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少女邦 Girls State (2024)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5 IMDB 7.8 正片
      Notre corps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们的身体

      Notre cor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GIFF2023 肉身是痛苦,繁殖是诅咒
      • 在中国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应该能感受到此纪录片里的医生态度有多温和。
      • 男人的缺席恰到好处。
      • 多给一颗🌟,就像片中的女孩说,做女人就是痛的……很多人费了老命在拍叙事片,而C.S.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纪录片拍的如叙事片一样精彩。完全抓住那些特别的人物。很多段都拍的很棒,或者说剪辑节选出来的很克制,能想象他们有多少素材。几乎所有画面里都透出的温暖,除却自身段落以外几次说话回应都算重要,离所有人物都是近而暖,带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温柔,处理这个题材很罕见,特别是对照几位著名男电影人(R.D.和A.C.还有N.P)。现世,女性负担很多很重从精神到肉体,但大部分女性都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能解……身为人,凡胎肉身,就要受百般“折磨”,从出生到离去。推荐女生一定要看此片,巴黎十月上映。
      • #FNC# 数度哽咽,最好的性别政治电影或许不需要主题先行,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立场,作者罹患病痛的“在场”也更进一步地改变了叙述者可能拥有的“人文关怀”视角,只剩下伴随着手术室里响起的“裸体圆舞曲”去无限接近生死的实感;是应该推荐给所有顺直男的作品
      • hkiff 和《生门》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其实没有很大差异,不过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医疗体系和社会文化中对于生死态度的差异,画面始终透亮,声音温和亲切,来就诊的患者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特殊的是创作者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查出了癌症并接受治疗,所以不论是这个译名中的“我们”还是HK译名“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中的“知道”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旁观和记录
      • 女性驚悚片⋯請加入「十大一個男人30歲前必看的電影」
      • 年度最佳#不仅用解剖学般的精度剖析了爱欲与希望之上的无遮蔽状态的肉身 用不同生命阶段的个体经验打造了一条“女性身体”的集体光弧 它更有着伦理学的温度和政治学的强度 即便视觉已经坦诚到震撼了 话语依然稳据主线 片中的医生普遍掌握了科学传播的精髓 用精准易懂共情力强的语言事无巨细地为病患解释医疗方案和操作 但看似在法国病患的人权已经得到足够尊重了 回看之前的录像又不难发现 那些询问和告知依然建立在失衡的医患权力之上 患者除了知情和接受之外并无选择 女性可以自由行走于长廊 却依然被墙上窗棂的阴影囚禁 最后 导演选择以自身与她所摄取的身影叠化 用双向对话和影像反诘、决策 主张身体的所有权 一旦生成“女性自己的身体” 再病弱的身体也是最强健有力的
      • 看似是一個從外部記錄者到內部親曆者的過程,但從第一幀那雙主觀鏡頭下走路的腳就把主觀經歷引入全片,外部和內部通過同時映射在玻璃窗上的花園和鐵欄杆融合在一起,不再有我、你們、他們或她們,一切匯聚成“我們”共同的身體經歷(Arlequin首映過程中突然一位觀眾身體不適,全場尋找在場醫生,瞬間恍惚了...
      • 關於女性身體的群像影像,意外懷孕想墮胎的、想要變性的、孕期需要幫助的、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患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症的、不同年齡段的…… 大段的醫患對話除了是患者在表達她們被病魔纏繞折磨的憂鬱和痛苦,同時也是擁有專業知識的醫生在提供最適切治療與安撫病人情緒之間尋求平衡而做出的許多努力。攝影機能夠做的就只有直面這些近在咫尺的疼痛、困惑與不安。尤其是當導演在拍攝中途也被檢查出胸部患有淋巴腫瘤,需要動手術切除時,她更是讓鏡頭對準病變的部分,記錄下治療過程,藉此說明,她從一開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變成與其拍攝對象無異的病人,她的身體、她的虛弱、她的在場也應該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導演在後半段的敘述語氣更添一份面對患者時的溫柔,還有不可避免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 @ LFF Curzon 手法平实 走线直接 但选题就赢了 且两突发事件巧合地补足了涵盖的点。视觉冲击很强。所有对生对死的希望、恐惧、惊叹全在里面了
      • 绝经期、绝经期它终于来了,the most wonderful fucking thing in the world,though you get Fucking hot and no one cares ,but you free,no longer a slave and no longer a machine.
      • -
      • 看得我好痛苦,连小腹都会抽筋幻痛
      • 身体是每个人拥有的战场 从具体的身体转向朝着抽象的生命进行思考//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什么样的身体异样都是一次新鲜且痛苦的冒险 而基于个体的身体感受确实很难以影像直观表达//不过再个性的感受也总有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共性存在 自医院的实体建筑到人类的实在躯壳 “身体”成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女性身体的美妙之处大概在于其相对的变化多样性 成为女性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痛感的过程
      • 73Berlinale03 不小心怀孕想要堕胎的 想怀孕需要帮助的 正常生产的 剖腹产的 癌症伴随孕期的 需要做乳房切除术的 年轻的 年老的 大量易患真实对话
      • 忠实纪录了门诊和手术室发生的事,第一次看到双胞胎剖腹产手术的整个过程,在鼓得很大的肚皮下侧划开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划开子宫时,羊水像喷泉水柱一样冲出了母体,本以为这就很震撼了,后面癌症病人在治疗疾病与保留乳房和卵巢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更引人深思。
      • 看了今天那關於產房外顯示器播報開指情況的討論後,我一直感覺都很不好,覺得很有必要看完這部紀錄片,搭配之前對於鴨嘴鉗的討論,一樣適合,這婦產科醫院作出了在我這個孤陋寡聞者看來,一個很好的展示。
      • 不仅仅是了解我们身体的权利,更是知晓我们将被如何操作的权利。
      • 少女,青女,中女,母亲,老去的女性。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已经步入暮年却还希望保持依旧是女性的“女性”。
    • 豆瓣 8.3 IMDB 7.9 正片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2023
      纪录片
      法国

      特鲁瓦格罗餐厅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4/10 #NYFF61 标准的怀斯曼式对于institution的呈现,但是似乎此部的组织方式趋近于流水线或单向性,从采购-设计菜单到厨房制作到按照用餐流程进行呈现,并在中后段分部分对芝士/作物/肉品供应商的单独记录,然后结尾回到原点,整体的构造过于可被预期与工整,在镜头的组织上也似乎更注重于跟踪式的展示和事件的呈现,似乎缺少了更多图像上的可能性或更有灵动性更松散的discursive的诠释方式,是在波士顿市政厅中得见但此部不得见的精髓。在宏观概念上更多将此米其林餐厅作为某高效率的或精准的工作性的或操纵性的个体诠释,缺乏更内部的更复杂性的malfunction的缝隙或危机,而让影片本身缺乏喘息停顿或令人紧张或共情的瞬间,或许这种共情的缺乏也来自于选题本身的阶级性与文化性,但本期待着有超越于此的阐述方法。
      • 相比之下还是很少看到饮食本身,但确实看到了一座机构的运行乃至家族的传承与分支,怀斯曼对品牌祛魅的好奇还是强于对品牌经营的内容自身。
      • 大半夜看这个做菜的纪录片,直接看饿了。就是印象中的那种怀斯曼电影,镜头不带任何立场,只是在一旁记录,剪辑也是单线的展示餐厅的方方面面,从时令蔬菜、肉类、葡萄酒选购,到菜品研发、烹饪和确定菜单,他们还了解老顾客的喜好,用餐都可以变成一场Q&A。看完这个纪录片,只能说人家不愧是拥有米其林星级超过五十年的餐厅。
      • 让人想起今年戛纳的《法式火锅》,又让人想起《巴贝特之宴》,但实际上不仅比剧情片丰富,也远比想象中的纪录片丰富:它不只是关心一个机构、一家餐厅的运作,更是以一个家族串联起周围一切相关机构的运作方式,像叶脉一样延伸铺展。怀斯曼总说,他是用电影写论文,但其实需要同时调动理性与感性,正如特鲁瓦格罗一家一样,都是将材料转化为艺术的大师。整体结构非常棒,结尾也很动情。
      • 怀斯曼的电影在材料自身之纯度中建构,而又在建构所隐藏的秘密中被发酵,每一种食材难道不都是一种“镜头”,每一个层次在餐盘上精致而脆弱的堆叠——手上的镊子和电影一齐变得紧张;在食客的舒适中我们总是感觉些许不安,因为怀斯曼知道职业机密的存在(友邻的长评里已经概括得很好了),这个机密的强度在时间中流淌,而食物的滋味,和这不带味觉的电影艺术,在作者的眼睛下化为或艺术或阶级,但总归是抽象的秘密。
      • 主要是欣赏怀斯曼的演奏,对象的平庸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演奏本身令人愉悦的技艺。
      • #Seattle DocFest# 花椒香槟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是话痨法国人不间断的叨逼叨真的好催眠。尽管我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坚持集中注意力四个小时。一盘菜吃两个脑子真的让我接受不能。羊腰子那道菜也分量超大,应该是我见过份量最实在的米其林了。不管再出名的餐厅,食客看来都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唯一出场的亚裔食客也是唯一一位一个人光顾的小哥,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72nd IFFMH#Venezia2023 4/5
      • 印度裔教授辣评:太长,太白,太男,西方restauranteur对开放包容的认知以日料为上限。如果说「白」、「男」是French haute cuisine从生产到消费的赤裸现状,那么电影被人为附加的时间性就是把它如实呈现给观众的必要手段,这和对那桌美国客人的「戏弄」如出一辙,因为导演并不需要做什么,其存在本身即症结。与这种横向的狭隘相对的是一种惊人的纵深,餐饮不仅有关食材的处理(哪怕是Lévi-Strauss定义下的烹饪三角也不够),餐饮从一颗种子的发芽和一个胚胎的孕育就开始了,唯一有些可惜的是对妻子负责的艺术装潢和女儿负责的酒店经营部分的回避。仅从个人的观感来说,我是如此沉浸其中, 我的口腔又是如此卖力地分泌着唾液,以至于影片终了我仍不敢相信四个小时过去了。
      • 第一部怀斯曼。一大早饿着肚子看这么一部4小时的餐厅纪录片简直太煎熬了。全片几乎涵盖了餐厅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养牛场、牧羊场,到葡萄园、奶酪厂,再到对餐食根据每个顾客需求的准备,以及最终餐桌的呈现和互动,蔚为大观
      • 很难把法国乡村的一片岁月静好跟一间米其林餐厅联系到一起,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美食固然诱人,但Wiseman展示的一个家族餐厅运营的全部“生态系统”是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四个小时每分钟都很享受,真不负93岁高龄的Wiseman爷爷辛辛苦苦剪辑了快一年,把150小时的素材剪到只剩这点。
      • 5/10
      • 天啊
      • #TIFF23 四个小时的法国米其林餐厅纪录片,看的我腰酸背痛肚子饿饿…感觉是L餐厅的豪华版高定推广片,毕竟92岁高龄的导演也是纪录片领域的大佬。如果能放在流媒体上以四集迷你剧播出应该会有更多观众吧!影片里展现餐厅厨房的那部分非常吸睛,大家在布局精妙的厨房里各司其职,合作制作出令人食指大动的诱人菜品。导演放置的空镜头都很美,法国乡下的风景真好看,像画一样美。超级好奇四川花椒味儿的香槟是啥味儿啊🤔️
      • 怀斯曼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this is a replica of the (phony) world we live in
      • 很难试图去概括它。从一开始就是自然而然的局内人,追本溯源,在一个系统里缓缓展开,祛除滤镜,不复杂的镜头奔向现实,剪辑带出节奏,而并非自作主张的歪曲或重构。就像是一次一次回炉重造,一层一层盖好的每道菜一样。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一种原本形态,而且幸好,cuisine is not cinema. 4.3
      • -
      • 解压大王 一起提着小篮子去后花园采花也太解压了吧 提起食欲大王 看着看着中途去做饭程度 美好
      • 以祛魅的视角拆解“稀有”,呈现趋于平等的技术、方法、工作时长与协作精神,然后轻巧地转换立场,食物反作话术的附属,指向某种隐蔽的“独裁”——组织内部牢不可破的话语权与来自外部(客人与米其林)难以概论的反馈机制,具象与抽象的对立。也像一个电影剧组,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
      • #
    • 豆瓣 7.1 IMDB 7.5 正片
      Will & Harper
      2024
      纪录片
      美国

      威尔与哈珀:老友公路游

      Will & Harp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论你是什么性向、性别、种族、地位、生活状态,「朋友」是我对你唯一的称呼;无论曾经有过多少的摩擦、共同的经历、不同的习惯,永远都要在友谊中保持“终生学习”。在当下该议题充满着诸多分歧并且一点就炸的氛围下,Will和Harper的讲述,不是要企图在这场“战争”中夺去话语权,也不是做看似很勇敢的挑衅动作;它关注个体经历——那些做出决定的背后,一定会有的挣扎,渴望有人有社群伸出援手的无助。于是在不经意间带出了类似快二十年前《穿越美国》想要实现的讲述。更感动的,或许还是SNL老友的倾巢出动;你或许不是我的“老伙计”、“男编剧”和“前辈”了,但永远是我都在关心和挂记的人。
      • #TIFF2024#思路也太陈旧了,trans-ness与trans-America,无论跨顺都是White woman的事实当然不会在这个项目被讨论。抛开各路SNL celebrities刷脸不谈,这个项目的积极意义也许是一次近距离的transphobic American reality update,但是 Will Ferrell这样人人知晓的人物如影随形,纪录片也许还不如纯虚构真实。网飞买了当作token也不惊讶了。
      • 确实会觉得威尔·法瑞尔显得有些抢戏了,因为他的笑星身份以及可能是他平时的性格,就是有些现眼包,但是哈珀以这样的年龄选择迈出这一步,还是挺厉害的,这路上遇到的人里,对那个退休心理师印象最深,社会对于性别转换这种事情的意识确实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最后克里斯汀·韦格那个歌挺好听的哇!
      • 设定主题,两人给大家表演一个纪录片。不排除有真情实意,但半真半假的,有意思吗?3星,看看玩玩吧。
      • 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摇摆,在多年友情和尴尬摆拍中试着找出一些人生意义。人生对于任何人都是艰难的。
      • harper勇敢面对自己真的太令人敬佩了,孤身一人走进挂着邦联旗和川普旗的摩托车酒吧并出柜,这勇气和自信真的非常powerful😭will陪伴harper在性别转换后rle的第一次公路旅行并且谦逊地教育自己关于跨性别的知识、不夺走harper的声音,作为一个顺直白男真的很难得,snl编剧围成一桌的时候好有爱 在一个满是jk罗琳的世界,当will ferrell!
      • 怎么说 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痛苦🪫 我现在非常平静地宣布我的死讯
      • 其实没想到是纪录片,于是会对Will好感暴增。其实就像Harper说的,变性人的日常不会像镜头展示的那样友好。作为一部作品,当然有粉饰的地方,而明星身份的介入,也必然会打开好些方便之门。但是,有名人给总被误解、被鄙薄的群体公然撑腰,终归是好。坐拥最多特权的白人直男,愿意予以抛弃这特权的朋友一些发自内心的支持,尤其是愿意去设身处地思考对方的绝望,并在主流社会作出呐喊,太难得了,里面就说没见过小李子会跟跨性别朋友公开露面。看《心跳漏一拍》,那群朋友总能接纳对方所谓奇异的自我认同,成员还有直男,这就很梦幻,而Will有在试图成为这样的角色,并穿行以得州为代表的保守区域。最后要说,Kristen Wiig太有才了,给甲方量身定做的主题曲,真的笑中有泪。
      • 反而觉得有点太刻意了,加了太多trans相关的大思考,简简单单拍个好朋友的慢综艺自然融入会更自然一点 看完了发现是圣丹斯的电影,那还是挺契合的
      • 一直热泪盈眶 拍的蛮真诚的 一路开入红州 虽然网上也还是谩骂 但面对面交谈的时候都是友好居多 之前北卡室友说 南部并不是真的保守 而是没有太多exposure导致的对不同事物的本能抵触 所以这种曝光要越多越好!
      • 当 Will Ferrell 念老友那封来信时真是猝不及防 因为我只看到 "Will Ferrell and his long time old friend"、"documentary"、"drive across the country"就下载了 并未准备迎接这样涌动的暗流巨大的紧张感 看完了马上再看一个没头脑烂片放松脑筋
      • 人类到底用摄影机拍摄过多少垃圾?总拍摄时长可能足够人类走出太阳系!
      • 很感动,我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被社会的歧视偏见碾碎的,也看到了一个人及其周围爱她的人是如何一起重建她的美丽的。Will在旅程结束时送给Harper首饰,celebrate her beauty as a woman,真美好啊
      • 本身跨性别议题说起来不轻松,哈珀有遭遇不公或回忆往事时落泪崩溃,威尔也为好友不平泪目,令人心酸,但好在有威尔这个喜剧人,笑料充裕哈哈哈,把悲喜情绪调节得刚刚好。看到有评论说对跨性别议题讨论不深,但人家本身定位就不是针砭时弊,而是两位老友重温友谊同时重新了解对方,feel-good的公路电影,就像最后Wiig姐唱的主题曲一样,a friend is a friend in the end。能带来欢乐泪水,同时给不甚了解的人们带去一些新的认知,就挺好的。
      • 太喜欢了。时光荏苒,对于他们来说,几十年之后,无论友情还是社会环境都急促地变化了。Good thing is that 始终有东西永不变,他们仍然能开着那架破wagon,喝着shitty beer… 这就已经足够了。更重要的是,他能自豪地说出“all I wanna do is live”(p.s.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尬哈哈哈 cringe af)
      • 一个决定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放下煎熬又面对新的恐惧。“觉得自己是怪物”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复杂情绪。塞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有些可惜,很多素材被舍弃,为什么不做成剧呢?
      • 哈珀流下眼泪,哭出自己的无奈与怀疑。人为什么要因为自己是谁而痛苦呢,不应该这样。希望未来更包容,更自由。
      • 魔怔
      • 2024-222
      • 满肤浅,满平淡的,因为完全是Will Ferrell的视角。可以参考一下Vice家的Gaycation with Ellen Page,看看人家是怎么设计活动和话题的。
    • 豆瓣 7.1 IMDB 7.1 正片
      The Last of the Sea Women
      2024
      纪录片
      美国

      最后的海洋之女

      The Last of the Sea Wom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24的纪录片 少见
      • 很有力量
      • 顽强的女性在哪里都闪闪发亮。但是作为纪录片,有点零散。音乐好评。
      • 海女,一个正在慢慢消失的职业。看着镜头里七八旬的老太太还在尽力浮潜,也许生活就是如此艰辛的。她们其实都有各自的苦难,这种苦难有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也有很多是社会变革引起的。虽然可能不会改变日本拍核废水的事实,但她们也努力争取过。在感动之余有听到一些可能人为引导的倾向性话语,不过更多时候还是看到她们的朴实无华。感动于她们的执着和乐观,还有和年轻一代海女之间的女性情谊。
      • #🍋观影# 自古以来就有的海女(日本也有),这个职业,从前拯救丈夫,现在保护自然,看到她们衰老的面容,残破的身体,甚至没什么文化,却敢于自由地表达,觉得这样的女性真了不起!片中海边神婆做法的那段真的很韩国,也有点败笔。
      • 女人与海,强壮的臂膀和声量,和大海对抗而共生。最后走入到政治里去,竟然也有一些悲壮。
      • 有那么点硬拗的感觉。 韩国想给"海女"文化申遗,奈飞想置入部分环保和反核污水排放的议题。双方各自成就对方。 我个人觉得这个"海女"文化本身存疑。说是男人太懒,不愿做,就只剩女人去下海... 个人猜测是因为战争原因。小小济州岛,高峰时,曾有3万海女?天天下海采集,恐怕要寸草不生了。
      • 标题真是一语双关,不仅揭露海女职业后继无人的本质问题,也是明示海洋环境污染对于职业环境的重要影响。那种真实平铺直叙,看似只是事实陈述,却给人内心深远一击,一切尽是时代的眼泪。
      • BIFF 2024 No.3|面临生存困境和后继无人危机的韩国海女纪录片。四星主要给题材和海女们本身,片子剪到100分钟更好……部分素材看着略尬。UN承认也好去发言也罢,最终都只是心理安慰,十分无力。映后导演和海女们都出席了,感觉很棒。制片人之一居然是马拉拉……
      • 去济州岛的时候天气很好,远远看到一些海女在工作,虽然没能近距离接触,但从岸边还是能看到她们的橙色浮漂。岛上有很多以海女命名的餐厅,还有不少雕塑和壁画,能感受到当地人对她们的自豪。不过看起来海女在医疗和保护方面的保障,似乎并没有和她们作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地位相匹配。
      • 层次丰富,切近当下,观感舒适,好纪录片。讲的是人类与海洋的相处之道。
      • 男人嫌辛苦不做的职业轮到女人做。从老年海女到年轻海女,女性职业与家庭平衡并没有因代际不同而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短视频和祭祀的素材、以及两代海女短暂见面时老年海女给年轻海女说媒的部分都很有意思,但为了最后更宏大的主题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展开,蛮可惜的。
      • 除了片子本身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对她们生存状态的披露之外,电影由美国发行/她在联合国被迫以英语发表声明都说明在处理世界问题上依然是以西方世界做主导的,明明是受灾一线,韩国政府却在片中根本未被提及。
      • 评分偏低,主要是趣味性不足,前面有海洋的部分悦目,后面涉及政策就比较枯燥,但线索“何以为继”非常清晰,从代际传承到福岛排污,再回到两代人的交集(做媒),最后在潜水时响起劳动号子,很完整,可能有些人更期待的是《走私》的部分吧
      • “主旋律”,但是可爱的。
      • 还以为是讲海女的
      • 没想到这么touching BIFF2024
      • 原来是一部环保纪录片,没拍多少海女的生活,主事件主要是拍海女群体在民间环保组织的指导和组织下,集体上街举牌子抗议日本政府排放核废水,她们担忧核废水会污染海洋,影响下一代。中间还穿插上年轻一代的海女拍短视频直播,海女们搞拜神活动跳大绳,素材有点乱。2024年9月20日的新闻说,中国将恢复日本水产进口,日方同意协调IAEA扩大核污水监测范围,如今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她们在片中的担忧,也回应了国内网友一直以来的担忧。
      • 对于海女,有种熟悉的感觉。她们就像是济州岛的一片母性力量。片子拍的主要是海女的职业在消失,海洋的文化也在消失…
      • 牵强的描述
    • IMDB 6.6 正片
      Bread and Roses
      2023
      纪录片
      阿富汗

      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万恶的塔利班😠😠
      • 这就是真相,对于穷凶极恶的敌人只能以暴制暴。这是人权,而不只是女权。
      • 因为Jennifer Lawrence挂名EP,而知晓这部电影;但即使是这些讯息值得了解,但整体印象并不太深刻。因为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很多讲述上的重复,它也始终仅停留在“展示”那块,而未能把媒体所聚焦的话题进行进一步的审视。
      • 看看阿塔遵循的伊斯兰原教旨,看看阿塔上台后女性的遭遇,看看被剥夺接受教育、声音、容貌的性别群体,黑心睁眼瞎才能说出来不只是女权也是人权☝️所有阿塔对手的失败都源于他们太具人性……只要你抱有一点人类的文明,你面对它们就天然处于下风……
      • #Curzon Bertha Doc house 不喜
      • 我在阿富汗旅游丢了手机,于是第一时间拨打了报警电话。结果来了一帮塔利班武装人员,居然挖地三尺找回来了。塔利班说不能让中国人觉得这里不安全,否则就不来投资了。真是妥妥的利益关系。然而其治下的妇女每天都在大声疾呼:教育、就业、生计、自由。没法评价或干预。天朝原本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
      • 那么问题来了,这局该怎么破。
      • 阿富汗女牙医通过手机影像记录的阿富汗在塔利班控制下的一些女权活动。很难得的看到一些这个国家近期市民生活的景象。而抗议活动的惨烈程度则直逼韩国那些民权电影的场面。
      • 阿富汗女权主义者的故事,对于她们的命运和境遇,看完只能抱以同情和无奈。确实,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谈女性权利无异于空中楼阁,毕竟在美国大兵驻扎治理了这么久还能让塔利班这样的组织短时间内平推回来的政府和国家,这就天然得决定了这片土地一定是被极端宗教和男权所主导的,女性权利的表达在他们看来根本无足轻重,所以即使再怎么折腾,结果依旧注定。看完更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东西却是他人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对阿富汗的城市环境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小盒子一样的房子沿着山体从上到下密密麻麻排布的全景镜头看着好震撼。
      • 垃圾纪录片 浓浓的虚伪味道 幸好有b站上很多视频不会让我们被带节奏
      • 歷史證明,人類文明的三大威脅: 極端宗教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極權主義。
      • 1、有人跟你讲理,才能讲女权,这是讲女权的前提,面对塔利班的AK47,女权的抗议示威毫无意义,对抗塔利班的AK47,唯一有效的就是暴力,(很遗憾)而普遍意义上,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暴力——这个道理我在给电影《边境杀手》写影评时就表述过,有女权主义者在评论区骂我,我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介意继续与她们对骂;2、应该杀死每一个塔利班,one by one;3、如果一个人是小粉红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在逻辑上,其无法自洽——女权与主权谁更高?美国占领下的阿富汗,女性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美军撤走后的阿富汗,阿富汗开了历史的倒车;4、不止阿富汗在开历史的倒车。
      • 看过~
      • 勇敢的女人们。
      • 虽然我很同情阿富汗女性的遭遇,但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探究塔利班卷土重来的缘由,片中的女性也代表不了阿富汗女性的整体状况。如果让阿富汗女性自己选,那塔利班肯定会获得压倒性的优势。现在国际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塔利班或者以承认为条件,建立沟通渠道,以期能够施压改善阿富汗女性(尤其是喀布尔女性)的境遇状况。
      • 内容自然值得关注值得记录,但是就片子本身而言实在乏善可陈
      • 看到小孩高喊政治口号那段 感到好假啊
      • kk
      • 阿富汗女人为【工作 生计 教育】抗争, 伊朗女人呐喊着【女性 生命 自由】。 然而当人指出问题的核心 - Sharia Law,西方一些“进步人士”就跳出来给他们贴上“Islamophobe”的标签。对病根唯唯诺诺, 对诊断重拳出击。How ridiculous.
      • 如果每个用手机拍的视频都可以称作纪录片的话
    • 豆瓣 7.2 IMDB 6.8 HD中字
      Futura
      2021
      纪录片
      美国

      未来

      Futu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9/100。#Toronto#感谢这三位意大利导演有心去用这么长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去了解我们这类人的悲喜,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愿意去关心我们这些处在过渡阶段的青年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让我知道了其实哪里的青年人都一样,全都在长大的道路上徘徊挣扎、不停思考、蹒跚向前。毫无疑问是我近期最共情与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 洛尔瓦彻和马切罗审美太棒了(另一位不熟哈哈哈),16mm有种来自过去的复古颗粒质感,而采访对象是意大利各地年轻人,采访内容又是直指意大利的未来,所以影像整体呈现出不受时限的隽永,不时插入的历史影像资料扩大了思考和情感空间,洛尔瓦彻的画外音和抒情配乐则赋予了悲悯和关怀的情绪。
      • 可能就像影片最后讲的,十几二十年以后作为时间胶囊回看会更有意思,在当下来说这些年轻人的焦虑也好憧憬也罢,并没觉得有太多新意,又或者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罢了。16毫米胶片的质感加上极少手机屏幕等“现代科技”的入镜让本片更加有了一种“做旧感”
      • 和欧洲年轻人一样贫乏与无聊。 @IDA国美南山
      • 50年后,去街头采访不同阶级的青少年,让他们描述一下未来的样子,穿插上这部纪录片的镜头,也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现状吧。或者换个思路,不同国家的导演都可以拿这个当命题走一波,都说年轻人是未来,刚好可以去记录一下不同国家的未来可能会有的样子,去看看年轻人的焦虑。这三位意大利导演在影像风格上非常强,把纪录片拍出这样的质感,也是绝大多数导演比不了的。
      • 私心多一星。胶片一如既往的美。但是真的太长了,没有递进没有升华,就是重复而已。后面还夹带政治私货。
      • 好像方方面面都触及到了,理想的职业、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但是的确很松散。跟着巡游了一下意大利,想念威尼斯、米兰、托斯卡纳……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足球。研究文学、哲学等在当下的意义。哪儿的年轻人都有其相似之处。
      • #74th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导演双周。可能期待过高看,看了看觉得不太行。方法和观念都挺老的,《夏日纪事》式的真实电影,而且真的可是说是“重回60年代”(片中还有几处引用60年代意大利纪录片的地方)。罗尔瓦赫尔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不听声音时候都能看出来(不过三个导演风格统一得还挺好的)。比较意外的是“日内瓦”段落,cue到了2001年“迪亚兹”事件。因为疫情原因,素材编排不太看得出来系统(原本以为是个地理数据库式的东西),大致是按照阶级从低到高和疫情事件顺序来拍的。被意大利年轻人的绝望和经济压力惊讶到了,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15-20岁年轻人都想要离开的地方……(75min有一处台词可能导致没法内地电影节上映)。
      • 私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导演不要有个预设的东西然后把拍摄对象往里套。这部绝对没有,用极其平等的态度去凝视年轻人。而本来在狗不理的年纪的孩子们也都放下了戒备,非常真诚得解剖自己+评论他们眼中的世界。想看十年后的后续,但其实好像看不看也都一样。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各种阶级都有捕捉到,对比起来有些心酸但也感觉这样的记录非常珍贵。actually整体都挺珍贵的,有捕捉到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也应验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部分东西是在重复的主题。
      • 10/25@国美南山 IDF闭幕片 后疫情胶片访谈意大利各地18-20岁样青年,如此真实开放地对待该群体,有种工作续篇错觉。中后段素材有叠复。“你对未来乐观吗?” “并不,看看今天的朝鲜和中国。”
      • 探寻当下意大利青少年对未来的定义 于是得先定义何为青年 以及青年存在的多样性
      • IDF 2021 闭幕片 南山校区 采访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关于未来的念想,于是有了这本《未来百科》,看到了年轻人的百态。结尾的变焦镜头追逐着被重重雪山包围的孩子(世界的希望)。孩子奔向雪山,雪山就越高,那又怎样?
      • 一部由对年轻人的访问所组成的纪录片,他们的愿景,以及对未来的认知- -模糊、无意义、或乐观或悲观的。疫情的到来,飞速撕裂的世界,虚假新闻,那些热切或是不愿意触及的表达…在这个世代,事事都如此不同;对成人世界的批评和大胆建言,更或是压根不在意,都存在于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有太多归纳的观点或是很具方向性的整理,更多像是以前看Kimmel秀的街边采访那环节的青年加长版;尽管也会被感染,也同样为精神所振奋。最后部分的片段有升华,也更点明主题- -它的结构或许适合让更多区域的青年们参与进来,也值得若干年后的回望跟踪。
      • “你对未来的看法是什么?”皮耶特罗·马切罗、弗兰西斯科·穆尼兹、爱丽丝·洛尔瓦彻三位导演作为采访者,对意大利各地的15至20岁青少年展开发问。不同主体的个人解读,却有着大量因意大利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历史沿袭所产生的共性表达,懵懂可爱的口吻中透出年轻人难以突破的国家症结。影片并不想一味激化矛盾,而是想通过美妙视听语言的留存,把这些观点永久置于历史中,作为最有力的参照。
      • 竟然吵出了共产主义!意大利“后浪”
      • 【3】至少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未来。
      • 胶片颗粒感适度营造美好与虚无 能够表达就尚存希望; 非常喜欢阿莉切的结语 20年后这些年轻人会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They will see it as an archive that questions the future. A time that doesn't exist yet. An imaginary land. 人类注定带着永恒的疑问奔向光明的未来。
      • 好看的意大利男人真他娘多啊,而且个个低音炮自带共鸣!
      • #CANNES2021 16mm
      • 有点平,但作为给未来的archive还是有意思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