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7.6 IMDB 7.0 正片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1963
      剧情片
      法国

      莫里埃尔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杀的字幕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10】夜与雾之后又见Jean的文字。德菲因演滴又优雅又生活又神经又纠结,怪不得63年滴威尼斯,你是最佳。两条主线,一条老情人回不去,一条新青年无法回,感情和战争的记忆,都和时间有关。PS Alain已经玩转剪辑了。那些生活小细节的跳跃不断在证实时间
      • Muriel is the time of return.
      • v.youku.com/v_show/id_XMTc4NTUwNzEy.html t2a790348d t235db6a63 中字请提前11秒
    • 豆瓣 7.8 IMDB 7.3 正片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剧情片
      法国

      游览

      Viaggio in Ital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属罗西里尼风格转型期间的作品。影片中的街道多以实景拍摄,以热闹的街景反衬人物内心的荒芜,以冰凉的遗迹映照人物内心的焦躁。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启发了安东尼奥尼的《女朋友》和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的制作。这是罗西里尼电影中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即一种展示人内心的“现实主义”。
      • 罗西里尼的褒曼和希区柯克的褒曼简直是判若两人……虽然罗西里尼不是我的菜 但经常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一些神来之笔
      • 很可能是最喜欢的罗西里尼电影,但一定是最爱的褒曼电影(原来高冷女神也可以如此俏皮可爱和敏感脆弱)片中夫妻在旅行中的微妙关系情感变化,罗西里尼像是记录片般捕捉(当然此时的褒曼也是他的妻子)电影不再是模仿现实,而是启示着真实。最后人群里的深拥,是“只有电影才能拍摄的奇迹”(巴迪欧)
      • 想要成为夫妻,就先去旅行一次。——无名氏
    • 豆瓣 7.5 IMDB 6.9 正片
      Lancelot du Lac
      1974
      爱情片
      意大利/法国

      武士兰士诺

      Lancelot du La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列松不厌其烦地拍人物下半身,以示其行为与意志的分离,兰士诺从未出现过思想上的游离不定,他意识的转变均来自于无意识。出征到死亡之间只以马的奔驰和鹰的盘旋连接,这种宿命感既不来自环境的挤压,也非自身的矛盾,只因为他是上帝的棋子。
      • 错位的年代,与传说微妙不同的改写,divine triviality。临别话语犹在耳际,悲剧就已猝然落幕。为情所累的兰斯洛尽管心怀他人之荣光,但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站在他一边,于是高尚的爱只能让骑士徒手而亡。
      • 以前说温酒斩华雄,只听见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不见兵刃不见恶斗,是极简主义的写法。如今看见布列松拍武士决斗,只有马蹄声阵阵以及武士局部,也非常精彩。
      • 爱是灾难 这片专拍下三路大量无意义细节旁支情节 朗斯洛居然专属是白旗,莫德雷德带着的一伙人都是现代装扮玩国际象棋 箭射在树上 故事讲得基本和神话相左 朗斯洛按传说是最后当牧师去了 布列松玩到死的作品 把这些历史上神圣的东西都解构了 只留下了荒诞悲剧孤寂
      • 问:"虽然知道您讨厌谈论自己的作品,但是还是想请问您对于刚完成的本片有何看法"。RB:"........."。 问:“这部电影是表达什么呢”。RB:“我什么都不知道”。
      • 布老师这部片太赞了!他偏爱“人模”身体的某一部分(同时作为他标志性的特写镜头),用画外音暗示,以此节省了太多所谓“影像资本主义”的成分,进入了纯粹的电影。音乐很棒。此片可与侯麦[帕西法尔](1978)比肩。
      • 布烈松借用颂扬中古时期的侠义和愚忠精神对当时身处社会的功利主义和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有中国古代侠义英雄的味道,将家国大义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小义需承让于大义。
      • D / 完全不知所云的一部。
      • 1.布列松擅长控制时间轴,在这部中表现地最明显,相比书信,叠镜的使用使得拖延镜头与压缩镜头相融,以达到最大视听冲击力,其中以不同的色彩过渡。2.光影,重复的声音也加入了布列松的简洁叙事中。3.布列松在拍片方面摒弃经验主义,但他的电影的“完成”便是依靠观众的惯性思维,即,以点见体。
      • 镜头与人物或物体部位近乎同速跟进,为定格带来眩晕,这就像当我们知道长矛下一秒会刺向盾牌时依然不能确定它的落脚点一样,正中其心也只能成为期待,布列松或许是通过这样许多类似的细节来对原初故事作一定的叛离,以此让观者构筑出新的意义。最后的决战展现得太独特了,喜欢。【1974十佳No.10】
      • 看了几遍,不易评价,聊谈几点。破天荒出现若干手持与变焦距镜头。这一部与《可能是魔鬼》、《金钱》可以说是一套“末世三部曲”。残忍的人世、上帝的缺席虽然也在布列松以前的影片里明显存在,但这里多了一点:崇高的缺席。圣杯、武德、团结、爱情一一崩坏。武士阶层的堕落是明显的,但有意思的是收容了受伤的兰士诺的农妇家中小孩在目送兰士诺时俯身亲吻土地,似乎在平民看来他们仍有魅力与神意。结局三点:女皇离开兰士诺奔向亚瑟王的两个镜头与《梦想家的四夜》里玛特离开雅克奔向老房客十分形似;尾声的无人骑的马穿行树林,可勉强联想到《新约-启示录-第9及其它章》,经中不仅有可怕的马,还有可怕的马军;抑拍空中飞鸟,可联想《圣女贞德的审判》尾声处的鸽子与狗,尽管布列松说它们并无多余含义,但一种“人间已成炼狱”的旁观者感受让人震颤。
      • 8.0 去传奇化,非故事性的传说重塑,因为大家早已知晓亚瑟王的故事了,所以布列松要展现的是圆桌骑士们的平凡。叮铃哐啷的盔甲声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一个时代的消亡,无意识间传递着悲怆之感。
      • 《兰士诺》当然具备古典主义特质,只不过是持续下降的。它将允许"奇迹"在场的大悲剧的结尾抽离而出,取其断片甚至被宏大叙事忽略的边角料,兰士诺视角下随马匹一同高速移动的剑或许是布列松"定镜"美学运动幅度之极限。骑士年代"末世"之语境抑或是对当下的寓言,以古典主义之否定书写其现代意识
      • 不断的重复中一切尽失,落尾在最后一次轻唤爱人的名字但无人知晓,悲凉之感尽显,虚无之地仅有的一点珍贵也浮现出来。结尾回味绵绵。
      • 读了《亚瑟王之死》的书,才把这电影看明白了。剧本写得好,风格沉郁,整个儿一部黑色电影啊。
      • 70/100,不得不说这种题材对我造成了天然的间离,尽管这必然是伪·古典主义的。目光只好专注于布列松的调度,那些来自“非人”身体的局部、盔甲的碰撞之声,集结成微妙的动势影像。
      • 布列松的骑士片借古老神话的外壳来探讨个人爱情与对上帝的爱、私欲与责任间的冲突,以及毁灭与死亡的宿命,拍得虚无而冷硬,却比诸多好莱坞古装巨制更能引发激烈的遐想。影片虽毫无配乐(仅在结尾响起过),却用声音(马鸣声、号角声、金属盔甲声)建构了精妙的节奏与韵律。开头与结尾直接呈现血战的残酷结果(挂在树上的盔甲骷髅、尸横遍野),战斗过程近乎悉数省略。最为经典的是骑马比武一段,由重复多遍但稍有区别的局部镜头组合构成:吹笛特写、升旗特写、随从递给骑士长矛(交接)、两马奔跑(只拍马腿马蹄)、长矛挥动或碰撞特写、骑士摔下马。布列松的极简镜头、留白与重复令人着迷。(9.0/10)
      • 劳累了一天,晚上选了这部看,结果眼皮使劲挣扎着。法国人说着法语演英国人,感觉有点怪。故事比较拖沓,前半部分都是对白,说些哲理。对白很戏剧腔。喜欢金发帅哥高文,兰士诺怎么有点坏人脸?想起了某油画里的主角。皇后大美女,哈哈。这个结局可以的。
      • 布列松是有多爱把镜头对准人的手和脚啊,永远都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无意义,乏味,冰冷,但这也是他成为大师而不可被模仿的最显著标志。
      • 布列松用一个个细节特写和声话错位让兰斯洛的传奇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张力十足的心理剧,没有紧张的情节,跳跃般的叙事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要传达的复杂情感。
    • 豆瓣 8.1 IMDB 7.3 丹麦语高清正片
      Gertrud
      1964
      剧情片
      丹麦

      葛楚

      Gertr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上流女性心风骚,玩弄男人一大批,还要怪卿不懂情,伤害男人才甘心,烂污三鲜一只鸡,装啥清高装啥逼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隐藏在他的思想之后。镜头很少移动,一旦人物站定或坐定后,镜头也不动了,剩下的就是表演和精雕细琢的台词。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像诗朗诵。配乐只出现2次,一次是1小时多的时候,几秒的小提琴演奏,一次是结尾时。全片有2段回忆和最后一段镜头沐浴在犹如金色的光线下。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德莱叶的最后作品,讲述爱情的选择话题。影片的风格尽显静谧和超脱,舞台味很浓。
      • Zoe:“就像女人的爱出于需要一样,男人需要工作,我没看出来为什么爱的需要更高尚,更正确一些”+1 现实中每每遇到爱得发疯发狂歇斯底里的人,我都不自觉地脊背发凉
      • 德莱叶原来也用这一场景一镜头的技巧,而且用的还真不赖,机位的远近正好契合了人物的心理距离。可惜如此完美的技法依然不能博得本人更高的评星,那乏味的对白和空泛的实质令人生不出丝毫好感
      • 119min|20161030 RÉTROSPECTIVE CARL THEODOR DREYER重看(减分)
      • 德莱叶借格奥尔格之口把生命最重要的内容翻来覆去咀嚼,十来岁不顾一切去爱,在爱的自负里渐渐陷入挣扎,爱成了不确定的虚无缥缈,不可能的对等投入让爱不再充满光华,毅然走向自由与孤独,选择将爱打入死牢,而老年,愈发坚定,爱无疑是一切。
      • 不可实现的自由意志,长久的婚姻遭遇隔阂与冷淡,短暂的慰藉也不是最终归宿,这似乎是难以解决的,垂垂老矣时还是一句话:生命中除了爱一无所有。“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 。这类解决不了的矫情本是要减分的,但毕竟都是必然存在的纠结,就推荐了吧,
      • 睡着了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
      • 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爱是一切。
      • 忽明忽暗的场景,暧昧坚决的梦呓。
    • 豆瓣 7.5 IMDB 7.9 HD中字
      El
      1953
      爱情片
      墨西哥

      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弗洛伊德“有主”“妓女特质”爱情心理学,其情感建立在嫉妒、拯救及第三者敌意,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形式之一;妄想症是绝望的后果;恪奉宗教导致性能量向足部投射,即著名的布努埃尔恋足癖;钟楼=道德制高点+子宫;绳索+剪刀+刀片+棉纱=缝合女阴动机/分娩意象;终景里他在通往阴道的路上癫狂无助【8】
      • 9.2;剝掉所有戲劇化鋪陳之後的鋒利
      • 疑心病的人不适合结婚,丈夫的疑心加剧至妄想症的过渡扩大,与性压抑的妻子形成扭曲的反差。缺点是开篇进展过快,缺少两人走向婚姻殿堂的循序渐进。希区柯克《迷魂记》显然是借鉴了此片1小时片长时钟楼段落。
      • 他。疯。了。强迫症、疑心重、妄想症、自私、占有欲强、幻听、纠结、谦逊。。。继续阅读吧。。别想了。
      • 有些地方怎麼有點希區考克的感覺哈
      • 8。又是经典的开头和结尾,中间怪癖丈夫的各种嫉妒拍的也很出色。
      • 不太像不努埃尔
      • 自信/自卑;神聖/猥褻(開場神父親腳拉到主角的戀足癖,ㄎㄎ);男人/男孩(女主角的母性,甘於受虐);外界反應(女主角媽媽、神父);對宗教的批判:開場、中段(男主角在鐘下想殺女主角)、末段(教堂的幻想、持續加強良好自我感覺的宗教治療)。
      • 男主的焦虑嫉妒葬送了他的爱情与婚姻。。一个疯狂的男人。。。男演员的表现很出色~~
      • 老布早期,也非常精彩的一片!
      • 丧心病狂的爱情;无止尽的占有;强权与猜忌。
      • 發瘋陽痿老男人演的好出彩,希胖學去了不少,還直接搬走了鐘樓部分
      • 妄想症患者最后能靠宗教黑洞救赎吗
      • 7/10。弗朗西斯科对妻子的偏执狂行为来自天主教的禁欲思想:在钟楼面目狰狞地掐住妻子的脖子,尝试将她扔下楼;旅行途中臆想妻子与前男友偷腥并对她辱骂不断,限定其行动范围和交谈对象,甚至诉诸暴力在旅馆主动挑衅妻子的友人,但由于弗朗西斯科举止成熟、善于伪装,连意图探望女儿却被阻挡在外的丈母娘也被他欺骗,认为女儿的焦虑是无理取闹,劝她和丈夫言归于好,代表天意的神父只能看到表象,更没有意愿相信格洛丽亚婚后的磨难。结尾弗朗西斯科褪去文质彬彬的表象,教堂听众的咳嗽声和静默的面孔,都被他幻想成众人对他被妻子背叛的嘲笑和做鬼脸的动作,他随之崩溃,只能在修道院中反思自己,此时前来探望的格洛丽亚带着新任丈夫和孩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而官司无望(可能被没收祖传的土地)的弗朗西斯科则戴上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为自己的欲望买单。
      • 花了几天时间,终于看完了(美国版)。布努埃尔拍摄单人之间的交流以及精神分析式的场景功力不亚于伯格曼和沟口,但是一拍群戏就容易陷入一种繁复的感觉,看见群体却分不清重点以及被环境所影响的人物(我觉得他应该学下雷诺阿,哈哈)。剧情依旧不错,现代化社会的问题反应加入的同时,独属于情感的人物主线依旧清晰,情节上面的群像分格也可以说是大师手笔。
      • 因嫉妒而疯狂的男人
      • 希区柯克式的虐妻症
      • 男主角的性格塑造太棒了
      • 不错的讽刺宗教的电影。
      • 3.5 略突然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