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4 IMDB 8.9 正片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2020
      纪录片
      英国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卫爱登堡是地球母亲真正的儿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爷94岁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只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诚。片子结尾,老爷子转身走进切尔诺贝利重生的森林里,坚定的步伐让rewild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问题问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无需回答,答案都装在拥有像老爷子一样如孩童般真诚的心中,就像老爷子回望一生,就像从太空回望我们的蓝色星球。老爷子是幸运的,在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还曾经经历过。
      • 让老爷子费心了,虽然给出了希望,但也不会有国家那么去做。人类这个种族该灭亡就让他灭亡吧,地球上再多一个灭绝的物种也不算什么。
      • 一个一辈子为自然奉献一生的老头子的呼吁。1缓生优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可能)。航拍视角加之老头子的诗意独白有种俯揽众生的悲悯,从容但却孤独,任人类自生自灭吧却又难以割舍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年轻时的诗性奔放到现在却全然迥异。环保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曾经遭受比这更大的“灾难”,我毫不惊讶下个世纪可能会出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毕竟人类这种物种征服自然“硕果累累”,当然对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银翼杀手》那段独白: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D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劝人类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亡羊补牢开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坏的惨状 这部花了1/3的时间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决方法 不知道老爷子是真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只是想为这个一辈子热爱的生态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难对人类这个在死亡人数达到七位数的瘟疫大流行期间连减少聚众戴上口罩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无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觉得该重启时就重启吧 We are not worthy
      • 疫情已经证明了,缺少人类涉足,自然会用怎样的鬼斧神工将世界恢复至她最初的模样。
      •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过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见证了七十年来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后,他说我们还有希望去补救,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为自然无论有没有人类都会重新恢复生机,而我们需要自然来拯救自身,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统里,请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吧
      • 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 当爱登堡先生随时出口成章雅思满分作文,娓娓道来地展现这颗孤独的美丽星球,环保和动保难道不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吗?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 我哭了但仍觉得有些刻意煽情但我还是决定少吃肉并准备好了下次遇人问独生子女政策怎么回答
      • 本来以为是传记,后来发现是“witness”(证词)形式的对环境变化的见证和呼吁。你说大卫老爷子都 93 岁了,人类自我毁灭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着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一直这么苦口婆心鞠躬尽瘁,过的真是梦想中的人生啊。
      • 人类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全都是出于人类自身存续的自私考量,人类已不可救药,马上灭绝吧!!自然自能恢复如初,
      • 毫无疑问,Attenborough是最适合“活着的传奇”这一称谓的人。旅行家也是梦想的职业之一,最近的目标——去一趟古巴。
      • 传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爷爷是最热爱这颗星球的人类吧。我也要做一个环保主义者。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N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 人类赶快毁灭吧😂地球累了 人类快点毁灭 地球早点恢复
      • 从切尔诺贝利起始,又以切尔诺贝利结束,整部纪录片非常震撼。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我们过度捕捞,把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我们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现在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人类为自己经营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我们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变成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鸡占绝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蔚蓝的地球,脆弱又孤独。人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设法地消耗它。David是我迄今为止最敬仰的人没有之一。事实上,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 跟瓦尔达奶奶一样,他这是按照遗作来的呀。
      • 很遗憾豆瓣仅有1470个人看过。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是什么时髦的口号,而是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人类有没有灭绝的风险,还能不能平安无恙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 没了人类,就会很好
      •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过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 太好看了,好多镜头让人美得流泪,感动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退休了还在普及环保♻️年轻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忽视问题不起来行动呢。老爷子说,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无穷的,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旧址, 而人类不是,继续浪下去就该玩火自焚了。喜欢这个老爷爷的叙述,温柔平和却十分有力。另外,老爷爷一生都在野外生存,为啥皮肤还保护得那么好呢?
    • IMDB 7.9 正片
      Woman
      2019
      纪录片
      法国

      女人

      Wo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诉说,聆听,最真挚的声音。谈及到女性在社会平等、性、事业、家暴性侵、生育、婚姻爱情等相关的一些心声。
      • 女性必看纪录片 全球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这个视角上 国藉民族人种宗教性取向统统可以模糊掉 只有女性(包括变性者)和非女性。一位受访者说 如果我是男人我会用各种规则去束缚女性 不许她们工作或投票只许她们在我同意时生孩子并由我决定是否抚养 束缚正因为她们比男性更强大。从受访者背景看 西方社会女性地位相对好但仍会有家暴职场歧视和强奸发生 非洲中东和印度则是炼狱模式 人口买卖童妻割礼泼硫酸普遍存在 而天朝最受诟病的是计划生育 受访者说8个月被强制引产时影院惊呼。全片主旨希望女人自信自立 明白自己的强大所在。要发声!要反抗!要上学!要工作!要锻炼!要保护自己!要掌握生育权(堕胎权)!要take it not beg for it!一切男性天然拥有的东西 女性都应该拥有 而这改变需要每一位女性参与其中。
      • 67/365 MK2 nation 法国电影院终于开放了🥳 和当时同类纪录片《人类》差不多,只不过这次都是以一个女人这个角度来说话,泪点有点多,第一次流泪是因为那个为了弟弟放弃学业的中国女人。 这类型纪录片,会去看的人早已非常有尊重女性的意识了,而那些不尊重女性的人自己也不会去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解。
      • 看到为了自己兄弟上大学而不能读书的中国女性我哭了,那就是我妈妈的过去。妈妈从小就是名列前茅,为了让哥哥能顺利入读大学,没有上大学的她花费了10倍本应该花费的力气达到了今天的成就。
      • 中国的两个女人把我讲哭了,一个是学习机会让给弟弟,一个是独生政策被逼引产。
      • 电影结束,导演从后面走上前来,所有人鼓掌,接着有人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我环顾一圈,甚至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哭的不成样子,是那一刻,“成为女人”的认同感,让我哭了出来。看的时候是别人的故事,最后发现所有女人都是同一个女人。
      •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 不过是一半人类的日常,却要坚强着说,“做女人是一件很好的事”。
      • What it is that I can do so that you can set me free.
      • 她是别人的姐妹、情人、妻子、女儿或是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
      •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从诞生出来就要走更多的路。”痛苦和悲剧从来不分性别,可能只是,女性承受的痛苦太细碎了。第一次月经,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生育,第一次老去…每个过程都会有一些细碎的你甚至不以为然的痛苦。纪录片里的每个女人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她们会因为月经比同学们都要迟而羞愧,因为爱人挑剔自己身材而自卑,因为皮肤的松弛而号啕大哭,因为丈夫的背叛而绝望作呕。这些微小的痛苦是女人的群像,有的人在爱里安然度过这些阶段,有的人直到老了也难以忘怀。看的时候第一次强烈感觉到,女性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 生命的美丽动人在于个体的独一无二,各异的外貌,各异的文化,各异的记忆,各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女性是伟大的,是需要被尊重的
      • 其他短评里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没文化的本人只能默默打星
      • 3.5
      • 非常棒!
      • 3.8阿姆看的,影院满场只有三个男人,其中一个还是我朋友。影片做得很精致,采访以黑背景、高亮人物面部特写为统一模板,采访后是更多的肖像翻页,估计是同一主题采访但无法剪进来,不同主题之间会有生活场景过渡,静止为主,感觉把女人从日常琐碎中拉出来忽然visible了,成为主角的惊喜。影片开头和结尾cinematography很棒,女人和蓝鲸在海里游,curvy body, women and nature 各种隐喻,如果用无声代替缥缈的音乐,还可以读出一个女人的silence,沉在海里,无法发声,像孤独的鲸。结尾蜘蛛人似的集体舞,轻盈的跳跃和teamwork,作为女人empowerment的符号吧。只是关于empowerment影片结尾用口号煽了下情,却没有在揭开伤疤后深入探讨改变因为文化背景太泛
      • 所有女性才是命运共同体。
      • A nos mères.
      • “Maximum respect to all wom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ethnicity, kinky hair or straight. Women deserve respect. Woman. Strong. Always.”最大程度地尊重女人,忽略种族、肤色、民族、头发、外貌。女人值得尊重。女性。很强大。自古以来一直都是。
    • 豆瓣 8.3 IMDB 8.3 正片
      The Rescue
      2021
      纪录片
      美国

      泰国洞穴救援

      The Rescu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Free Solo导演新作,冷门极限运动(洞穴深潜)拯救生命的故事。把全世界瞩目的救援行动拍得惊心动魄,实施细节又充满人性关怀。如何拍摄群体行动中的个体英雄,值得国内纪录片导演借鉴...
      • 看了其他的一些评论,感到很难认同。这部纪录片在讲述营救过程之余,还讲述了一些泰国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他们和这次营救行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论内容,这部纪录片大概在8分左右的样子,但是它打动了我,所以我打了5星。
      • 哭得我稀里哗啦…但是有几个scene还是无可避免的体现出white supremacy。算上救援者的父亲,泰国高僧对于两个人的死亡预言令人震惊的准确。
      • 特别好!虽然qa的时候chai一直劝大家不要看了这个电影就去cave diving因为很危险,但我是真的好想去啊!看了那么多攀岩电影都没有想去真的攀!但是cave diving太吸引人了!片子其实前部分落脚点就在这些diver上,我觉得很妙。(映后单独问了chai为啥没有中国人出镜,她说联系了中国救援队,他们不愿意出镜)
      • 1)开头和结尾挺烂的。开头就是一个trailer,结尾就是爱国主义喊口号,那流行歌曲是什么鬼?2)中间65%故事讲得不错,3G和现场重现什么的烧钱镜头挺有质感的,但到后面就开始有重复疲惫感了;3)白人英雄主义,女性不存在,母亲不存在,亚洲本地专业人员不存在?想想为什么不存在?还不是因为贫富不均,白人男可以在周末浪费几个小时玩山洞嘛;4)没有说到为什么会被困,没有提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主题不过是白直男个人英雄主义;5)最奇怪的是被困人员家人和本人一个采访镜头都没有;6)over-rated
      • 相较Free Solo损色了不少,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我纳闷的是,既然有亚洲的救援队(包括中国)参与,为什么没有有关亚洲救援队的相关采访,只有一个来自谭晓龙微博的视频片段?
      • 奥斯卡级别的制作,虽然很多内容没有细讲,视角也不够丰富,但观赏性足够
      • 当下是非常激动的,好多次都被激动到哭。毕竟这个事件本身就足够震撼具有话题性,当时的片段再加后来的采访,整个剪辑就特别能营造出那种紧张的氛围。回来之后认真查了wiki关于当年整个的救援情况,会发现的确视角比较单一,可能也是限制于电影的时常,要突出主线,有一点点神化的感觉,于是我就想要来认真研究一下。Jimmy当年靠Meru打开了我rock climbing世界的大门,这部电影要打开我cave diving新世界的大门了!
      • 碍于影片潜水员视角的原因,影片对于救援的技术问题完全没有着墨。这更像是以大事件为楔子,讲述洞穴潜水及其爱好者的纪录片,这就又回到了《徒手攀岩》的熟悉的路子:记录运动为主,展现性格为辅。到了这部则是水下救援为主,人物性格为辅。人物性格这部分不说,你会发现这些洞穴潜水员多数还是挺孤僻的,他们享受远离尘世的寂静,这就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共性吗?而在救援部分,依靠着原始录像素材,我们也能感受到洞穴内部的逼仄压抑。我们与救援者情绪共振,为挫折而沮丧,为转机而庆幸,不断的峰回路转。高僧预言与民间传说使得影片有了一丝神秘感和宿命感。本片是一部利用纪实素材进行个人创作的优秀模范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标记。
      • 6.5/10。事件很惊心动魄,看到孩子们都被救出来时松了口气。和《徒手攀岩》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多让人窒息的当时画面,希望未来有导演改编一部灾难片。采访中关于中国只有谭晓龙微博视频,蛮可惜的。
      • 狠稳,相较free solo的个人高光,cave diving的群像塑造还是弱了,显然意不在事件但还是被叙事分去太多笔墨。两个瞬间,镜头介质进入“真实”录像,和摄影机被发现在场。(我迷信了
      • 不管是去救援的大人还是被救援的小孩,在如此极限条件下依然能做到冷静、坚持、彼此信任和合作,都非常 inspiring和感人。记录这件事的素材那么多,这部的独特视角和焦点在于还原了在洞穴这一独特context中潜水的技术难度和风险,呈现了当时看新闻完全无法感受的场景,比起纯人文角度是有拍摄的技术门槛的,也是价值所在。
      • 【Nat Geo】“金柴”夫妻档继《徒手攀岩》后,又一次交出满意的“纪录片大战”种子选手。在等待Ron Howard筹拍的剧情化改编之前,它会是对这个事件相当好的补充。在还原那些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况推演以及救援难度如此之大的解释之外,比《徒》做得还要深刻的,或许是技术之外对情感的讲述与探索。随着它的展开,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时刻,无数国家和专业的人士齐聚,只为努力创造一个奇迹- -这在当下也有种惊人的鼓励与启示。
      • 可能是因为看过太多该事件的解说,所以这部作品作为纪录片并未见其独到的地方。除了最后孩子们如何出洞的部分也同样惊心动魄之外,其实别的都是早就知道的内容。但是大家跨越国界、万众一心的故事,无论看多少还是觉得振奋人心啊。
      • 缅甸高僧预言真准啊。
      • Explorers help explorers. “It has to be us.” 同样也是Explorer的Jimmy Chin,选择的切入角度,非常准确地展现了这件事的内核。它很小,也很大。评论里只知道无脑重复种族、国别那套话术的,别逗了好吗。这事没法强行贴金。还有人记得Denovo姐意外去世后遭受的冷嘲热讽。
      • 撇開白人主義的命題,電影為新聞紀錄片製作提昇至一個新難度,單是難度分已五星。Jimmy Chin說故事時不離對自然的敬畏和小人物沉穩的自我堅持,但造出一種劇情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傳達的第一身感動。雖然與「大師級」的電影哲學思考有距離,但絕對能奠定他於現代紀錄片製作上的重要地位。
      • 没想到其中一位堪称核心担当的英国洞穴潜水员当时正好有一位泰国女友。
      • I did used to worry, was I a bit too cold? was I bit too unemotional? I found a use and a purpose to that level of detachment.
      • D /【NGF 2021】至少在对救援状况本身没有像「徒手攀岩」那样猎奇向的渲染,问题在于在重点放在救援行动本身的情况下,想表达的内容过多使得Cave Diver们生活背景描绘敷衍,特别是万能的“生活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理由。以及中后段开始刹不住车的煽情,并仅仅拿救援成功与否作为叙事动力。最不明白的是少数族裔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居然如此白人救世主视角...
    • 豆瓣 9.4 IMDB 7.9 正片
      The Alpinist
      2021
      纪录片
      美国

      登山家

      The Alpini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
      •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
      •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 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 看到他的结局长舒了一口气,他抛弃一切枷锁把登山当作生活方式,在生命中享受了足够多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刻,大自然也在合理概率内给了他足够多挑战自然的机会。他生来融入社会就有一定困难,他没有强迫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也丝毫不在意为他人带来任何价值。只能说他的选择对的起自己,对爱他的家人和女友都多有辜负。不觉得他有多神奇或者令人敬重,因为他的大脑首先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多关于责任感和理智考虑危险、权衡利弊的区域可能被抑制住了,所以能不在意生命、不在意将来、如此莽撞地从事一件事这么多年。电影拍的比《free solo》要生动,他的女友也是非常适合他,太难得了
      • 有些人生命短暂,却灿烂如流星。Alex说的很好,外界对极限运动评价总是很两极:成了就是天才,失手了就是傻瓜,而这天才和傻瓜往往是同一个人。登山题材纪录片看了一些,悲剧结尾的倒这一个,但这可能才是常态。Alex跟这位比起来真的是稳打稳扎了,Mark-Andrea是真Free spirit
      • 最好的Eulogy,最充实的人生。
      •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 真的是不疯魔不成活 climb on the ephemeral medium of ice and snow… 一个活在自己时代的人 human nature总让人惊叹
      • 并非只是征服和挑战不可能,也同样将这项运动描绘为一个更美丽与释放自我的活动;他不仅仅进行攀登,也同样完成场勇敢、不畏首于任何后果的对话。《徒手攀岩》的两年后,Alex Honnold变得更加熟悉于出镜和亮相了;在这里作为引言人的身份出镜,有种鼓励大家将视角看向Marc的故事的设计。也因为它与《徒》是并不相同的走向,所以增加一份唏嘘;最后也在激动人心之外,揭示了它的危险与暗面。
      • 独自置身于山崖,拥有绝对自由与控制,生活变得难以置信的简单。这部片子太美了
      • 在我看来搞alpine solo就基本注定了寿命只剩十年,相比之下rock solo的危险可控性真的是高很多了。只是好可惜他还那么年轻。印象最深的是他扔掉手机说走就走,仿佛是蓄谋已久要甩掉摄影团队,每次进山前都认真吃完最后一顿饭,“你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回来”。有一次真的就没再回来,留下一张登顶的照片和一些anchor,就消失在了山里。很多人大概都想过成为这样的人,可只有他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
      • 观影途中哭了好几次。旁白过多结构略乱,如果只拍到marc登顶,也许我会说这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让我记住的点只有marc是ice free solo第一人。但这个结局改变了一切,深深撼动了我。生活本身比所有影视文学更戏剧化,marc遇难的意外让故事完整过头,极致绚烂后伴随的永远是陨落。marc说当镜头追随时,solo就不是真的solo,所以他拒绝跟拍。“The ultra freedom is solo”,Bret给予Marc最大理解,留空间让他独攀。无法享受孤独,就不配成为真正的攀登者,攀登说到底是自己一个人的事,灵魂和山的禅意对话。攀登时面对群峰,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攀登者只是选择了冒险的生活方式,但依然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如果没看free solo,我不会如此深刻地为marc而感动。走好
      • The ultimate freedom is being solo. (09/07标记了已看的都是坐在同一场里吧,这感觉还蛮奇妙的)
    • 豆瓣 8.6 IMDB 7.6 H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纪录片
      美国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翻译成”监视资本主义“太符合中国上层领导了,其实就是讲了社交网络怎样赚钱、怎样改变和监视用户、大数据统治的,其影响会延伸和触及到人性、进化、政治竞选等领域。但人类历史中的谎言、煽动、阴谋、阶级等现象,并不是网络时代就特有的,只是网络时代让这些现象具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反应而已,但不能把原罪归于网络。
      • 自己一边看这个片子一边控制不住想拿起手机刷豆瓣简直就是最大的dilemma
      • 在网飞纪录片序列中算不上惊艳,内容都能想得到,有个别地方倒是有启发。其实社交媒体不是重新发明了人性,只是顺应人性被发明出来。美国的从业者一直在担心这些操纵了人心的社交媒体落入一些有意控制大众的人的手里会造成怎样的灾难。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非黑即白。有意识筛选和过滤内容的社交媒介其实才造成更大的灾难,没有过滤的也造成问题,但思想的自由市场还是会有矫正可能的。他们和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同一层级的事。
      • 前半段谈的是个人的成瘾性,后半段谈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香港问题受到了推荐算法的影响,实在是强烈推荐的纪录片。推荐算法让人类看到更多他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确的信息;当算法没有被操纵的时候,假象会被传播和放大的更快,社会群体的分化会更严重;当被操纵的时候,它会成为比以往更高效的舆论控制工具。
      • 最讽刺的是你之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多半也是因为它被网飞自己的大数据和算法推到了用户主页。这种感觉就像是有天迈克尔·贝跑出来拍了一部【电影艺术是如何被滥用CGI特效的好莱坞大片毁掉的】纪录片一样。
      • 中文翻译的标题线路很正确嘛
      • 年度最佳恐怖片
      • 就提一个capitalism会死吗
      • 一边抗拒一边沉迷,也是无解了。
      • 朋友圈已经关闭了好几年,也不用微博和fb的我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觉悟的。
      • 可能是今年 Netflix 最好的一部纪录片,无论是 have no clue 的大众还是互联网业内工作人员,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迪。一段虚构故事结合湾区大佬们和学者们的访谈形式也耳目一新。Just fucking watch this right now!另外好多差评真是男言之瘾重灾区…
      • 最后还是把问题还原到商业模式和经济上去了 也就是说 不是简单呼吁大家自己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 看完片子之后 大家还是屁颠儿屁颠儿跑到社交媒体上来打分了😂 这和竞争关注的结果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吧 人生而愚蠢...也是没办法的事
      • 聚众吸牍哪家强 网飞找来这群人一个劲戳别人脊梁骨 没种把自己的5秒跳转下一个视频算进去
      • 我一直是更亲近Yuval Noal那种对社交网的防御心,最近他跟唐凤的对话中,唐女士更接近Bill Gates,她们对Code is law的信任是基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略傲慢的盲目。人类善于发明创造工具,却总是不能智慧的使用好它,socialmedia被创造出时的工具属性越来越模糊,连接一切变成绑定一切,我们都在失去个人专注力的同时被训练的自动贡献出时间来替科技公司创造价值。见惯了友邻放弃包容,讽刺刻薄的针对陌生人,哪怕对方只是没把咖啡馆当图书馆对待产生噪音。我们大部分人,都忘了我们用社交网的初衷了,我们只是停不下来了,这不对,要自省。
      • 某种existential crisis的压迫感沉重到可以将其归类恐怖片的程度:迫真humanity的一个至暗时刻。毋庸置疑新自由主义的放任默许了它们的野蛮生长。日渐两极化割裂的民主世界,中产的消亡,功绩社会里的精神暴力,抑郁及自杀率的攀升,ultra-right/left异军突起众多吊诡背后,总能追溯到科技巨头的鬼影。今年的BLM可谓一个高潮,空前的社会撕裂,内战的恐惧开始在北美大陆扩散,然而那种担忧早已经在太平洋对岸成为了现实,诸如废青和武统的呐喊此起彼伏,落入集权独裁手里的社交媒体正上演着数亿人的《楚门的世界》。
      • 三星半吧。这个片子一边谴责社交媒体蛊惑人心,一边也通过背景音,模拟场景,动画,拼命传输自己想传达的意思。有点讽刺
      •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还是浩劫?这是一个问题。互联网发展太快,而互联网用户运用它的智慧却太慢。它几乎成为现代人剪不断的脐带,每个人都以为这根脐带为我们输送养料,却很少发现它也在吞噬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生命。互联网背后是不断将我们异化的数据和图形,是将用户打造成韭菜的智能工具,而你我是它们手中的行货。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然而,这多么困难。最有意思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发布的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部分,不小心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 一场针砭时弊的反算法综述。其实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从资本主义这个引擎算法派生出来的,只不过工业榨取人的劳动,而“关注-数据-推送”技术编码人的行为,以此牟利(所谓的“人类期货”),它针对的是人类的生物算法(多巴胺奖赏回路),信息茧房效应诱导的后真相和观点极化,已是铁板钉钉无远弗届的现实(从这点说,倒真是不问姓社姓资的好猫)。因此,说算法无罪是狭隘的,一个致瘾、操纵、利用弱点的系统,应该用赫拉利说的入侵、或者说驯化来形容,当然也应该放在伦理的目光中审视,它并不“同时是”乌托邦和敌托邦,因为坏和好的杠杆是不对称的,技术放大恶总是猛于善。本片虽然拍得有点愣(拟人的邪恶三胞胎戏太笨拙了),但我完全赞同其基本立场——向平台开炮!怀着人道主义反抗它。毕竟,“批判者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 真实地活在一个科幻世界。
      • 3人模拟的AI真是形象!前年在影院看蚁人2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摔坏,走回去的路上,没手机没带钱包坐不了地铁公交听不了歌刷不了抖音,浑身难受。那时候发现我是真的离不开手机了。“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不具有弊端”,算法由某种成功的定义(商业)优化,算法已经把人性的弱点钻研透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过度到虚假信息时代”,【监视资本主义】信息全监控,这就是时代的【AI母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你的注意力”,“由工具到致瘾和控制”,这个时代,注意力是微信、微博、淘宝、知乎、抖音、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豆瓣、网易新浪百度腾讯、FB、INS,以及无处不在的上层建筑的工具。8.3
    • 豆瓣 9.4 IMDB 8.1 HD1280高清中字版
      My Octopus Teacher
      2020
      剧情片
      南非

      我的章鱼老师

      My Octopus Teach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绝对的海洋神奇纪录片,之后再也不吃章鱼了,绝对的!
      • 当你从顶端跳下来之后,就像是到达了另外一个星球——阳光照射进蔚蓝的海水,海藻植物拔地而起,随浪摆动,斑斓的水母和鱼类在这片森林里遨游……进入这个三维世界,就像在飞一样。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自在,所有的忧虑、烦恼和生活中的戏剧都烟消云散了……你会感受到,世间的每个生命都是多么重要又有多么脆弱。你是这个世界的一员,而不是访客。 于我而言,纪录片真的是世间最伟大的事物
      • 感觉看了部爱情电影
      • 看到章鱼孵化完宝宝从她的洞穴里被冲出来奄奄一息真的是泪流满面
      • “我爱上了她,也爱上了她所代表的不可思议的野生世界以及她给我带来的改变”章鱼原来很聪明,会在水底学习石头和漂浮的海草移动、会在遇到鲨鱼的时候吸住贝壳做盾牌:章鱼也很可爱,独居但是充满好奇心,和鱼群嬉耍,主动接近人类。看她被鲨鱼咬掉一只触手,花一个星期缓慢坚强地恢复长出新的小触手,还有几次和人亲密接触时我流泪😭以后我没办法再吃章鱼了
      • BV1wy4y1y7uk
      • 完全没想到章鱼是这么高智商的生物,叹为观止。大自然是有“心智”的,能治愈人心。
      • 你不是这世界的一个探访者,你是它的一部分
      • 哭死了妈呀。全片冷水无湿衣自由潜(屏气)拍摄,牛!
      • 一曲舒缓而又隽永的生命之歌。在大叔温柔而细腻的镜头下,章鱼小姐复杂诡异的生理结构不再传递未知的邪恶与恐惧,而成为他敏感、害羞而又坚强的灵魂伴侣。他见证她用短暂的一生积累着智慧,羁绊出情感,应对残酷的海洋法则,与异种拥抱嬉戏,却无法逃脱繁衍的宿命。一花一叶,生生不息,万物有灵且美,岁月短暂却光辉。
      • 不否认摄影和叙事都很美,对“野生”怀有的敬意往往都是“自然”主动影响人的 agency (而非作为被动的“环境”)所产生的结果。但自然被人类拍摄得再美再浪漫也无法掩盖她就是一个残酷的绞肉机的事实。在弱肉强食和盲目繁衍的驱使下,再巧妙的设计都可以以最潦草的方式堙灭。不觉得章鱼教了什么,因为全片仍然透着强烈的 anthropocentrism.
      • 摄影和故事都太棒了
      • 智斗鲨鱼,厉害了!智商太高了
      • 动物真的好厉害,人类还是leave them alone吧。
      • 3.5 这类以第一人称个体叙事切入,投身其中,不断拉扯出回望记忆与情感漩涡式的自然纪录片,其实算是挺少见的。毕竟这类作品总是习惯于高精度制作、第三人称编织叙事的格式。真诚之余,也让几段惊心动魄的“水下动作”场面产生更高的参与度。
      • 是章鱼,也是老师和爱人。
      • 实拍一个南非富豪如何与一条高智章鱼做朋友,后面一度是温馨感人,感觉像见证了一段“人章”爱恋。“进入这个三维世界,就像在飞一样。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自在,所有的忧虑、烦恼和生活中的戏剧都烟消云散了……你会感受到,世间的每个生命都是多么重要又有多么脆弱”。最后还是呼吁环保。(真羡慕啊!不用上班不用还房贷的吗?还有这么大一片海域,要交税吗?)
      • tragedy 令人向往
      • 1. 撒哈拉置身事外和海底置身其中;2. 学会辨别动物的痕迹也是了解的开始;3. 1年潜水对自己身心的转变,职业以及人生态度的变化巨大而没有直说;4. 章鱼是一个神奇的动物,无论是眼睛构造还是智力以及性能都没有完全展现,爬到鲨鱼背上和智斗鲸鱼让其窒息的故事类似可惜没有完全展现,但这个纪录片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足够了。
      • 不同于那些我们几乎已经看习惯也“六星”习惯了的BBC精英团队精良装备耗时数年精心打造甚至爵爷旁白的巨制,这部自然纪录片完全是摄影师/观察者个人化的经验叙述,而其独特与精彩恰源于此。本片一样有许多美妙的镜头,一样能让观众获得知识与感动,不过对于有与动物互动的某种经历、热爱自然,尤其是有过一些自然观察经验的人而言,本片则除了知识与启示之外,更多的是会在心头引起许多共鸣,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而这可能是诸多上帝视角的大制作自然纪录片未必做得到的。我想这是一部为投身或者间或投身自然的人(正如Craig自己一样),甚至有志于在未来投身自然的人拍摄的纪录片。 大自然拥有无穷的魅力,有远超人间猴戏的精彩,还能让人真正地忘记小我,获得平静安宁甚至作为渺小短暂存在的一点点意义。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