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二十世纪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9)

    最近更新: 1080P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0 正片
      Volevo nascondermi
      2020
      剧情片
      意大利

      我想藏起来

      Volevo nasconderm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导演太会运用色彩与构图来渲染主角无法诉诸他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了。一部难以用文字来表达感受的电影,总之跟随着主演的情绪,我一直不自觉的哭出来。
      • 男主演真的太好了,让这个太容易就陈词滥调的电影焕发了真实生命力和情感。他近乎疯狂,近乎天真,如此厌恶人类,又如此深情且渴望着爱。
      • 有些电影在看到第一个镜头时,你就知道它是对的
      • 哪怕功成名就,发疯般的孤独依然如影随形。我想同情利加波尔,但我深知恰是那些苦难和不幸,淬炼出了他的惊世才华和伟大作品。老天是公平的,在不朽的身后名和过正常生活之间只能选其一。男主的疯魔演技当得起柏林影帝。
      • #Berlinale20-05 三星半。意大利近两年似乎多有从底层边缘男性角色出发反衬社会浮生百态的影片(比如《犬舍惊魂》)。开头蒙太奇闪回男主从小到大成长经历有些惊艳,而行至后半段则从节奏和人物形象层次刻画上都有些瑕疵。故事线在男主对自然原始的热爱和不被世人称赞时的自暴自弃之间循环往复多次,但缺乏集中戏剧冲突的高潮段落。对于意大利小镇的描摹影像质感很动人。结尾略显仓促。
      • 安东尼奥·利加波尔德的艺术生涯有多么华彩,他的生活就有多么冷寂悲惨。影片的叙事节奏与安东尼奥的境遇骨肉合糜,全世界难寻属于他的平静一隅,可其又是最需要获得关怀的一角。埃利奥·杰曼诺用他倾尽呼吸的表演,让本片得以实现。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影帝。意大利原始画派/素人艺术的画家安东尼奥·利加布埃(Antonio Ligabue)的传记片,可谓是附体级演技,又是扮演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艺术家,应该是最佳男演员的热门人选。影片有个极其绚丽的开头,完全模拟精神病人思维的“混乱”剪辑,把人物前史基本交代清楚了(当然要跟上这个叙事需要一点耐心)。同时在影片的调色上也参考了利加布埃画作的高饱和色彩。可惜后面没有坚持这种剪辑风格——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物时好时坏,后半段精神状态稳定的时候比较多……人物渴望爱情和被人嘲笑又被人保护和利用,写得相当细腻,也不乏感人之处。算是今年的一部佳作。
      • 开头真的很漂亮,但题材上实在是太不讨巧,让人不断想起各种各样的画家影片,每一个画家又都是怪咖。男主很行,可以预定一波最佳男演员。
      • 一直在身体里有个蓄势待发的火山,不喷发不行的。
      • 在先后看了2020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金熊奖《无邪》、最佳女演员-葆拉·贝尔《温蒂妮》之后,就对这部最佳男演员-埃利奥·杰曼诺《我想藏起来》产生了看片想法,如今终于观影了。& 在看过的关于绘画/画家的电影作品(包括:《莫娣》《燃烧女子的肖像》《至爱梵高》《无主之作》《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画之国》《弗里达》《阿基里斯与龟》《梵高传》《梵高:画语人生》《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个人观感大致与《透纳先生》差不多,胜过《大眼睛》《永恒之门》。
      • 未经传统艺术训练,追求原始艺术风格的稚拙派艺术家传记,遇到善意的朋友真是幸运的事
      • 一生都在受冻,因此穿很多都不觉得热。一直都被看轻,于是背狮头都不觉得重。知道历史不会记得他的丑陋,只会雕塑他的样子,却注定要忍受孤苦的一生。那个目光澄澈的女孩头颅被啃噬,那间充满爱意的婚房马车被涂污。他是不被世人理解的疯子,是爱雕刻动物的艺术家,是忍受痛苦的男人,是藏起来的孩子。
      • 大爱用色和摄影,结尾美极
      • 影帝?影帝。
      • 3.5。意大利梵高,影帝应该稳了
      • 里米尼海边Darsena露天电影,今年看的第一部院线影片,Viserba还放了烟花,值回票价。
      • 意大利当代对精神病患题材的关注有历史成因(去机构化的先导),精神障碍是精神障碍,艺术家是艺术家,当你是精神病患又是艺术家又没学习过绘画,那么你就成了原生艺术家了。情节平实弱冲突,叙事跳跃和闪回,到了视听就极其精致起来,写意式地运用色调,但全片仍无可值得一提处,虚假地接近疯狂。
      • # Venezia 80th 补课 【D+】过度依赖演员表演的范例,以及为什么近年来的意大利导演都这么追求画面的精致。
      • 一生寒冷、饥饿、被践踏。所以向往温暖、柔软、被尊重。开头和结尾真的是太戳人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 安东可以和罗丹的情人,梵高一起加入致郁艺术家系列。2021SIFF得第一部片选择了他真是太好了。安东画的狐狸狮子老虎隔着银幕也栩栩如生到让人赞叹。借用高分评价:因为一辈子饥寒交迫,穿再多也不热,因为一生被看轻,扛着狮头也不觉得重。困扰他的不是一种叫“我是艺术家”的情绪,而是没有得到爱。如果人人都能在爱里长大该多好。
    • 豆瓣 6.9 IMDB 6.5 正片
      Le Deuxième Acte
      2024
      喜剧片
      法国

      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摄影机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能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 選它做大電影節的開幕片比片子本身要有趣,將觀眾的觀影和片場的製作還有虛構故事(甚至說“AI導演”的視界?)通過屏幕打通。是任何從業者都會會心一笑的電影——但不是經典quip也不是什麼難得的internal joke,如果幽默僅限於此也是很容易疲勞的。
      • 4 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摄影机/场记/导演存在的方式尝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第四堵墙,渗透向远方无限的物理空间
      •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个看似建立起议题讨论基础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摄影机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画蛇添足: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闪烁其词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 这是疫情之后连续四年法国导演作为戛纳开幕片最短小精悍的一部,不仅轻松活泼引发众人大笑,又揉杂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关于现实与虚构,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无休止的操控与反操控
      • 有意思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 没人再看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齐声唱是电影里的事”、#Metoo、AI、抵制文化…还有时而真实时而虚构的玩弄;短短八十分钟,它承载了相当多的火力与属于作者本身的表达。大段大段的角色争执、乃至近来这种没有新意的重复很劝退,但结构上连同整个卡司又很喜欢。很参差的观感。
      • 什么是一个孑然一身的第二幕,换言之,由谁占据了第一幕也就是开端的位置?杜皮约在此确认的是重复的承诺在他作品中的价值:必须重复又或者惟有重复。这其中当然有一种所有戏谑形式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一种虚无主义的诱惑,稍不慎我们就跌入重复者彼此间无穷的反射中,就像现实和虚构可以任意倒转,而“笑”成了仅存的可悲的side effect。可兴许只有观众或演员的在场有望拯救这令人生厌的循环,他们在这过程中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会只作为牺牲品被遗落在受骗者和骗子的角力之间,也创造性地把珍贵的差异漏出来,而这可能便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个AI监督无力提供的。酒馆里的围观群众问:“你别告诉我/快告诉我我们还在戏中”,是这一刻让一切有了意义,否则我们也将无力凝望片尾的第二次自杀,因为它亦可轻易地变成另一个“第二幕”。
      • 昆汀·杜皮约真是越来越好,看似随性的制作处处见出巧思和灵感的迸发。娱乐性、艺术性、探索性兼具。那些执着于拍“电影中的电影”的青年导演,但凡从中学到一丁点,也不至于把电影拍得这么难看。
      • 恐同歧视被跪地求养狗消解,电影可贵在于毫无意义,世界真实性来源于虚构只为了睡你,重复死亡的漫长导轨之梦……法国昆汀最近几部片感觉越来越洪尚秀了,不知是好是坏
    • 豆瓣 6.6 IMDB 6.3 z-HD高清
      Radioactive
      2019
      剧情片
      英国

      放射性物质

      Radioactiv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
      • 居里夫人和丈夫一起探索科学前沿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一个重点。皮埃尔·居里死后对居里夫人的打击还是挺大的,她经历了一段彷徨无助的时光。一战期间,她和女儿一起用X光机在前线帮助了很多受伤的士兵。问题在于,居里夫人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事怎么也应该提一下吧,毕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第一人。另外,导演可能对化学也不太了解,居里夫妇俩做试验得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本应是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但导演加快了这部分的进度配合着一首BGM就过掉了……第三,电影穿插着很多段其他时空关于放射性元素的故事,广岛原子弹,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等等,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放射性物质本身没有对错,主要还是看怎么利用这个意思,但笔墨过多,让我产生了主角不是居里夫人的感觉。最后居里夫人当年提纯获得的氯化镭只有微量,不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小瓶。
      • 作为传记片,要求最高的表演部分,裴淳华的表现已经相当到位,但其他部分不温不火,整体还是略显平庸。
      • 淳华真的很稳,上乘的角色驾驭能力稳住了人物的整个脉络,但导演为了适应时下话题,讨论女性主义和科研的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未来闪现和一些意识流的场景表达,展现得太花哨了一些,和主线剧情也不太融合,很难让人有深层共感,让全片作为人物传记包袱很重,有点可惜
    • 豆瓣 6.4 IMDB 5.9 HD1280高清中字版
      Les enfants d'Isadora
      2019
      剧情片
      法国

      伊莎多拉的孩子

      Les enfants d'Isado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看过留脚印。 用现代舞跳丧子之痛,应该像《着魔》里阿佳妮在地下通道甩鸡蛋一样,好像要从肚子里生生再掏出一个孩子来
      • 学生作业硬抻成剧情长片。这部电影讲邓肯丧失孩子的经验如何激发三组人物舞蹈“母亲”的灵感。这三组人物比较“政治正确”:老中青三代女性,包括一位非裔女性,及一位有点残疾的女孩。此片由韩国全州电影节赞助,制片人为韩国人。优点:摄影、色彩、音乐(斯克里亚宾)极简而格调细腻,对日常的观察细致入微,不紧不慢地反戏剧化,如小品、散文或影像日记。对人物手、脸等身体细部的描摹耐心。缺点:这种法式小清新很像学生作业的形式练习,叙事、人物、主题都太过简单,欠缺浓度与深度,历史性与社会性。女性人物的全部意义与情感被简单化为单向度、本质化的“母性”。四肢(形式)发达,头脑(思想)简单。
      • 3.0。
      • 前两章的摄影太美太明亮,这是伊莎多拉失去孩子的事故,但影片没有黑暗,没有从黑暗到黑暗,也没有从黑暗到光明。第一章:年轻女孩为什么要选择这支失孤的舞蹈《母亲》?她在摸索的时候如何理解那些动作及其背后的人?第二章:中年女导师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智障女孩来演出《母亲》?女孩以她儿童的智商可以理解失孤的母亲吗?或者只有她才可以提出对《母亲》内涵的诘问?可惜在漂亮的镜头里没有答案,甚至连这些疑问都统统缺失。第三章当然有了黑暗,因为主角选择了一个黑人老妈妈,摄影偏黑,但仅限于摄影。既然三章要形成年龄、种族的对比,为什么不大胆进入黑人的舞蹈和生死观呢?
      • .5
      • 法国人为什么拍这种小资小调的东西就是这么有味道呢?三段故事,每一段之间毫无联系,而用伊莎多拉·邓肯的母亲舞蹈串联起来。一个看不见情绪女孩学习舞蹈的故事,再则一个孩子在外求学的舞蹈老师母亲和一个脑瘫的舞蹈学生,最后是一个茕茕孑立的孤寡母亲。观看第一段故事的时候,没有对白,只有女孩念邓肯自传的声音。转而来到第二段,老师为学生耐心讲解舞蹈动作及背后的故事。中间两人的交互加强了电影的观赏性。联想起自己如果长时间独处没有和人说话,在内心语言丰富、言语功能关闭长时间之后,再次与人交谈的舒意。前面两段还是日记式的以日计时,到了第三段则以小时计时,捕捉失去儿子、行动不便的母亲,看完演出后一人去餐馆吃饭,再到家中睡觉的过程。脑瘫患者的舞蹈动作有种自然的拙感,想起Yoann Bourgeois的舞蹈片段。
      • 人物在移动时宁静且摇曳,画面本身已有choreography的意味。在处理四位女性和她们各自所处空间的相对位置方面很有心得。
      • 小片儿范儿十足,视听和情绪营造都不错,就是太寡淡了 ,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粘合有点刻意
      • 70/100,以一种缓慢而简单的步调去深入细致的感官,亦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影像。
      • 当一切汇聚到肃穆坚定的最后一段,每一步伐都幻化成舞蹈,立刻升华了一切。
      • intime
      • 由于Bonitzer这么耀眼的姓氏,才知道Agathe果然是Pascal Bonitzer的女儿…对现代舞的理解如看实验电影,不能太好理解舞蹈所传递信息,仅片中三段故事在用教授孩子和年老者象征情感和时间的传递、流逝,也代表了舞蹈的编排演义和谢幕
      • 第二段略刻意,总体实在有点空洞。
      • 5.8
      • 玛尼维勒从不让我失望
      • 感谢奇遇字幕组 将手和脑的关联套在伊莎多拉的故事上,展现出不错的美好的表达,但蛮多镜头里都感觉挺空的,或者说没必要的。
      • +.5,景别对玛尼维勒来说有些小,限制了前两部作品中可感的空间,特别是身体修行部分。
      • 第一段的剪辑极富韵律感,想一直看下去。
      • translation, or appropriation… meh
      • 光这个格调就赢了。影像诗。ondulation波 intarissable源源不断的
    • 豆瓣 6.4 IMDB 6.4 HD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2019
      剧情片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对原著一无所知的话,大概会看得很云里雾里。有些地方故意拍的很无厘头,但是很难笑出来。
      • #21/LFF, 离开了前作《斯大林之死》的极端疯狂的时代为背景,这次的西区舞台剧(夸张表演,戏剧式转场,colour blind casting)+狄更斯+漫威(豪华卡司,段子式无厘头搞笑)配方显得有些混杂和用力过猛,能有个几次(嗤)笑点,算最好笑的是近片尾“what is she doing here?”台词,其实这句话可以向片中所有演员问,他们很努力地在演莫名其妙的角色。 入场时碰到金棕狗奖的创办人,看完电影闲聊,他觉得whimsical but lovable, 最让他兴奋的是片中狗的出境。。。anyway,比戛纳的开幕片是好些,至少有诚意,努力了。 为喜剧类型加一星(感觉拍好喜剧很难),查到导演的all time comedy hero是伍迪老头(相差这么大,拍好喜剧真是太难了)
      • 八十万字的体量对于两个小时而言确实过多了,所以突出原著里性格最模糊的主角而平板化那些更丰满的配角是很显见也很聪明的选择。但哪怕和文字的质感那么不同,到最后情绪还是被这些熟悉的形象煽得很饱胀,看到朵拉转身离去那里和看书时一样忍不住掉眼泪……她是和克拉拉一样天真柔软而甜蜜的角色,然而后者与科波菲尔在鸦巢那段恬静时光在几分钟内被带过,至于前者则甚至没有提及那场难产和死亡(删那么多我好意难平😭 不过角色形象还原得都很贴切,除了Steerforth气质实在勉强外,皮卡的米考伯Tilda的贝特西休老李的迪克小本的希普,真要夸可能夸不过来(尤其尤其是后两位!) 以及迪克的房间和船房的布景也意外地好,暂停下来仔细看时反省起自己先前贫弱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是个特别美好的夜晚(谢谢Cheryl的资源!!
      • 卡司华丽得可怕 笑点多且冷 莫名觉得休叔和皮卡叔非常般配哈哈哈哈哈
    • 豆瓣 7.3 IMDB 6.3 HD
      Irresistible
      2020
      喜剧片
      美国

      不可抗拒

      Irresistib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其实没什么问题,这个故事挺有趣的,但发展不好。但如果要我说的话,我会让剧本揭露更恶劣,让节奏更快起来,最后加入黑色幽默。
      • 里面一段对话好玩,两边互骂说对方利用人民的shame(民)和fear(共)。以前看过一个黑白片里面女主角在选举办公室工作的,是什么片来着?
      • 最后还找来资深人士论证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行性哈哈哈
      • 巨型吐槽现场,哈哈哈。多给一星,因为像蜂鸟行动一样,虚构加分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