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紫色 The Color Purple (2023)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7.4 正片
      Tár
      2022
      剧情片
      美国

      塔尔

      Tá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 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 我所看到这个女人最可爱的一面居然是她拉手风琴的一段
      •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 豆瓣 7.0 IMDB 7.0 正片
      Flora and Son
      2023
      剧情片
      美国

      芙洛拉与儿子

      Flora and S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不该叫flora and son,应该就叫flora,甚至还叫begin again都没问题,再直接翻译成《再次出发之都柏林遇见你》?音乐部分还是好的,儿子和囧瑟夫两条线处理一般,在圣丹斯时隔一年又来了一遍both sides now哈哈哈
      • 約翰卡尼相隔7年回歸的小品作,背景依舊在都柏林、歌依舊好聽、正片依舊讓人看的輕鬆愉悅,此次主題聚焦於母子關係修復,藉由母子共同創作音樂,母親彈吉他,兒子玩饒舌、創作rap,共同修復看似不在乎彼此的冷漠關係。片尾曲《High life》便是母子面對彼此劍拔弩張的關係所創造出的結晶,歌詞中洋洋灑灑訴說著對彼此的真心話,高中就產子導致沒有自己的人生,繼而怨天尤人,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養成了怨天尤人的習慣,我們都不了解彼此的人生,但藉由共同創作音樂,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繼而拉近母子之間的距離。父子關係的描寫比較草草帶過,但畢竟不是本片重點所以不用太計較,喬瑟夫高登李維遠端參演整部片真是特別,如果可以希望也能為他的角色拍一部電影,這種歷經滄桑的吉他老師角色最有故事了,高登李維的唱功也很不賴阿!!
      • 似乎经历了她的生活,感受了她的情感,找到了一份慰藉,也找到了相处的方式和最重要的东西。音乐就是人和人沟通的媒介,打通心和心之间的高墙。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它的快乐,往对的方向走,它会变好的。
      • 音乐题材轻喜剧,清新的民谣+爱尔兰式幽默,虽然野路子学音乐我还是不推荐,但原创音乐本就是唱生活,浪漫真挚就能动人,就好像囧瑟夫从屏幕里走出来一样梦幻。
      • 音乐蛮好听的,母子问题写得格外敷衍
      • 胸大还会演戏,谁也拦不住!是不是无敌了?才知道她爸爸是U2主唱。。。童话故事,简直是高大全,不过不妨碍喜欢看,毕竟这样式儿妈妈谁不爱呢?
      • 3.5.,约翰卡尼还是得拍这种格局的片子最得心应手
      • 约翰卡尼组这种音乐轻喜剧的局还是信手拈来 虽在主题上想转至母子关系 但其实还是单讲芙洛拉一位主角视角更为集中得好
      • 好喜欢这部暖心电影啊。刚开始看时,真没发现老师是囧瑟夫,而且歌喉还不错,女主前夫是真的帅,女主也是耐看型,声线也是很赞,女主儿子说唱也是一绝,片中的音乐也都很好听,写出了角色的心境,也有着治愈一切的力量。故事更多围绕女主的成长展开,她原生家庭本身就有问题,还被(很烂的)前男友伤过,年少怀孕没选择打掉,自己还是半个孩子,就要被迫长大,这种不适应也导致她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地鸡毛,消极且阴暗,直到她拿到了吉他,跟着网上的老师开始学习音乐并有了感情,发掘了自己的天赋,也发现了儿子音乐的才能,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开始懂得如何面对生活,和儿子建立联系,也在最后儿子偷东西被抓并要庭审时,重新审视了和儿子的关系,真正的成长了起来,找到了久违的光明,文戏都很棒,还有小幽默,真的很治愈。
      • 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会觉得囧瑟夫很性感呢?岁月是个好东西。
      • 海报太好看了
      • 剧作稍微有点顺拐,但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听,虽然这次的占比不如前几部那么多,更多的还是在写母子关系,但是观感还是蛮舒服的,只是对于约翰·卡尼的期待值似乎应该不止这么多。
      • 比起前作剧本进步了一大截,对生活的态度更加ambivalent,不再是一往无前而是接受妥协与不甘,就像女主角的朋友拒绝了她帮忙的请求,每个人都要过自己的生活。
      • 我以為《Sing Street》後John Carney已經沒了,當年《ONCE》和《Begin Again》終於回來了。
      • 母子线有点虚,打动不了我。反而女主学习弹吉他的主线确实不错。65
      • 非常清新的有关音乐的生活小品,看得人格外舒服。囧瑟夫在电影里这种别样的存在方式,让电影的小清新气质更浓了一分。
      • 3.2分。
      • 其实歌还行,只是修复亲子关系的主题有点老套,像是导演交给Apple+的行货。有些台词写得很有意思。老妈这么有个性,感觉没有儿子的话会活得更开心🤣
      • John Carney的音乐故事,好像一款极易入口的调酒公式;永远有着很迷人的配方,但也未迸发更独特的“口感”火花。来到观点、标签或者各种新奇事务先行的2023年,他依然只做好一件事;观察爱尔兰,观察人们与音乐、与别人的关系。最后的呈现还是足够有效的,也娴熟地混用各种元素的音乐以及角色成长相辅相成。遗憾可能在于母子两人故事的比重并不平衡,并且有种说不出来的匆忙。比之于它由圣丹斯起跑,高歌猛进吸引的巨额交易(从而建立的更多期待);很遗憾,最后依然是原地踏步。
      • 想从中找出曾经看once 和begin again的观感,但影片光从名字就给这种期待以否定,这种单亲妈妈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是一种很适合作为话题的人物形象,如果要按照过去导演的惯性,索性就前往LA了,但也正是没有这样,才让其显得特殊吧。不过全片最为浪漫的一幕当属阳台的男女合唱,Meet in the middle,你背后是黎明,他背后是黄昏,通过屏幕,让相视与依偎成为可能。(母子线很完整,片尾滚动字幕给了囧瑟夫写给她的歌,也很好听)
    • 豆瓣 6.4 IMDB 6.5 正片
      Rustin
      2023
      剧情片
      美国

      鲁斯丁

      Rust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无聊透顶的人物冲奥片。秉持着政治正确的议题将肤色和权利同电影一同进行到底,灾难的编导水准成就了扁平的人物。抗议题材可以拍好也可以说好,但成片不如10分钟的片花来的好。整个电影的人物以及理想如果没有背景铺垫,就会一头雾水的不知所谓,只有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赢得权利固然可贵可敬,但电影不是这样拍的。一出戏下来只有喋喋不休Rustin的喊口号,如同这个聒噪的电影一般。提前恭喜基莲了。
      • 没有苦大仇深,作为平权电影拍得行云流水,几板斧几乎都落在人物塑造上了。科尔曼·多明戈把一个民权斗士的鸡贼一面演得极好,这种历史人物的非正统性恰是今天传记片所稀缺的。不过肤色革命与性向认同的自洽感觉还不够深刻?
      • 平庸的颁奖季人物传记,配乐不错,歌曲也都很好听,黑人音乐天赋真好
      • 每一帧儿儿私情都是阻碍革命运动发展的绊脚石
      • 延续导演近几年作品“为隐藏英雄著书立传+必补黑人历史课”的路数,属于那种没有差错、但也无法找到更多亮点的呈现。时值MLK遇刺五十五周年,各路影视再度回望民权运动进程的重要时刻抑或他的生平;Bayard Rustin的故事作为某种“外传”被拾起,很值得被看到。而他的经历独特在于他的身份找寻所带来的挣扎——关于自己的,关于更大社会国家的;电影却在复述已知信息的专一中,渐渐忘记(或是忽视)了这点。Colman Domingo当然演得好,Viola Davis、Oprah Winfrey都能交出来的那种好。
      • 非常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整部电影对60年代的塑造还是蛮对味的。只可惜剧情上没有什么记忆点,本质上又落入每年颁奖季冲奥黑人电影的窠臼。
      • 调色和配乐太有质感了 对历史的反思理应百看不厌 不仅是因为总有感同身受的人有想讲的故事 更是因为人类容易重蹈覆辙 人性容易被黑暗吞噬
      • 不想再看到这种毫无表达的工业电影,连nyad都在尽力剪辑加配乐提高观感,这种干瘪的传记片没有存在的意义。很遗憾domingo的表演同样扁平
      • 挺流畅的,故事内容上也没什么观影门槛。 这样一个人物从降生开始,可能就得不断地去抗争、战斗,才能活得体面甚至只是活得“普通”。
      • 真的很平庸
      • On the day that I was born Black, I was also born a homosexual. They either believe in freedom and justice for all, or they do not.
      • 今年大概率可以单挂奥斯卡男主
      • 📍23.12.18 [while sorting 🫘lists]...😓完全没让我觉得有再次根据actors on actors选片的必要..... .😅
      • 原来会有这样一段历史。
      • 民权之路的故事片,同志元素不是剧情的重心,恋情也不是主线,故事有点闷,但题材意义重大,就这样。
      • 无感
      • 就是你所期待中的每年必有的一两部黑人冲奥传记片的样子,平铺直叙,没啥灵魂。
      • 节奏挺好的
      • 3.5星。虽然是平权行动为主题,难以容纳个人抒情空间。但也有一些人物细节让人回想。比如那位无怨无悔追随男主的小白男友汤姆,又比如与深柜小黑相关的所有戏份。PS:建议看之前做点功课,可以帮助理解。比如同志亦凡人中文站的《同志电影,奥巴马出品》。
      • 就节奏太碎片化,还可以。备胎Tom好惨(好可爱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 豆瓣 7.0 IMDB 7.3 正片
      American Symphony
      2023
      纪录片
      美国

      美国交响曲

      American Symphon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挺感人的
      • 开盲盒,感觉妻子病情对创作的影响是有点割裂的,另外不是很喜欢这种镜头很像故事片的拍法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音乐小王子得与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王子得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有不知。
      • 有点碎 音乐好听
      • 算是学院派新生代对当下美国音乐的探索吧。感觉不到足够的气质和格调。
      • 带人走近这位乐者丰富的音乐世界以及挣扎的个人生活,从不停歇评说,并始终让观众设想他在过往经历的种种挑战。时而是电视节目的常驻,时而成为格莱美座上宾’游刃地游走于多个音乐风格面前,却依然需要面对各种怀疑与不接受。陪伴妻子同病情作斗争,时好时坏的变化也成为成功之外必须得接受的事实。不停地弹奏,不停地演绎;最后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段落极具观赏性。
      • 很想找来完整的这部交响曲听听,片中更多的不断重复那个动机,还不错,音乐家创作过程并不容易。
      • 以为是「恩宠与勇气」一样的故事,结果更关于Jon,导演对Jon的感觉也不明晰。但Jon是真诚的,the importance of unwavering faith, 感谢世上有音乐。想看卡耐基的演出。
      • 每一部纪录片被制作出来都不容易,特别是这么精致的纪录片。看这个纪录片有一个很直觉的感想,这么优秀的人,在美国这样的社会到底是怎么诞生的,这是很好奇的地方。人物其实很有才华,但是,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他的成就,没有过多背后。不过惊叹这个拍摄制作和素材量丰富着实感到也不容易和内容羡慕
      • 音乐好听
      • 美式主旋律,煽情催泪,好莱坞成功人士纪录片,还是别奥提了吧
      • 看片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音乐家,看完觉得他的妻子太有力量了,圈粉。
      • 看完又哭又笑得😂有连接到
      • 妻子是真的太坚强勇敢了
      • Exuberance of talent. Jon Batiste 无疑是近几年最有才华的音乐人,在他横扫格莱美好久之前就开始听他的Hollywood Africans 也是最常听的专辑之一,经常感叹要是自己也有这等变奏肖邦的才华就好了。纪录片里展现了他作为个人思想也很有深度,私人生活方面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如此感人,妻子超有才又坚强。可惜片子在操作上没有利用好这些素材,力度稍显弱了。
      • 主题曲和雅尼的《夜莺》撞旋律了。是撞不是抄,写音乐的人都遇到过,但确实旋律那两句跟夜莺开头基本一样。他真的很努力,属于今天不红明天也会红的那种人,为他高兴,祝太太健康。
      • 事业的高峰 妻子的癌症 真的像是Double Life一样 但这就是人生吧 有大起就有大落 平平淡淡无常不好
      • 太好了, 用真诚和热烈待以生活和 talent 的人.
      • 96届奥斯卡金像奖纪录长片入围
      • There always lies the sorrow
    • 豆瓣 7.3 正片
      יוני אפס
      2022
      剧情片
      以色列/美国

      艾希曼的末日

      יוני אפס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并不是只有结构或者主题先行,作者给出了对待历史和真相的态度,也给出了个体面对历史和真相时的处境,当虚构和戏剧性足够精确,严肃也就渗透出来了。
      • 2022金鸡展映 2022.11.12
      • 历史的一部分、被遗忘的男孩。
      • 角度选择虽然刻意但也厉害,历史和现实的三重悖逆,要dont foget,不是要only remember,但是我们只能用remember来对抗foget,其实主题上还是蛮深刻的。第二章节居然能拍出一丢丢喜剧风格,算意外惊喜。
      • 电影不直接涉及纳粹或阿道夫·艾希曼本人的罪行,而通过三位主人公的眼光重温了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但只有开头、结尾涉及男孩的成长部分好看,中间两个部分相对突兀。但我能理解导演的意图,试图将以色列的众多目击者,与艾希曼的会面(或者说是与历史的触碰)让观众更充分地了解大屠杀幸存者,与新以色列社会做勾连,去寻找一种让他们的声音被社会听到的方式。影片结尾,那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男孩,想要证实自己参与了历史,但历史必须需要证据来证实,很无奈。
      • 竟然非常精巧细致,意外好看。刽子手要做炉子焚烧刽子手。艾希曼全程也没露正脸,只是个拉屎要听高雅音乐,读自然绘画鸟类图谱的一个温和的有教养的人。工具理性面前没人能从其中幸免。
      • 纳粹刽子手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导演从三个角色的角度带领观众去了解犹太人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小男孩的角度是比较好看的,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迅速。狱警这个角度也还行,特别是描写他的紧张不安,从这个角度可以了解以色列为什么这么着急处决艾希曼。再转到集中营幸存者这里就比较牵强了,他其实和艾希曼的“末日”关系不大,但也能到体会导演的意图。电影结尾,小男孩已经变老,但他无法证实自己参与了建造焚化炉这件事,于是他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成为了历史的泡沫。
      • 挺有意思,尤其是孩子那段,其他两段稍显突兀其实可以做的更自然吧,勾连三个故事。当已然是老人的大卫想证明自己参与了那段历史却无从举证时,我们会知道历史仿佛并不在意具体的参与者。
      • 7.4分左右。 艾希曼甚至连一个正脸特写都没有,但电影里围绕着他展开了几条人物线,是在用环境讲历史。而影片中,最生动的便是主角这条造炉的线,明明看起来是意义最小的一环,可却因为这又是历史的一环,又显得非常有价值。
      • 16毫米的胶片质感真的是无与伦比!三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不同的叙述方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沉重的主题之下讲述历史的多面性。电影没有没有歌颂苦难,也没有夸大其词,它既是当今动荡时期的寓言,也是历史的教训。
      • 狱警线最佳,拍出了一种诗意
      • 以前挺困惑以色列那么匆忙的处死艾希曼,现在有点明白以色列为什么要这么“着急”了,艾希曼的快速处决对于犹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他活着一天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来说就是梦魇式的折磨。
      • #2022金鸡国际影展 对审判艾希曼的另一种解读,前段很不错,尤其是警察的心理,映射了以色列人被大屠杀叙事所裹着的心理状态,以色列似乎挺多这类反思的电影,民族主义让他们拧成一股绳,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复仇心理却也让犹太人在心理上反而变成了纳粹的囚徒,自艾希曼以来,直至今日。 感觉理发师的叫喊和中间一段波兰插叙有点多余,其实不需要讲得这么白,影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 《艾希曼的末日》三个视角一场火葬串起一段犹太血泪、复仇史,亲手制作焚尸炉的老板、男孩、最后的点火人,担心艾希曼“死于非命”的狱警,在矛盾心态中成为笼中鸟的笼中鸟,犹太幸存者回顾往昔是唤起痛苦还是被害者自证的辩论。 艾希曼甚至没有正面镜头,被审判的人并不重要了。 最后将小男孩与这一历史进行了“分割”,从戏里自证的剧情意义升华到了现实意义,时间会证明一切。
      • 形式上,通过变换主角来推进叙事,挺特别的环形方法,可惜衔接上还是能感觉到生硬的地方。内容上,人与历史的关系本就是个挺大的话题,这里的态度很清晰,小男孩的成长与历史的塑造这条线挺巧妙。
      • 4.5
      • 轻松之中又有深刻,原来还有这种不压抑的叙事。
      • 呵呵2022年洗。2023,2024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俱乐部的所作所为,不洗不行啊
      • 很有意思的电影,讨论集体记忆、个体与大历史。监狱长“触碰历史”时神经质的谨小慎微,却在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份”时扭头而去;13岁的大卫亲手“建造”了历史,却在年老时孜孜寻求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艾希曼处决”的维基页面中,成为历史真相的一部份。这当中的个体经历、心态差异,乃至个体面对“历史”时,殊途同归的无力感,如果电影只描写这两段情节,通过建造焚尸炉这件事将之勾连,扩充造炉过程中的细节和情绪,将会余味绕梁。结构很完整,叙事也会更顺畅,情感冲击也可能会更充沛。Aaronson那一段当然是讨论集体记忆塑造非常好的素材,是“6月0号”很好的对照,不能说和监狱长、大卫的故事的主旨无关,但情节关联太弱。如果是论文,完全就该新起一章,甚至应该是另一篇论文。插入这一段,丰富了内容,但也变得芜杂。
      • 大卫确实有那么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而最后维基客服的女人所说“有些真相必须耐心等待才会被发现”,而至今,以巴双方还没等到!
    • 豆瓣 6.4 IMDB 7.2 正片
      Origin
      2023
      剧情片
      美国

      起源

      Orig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娘味弥漫的教育片,为得出美国种族问题与德国屠犹和印度种姓制度同根同源(origin),而不惜以历史电影大制作方式与纪录片操作,去展现一个PPT讲座可以完成的事情。
      • #TIFF2023#电影标题取自Isabel Wilkerson2020年出版的著作,故事本身却更像是Wilkerson的biopic,而这种将nonfiction文本织入个人历史/情感旅程的filmmaking大概没有人比Ava DurVernay更合适了。我们如何去理解不公建制的起源,而人类历史上的压迫与我们如今面临的权利不平等又是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联系,DurVenay不仅缜密地用影像探索/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些reenactment scenes更让观众有了情感与思想上的冲击,而贯穿始终的配乐则一直将情绪涌起,又慢慢放下。关于“a part of him died on that day”,在黑暗的影厅里被眼泪模糊双眼的我无法更改历史,却也愿意想象想象那些曾经奋力挣扎的人们。当放映结束,坐在旁边的黑人大姐哭的泣不成声,我递给她纸巾,她轻轻地拥抱了我。我的电影节最佳。
      • AMC本周的盲盒电影,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算是比较差的作品。这个故事真正更适合的是纪录片而不是剧情片,因为Isabel本身作品的结论非常有趣,而Isabel的私人生活与她的研究关联性实在太小,所以把故事剧情聚焦到女主的个人经历成了最大的败笔。两条线还反复地穿插均属于无意义,并不会让整个故事变得更solid。同时因为剧情性不强,女主大段MV式的表演,信息密度低得令人发指。所以总体上说都属于导演把控失策的问题。
      • 呈现书籍原作的documentary式影片,作者把美国种族歧视和纳粹反犹主义、印度种姓制度联系到一起,通过论证将这些表现形式各异但实质相同的各种非人道不平等行为归纳为caste问题。这种等级制度自古以来深入人类的基因和意识,残忍的历史无法更改,完全根除实现人人平等世界大同也是乌托邦,但难得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呼吁人类社会应该朝着更公平更正义的方向前进。作为电影本身勉强及格,但原作的立意值得掌声!
      • #Venezia 80 3+ 很难评的100%论文电影:几乎所有的文本细节都成为了论据或论证中的一环;对历史材料的引用全部用影像直接呈现,主角(作者)自身的变故遭遇和生活细节也都形成了一种比喻。可是论点和论证过程却都是如此缺乏复杂度,一切智识过程都仿佛迎刃而解。然而神奇的是,这样一部以理性思路创作的论文电影有着异于常片的煽动感性机制的能力,材料的组织中生发出了穿越时空的共鸣
      • 是个有意思并完全可以展开细细讨论的观点。全塞在一部电影里还是有点太过,稍微溢出了餐盘的感觉,失衡,很多旁白都很科教频道,说教意味意外很重。但奈何情绪渲染极其到位搞得我时不时擦眼泪旁边观众也在擦鼻涕。 男主和女主之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理想爱情啊我请问。除了完美推荐了主角写的书,现在我非常想拜读,还有,急需她的书单。 我需要了解。 我们需要了解。 抛开作品内核的观点是否是全然成立且正确,这是一部强大的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两段对待亲人和爱人的离开真的太杀了,台词很美很美。导演真的是纪录片出身,这部镜头也一股记录片味。
      • 挺好的。美国黑人奴隶制=印度种姓制=纳粹犹太人大屠杀 本质本就是一样的,但拿到台面上不一定被允许这么说。Isabel Wilkerson做到了。但难道不该反思 为什么这样的真相不能被轻易的说出和被同意。看着她短时间失去三个最亲近的人 哎 很痛心
      • 纽约时报Best Seller,又一部带有知识分子社会关怀视角的影片,从关注中部沦陷的三广到居无定所人群的《nomad city》,导演和影评人的关注视角再不是阿甘和肖申克的救赎人类普世的乐观情绪,而是社会公共议题。先枉论对种族问题的思考是否先入为主,本身的影片结构就值得给高分,一个黑人教授为了论证自己的一篇论文—到底种族主义矛盾的根源是肤色吗?还是其他invisible的原因?带着这样的天问,镜头随着她访谈当事人,调研图书馆,在史料中嵌入历史影像画面,同时伴随她自己和白人丈夫及家庭成员的情感线索,巧妙得将一次论文和著述的撰写过程和美国黑人知识阶层的生活缩影相融合,从二战的欧洲再到当代的印度,影片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科研线索,进入最终的结论:人类(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并不是肤色,而是,阶级。
      • 果真是论文电影,开头一小时一直打瞌睡。后面从走访印度开始,越来越燃,女主跨越时空,对不能进游泳池的小男孩说you will be just fine,戳中泪点。
      • 论文电影但是论证过程又疯狂煽情,看的人尴尬
      • #venezia80 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出来后正好碰到两位德国人在讨论,对于德国和印度部分也都是一脸问号。影片和书有点美国中心主义叙事。作者来柏林不是为了了解大屠杀,而是为了断章取义的找到支持她理论的证据,和拍得假惺惺的感动。美国人对二战德国总有一种fantasy,喜欢用他们的逻辑来观看、解释和演绎,并不在乎历史本身的样子,而且喜欢动不动就拉纳粹做比,都是一些他们以为是的比较。😑导演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盘子里,书的形成过程和成文可能确实这样,从电影本身来说,不太利于理论梳理(《汉娜•阿伦特》明显清晰得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普利策作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深入思考。一团浆糊,回头还是看书吧,即使书不一定写得完全合理。
      • 这么大的一盘棋,能布局成这个样子已经不容易了,但我还是觉得说教味浓了点,特别是配上女主那深沉的旁白自述。仿佛特别符合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语境,为了感动自己而感动的意思特别明显。
      • 【2】灾难透顶。精挑细选打磨每一句普利策biography的台词,并加以超长的独白。只顾着如何写作一个合乎情景的essay film,充斥着种族主义的说教,控诉与历史的不公,徐徐缓缓地狂轰乱炸。通过对白强调文本,而忘了电影的视听,技法一塌糊涂。冗长的两个半小时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完全不知道到底是种族,还是种性,就跟电影要拍传记电影一样,最后拍出来的只有传记。噩梦重回《鲁斯汀》,颁奖季全程被snub不是没道理的。
      • 善用能带动情绪的表现手法,可是内容片面零散-01/21/24 at AMC Garden State 16
      • 我不讨厌黑人,但我讨厌以黑人为主的电影。故事太平淡,不是我的菜。
      • 再短点就好了。人类迫害人类,不是因为仇恨和种族。
      • 蛮好看的 前半段好于后半段 对女主私人生活的拍摄及她的经历刻画能deliver黑人在白人社会的格格不入及尴尬 后半段的几段对话和直接影像化的种姓内容有点浅了 但煽动力很强 也可以让一般观众自动反思 我觉得一部艺术片能有这个能量已经挺厉害了 整体的美术做的很好 看得赏心悦目
      • 让我想起了某本强行扣题的网红学术书…
      • 歧视,骨子里的那种,这就是漂亮国。——20241207 Day56&57 √
      • 本以为能稍微跳出循环,结果又拍成这样...导演自己证明了:苦难配得上你们,你们也值得苦难。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