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雨族 The Rain People (1969)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8.0 IMDB 7.2 正片
      Minnie and Moskowitz
      1971
      喜剧片
      美国

      明妮与莫斯科威兹

      Minnie and Moskowitz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I love you, I'm just jealous."孤独无解。Cassavetes也喜欢Bogart哇【字幕太搞笑了,有时候突然标一个“这句不确定”,笑cry,你就没几句是对的好吧 呕
      • 随着时间的流逝,欲望会变少吗?这是《明妮与莫斯科威兹》最直击观众灵魂的一问。卡萨维茨的回答证明他是一位骑士:这个令多数人失望的世界不仅让他变得越来越兴奋和狂热,而且让他产生要为爱情献身的欲望。极为迷人的浪漫主义在卡萨维茨的电影里也是极具危险的暴力,它如同人们自愿灌进嘴里的酒精,酒后的男人变成脆弱又任性的孩子,而酒后的女人则沦为坚不可摧的疯子。男人极力在炫耀的「男子气概」最终被女人以漠视的姿态摧毁,而他们只能用粗鲁的拳头或者拿傲慢的金钱将其赎回。男主是一个深陷存在主义泥沼,需要不断重复和强调「我是谁」的人。最终他在独一无二的女主角身上刷到了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她成为了他想要探知的宇宙,而他成了她想要栖居的星球。至于那个不曾改变的世界,who cares?这是一部爱情喜剧,它是那么实际而充满魅力。
      • 当不再年轻,爱情便是安定下来的动力。卡索维茨的爱情戏有味道。充斥着火爆脾气和愤世嫉俗的对白的都市浪人的生活,Jazz Age遗留下的醉生梦死.
      • “我不认为自己好笑。这就是我为什么好笑。如果你认为自己好笑,那是个悲剧。我知道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好笑,这给他们很大压力试图使自己好笑,我认识一个家伙站在镜子面前作鬼脸练节奏。该死!真要开心只需作你自己。”
      • 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 卡索维茨版《爱在午夜降临前》,一男一女话痨片。依旧是粗糙的家庭作坊产物,表演有很多即兴成分,女主角还是他老婆。一股子人艰还非得拆的黑色幽默
      • 我就是稀飯happy ending腫麼辦??
      • 犯贱的胡子男 能打能疯的混混式男终能抱得美人归。。。卡萨比较能让观众看进去的小戏
      • 两个孤独的人的浪漫童话。
      • 货真价实的车管员的倒车入库水准就是让人放心啊
      • 宝琳凯尔说过,她觉得卡萨维茨和吉娜·罗兰兹的合作是错误的,罗兰兹在卡萨维茨的电影中始终在作态,从来没有放松过。而我觉得,罗兰兹恰恰是因为放松,才能在卡萨维兹的电影中如此出色。
      • 追女仔
      • 115xzd
      • Movies set us up./I'm a rich man, but I hate to make moeny!
      • 不少桥段极具生活喜感,不乏黑色幽默的成分,卡萨维茨最为轻松好看的一部片。
      • A / 目前看的卡萨维蒂倒数第二吧。的确有过于鲜明的段落表意骨架,“边界”的表述没有自然嵌入镜头反而过多诉诸文本。但卡萨维蒂依然在镣铐中抓住了爱欲流溢的超验维度,这隐没又如此闪耀于生活流动中的一刻几乎拯救了全片叙述存在的机械感,太厉害了。吉娜·罗兰兹到底如何从明妮最终走向《爱的激流》呢?
      • 明妮的骄傲与莫斯科威兹的冲动组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明明是不登对却又走进婚姻殿堂,这部卡萨维茨对爱情还是乐观的,但人设依旧是孤独与渴望被爱,情绪也是保持亢奋躁郁,台词写得太好了,生活里根本遇不上鲍嘉,只能跟穷小子赌明天了。
      • 卡萨维茨刚开始拍摄电影时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影片的风格做出了卓越的选择.经过多年徘徊于体制内外的经历,难免会有一两部这样的迷失之作.
      • 前重看「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减分)|即使为了最后半小时的美妙(真实)时刻,也忍不了前面的九十分。拍摄演员/身体,而非角色/人物,只会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一种美学。误以J.C类比Maurice Pialat,谬矣。
      • a movie about a girl who watched too many movies
    • 豆瓣 7.7 IMDB 7.7 正片
      La maman et la putain
      1973
      考驾照
      法国

      母亲与娼妓

      La maman et la puta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概是现阶段最不愿意看的一类电影,无休止的情感问题、知识分子的宣泄、哲思的抒发让人甚是疲惫,这是某种语言构建美感的电影,成于语言也会困于语言,抽离了情节甚至是运动的纯语言电影会让人越来越疏离,无法理解这些让主人公痛苦的事情究竟如何影响了他们,总是在两段感情中纠结执拗于具体的选择,于我来看只是某种甜蜜的烦恼罢了。
      • 3個多小時……影評號稱是新浪潮的終結片…順帶劇透之男主角是法國文青一枚,普哥+古典音樂愛好者www 而這位導演老兄Eustache的狂妄和真誠一如浪子高達。
      • 杜拉斯说,里面有极好的对话,我认为如此,总的感觉让我很喜欢
      • 话唠话唠话唠话唠话唠话唠,演员很牛逼,长镜头下的独白
    • 豆瓣 6.8 IMDB 6.4 HD中字第02集
      H Story
      2001
      剧情片
      日本

      广岛别恋

      H S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這才是真正的lost in translation,舊文本對位詮譯、重寫,更具批判性,但諏訪要說的是不可能—重拍的不可能、無法言說的苦難、語言不可能的共處,諏訪是處處提醒虛構無法觸及到真實,導演作為廣島人自我懷疑對照Béatrice的無法自處,要言說歷史太難、廣島的當下也全然改變。 諏訪與Duras神奇地貼近。
      • 诹访敦彦的巫术:对于《广岛之恋》的仪式性翻拍是影像招魂术的一种。严格的形式以及声音,片段的断续重复令影片成为监视器,工作台上的raw material,以一种次真实的状态构成一种触发器,直到Beatrice Dalle说出“我拍不下去了”,以及拍摄在几近结尾处的中止,它是一部关于“闪现”与“附体”的影片,拟像如何在模仿的“镜像”下自我建构,脱离指称,一个亚洲导演在2000s之后的广岛无需也无法复制阿兰雷内,结尾,Betrice在这座空无的原爆遗址中时隐时现,用“广岛”与“内维尔”指称对方身体在这里被空间的主导与暧昧性禅意代替,“人”最终在画面中消失,一如王家卫或安东尼奥尼。
      • 阿萨亚斯终于不再孤单,因为诹访敦彦恰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我们在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里讲过法国新浪潮与日本新浪潮之间的同构性。作为新浪潮之子,当然不能与新浪潮之父长相一致。因此无论怎样重拍「History」最终得出的「story」都是不重复的。不是《美好时代》不能复制,而是作为主体性的「Human」不同了。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历经了一次大换血,就连电影的名字也有了一字之差。从一体两面的角度来看,作为主体性的「我」填补了一种叙事视角的空白。即,把被抹去的个体叙事「i」重新放回「H story」这套宏大叙事里去。因此雷乃的《广岛之恋》是访问历史的客人,而诹访的《广岛别恋》则是从历史里走出来的主体。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五月之后》出生的一代,诹访也像他的兄弟一样强调父与子的不一样。
      • 只有摄影。
      • 后半程女主角离开博物馆走向现代广岛街巷,电影越发变得美妙,原本人物处于情境-真实中展现出来的演绎-真情之间调性不和的间离效果无聊文本被抛弃,人物从电影预设的“翻拍情境”中逃脱获得自主性,走向“漫无目的”的情绪散发与情感粘连的更广阔空间,由此电影从字斟句嚼的文学性脱胎,向身体与氛围的影像性演进。面对在历史中虚构的情感故事,诹访站在现代思维角度作出新诠释,并用影像性作出批判,但这种暗藏语言早已失效的暗示,似乎也是对冷漠的现代性的悲观态度。
      • #金马54#太实验性质的致敬雷乃杜拉斯丽娃冈田英次,穿插广岛之恋的剧照台词,导演亲身上阵经常从讲戏化妆开拍结束NG沟通一条长镜头表现,老了的372野玫瑰的特殊气质演绎经典的不可复制与现代人困惑,可是这也创造出来一个对立的虚构文本,但确实比较闷,旁边呼噜声此起彼伏。35mm胶片版。
      • 不同于正常的“翻拍”,诹访敦彦试图把《广岛之恋》中的情绪彻底引进现实中来。
      • 将四十二年前的故事放置在现代语境中演绎,原作中的互相体恤在此化为始终如一的间离。从导演在海滩上宣布弃拍开始电影便迈向一种妙不可言的漫游姿态,角色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图景中滋生出更甚于Sofia Coppola电影中的情绪感染力,前者是由外作用至角色而诹访敦彦则是由内向外溢流,且较前者更为轻盈,实在是太厉害了。
      • 诹访敦彦想把间离做到极致,仍然手握摄影机游走在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它在摇移的时候间离效果最为突出,不向任何一方做出妥协,分不清真假,也不用分清,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当代版的《广岛之恋》。
      • 既可以当作广岛别恋也可以当作是拍摄广岛别恋来看待,或者说拍摄过程和作品不只是简单的互文关系,而本就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这俩者也都能与广岛之恋形成对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现代与历史关系展示实在是太棒了。
      • #A+# 妙极了。原作于我就已经是关于“共情”的故事,这部则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将“共情”继续推广至更大的维度-一则是时间与空间,也即个人与“人类”:对广岛之恋的重新演绎类比当代人对待历史的回想与感受,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十年代人们的感受吗?不身处本国历史的人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感受吗?无法入戏即是当今一代人的“失语”,正如History中缺席的“i”也即“我”,或许是对这种与历史记忆共情能力消退的担忧;二则是语言与沟通,而在结尾个人与个人间的隔阂最终被共享的沉默遮盖变得若隐若现,或许是件可以庆幸的事情。我也认为介乎搬演、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形式恰恰是本部影片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中介”的方式才暗示这样对历史的失语和人与人的隔阂并不是特定的场景而是普遍的现象,并在结尾留下了共情的希望。
      • Béatrice Dalle怎麼看起來跟吸了毒一樣⋯
      • 广岛之恋与别恋的并行,诹访敦彦通过打破流畅性和交流的困难来体现“复制‘’的不可能。历史是我们无法经历体验的过去,而眼前只有这个注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活力又疏离的新广岛。
      • 诹访敦彦是法国导演
      • 还是更喜欢《迷离劫》。Dalle老了不好看啊,而且也不适合这类角色。
      • 晦涩难懂,也没觉得这个被推崇的法国名演员有多美,又降低了我观看此类不好懂影片的兴趣,不过倒是激起看《广岛之恋》的兴趣,谁有呀?
      •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56542097796490.1073741862.186895204761186/1468251603292200
      • 美妙!看看两人的无言! 60年代的故事放到21世纪的旅馆 看似随意,但——着实妙哉!怎么翻拍?这么着就对了!
      • 诹访的Irma Vep,与阿萨亚斯不同的地方在于,Irma Vep寻找的是皮相的交互,而本片寻找的是血缘的纯粹。
      • 再来一次,但是一切都已不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即使一切都已不同。因为一切都已不同。再来一次,再来一次,一切将会不同。这既是忠诚的要求:亲密,只有在最大的分离中才成为可能。
    • 豆瓣 6.6 IMDB 6.5 HD中字
      One from the Heart
      1981
      爱情片
      美国

      旧爱新欢

      One from the Hea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因为tom waits, 就不扯别的了
      • Masterpiece!真正电影化重构的戏剧舞台,清晰的场景空间描绘,霓虹灯光自然地领入幻想空间,同时又成为美妙视觉交响的主要成分,有点像雷乃的《疯草》。
      • 这片摄影跟加斯帕·诺的真像,大段大段的爵士挺好的,其它方面都太平庸了(甚至可以说是差),形式大于内容;这部电影是个分水岭,质量下滑得厉害...
      • 一对讨厌鬼
    • 豆瓣 7.7 IMDB 7.2 HD
      Les cousins
      1959
      剧情片
      法国

      表兄弟

      Les cousin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此片的意义大于艺术质量。坦白说剧情很没爱,个人很不喜欢,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镜头把握,情绪积累,节奏控制的确都引领了日后的法国电影新浪潮。
      • 要不是最后10分钟的精彩和讽刺,可能会给2星,前面都什么鬼…表哥太聒噪了,表弟突如其来的爱学习也是迷,“学习是最好的对策,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 正如表哥所说“才20岁就苍白无力”。瓦格纳和莫扎特不断切换的唱片,持续的敲门声,“我有六分之一的机会,你有六分之五的机会” 迷惘与悲哀只在一念之间。
      • 夏布洛尔的新浪潮成名作,1959柏林金熊奖。运动长镜调度娴熟流畅,对声音和节奏的把控也极为迷人,可拉片,不过实在不敢再看了,因为总觉得故事中的外省青年恰是我自己的镜像和分身。又见瓦格纳[女武神]。迷乱聚会似[甜蜜的生活]小规模预演,后20分氛围同黑色电影,送巴尔扎克的书店老板。(8.5/10)
      • 7/10。这片票房能排[四百击]第二说明法国人都是话痨。全片着力描绘表哥生活的糜烂和表弟内心的迷茫,多次运用特写和长镜头观察性的表现出人物的消沉与孤独,在试杀表哥一段以灯光幽暗的夜内景、百叶窗投射等古典黑色电影手法产生一种悲观、颓废的气氛,主题仍是透析中产阶级荒谬道德和社会现实。
      • 都说在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夏布洛尔是受好莱坞电影影响最大的一个,这部片子明显的受到了黑色电影的影响,或许运镜方面有某些独到之处但是就像剧中那对就读大学的表兄弟一样,这或许只是一部黑色青春片吧,充满了年轻人的迷茫与悲哀,阶级,学分,性,爱,这或许就是那时巴黎年轻人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吧
      • 或许是为适合花花世界,镜头运动比前作《漂亮的塞尔吉》花哨炫技得多,只是这浮华派对动物们实在讨厌而且没啥新意(不管什么年代派对不都这样么),娘娘的中年掮客Clovis神烦。布兰和布里亚利三部里好像都是前者可爱后者讨嫌,但根据小册子里后者的描述其实两人性格几乎跟本片角色相反,当时反而是布兰爱好享乐邀后者住进他的时髦公寓(那个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看来是有真感情的...)
      • #北影节留影#可以说是法国社会问题剧,却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手法呈现,象牙塔里的醉生梦死,年轻人出路在哪里?表兄弟一个正一个邪,一个纯洁一个被染缸泡大,结局却是殊途同归的悲,与其说是个人悲哀,勿宁说是社会堕落了。可奇怪的是,我却被打动了。
      • 夏布洛尔无疑是扬起新浪潮风帆的第一人。诸如打破第四堵墙的凝视与“两男一女的三人行”均影响了后来新浪潮的写作方式。前半段中产阶级的糜烂生活先行于《甜蜜的生活》(1960)《夜》(1961)。后半段为导演标志性的爆发式收尾。同样是汲取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养分。整体基调又仿若雷诺阿缔造的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外省人的设定契合阶级/地域矛盾。说到阶级斗争,又令人想及后来的《冷酷祭典》。配乐从爵士乐开始变奏。第二次的趴体,女主角进来勾搭表弟的这场戏拍的太强了,女主角邀请表弟出去走一走时的重复开灯关灯细节暗合表弟躁动不安的内心,与随后360度环绕拍摄一样勾勒出了表弟此时复杂混乱的心境。愣是没猜到结局,感觉这是导演在挣扎,最后还是让表弟善良一点,于是多年后,在《冷酷祭典》中爆发。
      • 新浪潮最空荡的一种组合,小资三人游,最后的悲剧刻意而为,没有达到最佳爆点。
      • 《Le Beau Serge》(俊男賽吉,1958)+《 Les cousins》(表兄弟,1959) = 表弟找表哥之互文電影(演員角色互輪、鄉村都市場景互輪)。這部《 表兄弟》鏡頭語言、戲劇性較豐富,踏入都市的鄉村表弟角色變化曲線明顯:格格不入--麻痺--失望--宿命自毀。結論:1.都市組--皆由Jean-Claude Brialy飾演,強勢欲擺佈他人的優越感。2.鄉村組--皆由Gérard Blain飾演,為生存掙扎漸趨麻痺。3.Gérard Blain在這兩片表哥和表弟的角色剛好都比較討喜。4.導演嘲諷中產階級的意圖。
      • 不断被强调的「学习」与巴黎多不搭调,就多能凸显片子的主题。外省青年与大都市之间的冲撞也好,学生身份与真实世界的冲撞也好,本质上讲的都是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撞。「表兄弟」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喻指——我和我的生活,看似如此亲近,实际却非常陌生,表的毕竟还是表的。当我举起枪向你宣战,我根本不能笃定而下决心,而「我有1/6机会而你有5/6机会」早就宣告这是一场不公平的一边倒轮盘赌。最终在毫无计划与预期中一枪致命,更加强了这种无常的悲剧感,管你是否英俊良善。脑内读诗一段看乐了。已有三人行的雏形。中间一个转圈长镜头感觉也许可能启发了德帕尔马(?)//第一部夏布洛尔
      • 绝非黑色电影却有非常黑色的气质,几处镜头都彰显了导演非凡的控场能力,电影语言本身已经蕴含了非常丰富的解读信息,更不提结尾的黑色幽默和戛然而止的静默带来的冲击,4.5
      • 哇哦!夏布洛这一片牛逼的!那些说早期夏布洛比同时的楚浮戈达尔要更成熟的人是傻逼:楚浮和戈达尔追求的电影语言正是不成熟啊(在戈达尔可能是不正常)。夏布洛当然是守旧的,他的政治观点更是右得让人牙痒痒。与影响他的美国电影不同在于电影模特理论似乎在背后发力,让杰拉德布来恩明艳不可方物。
      • 从巴尔扎克到莫扎特再到瓦格纳…中产阶级的趴真是糜烂…一个外省青年巴黎梦的破灭,结尾很棒,也很夏布洛尔。
      • 不及[漂亮的赛尔日],外省青年在巴黎的迷失,第一场宴会太过冗长,但对无疑在[甜蜜的生活]之前细致刻画了“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故事从50分钟才展开,最后15分钟又转成了黑色电影(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很多环移。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的小胡子真逗。
      • http://www.letv.com/ptv/pplay/38986/1.html
      • 柏林金熊奖.和[漂亮的塞尔吉]构成城乡[Paris/Provence]的差异互文.本质上还是50年代法国青年迷惘代表.突出以配乐行进叙事.谋杀时的光影变化及鼓点段奏颇有黑色电影风格.最精彩的莫过于空间转换的流畅调度.酒会适中进行全空间暴露.人物则带有宿命色彩.荒谬聚会和性观念理论则是现实写照.不同于以震慑性的死亡画面作结.Chabrol总会选择停留于收音机/地毯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Sycophante-诽谤者
      • 那届金熊奖评委会主席是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呀。p.s.在电影中使用瓦格纳音乐的除了威尔斯和科波拉都有些不搭调,尤以本片的《女武神》(《牧歌》尚好)和筱田正浩的《干涸的湖》使用《女武神》为甚,《八部半》也不好,声音过分抢戏。
      • 挺不错的...
      • 故事大部分时间让人莫名其妙,觉得里面的人都是疯子。表弟简直就是一个彻底倒霉催了的人。把妹失败决定发愤读书,结果还是挂掉了。想要杀抢了自己女朋友的表兄还是失败。最后被表兄失手杀了。整个电影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家白送巴尔扎克书的书店,不知道在巴黎哪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送书活动?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