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鹿皮 Le daim (2019)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2 第1集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
      2020
      喜剧片
      日本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了《自行车叹息》里写着巨大“俺”字的白色旗帜,看到了《东京嘎嘎嘎记录映像》里涌上街头宣泄大喊的人们,更看到了园子温对于“撕毁电影性”这件事是如何做到的。“园子温还是那个园子温呢”“园子温一直在重复园子温”此类话充满着二元性,可《老子就是园子温》。
      • 让人完全舍不得结束的元电影喜剧!1.园子温是真的温柔,关心压抑而受挫的小人物(饱受离丧孤痛、一个内向正经一个狂放豪勇的“准女主”&人后脆弱无助的苦闷男导演),同时又有无限充沛的能量,以电影作为宣泄和补偿。看似疯癫、夸张、荒诞,却能深深触到心坎,让人在止不住的笑后落下泪水。尽管群演的“起义”至终会在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后为僵硬麻木现实所吞没,但那股不满足的冲劲足够励志。2.多视角重复&拼贴叙事,多次以人物偶然相遇转至另一角色视域,最终聚拢到所有群演登场拍戏,片头场记板则将让全片升格为戏中戏中戏。3.路灯下的红邮筒与坐在墙上的方子,宁谧绝美。4.安子绕杆在(过曝的)大雨中起舞(忘词),致敬[雨中曲],明媚的残酷青春则酷似岩井俊二。5.互泼颜料的狂欢恍若[反情色]变奏。6.闹市街头收尾同质于寺山修司。(9.5/10)
      • 如果说《地狱为何恶劣》,讲的年轻导演誓死坚守电影梦,那么《爱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就是讲如何拍自由的电影,还是少女如潮、热热闹闹,比起园子温其他电影,这部随和、轻便了很多,但依然好看,最后的声嘶力竭、精疲力竭爆发,又是园子温式的暴走。
      • 将诸多群演串联缠绕,形成的强势场域不仅仅是“正道电影”演艺之外的生猛活力,也通过不同角色的个人经历将作者的数个创作母题投射,伴随着让剪辑的力量折服于不停机的长镜拍摄,一种新世纪前的园子温再次以影像制造、行为艺术、社会活动的多重姿态回归,业余演员的面试让电影和导演重返未经雕琢的动物凶猛与激昂斗志,最终“元电影”不向一切低头和妥协的“邪道”撕破了惯有商业制作的陈腐规矩与畏手畏脚,尾声冲上街头呐喊的那一刻,影像重新解放了影像,园子温重新解放了园子温。
      •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在拍摄他口中的“撕毁电影性”到底是什么。每一个篇章页上出现的女孩名字都为了参加电影试镜而被连接在一起,他还为每个人配上了一段古典乐(命运、德彪西月光、莫扎特40号等等),从试镜的房间多线剪辑着走入这一房间前的所有。在这整个主剧情的周围,所有的摄像机都在拍摄电影的配角,从主角们的身边走过的配角们争取着5秒10秒的镜头,但那些镜头本身也都是无所谓的。不断用摄影展示摄影机之外的世界,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宣言:“电视剧也好,av也好,艺术也好,甚至此刻窗外的风景也好,全部与电影处于同等地位,没有什么东西处于电影之外,电影也从不是自律的系统。” 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她和她牵手跑上涩谷的十字街头,像东京gagaga一样大声叫喊着肉声的诗句。
      • 近年散文式的拍法中,将个人主题的重现与概念、结构上的追求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吧。再一次的剧团、再一次的弑父、再一次的我字旗、再一次的lemon song……看到再一次的涩谷街头手持被捕时忍不住大哭,真的没有愧对当年自称大岛和寺山门徒的本心。
      • -,为生成在场做足了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工作,唯独无法生成。变成扁平的摄影机不要停,与最差档的费里尼同理。
      • 其实是园子温写给电影的一封另类情书
      • 75/100,园子温总爱借助他独有的趣味性和清新感去做着细节置换的游戏。像这样带有Meta元素的片拍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了,以剧场训练为由捕捉人物情态,虚构的演绎或真情的嘶吼,藉以视听手段制造了“场”。问题还是在没有让人更惊喜的东西,毕竟有时候真的会感觉太重复了,这一点上不如前作《在无爱之森呐喊》,尽管该片同为作者风格的整合,更类型化的方法则更为讨喜。 (Mala居然参演了此片,她一出镜我就花痴脸wwww好喜欢她
      • 园子温令和寺山修司了
      • 从散落参差不齐的诗篇汇聚起来走入画幅之中,无疑「赤いポスト」的「赤い」赋予了这种无人知晓的拔千钧之力:父亲自杀了,但无人知晓我的快乐;我要当女主角了,但无人知晓我的决意;我的青春以破处而壮烈结束了,但无人知晓我的史诗;这个狗屎的世界要完蛋了,但日常的秩序依旧还他妈的在硬撑着……无论后果如何,这样来自画幅外的力量曾经冲破过银幕来到现实世界,仿佛电影媒介从不存在,又或者存在于每个无人知晓的个体力量里。确实,园子温的始终如一是值得被珍惜的。
      • 园子温还是以拍摄电影的激情作为背景,将群众演员的不同追求和梦想穿插在一起,最后在正式拍摄走入咆哮体,鸡飞蛋打。影像在手持DV和手机间游走,没有血腥,只是对独立电影和群众演员的赞歌。这两年园子温真得敢拍出一些新的东西了,而不是像《爱与诚》《新宿天鹅》在漫改,音乐,明星和玩闹中放弃自己的才华。
      • 幽灵有意将每一个分子与分母创造链接,分母缺乏统治力,无法达成默契,而是分子胁迫分母,谁是园子温?
      • 反套路爽片啊,结合了《冰激凌和雨声》的凌厉转场和《摄影机不要停》的狂奔不息。脑残真爱粉俱乐部成员看到的幽灵在最后才让人恍然大悟,两大素人女主角粗暴演绎爱与死亡的个人主题曲。
      • 9/10 园子温送给所有群演的一封情书,同时又是启发每个平凡的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主角的一支宣言。当故事的结尾电影和现实的界限已经彻底模糊时,两个时空真的融合在了一起。园子温近十年内最好的作品。
      • 终于等到了!!!这是拍《地狱为何恶劣》的那个园子温!!!不用乱飚的血浆照样可以这么疯!!!像解除了封印一样,用力地奔跑,声嘶力竭地呐喊,群魔乱舞的癫狂众生相!!!磕了药一样嗨到停不下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啊!!!这才是极尽浪漫的园子温!!!starto!!!
      • “假面”后的女孩们,演绎的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人生?与其在别人安排的故事里扮演路人,不如当自己故事的主角。
      • 你们可真棒
      • 太棒了,简直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当然是电影之外镜头之外的才是人生才是世界啊。
      • 从没有电影可以做到让人记住如此多性格各异的配角!园子温的“配角至上主义”无比地令人动容又富含革命精神!起来吧!打倒老人与金钱主宰的“主角中心主义”!
    • 豆瓣 6.6 IMDB 6.2 正片
      Wrong
      2012
      剧情片
      美国

      Wro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因为电车迟到,本来计划看Lawless过一把暴力血腥瘾,结果到了电影院已经晚点30分,只剩这个片子,看得我想撞豆腐死。20120914ugc confulence
      • 开头挺好的,捅死小婊子那会儿也挺爽的
      • very sundance~
      • 7点60分,失踪的狗,下雨的办公室,宠物通灵大师,一棵棕榈变成了松树……绝对是新世纪荒诞派艺术的模范啊。相比起来,该导演上部片子《轮胎杀人狂》实在太主流商业了
    • 豆瓣 7.4 IMDB 7.0 正片
      Yannick
      2023
      喜剧片
      法国

      扬妮克

      Yannic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年度最佳喜剧片,前几天看影评讲May December在英语语境里是忘年交的意思,在法语中这个意思通常用马克龙替代,这不法国人就来调侃了,电影里扬尼克指着一对母子说,不敢随便定义你们的关系,因为现在总有一些奇怪的情侣,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 用户画像很典,像是贴吧或虎扑用户无意闯进你瓣看到大家各种阳春白雪自得其乐然后舞台一掀吼道你们这是弄啥嘞老子来教你们做人然后就旁若无人地开始随地大小爹(外加随地大小便)。整个故事最开始的着力点还是蛮对味的,之后的发展也算是很有巧思,展现了不同层次、阶级的人在掌控了话语权之后对于场域内舆论导向的影响。但问题在于,并没有写出这种话语权在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而只是短暂呈现了对这种话语权的暴力掠夺。完了还讽刺了上层对于所谓“弱势”的同情,Yannick掌握话语权性骚扰观众时无人吭声,但他被枪顶着头被羞辱的时候女主演又开始同情起他来。整个片子就像是一场合谋,不在场的导演、台下吃瓜的群众、一个跳梁小丑和几个自怨自艾的演员,完成了一场对于我们真正观众的“冒犯”,只有片中中途离场的白发老人选择了置身事外。
      • 多来点这种一小时的电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 昆汀·杜皮约现在是每年一部小成本荒诞喜剧,效率贼高。但他的片都有一个通病:开头三十分钟炸脑袋的精彩,后面逐渐烂尾,不管不顾了。这片开场观众与舞台上戏剧演员互相不吊的场面笑炸了,但随后就没了大招,逐渐落回了套路。他真应该找个合作编剧专门给他写下半场。
      • 76届洛迦诺主竞赛。全程处在单一场景,男主演的很精彩,当你想要在无聊的生活中为自己发疯一次、感动落泪一次,最后还是会被那些称作“现实”的人扼杀。杜皮约的电影总是巧而精,有着自己特有的恶趣味且富有表达,但是想要如此就会出现很多想当然的情况。
      • 3.5,比杜皮约前面几部加起来都好笑,想必是他心中的《一个绝望的人》。建立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剧院结构,但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放飞的心意踏着谨实的步调(视觉上的严密与高强度的文本),而正因抱怨都来自朴实的生活,嘲弄才变得率直而不轻蔑(不像鲁本)。结尾当然是令人触动的,一个不入流的戏剧演员和一个不懂丝毫戏剧的白丁,在此时体会到的,是戏剧中观与演的魅力,还是与他人产生联结的共振呢。而从话剧到脱口秀再到电影,到底是什么会带给观众真正的快乐呢?果然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如既往地令人好奇。
      • 多半星给时长,这在电影日趋三小时的时代里尤其清爽舒适。祝愿大家当人质的时间短一点!
      • 扬妮克宛如杜飞自己,挑衅演出,挑逗观众,颠覆关系,冒犯体系,整部电影化繁为简,极其可爱的创作,但当发现眼前的一切似乎与诸多先锋戏剧的创作套路包括杜飞的数部前作都无太多不同时,两组外部视角镜头的介入巧妙的升华了这一切——小剧场外的烟火气让剧场内变得隐秘而神圣,结局突入的特警配合着扬妮克的眼泪又释放出了宏大的悲剧性,杜飞歌颂或哀叹的是从创作到生活、从虚构到真实的无数个不为生活的庸常和权力的威慑所支配的虔诚的开拓者和牺牲者,以及那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活着的荒诞却珍贵的一瞬。
      • +
      • 特别特别简单,这种简单又精良的本子真的好难得,虽然前期有点难入戏,但是中后段真的很不错,会觉得不过瘾会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 Yannick这个角色本身及其恐怖,自大、极端、能够随意指点别人却不能被指点、会将自己的糟糕生活归结于不公、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别人也一定这么觉得…那种自大和狂妄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是那种特别特别“男”的角色,是那种“我男我也”、“我女我也”的道德绑架和逼迫认同。 权利的不断更迭,也只有掌控者在改变,对权力的压迫会随之发泄在别人身上,很“美”的社会现状。 最喜欢是最后Yannick最后的眼泪…演得太好了。
      • 荒诞简洁恶趣味的概念引入,左手调侃演员自作多情,以寡才为借口绑架观众浪费时间,右手嘲讽民粹野蛮反智,拿暴力作手段抢占道德高地为非作歹,两边都骂了一圈,最后拿“真诚才是艺术和生活的必杀技”无聊鸡汤一顿共鸣——这到底是昆汀还是毒舌独立鱼啊喂
      • 封闭空间制造冲突和反转,荒诞到极致却变显得如此合理,杜皮约对观众的戏耍相当成功,随着手枪的转移也完成了厌恶感的转移,迅速从对扬尼克的无法理解到后面的同情心疼。音乐、片名和结局打点都好喜欢,电影还是要法国人拍,杜皮约我的神!(持枪写作想到伍迪艾伦《子弹横飞百老汇》)
      • Quentin Dupieux现在走洪常秀路线:半年出一部片,时长硬凑到一小时😂套路没变,还是搭建起一个荒诞的框架然后看人物在里面的反应,但至少演员表换了,主题也是新的。这次的题目我还挺喜欢,不仅涉及文艺作品乃至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定位问题(观众在哪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男主Yannick从“感到没有看爽”到“我要自己写剧本让你们演给我看”的姿态就是政治讨论中说到的那些代表性缺失、政治话语脱节引发的反体制话语、反智情绪、民粹运动…片中Yannick和不同观众的对话在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阶级/地域等区隔之下不同群体间的对话有多不可能。结尾处导演先给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情场景,但最后一个镜头又给了即将进入剧院的防暴警察,预示着激烈冲突与可能的悲剧,也算是对法国近期状况的不遮掩的比喻了。
      • 观众永远是舞台的人质,凡尔纳体验不到的科技进步,为艺术家的真诚愤怒鼓掌,展现世人之故事无关好坏皆充满血泪;法国昆汀这次的减法做得有点厉害,将以往瞎掰乎的超现实元素内化成舞台戏中戏,走心了
      • +
      • 笑死,扬尼克长得真像加纳乔
      • 很好的构想,枪作为艺术创作中“权力”象征,也指向了现实世界的权力生态。后面走偏了,批判力度少了很多。
      • 很可爱的一部电影,以枪喻指权力,把各类社会学理论拍成喜剧大电影的感觉。开局“请假赶路购票看戏却不开心”的抱怨,是艺术的门槛与目标,包含了观看者付出的条件性、额外劳动。后面三轮权力与话语权的反转,则是调侃艺术场域内的权力关系,同时也点明社会运转的规则之一,是上位者的控制欲。
      • 开局惊艳,然而Yannick的人设连同整个剧情随着枪的出现开始崩坏。看到40分钟时我就想像片中后排那位老人一样拒当人质,直接离场了。
      • 权力几度易手,冲突多维度建立,立场和利益导致品味,杜皮约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打出精彩的火花,而一切值得玩味的地方都被导演包裹在看似率直的对话中。剧场固然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观众需要怎样的艺术更值得思考。3.5.
    • 豆瓣 6.9 IMDB 6.5 正片
      Le Deuxième Acte
      2024
      喜剧片
      法国

      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摄影机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能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 選它做大電影節的開幕片比片子本身要有趣,將觀眾的觀影和片場的製作還有虛構故事(甚至說“AI導演”的視界?)通過屏幕打通。是任何從業者都會會心一笑的電影——但不是經典quip也不是什麼難得的internal joke,如果幽默僅限於此也是很容易疲勞的。
      • 4 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摄影机/场记/导演存在的方式尝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第四堵墙,渗透向远方无限的物理空间
      •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个看似建立起议题讨论基础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摄影机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画蛇添足: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闪烁其词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 这是疫情之后连续四年法国导演作为戛纳开幕片最短小精悍的一部,不仅轻松活泼引发众人大笑,又揉杂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关于现实与虚构,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无休止的操控与反操控
      • 有意思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 没人再看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齐声唱是电影里的事”、#Metoo、AI、抵制文化…还有时而真实时而虚构的玩弄;短短八十分钟,它承载了相当多的火力与属于作者本身的表达。大段大段的角色争执、乃至近来这种没有新意的重复很劝退,但结构上连同整个卡司又很喜欢。很参差的观感。
      • 什么是一个孑然一身的第二幕,换言之,由谁占据了第一幕也就是开端的位置?杜皮约在此确认的是重复的承诺在他作品中的价值:必须重复又或者惟有重复。这其中当然有一种所有戏谑形式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一种虚无主义的诱惑,稍不慎我们就跌入重复者彼此间无穷的反射中,就像现实和虚构可以任意倒转,而“笑”成了仅存的可悲的side effect。可兴许只有观众或演员的在场有望拯救这令人生厌的循环,他们在这过程中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会只作为牺牲品被遗落在受骗者和骗子的角力之间,也创造性地把珍贵的差异漏出来,而这可能便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个AI监督无力提供的。酒馆里的围观群众问:“你别告诉我/快告诉我我们还在戏中”,是这一刻让一切有了意义,否则我们也将无力凝望片尾的第二次自杀,因为它亦可轻易地变成另一个“第二幕”。
      • 昆汀·杜皮约真是越来越好,看似随性的制作处处见出巧思和灵感的迸发。娱乐性、艺术性、探索性兼具。那些执着于拍“电影中的电影”的青年导演,但凡从中学到一丁点,也不至于把电影拍得这么难看。
      • 恐同歧视被跪地求养狗消解,电影可贵在于毫无意义,世界真实性来源于虚构只为了睡你,重复死亡的漫长导轨之梦……法国昆汀最近几部片感觉越来越洪尚秀了,不知是好是坏
    • 豆瓣 6.8 IMDB 5.9 HD中字
      Wrong Cops
      2013
      喜剧片
      美国

      恶警蛋碎

      Wrong Co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目前看过杜飞最棒的片
      • 没字幕组翻译
      • 胖子一脸大张伟即视感,居然还演这么卖萌的角色~~~~多亏台词里面骂人的话占了三分之一,我才在无字幕的情况下勉强看完了
      • 法国昆汀导演至今为止最常规和商业意味的一部。大卫林奇的影响从《错》开始浮出水面,其实应该和《错》捆绑在一起作为整体来看比较完整。两部作品都在讲述现代人的存在主义危机,探讨的是法国人最拿手的哲理绝活,却选择在美国联袂美国演员拍摄,自然勾兑出荒诞现实的讽刺意味。这个题材和演员阵容很适合拍出《双峰》一样的剧集,昆汀没能实现也是有点可惜,不过事隔几年,却让另一位法国导演实现了,那就是布鲁诺·杜蒙……
      • 第一段里面的manson太小清新可爱了,把毒品放在老鼠肚子里也是可以的,我要报警!可是警察就是大坏蛋啊哈哈哈
      • 终于有中文字幕了
      • 怪诞依旧,精彩不再。
      • 自从《橡皮轮胎杀手》后就彻底沦为昆汀·杜飞脑残粉,真不知道装了一脑子浆糊的杜飞到底要讲什么。玛丽莲·曼森素颜客串的软炮智障简直不忍直视,这有个独立成章的短片,就是曼森那段http://video.baomihua.com/48755796/25725541
      • Marilyn Manson小学生大逃亡引发垂死水喉男和独眼黑哥警的电子音乐梦,后院挖宝以及园艺用具的正确使用方式,鱼腥味现世地狱大演讲,95%市场包装难敌5%天分……Quentin Dupieux最正常的一部片子了,看片尾字幕发现,拍这部东西的主要目的在卖自己的CD吧
      • 在恍惚间领会他人即地狱
      • 对于昆汀·杜皮约只能说爱过(《真相》),但如今已经到了怀疑曾经的爱是否真实的地步了。感觉以后应该也不会爱了,如今已经接受不了昆汀·杜皮约随意散漫的剧作结构和游思妄想的情节了。
      • 机译字幕,过了一遍。。。
      • #法国昆汀第4部# 老实讲,第35分25秒独眼警官创作的那段电子乐还是很带感的,啃的生肉,学到了很多脏话。延续了昆汀一贯的荒诞风格,把警察这样一个看起来正面的形象嘲讽的淋漓尽致:让中国人抓老鼠来贩卖大麻的、恋胸癖的、拜金的,唯独那个怀揣音乐梦的独眼警官看起来是正常的。13000元换一本gay佬杂志也太不划算了,还搭上一条命。结尾葬礼那段演讲引人深思:This world that we walk around in,that we live in everyday,is hell. We should cry for ourselves,because we are in hell.
      • 还蛮怪咖的 可是不是特别好看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
      • 挺搞也挺屌,但没其他好。
      • 没有Rubber令人称奇 但比Wrong好笑 玩音乐的那个dying dude you the man!
      • 地铁看完,我是看到配角里面有玛丽莲曼森才看的... 剧情略脑残...
      • 这个荒诞的叙事像白开水一样有点无聊,整个世界有点类似小清新版喋血街头的既视感,曼森客串扮演被恶警们霸凌的小青年。
      • Dupieux poursuit sa lancée de non-sens tout en s'affirmant 1 stylisation tjs personnelle.Ce refus de normalité se traduit par un plaisir débridé du créateur qui pourtant commence à présenter des signes de fatigue pour se renouveler ou transcender film après film
      • 这算时间集中把昆汀杜飞的作品看了,脑洞清奇,特别喜欢,还有两部作品找不到源,以后再说了。这部是这几部作品里最搞笑的一部,人物虽多但都个性十足,人物的关联也设计得特别魔性。可惜没有好的中文字幕,好在台词简单,找英字看了。
    • 豆瓣 7.2 IMDB 6.7 HD中字
      Au poste!
      2018
      喜剧片
      法国

      在警局!

      Au pos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mon cerveau me chatouille
      • 劇情太有邏輯了這不正常/ 警局版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警長不想回家cos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whether u have a wife or just a wife 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u/ 碎碎唸挺煩的好想和導演做鄰居o跟聽廣播一樣/ 你好兒子 你好爸爸 最近怎麼樣 哦沒什麼 本來打算自殺結果看了部電視劇 這不我的日記麼哈哈/ 結尾真爛 肚皮寫到一半棒極了另一半很糟糕這句台詞的時候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 所以為什麼不他媽改一下 既然警長不想回家 就一直審到七老八十好了 不是還有半個生蠔沒吃完 警局裡暖和 睪丸也不會凍掉 一般短評寫這麼長又沒有到字數限制0的時候就很難受了 我一定會填滿最後幾個字儘管句子可能不完整 所以嘛 肚子上有洞會不會影響放屁的聲音
      • 化繁为简的杜飞更加迷人了
      • 一如既往的昆汀·杜飞,天马行空,荒诞诙谐,打破叙事结构,打破时间线索,打破空间状态,飞来飞去,了无痕迹,73分钟里玩得真嗨。
      • 【VIFF-IV】两星半。荒诞有趣,也是杜皮约一贯的风格。但这次的两次反转却是“不得已为之”。揭示舞台前如果可以算是天马横空,那么在此之下的逻辑自洽也并不难,但却选择了回到“正常”世界推翻假设却不加以揭示,最后又回到了骗局做结。虽然大家哈哈一笑,但实际云里雾里,导演恐怕也是如此。那这就不是天马行空了,就是把控不过来只好草草了事。但不得不说,单独的一段段拿出来,荒诞喜剧还是可以的。
      • 果体指挥开场序幕,回忆场景虚实进出,胸口冒烟生蚝新吃,血泊熨斗独眼藏尸,舞台散场after party,最后还整了个彩蛋;完全本土化后玩得反而不太飞了,但比《Wrong Cop》对警局类型片的解构更有情怀?音乐很好听
      • 回忆按梦的逻辑组织。
      • 3.5。
      • 法国人的刑侦警察局就是喜剧基调,黑起警察来,就是让人觉得行政机关的清理部门就是个笑话,效率低下,漏洞百出。英国人就搞出各种智商超人,推理严谨的神探剧。路数不同。
      • 套路之王,舞台迷惑
      • 3.5;仍是杜飞擅长的嵌套结构,破墙效果很有布努埃尔之感,到最后一个比较刻意的反转之前都值四星,为反而反,反倒落了下乘。回忆中时空的串线最有趣,接近梦境的自由。
      • 80/100,如此小巧,如此有趣。前半部分依靠叙述,在现在与记忆中穿梭,并通过角色在记忆中的在场模糊时空界限。而后半段,随着舞台的“反转”,则将维度一下拓展至舞台与剧场,而剧场外出现的“抓捕”又模糊了舞台空间。当走完字幕,看见了作为“观众”的演员,又恍然发觉,杜皮约又近了一步,这是电影与我,偏偏进度条就这样结束了,望着空荡的播放器,黑色中反射着我的脸,噢,他又模糊了影像与现实。
      • 2018477 二星还行
      • 相当出乎意料了。
      • 8.2 鬼才杜飞的这部新作相比之前好理解多了,不过但最后还是被摆了一道,文本的层层嵌套太赞了,看似莫名其妙的彩蛋实际有很大的回味空间。
      • 不愧是我最爱的不太知名的神经病喜剧导演作品,每部都五星!这部新片虽短小,但是绝对不让人失望。
      • 当中警察老婆出现两人关于一段未来和过去的对话太精彩了!冲这个应该给五星!然后当中关于“无聊”这段对话好好笑。后面回忆里突然发现警察不见了,这里如果继续在记忆中展开的话也是神作了。
      • 杜飞金棕榈倒计时
      • 杜飞导演作品,又一部典型的杜飞风格的电影,现实与回忆混合交织,各种戏谑的事情不断在回忆中发生。 杜飞电影也属于偏烧脑,但他的烧脑并不需要去可以解读。因为对剧情并无影响,只是为了增加整个电影的喜剧效果。 还有一个就是无厘头,各种无厘头的事情突然就出现,然后并没有讲清,接着就下一件发生。 电影突然以戏剧结尾(所有人都在一场戏中),并且并没有解释其中含义,也是相当的无厘头。 如果想看黑色幽默电影,这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全程思考这到底属不属于三幕剧,我感觉也算。故事性连不连贯、反不反转和内核结构的关系似乎不大。这种时长算是一个什么水平的作品呢?像是个练习作业似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