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金钱与我 My Money & Me (2016)

    最近更新: 第06集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第三集
      The Men Who Made Us Fat
      2012
      纪录片
      英国

      致肥元凶

      The Men Who Made Us F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好几个瞬间想说“你们英国人好轻松,就知道怪美国发明好吃的+食品公司牟利+政府不作为”,但想了想也是对的。这里面有提到玉米糖浆,超大号食品,还有食品公司推动将脂肪打成全民公敌但淡化糖的作用,还有政府受摆布没有选用更直观和具警告性的食品成分标签系统,一般民众的确毫无概念。
      • 记个要点:1.减少高糖高油脂高盐制品的摄入(排名按严重程度高至低),精制糖是肥胖的元凶;2.超大份、优惠、买一送一、吃完免费等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3.警惕所谓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物,这些标签会不自觉让我们安心地多吃。
      • 政府虽然还是操纵在有势力的人的手里,但至少其他人有批评和评论的自由。
      • 虽然没有提及基因因素影响,但对于食品工业的黑暗面揭露还是挺彻底的。从尼克松任期玉米糖浆开启高热量食品时代开始,到后来巨无霸食品诱导暴食,再往后的有机食品洗脑骗局,最后食品工业影响甚至控制政府决策。胖子该怪谁?答案早就有了。(From Mack)
      • 关于食品行业的营销内幕可以看看,有些日常中习以为常的营销陷阱可以引起警惕。对消费者个人来说,真谛仍然是管住嘴迈开腿。除此之外bbc真是多年如一日致力于在各个领域甩锅给美国……你们吃炸鱼薯条有什么资格责备美国饮食致胖 -____-
      • 这还真不是政府立法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 细思恐极之余 推而广之 很多领域也是如此 倒是不敢再小看某些饮食主义了
      • 看的过程中莫名发现自己英语听力有进步?控糖是最重要的,不能松懈鸭!男主和部分受访者的沟通能力很棒棒,信息密度大,直奔主题,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听这种人讲话就是享受,就是学习。从资本与政府的角度揭示了很多问题,颇受启发。话说有时候你生活的环境都是某些高端玩家们设定好的场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懒于自我决策。最后,多下厨做饭吧,又省钱又保命,何乐而不为呢~
      • maybe可称为反资本主义三部曲
      • 嗯………我还是少吃点糖吧………人生处处都是陷阱
      • 最后一集政客的逻辑清晰和聪颖都很能给人警示。之前一位大叔也能明确说明,屁股决定脑袋。消费者个人、商家、政府中谁是这场变胖活动的元凶可能众说纷纭 。但说得很明白的是无视、掩饰问题、拒绝一些有效举措,帮凶罪名是逃不掉的。单单误导性的健康包装(低脂食物高肥人群),消费者就不该为整体致肥趋势负全责。
      • 嘛食品业和政策制定没法左右,作为消费者来说必要的是不要被营销陷阱和文字游戏误导,有些“健康食品”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吃了照样肥。
      • 从商业和政治的角度来探讨为何社会的肥胖率越来越高,为何人们会出现饮食上瘾。#减肥期间洗脑专用#
      • 最低也得8分起啊 深入浅出的叙述 问到官员哑口无言
      • 如果变胖只是个人原因,个人意志力不强。那么整个国家肥胖人数较过去在短时间内极速增加,肯定就不是个体的原因了。这背后是食品行业和政府的操控和引导,利用人性和各种手段,让普通人无法抗拒层出不穷的食物兜售策略,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商家更多的利润。然后,这些观点,饮食,广告等等已经耳濡目染了普罗大众很久很久,很多人都觉得习以为常,甚至把错误的饮食观念当做正确的。
      • 焦点都放在主持人嘴巴上了,感觉说话提问都是劲劲儿的
      • 把吃太多的原因怪到农业部长提高廉价食品产量上,你咋不怪上帝让约瑟当埃及宰相屯粮呢?“我一点责任都没有全怪黑心资本家。”
      • 首先表述上就很有问题,看得我很混乱。其次,我看懂了整部片子的风格就是非要说食品业罪大恶极,政府是帮凶,然后非要逼政府立法。最后,我想说,大家都不想这么胖的。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少吃点,政府监管食品业标明成分,社会氛围大家都不喜欢胖子就可以了。
      • 第一集 糖和脂肪 (《Pure, White and Deadly----How Sugar is Killing Us and What We Can Do to Stop It》) 低脂食品加糖替代 健康食品甚至与人体健康无关 商业作用
      • 片子采访了很多科学家营养学家、食品行业人物。肥胖除了与个人体质和习惯以外,的确和市场、政策等等有关。在加国这边,有专门卖club size的各种超市,号称买得越多能省更多钱。在快餐店也是各种各样combos,不知不觉就吃下了更多的食物。是不是人的胃口一打开了,就很难变小了?唉。
      • 立论倾向性明显,但是还是可以看看,食品工业如何引导的消费主义带偏的。最后一集关于‘健康食品’光环效应如何洗脑,营销套路无处不在。对日常习以为常的多一个思考方式。 可是为什么还是要吃那么多呢
    • 豆瓣 8.0 IMDB 7.8 第3集
      The Super Rich and Us
      2015
      纪录片
      英国

      巨富与我们

      The Super Rich and U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采访有代表性,论述浅尝辄止,搞得像在威胁巨富不掏钱就革命。巨富这群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在差距有多大,只在忍耐底线有多低。实在不能忍了就从物理上消灭巨富和极权,历史上也不止一次两次了
      • 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看了以后,我才发觉,我真的是底层的底层阿~
      • 中产有点像东北的雪橇犬,一生辛勤工作,虽然比不上宠物犬幸福但比流浪犬好很多,不愁吃喝。最后老了拉不动了,被卖到了狗肉店。
      • 資本主義的昨天就是我們的明天wwwwwwwww/08年真是開始兩極分化的分水嶺/全球都一樣,大局來看gcd確實做得不錯/想要成為1%首先是要瞭解經濟活動的奧秘,而不是哭著嫉妒。
      • 1观点比较左 2对中国当代社会有很强的预测和启示作用 3欧美人在"人生来平等"的虚假教育中长大,成年了发现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残酷,这确实挺拧巴的
      • 很同意片中某个被采访者(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富翁,亚马逊的投资人)的意见:如果富人们不愿意花钱去改变目前日益加剧的贫富不均的局面,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付出比现在多得多的代价。
      • 腐国主流媒体三观正的出奇,BBC向来左,我喜欢。对比之下,唉,这也是为啥国人麻木的可怕无知的可怕把。主流媒体和gov,rich一战线啊,学者能起点作用,可没有话语权麦克风又能怎么办?
      • 还在看,不过感觉到不仅是英国,某个国家情况完全一致。我过几年再看一次。
      • 想起前阵子工党因增税和免学费政策拉得大量选票,国内互联网上对英国人的冷嘲热讽。大量连中产都算不上的人自动把高教育群体代入高收入人群,生怕被动了奶酪。适者生存,奋斗以进入1%俱乐部的思想在我国比在资本主义国家更深入人心,悲哀。英国的涓滴效应其实是一个魔术,前车未覆,也可以做后车之鉴
      • 我们一直都觉得品德 法律 礼貌这些规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不知道创造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是jerk,上流场上多的是违背规则的交易和绕过规则的技巧,彼此对对方的表演也都心里门儿清。
      • 多了一种视角。懂了一种世界。
      • 主持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救世主心态,差评。
      • message i get from this series: plutocrats will prevail, it is a fact, whether you are willing to accept it or not...
      • 不平等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巨富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体现,怎么可能主动去推翻不平等呢,他们只想用各种手段维持这种不平等,资本主义试图把一切东西量化,再发展更多索取更多,金融则是把资产证券化后的游戏,只有富人玩得起,穷人只能当劳动奴隶。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里,只有针对穷人的产业和针对富人的产业,想富起来的穷人只能拼命靠近富人,好在他们吃肉的时候能喝得到汤,但是富人永远是富人,阶级的不同、立场的不同简直快让富人和穷人成了两个物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本质问题是,除了优胜者和精英,普通人就不配过得体面有尊严了吗?
      • 一些人对进化论的曲解和滥用正好应证了他们被overpay的事实,如此肤浅的洞察力和几乎神经质的固执愚昧才是会被自然淘汰的那一个。
      • 美国昨天刚通过给富人和穷人减税的法案(竟然把遗产税都砍掉了),我今天就看到了这个片子。美国中产阶级的流失比片子里的英国更严重,什么政策手段都是美国先搞起来然后才流传到英国的……
      • trickle down 撒切尔的采访表情好可怕。。
      • 其实不太明白这个片子的目标受众是什么人群,而且讨论这样的问题总是只有现象说不出解决方案的。但是能有这样的思考总是好的,没有成功是不够努力这样的论调未免太过冷血,尤其是游戏规则本就不公平的时候。说起来,我为什么想起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世界由资本运作
      • 少年,就不要____了。
    • 豆瓣 8.6 IMDB 5.7 第14集
      Supershoppers Season 1
      2016
      纪录片
      英国

      超级顾客 第一季

      Supershoppers Season 1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趣,教你做精明的消费者,看透商家的噱头,少交智商税。 印象深刻的几个points: 1.大部分奢侈品牌的墨镜是授权给同一家公司设计生产的 2.做成小包装或者小size的食品,单价可能反而更贵,所以去超市买东西要记得算单价 3.冰激凌里面装着空气 4.0-3岁幼儿需要用含氟量1000ppm的牙膏,三岁以上用1450ppm 5.大型食品公司会设立小众品牌,用自然简单的包装吸引你购买容量小但单件高的商品 6.厕所清洁剂便宜和贵的效果一样,不必买贵的 7.洗手液和肥皂的效果一样,但是洗手液只能洗200次而且更贵,肥皂可以洗2000次 8.麦片中加入蛋白质没有意义,这点蛋白质喝牛奶就能补充得到 9.能量饮料中加入水溶性维c也是噱头,上厕所就排出体外了
      • 2020.12.30想看,2022.7.26看1.还不错。第1034个标记看过(第五集讲到护肤品,实用)
      • 好多好多陷阱,雅漾等补水喷雾其实就是水,还想看其它季。多看看能省钱,商家恨死。
      • 2016年的纪录片,然后就没有下一季了嘛?揭示真相论据严谨。mark我的小笔记:1货比三家,网上、实体店价格要了然于心。2订酒店,抛弃携程booking,直接打电话给酒店。3专门针对特殊人士的网站(激例如儿童、残疾人),买到同样的东西,比普通网站要贵。4clarks的鞋优秀。5羽绒服,59,75,400英镑,保暖性相差不足5%。6买套装不划算,为不需要的东西的付费。7砍价妙招:愉快的表情,沉默,清楚价格对比,坚持。8一个公司下的几个子公司之间伪竞争。9星巴克按订单积分,分开下单更划算。10维生素饮料含有高于吸收能力的量,排出。11三岁以下儿童牙膏含氟量不低于1000ppm,三岁以上跟成人可用一样的牙膏,少挤一点,仔细看成分表。12原价只存在于无厘头的网站。
      • 降低物欲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了解消费主义“黑幕”。
      • 重刷了一下,感觉前几集非常好,选题有趣又揭露了一些小技巧,但后面的内容同质化太高,或许缩短集数更好
      • 还蛮有趣。遇到自己也中过的消费陷阱,我就假装没看见,遇见和自己无关的,就嘲笑上当的盆友哈哈哈
      • 太好了,不在乎社会评价和同侪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充分使用。终于在纪录片开放周看完了。
      • 超级幽默有趣的科普,大众消费心理入门101,带你了解商家的很多销售障眼法,还能省钱!感慨一下能赚钱真的是在法律制度灰色地带徘徊的手段,比如加TM,或者同个公司拥有多个定位的商标等。It's not about what product really is, it's about how u wanna feel and believe about it.
      • 共14集
      • 很好
      • 实用性极高,剁手党福音
      • 很有趣的纪录片,两位Lady A满大街地揭露各种智商税。不过目前国内只有第一季的熟肉就感到挺可惜的,毕竟出了好几季了。
      • 非常inspiring!
      • 特别适合下饭观看
      • super shoppers 1.budget Aldi奥乐齐,Mountain Ware House (MW)的防水服最好,the Northface北面 2.麸质gluten 3.VS沙宣吹风机,露华浓吹风机。
      • 大部分是已知的消费套路,温故而知新,佩服商家钻营的心思,警醒自己别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
      • 就是单纯的比较商品,有些无聊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减少智商税
      • 有意思。不过中英差异,部分适用
    • 豆瓣 9.1 第10集
      Why Poverty?
      2012
      纪录片
      丹麦/英国

      为什么贫穷?

      Why Povert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
      •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 ——《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需要资源的可以给我豆油
      • 民办高校其实和高校扩招、自主招生是一根线上的数个蚂蚁,也是这10年的产物,真要拍全3个小时都不够,炮灰还在继续。
      •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 最后一集讲中国,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 标记下,基本看完了,大一时期看的,批判资本主义是纪录片中的一大题材,这个系列算是做得比较全面的,没有猛攻但是也有角度。《出路》篇很震撼,是中国人可以看看,你会了解自己嘲笑的那些“屌丝”多一点再多一点。
      •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 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是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 信息量巨大,需要好好消化..There's always poverty.. But we could shorten the gap.
      • 看完中国的那段后,感触特别深。而我,每天可以八点起床,吃丰盛的早餐,开着sports SUV到world top 1的学校去上课。却天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许多贫穷的人,没有办法生存,努力找工作屡屡被拒,考大学却没钱...这个社会出问题了,游戏规则设计错误,大家都是人,那对所有人都好一点
    • 豆瓣 9.1 IMDB 7.6 第08集
      Undercover Billionaire
      2019
      综艺
      美国

      隐姓亿万富翁

      Undercover Billiona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面子一文不值,做事不要意气用事。2、一点点重复的积累,主角从垃圾厂找的轮胎转手卖1800刀,几百块钱的车卖4000多,令我惊叹,这个世界就是在比谁更黑心。但我更敬佩的是主角没有觉得卖轮胎赚钱就一直卖,二手车赚钱就一直都卖二手车,财富的积累是为了达到更大的目标。3、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决定去做便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4、不要把努力和结果混为一谈。5、我认为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先寻找买家再做产品。最近我也有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网课,发现无论是创业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有太多,不可预测的事情了。我们不可能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更多是面对生活的勇气。
      • 进一步了解了一些美国的情况,社区创业培训中心的普吉程度,真是太让我惊讶了,商业氛围很好。想尽一切办法赚取第一桶金,寻找团队发掘主营业务。
      • 1、节日当天购入甩卖小商品在酒吧卖出挣0.4K,用时1天。 2、从垃圾场找到别人求购的2个旧轮胎挣1.5K,用时1周; (下面的操作,同样匿名和现金交易,先打个❓) 3、买2辆清仓甩卖的二手车洗干净转售挣7K,用时1周; 4、贷款购二手房翻新出售挣40K±,用时6周; 5、召集数个无薪合作人,参加烧烤节获奖,啤酒烧烤店开业第一天估值750K,用时10周。
      • 还是要有个好领导
    • 豆瓣 8.4 IMDB 5.1 第06集
      How'd You Get So Rich Season 1
      2017
      欧美剧
      英国

      致富之道 第一季

      How'd You Get So Rich Season 1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当作互动式脱口秀来看,女主持非常善于用自嘲来解构。
      • 商业的秘密:服务有钱人,找到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
      •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相对能公开聊自己财富的,发现节目里很多有钱人都有几个共同点:普遍吃过苦,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有赚钱的欲望;能快速捕捉别人的喜好,适应对方的三观,不评论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对自己和所从事的行业都异常自信,面对偶尔的质疑时都非常从容,很善于包装自己。女主风趣幽默有梗,能欣赏有钱人的优点,偶尔又会对资本主义进行讽刺,中肯又理智,给主持人加一颗星。
      • 这TM的才叫主持人哪!!!
      • 谢谢,代入感很强,我已经富了
      • 主持人也太可爱了
      • 你是谁不重要,你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给别人创造价值的方法
      • 1-在某一领域技术精深;2-原始资本加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另,去采访的这姐说话太好玩了哈哈哈~
      • 主持人太太太太太可爱了!
      • 这主持人太棒了 妙趣横生 没她节目肯定变一般 有她就是五星节目
      • 基本都是白手起家的人,赚钱都不容易,主持人讲话随机应变又幽默,看下来心情很好。
      • 主持人的幽默感太强了
      • 凯瑟琳填色不少啊,唯一看她稍收敛就是黑帮大佬那一小段了,太好笑了。
      • 这个主持人印象最深
      • 看完了,什么时候发财? 正经说一下,很多富豪以前都是吃过很多苦的,所以能专注在赚钱这件事上,而且他们敢于冒险,能够抓住消费者真实需求和小机会点,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而绝大多数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不知道怎么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去想办法赚钱,只能做着打工的活。 ps:想要钱,就不能光打工,必须自己成为老板
      • 一旦做到了这三点,钱也会随着你来。我豪不在意你驾的是什么车?住的房子是什么?我只想知道人们有尊重你吗?每天早晨醒来“我想赢得世界上每个人的尊重。”失败不是一种选项,所以首先 你必须有卓远见识,你得拥有成功的欲望,然后你必须得有详细的计划并加以实施。若想顺利实施,你必须得有自制力。而这一点恰是最能决定成功或失败的因素。 不要瞄准利益,瞄准富有,瞄准你所认为的努力工作,而是要瞄准你觉得享受的事情去做。 挣到一定的钱能够买到一定的自由,一定的幸福,但没有人需要过多。
      • B站不知为啥少掉2、3集…主持人脱口秀真不错,其实更想知道致富的代价…
      • 这个主持人也太搞笑了吧,英式幽默好到位
      • 主持人金句频出!
      • 给主持人加一颗星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