 过程中会面临阻碍 但总好过沉默 更好过认为“现实就是如此 要学着接受 你别无选择” |
|
“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屠杀。佩服伊藤诗织的勇敢! |
|
中国的东西nhk拍,日本的东西bbc拍。有些真相无法知晓,但客观影响是:诗织姑娘在做对日本很有意义的事。 |
|
“一滴水改变不了什么,但聚集起来,它能形成海啸。” |
|
伊藤诗织长得好像杏啊……她说英语和说日语时的气场确实完全不一样,说英语时听起来自信、勇敢,一说日语马上就显得小心翼翼,像是随时在等待旁人的原谅,感觉是说英语的那个伊藤诗织撑住了说日语的伊藤诗织 |
|
这不仅是日本之耻,也是亚洲之耻。 |
|
诗织在大学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性行为的许可吗?” 镜头从微笑着举着话筒的诗织切换到漠然地呆视讲台的学生们,这个时刻令人心痛 |
|
今天新闻说她胜诉了,又想起这部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那个男人做错了事却在电视节目里调笑,那个中年女人的话充满恶意,那些裹挟过她的舆论……和强奸一样,都伤害了她! |
|
虽然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但是在对待女性权益问题上,日本可能永远做不到"脱亚入欧"了,一方面性文化泛滥,女性被物化和消费,另一方面女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女性还是男权的维护者,欲盖弥彰,欲说还休,果真东亚国家都是大男子主义的温床,白人那一套在这里真的不太灵。建议和BBC的《印度的女儿》对比观赏! |
|
整个东亚地区都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
|
诗织:我们常说“忍者无敌,水滴石穿”,人们总认为坚韧不拔、平静耐心是好品质,但对于这份痛苦的忍耐和耐心,甚至是静默、压力,我认为这样做没有好处。我觉得这就是人们对此难以启齿的原因。 |
|
内容之前看报道已经基本都有了解,但看到视频里山口和那些帮腔者的嘴脸,还是很震惊居然会这么明目张胆。然而再回想一下国内,又何尝不是如此?前些天和朋友讨论到这个话题时,她提到当时公益圈中某些活跃者被爆出性侵,行业内的男性几乎全体沉默,积极声援的都是女性,也实在让人心凉…尤其是女性会对这样的事情如此愤怒,也可能是当下文化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男性不能也不肯去理解的,而他们的不解、质疑或淡漠,当然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公众是如此反应。尽管非常不愿意这么说,但不得不承认,足够善良具备自省能力的人(尤其是男性),的确是当下极难遇到的。所以还可能去指望吗?如果不想绝望认命,我们就别无选择,必须一直试下去,哪怕以一个人的一生没办法让一个足够“文明安全美好”的社会实现,至少可以让以后的人有更多机会看到它成真。 |
|
值得全东亚思考。想说小姐姐好看英语又好,总会有你的一片天的 |
|
我們身邊也在發生同樣的事。
片中女議員的態度讓人毛骨悚然,作為黨派議員可以堂而皇之說出男性是受害者的言論,可以看出部分女性已經在男權至上的社會氛圍下跪的太久了;
整個社會根深蒂固的腐舊觀念,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但正如片中所說「一滴水改變不了什麼,但聚集起來它就能形成海嘯。」 |
|
IT'S BEETER THAN BEING SILENCE |
|
纪录片所要表达的"耻"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应当是日本长期扭曲的性观念,违反常理的事实被人看作理所当然,反抗成为笑料,何其荒诞,何其悲哀。而这份耻辱又何止停留于日本呢?反抗总比缄默要强,No Just means no! |
|
正好今天看到窦文涛#圆桌派#的一个片段。几位男性中年嘉宾说到#一夜情#时候,都纷纷表示女人往往需要通过喝酒装醉来卸下道德约束,才放得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类事情会不断发生吧。 |
|
she is so brave. |
|
权利结构、社会意识、主流价值、娱乐媒介、法律空隙、消费形态…这些方方面面早已将“女性”偏见化定型化。me too运动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诗织的维权斗争仍然会持续发酵,死水需要掀起巨浪,这个时代的污垢才会被渐渐祛除。 |
|
你为什么不会拒绝,歧视和骚扰都是正常的,受害人有问题。。说出这些话的女性,你们真的比强奸犯更让人害怕。 |
|
昨晚在万达广场看电影,在电梯里遇到一个自称电视台主持人的中老年男子,醉醺醺的,问同在电梯里的另外一个陌生女子(35岁上下)索要微信号,还自顾自的说自己没带话筒,不在八号演播厅(河南电视台八号演播厅,花园北路新北站对面)是不是看起来不像主持人。男子同行的有几个男女(都50岁上下)开始起哄,说什么还得配着灯光师,摄像师才更像。最后到四楼去了KTV,最终也没要到微信。对了,这个主持人自称叫郭小宝,白癜风明显,手上,脖子里都很明显。这也算性骚扰了吧! |
|
男权社会是原罪 在日本仅仅通过社会分工就能一窥端倪 女性在社会中是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与定位 某种意义上日本女性要比贵国好不到哪里去 更不谈本片有勇气以一人之力去和整个男权社会作对的女主;习惯与忍受 这在日本人看来是美德 更重要的是不做出头鸟 你想声张你所谓的正义就做好被彻底孤立的觉悟;片中出现的日本自由民主党女议员的态度就是绝大多数东亚女女性遭受侵害后选择的态度 可怕的是这位女议员最后的结论是加害者成为了受害者 无论如何这种政治家的嘴脸也太过无耻了;日本社会物化女性这一点而言 作为一个伪直男我都觉得日本社会做的十分过分;东亚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关系 女性所遭受的看不见的歧视与压迫并不是表面的米兔运动能够解决的 |
|
"It's better than being silence..."一个亚洲地区敏感的话题,伊藤诗织非常勇敢(一星给配乐,导演是个后摇迷,The Explosions In the Sky的Six Days At The Bottom Of The Ocean,Olafur Arnalds的Day 2: Near Light,The Album Leaf的The Lgiht,The Cinematic Orchestra的Arrival Of The Birds |
|
小姐姐胜诉了,恭喜!!! |
|
诗织女士以不屈不挠的斗志,让此次事件从日本社会的B面走到了A面,最终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海啸。个人即政治,每一次为自己呐喊,就是在为千千万万的女性呐喊。 |
|
何止是,日本之耻 |
|
反观MeToo在中国,就知道人间喜剧各不相同,悲剧都是相似的。想起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所写:“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诗织是勇敢的人,希望你一切都好。 |
|
能看出伊藤诗织是那种受过西方教育的女性,这种背景使她有勇气站出来指控强权,可对于大部分受过性侵犯的女性来说,尤其像处在谈性色变的东方国家,你站出来反抗反倒会遭到非议,像是片中电视台主持人以及那位某党派女性都是以男性思维在看事件,这种不平等才是METOO的导火索,明明是女性被侵犯,你却要怪她和男性喝酒,怪她衣着暴露,怪她没有明显拒绝,这显然是非常荒唐的逻辑,所以多建立社会机构去关注个体案例,才能推翻女性所遭受的不公。 |
|
东亚这坨浆糊啊。其中有一个情节,给大学生做匿名调查,百分之十一(记忆或许有偏差)认为在异性面前喝醉=默认/同意性行为。被调查者中不乏女学生,在耻感逻辑的不断熏陶下,已经同谋进完全被动的欲望表达模式里,那种不应/不需要发表“yes”,而应暧昧地“暗示可行性”的行为模式中。 |
|
画面的质感很不错,女主很像很像俞飞鸿。 |
|
叙事之内,伊藤纱织同时拥有记者的职业身份,于是出现了性侵受害者直面质问国家职能部门和援助机构的场面。虽然日语语境让他们的对话仍旧维持在某种平和之中,“真实和理性的反抗力量是可以阻挡黑暗与混沌的。“这一点传递到我这里了,我觉得这是纪录片最棒的地方之一。叙事之外,对于日本相关的环境塑造(难以接受的性文化、女性地位)、前历史的构建,沿用的仍旧是BBC中经常被展现的东京街景、那些为人熟知的符号,影调也是如此,被采访者也是大学学者和政治家,整个制作和方向的把控非常老牌,深处有一个发达社会对另外一个发达社会长久以来的质疑。
另外一个感知是,日语语境和英文语境的差异....日语体系的性格太压抑了。我还是选择英文。 |
|
她姐姐说:“为什么站出来的得是你?”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承担自己的命运。 |
|
美丽、聪明、勇敢的姑娘,西方教育对人的影响确实挺大的。 |
|
只是某些人的耻 |
|
说出来,就会被听见,被听见就会有转机。 Shiori非常了不起。 |
|
明白了几件事:一是读书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女性,有学识会很不一样,伊藤诗织气质非凡,英语极好,高学历(据说是纽大双学位),女性在社会中获得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与定位,某种意义上是自身决定的;二是整个东亚地区这种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性别尊卑语境下,Metoo运动意义不大,事件原本是作为新闻从业者的伊藤结识了业界权贵,这样可以留美获得工签,事业寄托于他人身上的这个行为也能反映出文化氛围乃至国民性,“日本之耻”可以说贯穿了整部影片每个角落,中国底层被NHK拍,日本权利斗争被BBC拍,that's funny. |
|
政客好可怕 |
|
女主很勇敢,簡直像個明星。但紀錄片本身卻充斥西方視角,不無單一偏頗的取態,表現力也貧乏,完全提供不了任何深入的空間,很可能不如一篇伊藤詩織的深度訪談。 |
|
几位成功男士公开庆祝“胜利”的画面真太可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