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慕尼黑 Munich (2005)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6 首尔之春
      서울의 봄
      2023
      剧情片
      韩国

      首尔之春

      서울의 봄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小知识:如果您在今晚9点45分34秒打开《首尔之春》,就能在跨年时刻看到全斗焕给您唱歌拜年。
      • 想到播客里有人提到河森堡的微博,大意是 “你以为社会是一台精密仪器,各行精英谨慎周密地维持其运转,但经历越多越发现这个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 一小撮精英带一大帮混子,尽最大努力维持着社会的底线而已” 。
      • 别给我看这种电影了,大过年的,还不够生气给乳腺添堵呢。你知道理想主义者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就是,他们总活不下来。就像《新闻编辑室》里Will说,他不愿和理想主义者为伍,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赢。何其扎心。从总长挑选“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张泰玩担任警备部司令官的那一刻起,就已写好了败局。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不屑于懂得政治权谋的规则,注定玩不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反过来想,假使全斗焕败了,政权落在那帮不作为的怂蛋官僚手里,首尔的命运又能好多少呢?啊啊,这片子看得我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
      • 这部电影基本是《南山的部长们》的续集,历史中即是韩国1212政变,剧情与真实历史有点差异,但总体一致。韩国的民主化也是道路坎坷、布满荆棘。一个独裁者朴正熙被刺杀了,新军部势力通过一心会这个秘密组织具备夺取权力的实力,其领导人就是全斗焕,成为新的独裁者,而对这场叛乱主要抵抗者张泰玩(剧中李泰信)则展示出一个对民选政府的忠诚,对践踏民主法制的叛军高声痛斥,电影里展现了他一个人艰难的爬过阻拦栅和铁丝网,一步一步接近独裁者全斗焕,表明向那些反文明的权力贪欲者对抗时的那种崇崇困难,虽然身单力薄,但悲壮和勇敢。文明民主法制的制度是脆弱的,更是来之不易的,总有一些人想走回头路,开历史倒车,以人民的名义享受权力的盛宴,但人类文明总是向前发展的。
      • 好人斗不过坏人的原因就是坏人无底线,好人永远有底线。
      • 这部电影是把两位韩国前总统赤裸裸钉在耻辱柱上啊,韩国在取消审查机制后影视作品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大胆开放的。不过这样也好,让几千年用肮脏手段上位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是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给历史这位小姑娘打扮起来,现代版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如果不了解历史,可能我们都在等待那个反杀时刻,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都知道全斗焕甚至活了90年
      • 在只能偶尔听懂咔咔、空输、忠诚、shake it的前提下冲进电影院看了无字幕版本,还是看到泪目。
      • 满分级别的政治惊悚惊险类商业类型片,技术层面、叙事节奏相当华丽,给今年菜鸡的韩影提了一口大气,当然因为专心拆解事变当天的始末,相对来说在抒情和深刻表达上稍微缺了点
      • 故事紧接《南山的部长们》。一句“失败了就是早饭,成功了就是歌名”就注定不凡,竟然直接把No.1当反派来演,狡猾奸诈却又有勇有谋,全程节奏紧凑,毫无尿点,故事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张力。现实则更加悲怆:4个月后,张泰玩(李泰信原型)父亲自杀身亡,留下一句“国家遭遇谋反 ,忠臣岂能因奸臣而活?”。2年后张独子失踪后离奇死亡,张没能看着儿子上大学。2010年,张在医院辞世,享年79岁。2年后,其妻从高楼一跃而下。至此,他们一家人都消失在历史中。2020年,全被判8个月有期徒刑,缓刑2年。次年,全去世,享年90岁。
      • 草台班子可以加入,可以推翻,可以逃离,唯独不要为其牺牲
      • 这两年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种回到多年前喜欢看韩国电影的那种感觉了。在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能拍的如此紧凑引人入胜还是挺厉害的,黄政民演技炸裂!(当影片结束演职人员们上台致谢时没想到郑雨盛能一直走到观众席的最后排与观众互动合影留念,只恨自己没选过道旁的座位)
      • 韩国电影对中国观众来说,不是十全大补膏,而是靶向药,专拣最薄弱的环节,一顿猛补。 这部电影拍的是权力真空期内,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好在视角偏中立,尽管对于全斗焕、张泰琓的塑造,仍未完全跳脱出正邪对立,但导演在褒与贬之间,还是有尽力克制。 影片并不急于盖棺定论,而是以寥寥草书,白描了事件的轮廓。它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一个荒诞的拐点,是历史的洪流如何被儿戏般地决定了走向。于是,它看似述而不论,实际又表明了态度,即,人性的溃败和系统的溃烂,实际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轻易和迅速。 这个电影,是一套反面教材,也是一声凄婉的警告。它提醒我们,虽然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但我们还是有机会把戏唱得更好一点,而不是轻易出让舞台,拱手交给更操蛋的人。
      • 失败了是政变,成功了就是革命
      • 全斗焕叛乱记。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事直接就干,少逼逼。都你死我活了,还他妈什么最后五分钟,否则就开炮,你就不能先炸了,然后对着尸体再慢慢聊
      • 臣欲决一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 由韩国可见 历史不一定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 권력이 영원할 줄 아는 사악한 바보들에게
      • 4星半。真忠武路之光!演员、调度、题材、剧本、光影真的是世界一流的水准!小丁出现的那一刻忠武路后继有人了!!李司令官独自穿越警戒线一段真的是边看边哭啊,民主的先行者
      • 那边:首尔之春;这边:热辣滚烫。赢麻了
    • 豆瓣 7.6 IMDB 7.4 第2集
      Zero Dark Thirty
      2012
      剧情片
      美国

      猎杀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之前吹的那么狠,看完了反而有点失望。这电影剧本其实很一般,节奏不好对话一般。和最后那让人看的手心出汗的二十分钟比,前面显得尤其拖沓,尤其马里奥特酒店那段安排很刻意太cheesy。最后很精彩,但我有个问题,你都把直升机停人家楼顶了还用炸药炸人家大门,进去之后你们还用的着压低声音说话吗??
      • 到最后略似《拆弹部队》,仍有战争对人的异化。杰西卡查斯坦在影片结尾面对的问题仍是将往何处去?从学校即进入CIA,从事的唯一一件工作就是抓捕本拉登,并坚持了十多年。结尾几十分钟的突袭事件拍得确实紧张,真实且压抑。对这个事件本身,始终不知如何评价。三星半。
      • 虽然电影工业的发展水平完全没有可比性,但米国和我朝电影有一个神奇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主旋律影片并不比我们的好看多少——没错我说的就是卡梅隆的倒霉前妻制造出来的大银幕垃圾。为了看杰西卡查斯坦我生生忍了两个小时……我对杰西卡是真爱!是!真!爱!
      • 看完觉着《Argo》简直是很呆萌很可爱
    • 豆瓣 8.3 IMDB 7.3 正片
      The Last Duel
      2020
      战争片
      美国/英国

      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朱迪科摩被强奸的戏份我后排的摩洛哥男人哈哈大笑 一种和电影的恐怖互文
      • 恳请朋友们坚持看完!俩男主视角之后的女性视角叙事,将这部电影拉高了好几个度。我也是看到后来才明白,原来这竟是一部优秀的女权主义电影!#Venice
      • 他说,他说,她说,并为事情画上句号。这个想法是有了,可是拍得也太偷懒了,从镜头语言上几乎没有展现视点的不同,只是用事实细节、演员表演来体现女性与男性对一场强奸及其前因后果的认知差异,完全没有通过视听来从生理层面剖析身体和心理体验差异。讲述者变了,作为观众的眼睛的摄影机却没变,甚至机位都复制粘贴,那观众与这三个叙述者的距离又能怎么变化?要是缺少在此类案件中应将更相信女性作为权宜之计的共识,那单凭三段的顺序并不能真的将讲述真相的权利交给女性、使女性的叙述更有说服力吧?只能强加一星以示我依旧鼓励 Ridley Scott 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支持性别平等。
      • 没有愉悦就不会怀孕。——多希望是真的
      • 大失所望。不敢相信雷公居然用自己曾创造无限辉煌的历史题材和女性主题拍出来这样一部电影。 1.《罗生门》式的叙事看起来很漂亮。可在这个故事里,既然已经将旗帜插在了女主这边,这种叙事看起来就十分没必要。两位男性都在yy夸大普信,只有女主说得最对,这什么歪理? 2.不管是在原著还是历史事件里,玛格丽特如果不信任丈夫,两人没有感情,她绝不会开口陈述事实。这次决斗实际上是两人一同发起的一次反抗,而导演却只将道德上正义的反抗放在女主这边,让Jean的行动都出于所谓自私和荣誉,why?? 3.女性电影是为了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权利和与男性相等的勇气、胆识。不是单纯地将所有恶扣在男性头上。长达四五年的真相追逐,面对封建体制的压迫,冒着丧命和家族蒙羞的危险,去保护妻子的尊严,Jean绝不是雄性主义的恶霸
      • 在道貌岸然的强奸犯眼里,女人的社交善意是别有用心的勾搭,逃跑时跌落的鞋履是刻意脱下的诱惑,床上的抵死反抗是欲拒还迎。在他看来,这场蓄谋已久的强占只是水到渠成的情投意合。
      • 如果有女性视角的叙事就叫女权电影的话,那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自命不凡的骑士以战功和勇猛为荣,将口无遮拦看作耿直忠诚,将野蛮暴躁说成正义仁慈。风度翩翩的才子以征服和奸淫为乐,将拼命挣扎看作嬉戏挑逗,将野兽之行说成天作之合。街头巷尾的传言令人如芒在背,王公贵族的质询让人怒火中烧,人人都以神的名义起誓,却无人在意真相与公道,无人察觉背后的煎熬。雷德利一如既往的稳重,甚至过于保守了,借由A面B面的正反打描出故事轮廓,由C位女主如利剑一般将A与B的伪装一刀切开,但并未如想象般锋利,反而有些迟钝。前半段堪称职场教科书,直接展示了什么样的依附与顺从才能升官加爵,什么样的鲁莽与虚荣让人内外皆输,对两位男主针锋相对的成因深入刻画,反而削弱了主题本身的尖锐。但雷老爷子八十岁高龄依然在拍摄女权电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反而是讨论区里面一堆人在争论孩子到底是谁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 我的麻省竹马CP能收获一尊最佳改编剧本小金人吗?Rosebud的经典模式让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充满女性色彩的新生。结尾的戏处理得多好啊:这场决斗的胜利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光荣和欢呼,对女人来说不过是一场叹息罢了。
      • 马特达蒙虽丑,但实在没有丑到能把亚当司机衬成大帅比的程度。
      • 影片以章节式的结构,从三位主角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这一著名的真实事件。剧本稳扎稳打,恢弘的场景和配乐一瞬间恍惚到《权力的游戏》。 在观感方面,即便这类主题里女性的悲剧是注定的,看完依然难免感到悲哀。在男人面前,女人的挣扎和呼喊是如此不值一提。在女人受到苦难之后,男人最先想到的也不过是自己的荣誉。不管是法庭还是决斗场,女人的命运一直都由男人来掌控。最后的决斗以女人的苦痛起始,却以男人的凯旋为终,何等讽刺。 Jodie Comer的演技随着剧情层层递进,从男性视角的一件件漂亮衣服,到女性视角里噙着泪与痛的眼眶,对感情的转换游刃有余。从《杀死伊芙》开始为人所知,到现在登上大荧幕演女主,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啊。
      • 将中世纪文化历史与当代女性主义观念恰切融合的精湛之作。三段式多视角叙事,看似"罗生门",实则最终的女主视角才是痛切无比却又屡遭延宕与遮蔽的真相。乍看之下接近于“偷懒”的重复叙事,实际上每一场景的构图、运镜和节奏都有微妙差别,在叙述内容上三段也呈渐次递进与多面互补的关系。两位男主的自恋、虚伪、臆想与自我美化在第三段均昭然若揭。不过,比起宗教-政治权力体系中男性的相互包庇与沆瀣一气,女性间的嫉妒、恶意与互害行为更令人胆寒,甚至连曾经的受害者也自觉内化父权制的思维,对新一代的受难者也饱含敌视,但这却是古往今来人类难以真正摆脱的暴虐行为模式。决斗戏拍得惊心动魄,让人不能不与女主同呼吸共命运,而国王、贵族与群众的猎奇看客心态亦是刻骨讽刺。本片服化道十分精良,朱迪·科默人美演技佳。(8.5/10)
      • 老雷亲手通过对比告诉你其实某些爽文版的爱情故事,只是来源于一种虚假自负的讲述视角而已 今晚要点一杯marguerite🥂
      • 这个古代Me Too故事竟然是真的,看得我厌男症都要出来了。罗生门结构既写实又讽刺。我愿称雷公为驾驭全题材的全能型导演~
      •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顺直男用户占大多数的讨论区 看里面对任何一起性侵事件的高赞热评 就会发现这其实也并不完全是一部“中世纪题材”影片 (商业成绩差我能理解 但Jodie Comer里面的表现目前在颁奖季预测里几乎查无此人我不理解)
      • ben多次gang bang只带司机,你说马达能不气吗!拍得倒是不差,但是用罗生门的方法讲这个故事未必合适。不如直接用女主的视角就好。
      • A rape is a rape is a rape
      • 比起戳破强奸犯的谎言,这个片子更精彩的部分是戳破丈夫的谎言。嘲讽拉满,特别悲凉的地方又特别好笑。女主演得太好了!
      • 4.5。胜利的决斗是属于男人的荣光,无人在意受侮辱的女性,但斯科特给予了女性最大的关怀,《罗生门》式的结构设计精巧,每个chapter还原的都是部分真相,但从各版本差别中更能看出问题所在。亚当视角下女性的反抗也是自愿;达蒙视角女性是权力的工具;只有玛格丽特,在受损害后一无所有
      • 84岁的老导演斯科特又拿出了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再现了法国中世纪(1386年)的一桩真实的因对女性强暴引起的决斗公案,女性权益被剥夺的主题,尽然如此契合六百年后的现代中国,可叹啊! 斯科特三十年前的《末路狂花》、二十年前的《角斗士》都是他享誉世界的经典电影作品,本片无论“罗生门”式的剧作结构,还是精良的再现中古欧洲场景的视听制作、主要演员准确地表演,都达到了老导演一贯的标准,真可谓宝刀不老!值得欣赏!另外,中古时代的法国故事,人物全说着标准的英语,听着着实有些怪怪的感觉。场景中看到当时古老、破旧的巴黎,只有刚刚全部修建完成(1163-1345)的巴黎圣母院建筑还可辨认。美术设计与制作令人赞赏。
    • 豆瓣 8.8 IMDB 8.0 国语高清正片
      JFK
      1991
      剧情片
      美国

      刺杀肯尼迪

      JF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让帕西诺来演,最后那段演讲肯定牛B
      • 一个爱国者,应该看好他的政府,不要让政府毁掉了自己的祖国!
      • 剪辑和摄影堪称范本教材!
      • 拍摄一部这样子的政治题材电影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很多人或许有想过,但是不敢;有勇气拍了却又拍不好剪不好。而能拥有一位像Oliver Stone这样子的导演不可说不是美国人民的福气,影片的拍摄和剪辑都达到了顶级水平。历史只是序幕,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思考。★★★★☆
    • 豆瓣 7.7 IMDB 7.1 国语高清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剧情片
      美国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 似乎现在二战片战争场面都喜欢套用《拯救大兵瑞恩》的“半纪实”拍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同时,编导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战争。个人感觉为了衬托主题反复来回于现实回忆之间,叙事虽有特色但稍显凌乱,影响了影片的流畅感。
      •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 豆瓣 8.1 IMDB 7.2 HD中字
      Die Wannseekonferenz
      2022
      剧情片
      德国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 什么样的国家才会让几个十几个人决定几百乃至几千万人的生死。
      • 说的都是人话 干的全都兽事 没有半点血腥 没有一声惨呼 ——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 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1942年1月20日的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是当时德国纳粹密谋屠杀数百上千万犹太人的秘密策划会议。据说当时所有参会信息记录都要被通通销毁,以确保除了与会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曾有过这场会议。如果不是二战后期盟军在一堆机密情报中发现了一份记录万湖会议的文件,世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场丧心病狂的会议。本片应该就是根据记录如实地拍摄。在近一个半小时中,就是会场、发言、茶歇、记录等开会的全过程,纪实、冷峻,没有音乐,没有特殊的处理和调度,却让你看得毛骨悚然,思绪万千!在当今世界仍旧动荡、巨变的时刻,看看这个历史电影,很值得。
      •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
      •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 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 本片的可怕之处在于将讨论如何杀人这件事搞得如此有仪式感。各方不断地为自身利益博弈,那些我们听起来如此反人道的话在他们口中好像日常聊天那般轻松,几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被他们在话里行间给决定了。德国每年都会出一些关于纳粹历史的片子,根本是在于对自身的警醒,而现在的局势已经不仅限于德国,而是全世界全人类,这类影片在时刻提醒我们,它们曾经存在过,且离我们并不遥远
      •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 其现实性在于,生动地呈现了一项荒唐的政策是如何在一种充满理性的秩序中达成的。
      • 讨论的过程越严肃、越理性,带来的观感则越讽刺、越荒诞。他们好像研究如何为工厂生产零件提升产量那样,研究如何更快速地杀人。
      • 非常精彩的组织社会学和政治修辞案例。观赏过程中经常想到应收尽收和清零这两个词。
      •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