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南方之路 Sur (1988)

    最近更新: B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7.8 IMDB 6.9 正片
      Le petit amour
      1988
      考驾照
      法国

      功夫大师

      Le petit amo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你们法国人拍片都这么拖家带口么=。=
      • “你淡褐色的双瞳,简直就像秋天的颜色”。
      • 如片刻这般的美丽!ps 在现实中同样是母女:)
      • 瓦尔达这个当妈的心也够狠,将自己未成年儿子向珍宝金阿姨亲手奉上
    • 豆瓣 7.9 IMDB 7.3 正片
      Chocolat
      1988
      剧情片
      法国

      巧克力

      Chocol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10。开场镜头一个远景从海里嬉戏的黑人父子,摇向岸边树林前凝视他们的法国小姐,通过女性/殖民者的凝视将黑种人作为欲望的对象,也期待他能够作出回应。法国小姐童年的白色房子,严格划分了种族空间,尽管她将奴仆菩提视为朋友,动作亲昵地喂他汤吃,但无法改善殖民地的压抑氛围(就像那群无礼的飞机失事的幸存者),菩提由于黑种人的出身,只能露天洗澡,碰巧被爱慕他的夫人艾米看见,羞辱难忍得捣墙,这一份压抑在心底无法回应的欲望,仅能通过悄悄躺在雇主的床上得以流露。德尼电影中欲望引发的痛苦是沉默的,想诱惑菩提的艾米刻意与回来的丈夫拥抱亲吻,来试探菩提却只等到后者沉默的姿态,黑人的情绪、思想完全被白人控制,结尾摄影机的目光莫名转向往机场装载行李的几个非洲劳工,看他们抽烟聊天避雨,却无法靠近,无法了解另一个族群的心声。
      • 导演出席/音乐赞
      • 虽然克莱尔并没太多的殖民地记忆,但喀麦隆北部的这则故事却一样有着其气质深处的传记片性质。带着阶级差异观的情感被掩藏得很深,爆发却又如西非丛林的雨季,来得那么干脆而剧烈。
      • 法蘭西這個殖民者的代稱,在影片中卻只是一個涉世未深,人畜無害的小女孩、殖民者確實騎在被殖民的脖子上,但她並非是在作威作福,而是在與身下的人嬉戲、玩耍。多次對界限的僭越嘗試在不知不覺中消解著界限,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常中,這龐大帝國的根基終被這微小的日常所侵蝕掉、溶解掉了。但可惜的是,大廈將傾,巨獸倒下後,身處其中的人不可能不受影響,就算勉強能幸免於難,一切也不可能如之前一樣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在被按需發明之前,其實並不如革命宣傳中的那樣勢如水火。實際上在秩序真正崩潰前的那段悠長歲月裡,相較於仇恨,存在更多的,其實是那雙向的抗拒與誘惑,這種情況並不是恨,這實際上是愛,也正是這種愛的存在帶來了真正的折磨。 黑人是外來者,白人卻是本地人,多年的時光後,站在機場跑道上,誰又能問心無愧的說這裡屬於自己呢?
      • 以为他和她之间会发生点什么,是发什么了,但却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 以安静美丽的小女孩的视角回忆司令父亲驻喀麦隆、黑仆服侍母女的经历。冷漠结实的黑仆普特,只会做汤的黑人厨子,故障飞机上的怪异乘客,甘作奴仆的白人帅哥,还有母亲蠢蠢欲动的心。普特已不知去了哪里,掌心的烫伤留了下来。处女作就获得金棕榈提名
      • 最好的非洲电影——万能的黑人,和无用的人。家仆以不同相貌显现于私宅的各个角落,跪地侍餐、深夜守门、高举女儿飞翔,黝黑的腱子肉俯视女主人、对白人的慌乱轻蔑冷笑、对优雅的羞辱不动声色。在静态对话与沉默动作之间摇摆,中途造访的上等人夸张的表演如一出喜剧,更衬托出主仆情感的隐秘,和平年代的殖民者以牢不可破的食物链蚕食着这片土地。待女孩成人故地重游,一种留恋后的羞耻。
      • 处女作就懂得削薄意识形态滤镜,减弱由偏见切入的黑白对峙张力,以肢体触发情感,与共同的孤独境况钩连主奴之间隐匿丝连的“性引力”关系,由此构建生动日常的法国殖民者与非洲黑奴共处的生活景象。后段外部社会关系的介入,引入了符号的解读空间,女主的本真选择则被根深蒂固的伦理原则扭曲。最后回荡到另一时空,黑人握起女游客的手,似是通过触摸连通了旧时黑奴与女孩深埋的亲密感,此一跨越时空的互文,为打破种族问题寻到了可能的出路,而这一切都在历史的静默中发生。
      • #bjiff2023 很平静电影,看到最后思绪被一个african America老兄点醒。很完整的电影。 然而电影过程中遇到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大吼一声让一个听不见的手机关闭,吓tm我一跳。请不要这样做,如果真忍不了,可以尝试忍到电影结束去打一架,不要破坏观影流畅度谢谢
      • 大银幕4K修复版。可以跟《客途秋恨》作类比,借由“返乡”的私人情绪切入地缘政治,极克制地拍出一种熟悉又陌生、凝视而沉浸的状态,献给只剩记忆的过去,和走向未来的自己
      • 赞最后一个镜头
      • 德尼很会让摄影机运动起来,panning,lateral tracking,dolly-in…每个运动镜头都拍得很讲究,有结构地传递出近乎直觉的轻柔感觉。在使用它们开展调查时,总是附着着人的情感,淡淡的而不破坏自然景观。她对事物的观察一样难以言表,通过激烈的肢体动作、抽象的概念引用和一些看似平静的古怪行为来捕捉思绪。本片的最大的感觉即“难以靠近”,lateral moving shot常常显示出多层次的平面感或是构建出环形监狱,即便角色、物处在环境中通过视差靠拢,也无法产生真正的交集,空气也像被抽走般真空。种族、阶级之间的地平线由此在视觉上显现。在影片最后惊现的dolly-in,凭着后殖民身份我们以为终能靠近黑人同胞,而一场雨挡在了面前。
      • 不知道要讲什么
      • 没字幕
      • 法国在非洲没有未来。德尼这部不惑之年对自己故乡的这次清算成熟又大胆,在段位上就高出后来同题材的《无处为家》许多。种族主义并不一定需要语言与行动,《巧克力》就把它落脚在无言的性欲拉锯战里。当这位时隔二十多年重返非洲的女性回想童年时,她在记忆力脑补最多的就是母亲的世俗权力与男仆的道德高地之间的细腻较量,非洲就这样在白人的眼睛里被性欲化了。德尼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排除在电影之外,但只需寥寥数镜,多少沧海桑田都尽在不言中了。
      • 抹在女孩腕子上的鹿血宛如童年时一场隐秘不宣的洗礼,然而作为下仆的施洗者在仪式后随即用尘土搓洗去手上施洗的痕迹,喜欢看别人的回忆录就是这个道理。
      • #BJIFF2023#4K 相当讲究,德尼在谨慎地观察:景观、色彩与身体,以及她最擅长的暗藏的情绪。但她不希望的是让政治议题表达超过其他,甚至不希望观众过于投入。
      • 想说这个题材故事是很少见到的视角,没想到是导演儿时回忆,很喜欢哎。女导演真的是情感细腻的。最后摸管子的情绪真的好复杂好重,喜欢。
      • 【BJIFF2023】尽管节奏舒缓平静,却感到气韵生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尼的摄影机调度和构图,她让波特、艾美、法兰西三者总是处于一种空间平行的状态,他们在画面的不同平层上兀自行动着,他们之间的交感也终究只是止于视线的正反打。比起杜拉斯的《情人》,德尼对殖民地情结的处理更加丰富,更有延展性,影片最终是从法兰西的童年回忆中撤出,来到现实中重新审视喀麦隆这个被卷入现代化的国度,黑人族群的构成也早已被改变,最后的雨幕是想告诉我们:再想要推轨进入他们已经是不可能了。写到这里惊觉:戈达尔“推轨是一件攸关道德之事”所评价的《广岛之恋》,和本片的核心意象其实都是“伤痕”——那只被烫伤的没有掌纹的手,还有另外一只与它成对,只是不论过去还是未来,除了伤痕,都已无迹可寻。
      • #BJIFF2023#09 @首都西单。修复效果很好,盲买德尼完全不知道是首作,更不知道带有德尼的私人印记。剧作方面有点太“明”了点,叫France的女孩,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度过的一些岁月。最后的被烫段落两个人演得都好,曾经的情谊破裂,一方隐忍一方不安。略显青涩的德尼,但也成功拍出了躁动、情欲。ps:迟到二十分钟还全程看手机吃爆米花的人竟在我旁边。
    • 豆瓣 8.2 IMDB 7.3 安娜的战争
      Les Rendez-vous d'Anna
      1978
      剧情片
      法国

      安娜的旅程

      Les Rendez-vous d'An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蔡明亮说过这部电影对他有所影响。果不其然,固定镜头,静默,阴郁。失去爱人的男人向她倾诉,喜欢她的男人的母亲向她倾诉。火车上的陌生男人向她倾诉。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最终问题都无法解决,人永远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情愫里。交流不一定会带来结果。
      • 凌晨3点25分,我醒来了。我已经习惯了这个每天入睡和苏醒的时间依次推迟的生物钟大循环。私人微信群里有447条未读消息,她们在聊摩梭族母系社会的种种好处,以及这个男权社会的种种坏处,其中一条消息说:男人不行。我烤了两片吐司、倒了一杯牛奶、切了一个西红柿、撒了点白糖、打开电脑开始看这部电影。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让娜迪尔曼》是我最爱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时,天刚蒙蒙亮,城市的天际泛起一层渐变的橙色,与青蓝的天空接壤,想起那一年在阿塞拜疆的早晨。她穿梭于欧洲各个城市,去往布鲁塞尔的旅途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顿和哀愁。喜欢安娜的外套,喜欢她的裙子,喜欢她的后背,喜欢她的高跟鞋,喜欢她的裸体,喜欢她在床上反复听电话留言的姿态,我学着她把窗户开了一道小缝,冬日寒袭,世间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此。
      • 电影三女性——玛格丽特•杜蕾斯、凯色琳•布蕾亚、香奈儿•阿克曼
      • 影像在对现实进行复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扭曲现实,所以传统电影为了制造共情只有通过再造情境,从而唤起客观经验,并同时试图解释世界,这种共情或者体验是间接的、理性的。阿克曼做到的是无限打破影像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丢掉情境、戏剧和构建的“跳板”,从这点来看,阿克曼的电影是最接近真实的(用光、场面调度),这种不被时代、地域所绑架的直接情绪属于全人类。
      • 寂寞空虚冷,孤寝难自忍;漫漫白天长,谁人暖我床。
      • 非常明确的确立了“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电影的规范,我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心里就是一直想着这样的电影,它帮助我打开了格局和找到了意义。这部电影里我同时也看到一种立体的时间感,就是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承认不了他们的意义,但发生过后那件事好像又再一次的发生在当下,它不多余,它也不是现在美剧们强调了一种anything is nothing ,它是无常是失序,但是我们正在经历。
      • 镜头的出奇地固定,没有上下高低的变化,只有水平方向的平移,走马观花一般闪过不产生任何意义的行人与建筑;或者是非常标准的透视视角,无论画面里正在呈现什么,视线总是不自觉地盯着中心那个焦点,仿佛看向虚无,人物背对着走远时仿佛也在走向那片虚无。实在是非常空洞无趣的旅程,辗转在各色人等之间互相倾诉,世界多么熙攘却能异常精准地避开热闹和吵嚷。泰然自若的神情看起来是经过旷日持久的修炼,似是已同寂寥握手言和,然而暂时从这一段旅程中抽离出来,又即将走入下一段雷同的旅程中,才觉得这一切都是没法选择的,都是被迫委身于孤独。
      • 影史最佳
      • 2020年度十佳第六部,一段关于导演香特尔·阿克曼自己的漫长的孤独之旅。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阿克曼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女性在移动空间与连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自闭型人格与疏离的人际关系互为因果,从他处获得信息,建立对环境的感知,丰富内在精神世界,可情绪一直飘浮,个人认知始终游离于周遭世界,孤僻的性格令喜悦戛然而止。要有多敏感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做人实在是太累了。
      • 这几天太多烦心事了 每一件事都跟安娜与别人的交流一样充满了隔阂和障碍
      • @ 冰厅|抑郁者看世界。主角虽然活着但已dead inside。长时间静止的固定机位无比死气沉沉,拍疏离寂寥效果特别好,还精确捕捉到了我最喜欢的那种搭乘夜车/夜航的感觉。全片最有意思的一条线其实是主角的女性欲望表达:她拒绝了第一个男人,和自己母亲聊女同体验,第二个男人因病无法继续后在她上药时拒绝了她的“探索”。女同体验是否改变了她?性的客体逐渐转为男人。顺便字幕把He’s got me“他有我呢”翻译成“他得到了我”
      • 杰作,很少能通过一个个镜头持续不断地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了。香特尔阿克曼在《让娜迪尔曼》塑造了一个被“束缚”在家的中年妇女,而在本片却塑造了一个时刻在旅程中、“无拘无束”的女性导演,看似会引向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都是封闭的,世界永远将是疏离无望的。
      • 对这种过于亲密的母女关系感到费解。略微看到日后Léa Seydoux的影子。
      • Absolutely concise,Absolutely facinating!★★★★★★
      • 我很喜欢她的身体。
      • 开头月台出口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本片旅程模式与人物孤独状态,后面的对称中心构图虽然在形式上制造了美感,但由建筑框定住的架构却牢牢的把主角锁在了其中,在开始的旅店中,两张床铺的对称构图却只有一个床睡了人,这个左右不均衡的设计对照了自我内心的空虚,当到了后面与母亲同在时,由女主填充了缺失的一部分,和母亲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了构图,意预着自我内心的填充,在最后的段落,摄影机是垂直于人物的,这时的构图转换为了女为上的主动方式,意味着主动寻求慰藉填补。数次人物谈话,安娜的反应逐渐改变,最终释出,这一过程得以让我们瞥见她的世界。地点在火车—旅店之间流转,当最终到家之时,却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片中贯穿的平行推轨镜头也在对照旅行。而中景正面回答对话的使用,则模糊了间离和打破第四堵墙界限,表达了她沟通的迫切。
      • 内在地感知自身每一个体验和行为的内时间意识压过对象性反思性意识的影像。天涯共此时的缺席与凄清寂寥的在场,不断播撒和失散的因缘际遇交会,在自动机般的前进中感知到死亡无所不在的悬持,以自我催眠将未知的残酷催化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躲避回忆或以回忆为食,再不然沉醉于迷离惝恍的想象中,男人想象再次遇见并爱上法国女性,想象自己回归大自然化身女性哺育后代。每一缕多愁善感的个体化细流组成历史洪流并受其冲刷与掣肘,移民与漂泊,时区和感觉的错位,适应和融入新的空间与习俗,如果过往的地缘体验没有烙印于经久难变的口音上,那么故乡才是最难适应的异在之物。有人还在耐心等待,有人早已无所期盼,有人不甘妥协,叫停虚假的慰藉,或试水陌生的同性性爱领域,乞灵于乱伦般的至恶与至善 。牛奶、蜂蜜、快乐的价格都越来越高。幸福在哪里?
      • 男朋友:她看起来有很多微信要回的样子
      • 中心对称构图加布莱希特式的表演。
      • 2.5 太私人了,觀感是Jeanne Dielman的兩倍長,當阿克曼失去了對時間的魔法的掌控,再美的構圖和鏡頭也只會淪為對觀眾漫長的折磨 #BC ps. 偷聽到同場的觀眾都在抱怨看Jeanne Dielman看得津津有味但這部正常片長卻差點撐不住
    • 豆瓣 7.7 IMDB 7.3 HD国语
      Człowiek z żelaza
      1981
      剧情片
      波兰

      铁人

      Człowiek z żela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故事接着《大理石人》,其实形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编导做人物或事件采访,慢慢揭露事件真相。同时由于是采访,则突出在场,会更有真实感。加上好多仿佛记录场景的真实场面。音乐还是很棒
      • 7。大理石人~进化~铁人
      • 还有什么比续集得金棕榈更牛逼的事情吗!虽然拍得不如[大理石人]那么好(主要是过度表达),但是瓦伊达的电影确实有能动摇波兰政权的能力,真无愧波兰国师的称号……
      • 获第34届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讲述波兰工人运动的影片,政治题材,有些闷。
      • 实在是冗长啰嗦。政治意义大于电影意义。感觉是被政治立场所累失去了表现厚度而变得十分空洞。好奇的是那个年代怎么能让这个片这么大张旗鼓地就拍了,看来尽管也是社会主义但波兰还是温和得多,在中国导演早被绑了突突了。
      • 刚开始觉得有点闷,后半段才觉妙。随着后半段剧情发展,整个影片脉络逐渐清晰,人物越来越丰满,主题相当鲜明。
      • 大理石人的续作
      • 我总是很不喜欢瓦伊达的片子。
      • 片子很棒,无英文官方字幕,翻译让人想骂娘...
      • 分三次看完,看得比预想中更累。瓦伊达自己都曾检讨过罢工戏拍得过于冗长(尽管我不确切记得他在《剩下的世界》里给出如此评价的是《大理石人》还是这部了)。但是这完全可以理解,再不节制都可以理解。波兰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并不推荐给任何想初试瓦伊达的人,除非你是个政治题材爱好者,对这段波兰历史又感兴趣
      • 王进喜比他不知道高明多少了
      • 当年的金棕榈。社会批判类电影,揭露出当时波兰社会的真实面貌,大量的新闻素材剪接增强了电影的写实色彩
      • 3.5;《大理石人》续作,不仅结构与人设上基本一致,追求自由的主旨也一脉相承;相隔十年,普通民众更具抗争精神,父与子的对比相当明显,但究其内里,仍是专制体制下的蝼蚁;同是深入/参与「真相」者,记者文卡尔形象比上集女导演饱满不少,更能体现“道德焦虑”。
      • 政治政治政治。。。
      • 配乐用得不多,但仅有的几次都让人寒彻入骨。是的,这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但泽,褪去文学的外衣后是一片灰暗。
      • 本身就是一个暗访故事,夹杂着新闻画面的剪辑加深了其写实性。
      • 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一部反映政治黑暗的电影.
      • 1981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比熬完两个半钟更可怕的,是发现明天还有一场大概内容和形式是一模一样两个半钟的《大理石人》。
    • 豆瓣 8.3 IMDB 7.5 HD
      La dentellière
      1977
      剧情片
      法国

      编织的女孩

      La dentelliè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也遇见过这样的痴情女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却从来不知道如何爱自己。
      • 我最喜欢两人在悬崖边的一景。初相识却可以把生命都交付,那是爱情的开端。朝夕相处却相对无言,那是爱情结束的模样。
      • 两个世界里的人不是不可以相爱,《Jozee虎鱼》里的残疾女孩明显比这个女猪更明白,更善于经营和处理这种感情。这位女猪勉强着自己迎合讨好别人,令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与博士的爱情齐大非偶,结局如此尴尬悲哀。她当初被他的夸夸其谈所吸引在崇拜的同时又对其产生了依赖心理即是错误。 PS于佩尔最后麻木冰冷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栗。
      • 她是人海里悄悄淌过的一粒沙,那么虔诚而热烈地望着他,生怕一丁点儿闪失就会错失仰望的爱情;悬崖边上交付真心,亦步亦趋地追随终究拉开差距;“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结尾一瞥惊心,杜撰的希腊行代表并不曾原谅你。
      • 很是精巧的生活流电影,音乐用得恰到好处,作为情绪的标点,但丝毫不乱。年轻的于佩尔真是水灵鲜嫩,表演节制。以度假电影来说,处在侯麦和欧容之间,谈阶级问题很深入。此外则是过场戏神一样的非时序剪辑。不过就是稍稍三屉馒头了。
      •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信任男人口口声声的爱情。年轻的男人,你分不清他是喜欢你还是只是沉迷于他内心的激情和寂寞。这也是为什么我讨厌被知识装点过的男人,他们徒有其表的知识,只带来似是而非的思考,彻头彻尾的傲慢,仅有的宽和敏锐的情感也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
      • 太伤感了,看完之后觉得我某些地方感觉好像她= =.... this is the way i love you .
      • 这种安静 敏感 逆来顺受的姑娘总是悲剧性的 影片很节制 不渲染不夸张 只是最后忧郁的姑娘突然转向镜头的那个长久凝视 看得人心疼 感觉导演拍前面100多分钟就是为了这一个凝视 原来《四月三周两天》的片尾是从这儿学来的
      • 把欢乐和悲伤都埋在心里,沉默的力量。摄人心魄
      • 想起《阿黛尔的生活》的一句短评:“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男主一再为自己负心薄情的辩驳无非是,我觉得你配不上我,和你在一起太委屈我自己了。她被鱼刺卡住痛苦不堪时,他看她的那眼就足够明白。(于佩尔也是青葱过的人呐...)
      • 女之耽兮不可脱也,25岁的于佩尔素颜像小孩子。
      • 好年轻的于阿姨。两人一起过马路时,弗朗索瓦先过去那个细节拍得很好。
      • 这部电影是《阿黛尔的生活》后半部分的灵感来源吧,床上对话的场景太相似了。随着电影的结束屏幕上出现的句子让观者陷入了思考:阶级是很现实的,但那些平凡到不起眼的女孩就不值得更好的爱情了吗?
      • 情感纤细的人是弱者
      • 片尾说“他也许路过也不会注意到她 因为她是那种平凡 但却需要耐去相处的人”他的朋友说的很对“你们很般配 却有很大的不同” 爱的开始很美好 终日相处却无话可说 所以逼格不同的人怎么做朋友
      • Above their heads, on the branch of an elm tree,the bird did not let sing.Keep silence so that it did not flee.影片的主体间性结构便是从“见证/旁观”某事物到“成为”某种与其同质的自我,女主如好友一样为爱所伤,男朋友最终意识到自身也是思维固化内心封闭的盒中人,之前他将自身潜在性的丧失归因为她带来的消极影响。精英主义的无意识的软刀子霸权话语不懂赞美一个没有被资本主义的廉价重复劳动剥离自然主义之美的女孩,无的放矢地犯了某种修正主义错误,杀死资本主义所杀不死的,当然不是勇士是恶徒。我一直认为一个不知辩证法为何物的人是未被污染的人,比那些直接拿来当褒义词使用的人不知强多少倍。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女主吃什么水果都带皮吃而男友连桃子的皮都摸不得。搁浅在沙地还在徒劳地扇动翅膀的玩具飞机是“自由”的一个绝妙象喻。
      • 不喜欢的时候就连你吃苹果时发出的声音都是烦躁的
      • 非常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把美好的东西揉碎给你看”
      • 以女性为对象呈现了她们在恋爱过程中的脆弱敏感。看似生活流的影片实则也是经过了导演的精心设计。影片开场便让女主角的好友经历失恋的痛苦,为接下来女主遭遇相同的经历做了预示和铺垫。对女主和男主从相识相恋到分手过程的呈现异常准确,让观众信服。悬崖边蒙眼指路的那场戏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昭示了恋爱中微妙的男女关系:女人总是被动弱势的一方,只能受到男人的摆布,即便有危险也毫不自知。
      • 只有青春时候才有的美好爱情啊。可惜相处起来,一方总希望另一方作出改变,当另一方笨手笨脚地做尝试,又不耐烦了……话说,那时候的于佩尔真是稚嫩青涩啊,最后那个凝视的镜头让人都不敢一直对视,想要躲开于佩尔的目光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