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云遮星 Meghe Dhaka Tara (1960)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IMDB 7.7 正片
      Subarnarekha
      1965
      剧情片
      印度

      金线

      Subarnarekh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长镜展开如董源待渡图,无限风光在说话人身后
      • 看的是BFI版,中间有几幕很显然被减掉了,令我不太满意,但由于故事不错还是给了四星
      • 已发布生肉版本+英子
      • 前半比后半好,感觉后半没铺垫好就把戏剧冲突一个接一个地都抖出来了。运镜、摄影和音乐还是很赞。
      • imdb7.6
      • 唉...没认真看,罪过啊
      • 有点奇怪的是里面有喜剧性的表演
      • 后半崩溃
      • 阶级的跃迁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进步,反而是为巩固阶级而遵守陈规,人类已突破地球束缚,社会却越发让人窒息,不管你是否是知识分子,作为底层只有死亡一条路可以走。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哥哥,面对着年幼的妹妹的儿子,新家到底在哪,走向金线河的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
      • 好。自然、写实又有点戏剧化。音乐好,镜头好。有天地自然,有城市风光,也有黑白光影,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就变得赏心悦目。不知为啥有种阿普三部曲的感觉,大概也是成长、绝望与希望,也是孩子走向远方/未来?某些片段像是纪录片一样,仿佛透过屏幕能看到彼时生活的人。这不比同时期那些狭小片场谈情说爱粗制滥造的歌舞片香?
      • 要素过多,印度社会问题均有提到但又都挖掘得不够深入;摄影调度讲究,音乐好听。
      • 4.5 4.5 声色犬马多么美好,人是随波逐流的,为所欲为才是理所当然,感官的满足是救赎之道,狂欢、靡乱、快乐至死,真叫人痴迷。求知者多没意思,只有享乐者才能叫死神无计可施。李维克的顿悟是带有反抗性的,对于传统心有不甘,但现代理念却一直受挫,他所推崇的正是其痛苦的来源
      • 看过留痕
      • 60年代印度电影。李维克 伽塔克。把类型惯例推向了极致。让印度社会片转向了完全的悲剧。偏爱别出心裁的情节和骇人听闻的行为:当妓女得知她的下一个客户是她醉醺醺的哥哥,用镰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因声轨“厚重”而著称,通常象征化的使用音乐。无资源
      • 女主自刎那段张力很强
      • 甘地被杀,即使已经独立的印度也还是无法实现人人平等。种姓决定一切的年代,金线河水再清澈,也洗不了人心的肮脏歧视。爱战胜不了种姓,爱情也战胜不了贫穷,只有留下女主的悲歌。苏联已经让人类飞上太空,突破了地球的地心引力的限制,但地球这片土地的大部分人民受苦受难,摆脱不了大地的无限循环的悲剧命运。导演最后没有似乎没有放弃希望,给了年轻的下一代以希望。
      • 冗长杂乱
      • 这个导演善长又臭又长
      • 生肉:(
      • 4.5
    • 豆瓣 7.6 IMDB 7.0 HD中字
      Limite
      1931
      剧情片
      巴西

      界限

      Limi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介绍里说这是部非叙事片,所以对故事并没有什么期望。意外的是皮索托那些长长的静止的镜头里随风飘动的光影很好的诠释了萨蒂、德彪西、拉威尔等等的音乐,毕竟他们也是用眼睛来作曲的。
      • 7.6;这种无边无际的实验力后来传到了Glauber Rocha身上
      • 7。各种实验手法
      • #HKIFF# (1)1930年代的实验默片,修复版(或者是⋯⋯修复不能版)。(2)印象深刻的是光影、细节、海和诗一样的蒙太奇。(3)音乐很俗套。(也许是用默片的音乐来表达情感就一定会俗套?)(4)巴西导演Mario Peixoto唯一作品。
      • 22岁的皮索托造就了默片时代最华丽的落幕,它生涩、粗糙、匪夷所思,但又那么的迷人、神秘、欲语还休,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只有四个人的摄制组,借来的摄影机,皮索托想要探究的正如影片题目点明的是“界限”,人类的局限性,电影中的男女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断地被周围的人或环境所困扰,直至海浪的来袭和监狱里的责罚,皮索托看到了一个女囚的宣传画,他照着这幅画拍摄了电影第一个著名的戴着镣铐女人的镜头,当观众想要聚焦于人物时,皮索托通过大量的手持摄影和俯拍仰拍的不规则蒙太奇来打乱观众的思维,我们抓不住故事,我们只能看到毫无规则的中远景别切换甚至360°的旋转镜头,电影中给花草树木的镜头远远多过于人物,皮索托还亲自选择了“喧宾夺主”的配乐,生怕对观众的干扰还不够,但当这一切的混乱与纷扰结束时,留下了最悠长的叹
      • 太先锋了,我真的看伤了。。。忍受到电影结束前五分钟离开影院去了厕所就一去不复返了。。。为我的无知还是给了个两颗星。。。
      • 又一位故作高深的不懂电影叙事的导演。
      • 失事一样的镜头,叙事坠落变成碎片,日常的风又把这些碎片轻轻吹起,迎着我的脸,它们四散而开,飘向更远处,或浸没于海洋,或掉入邻家的厨炉变为火屑,或埋入沙堆...由于它们远去,观众便更放心想象,直至我们忘却完整叙事的重要性,我们的心中便会浮现出故事的无数可能,一部电影也就由此幻化成无数电影。纯粹的影像突破了语言的界限。此时,不成文,便更成文。这样的影像也让我跨过了现实的某种界限,让我又活过了现实里充满限制的一天。
      • 以为电影就是要情节,遵循叙事手法,这种想法真愚昧。
      • 强烈建议豆瓣给电影增一个“在看”的选项,尤其是这种实验片
      • 对于实验片来说的确有意义,虽然在现在看来就是2个小时的库里肖夫手法失败集锦
      • 奇形怪状的树,女人的小腿,圆。其实听着这配乐让我看俩小时海我都不介意。
      • 过于牛逼了。镜头先锋且没有费笔,把人物的贫瘠生活和与快乐无关的繁琐与物欲表达地太绝了。全世界的宝藏。
      • #MUBI 长评-枷锁与自由。太喜欢这类叙事风格,不知道《午后的迷惘》的导演Maya Deren是否看过本片,影片极少展现角色的表演,印象只有一场戏出现黑屏字幕,把一切都回归到构图,蒙太奇剪辑和配乐上。定帧,180度倒转构图,90度旋转的构图,倾斜构图,摇摆镜头,重复剪辑,连续叠加推镜头,天旋地转的运镜,戏中戏,音画分离,负片,叠化,过爆,分屏等操作对于31年的作品属实是有些先锋了。整体还有大量的蒙太奇运用,以画面就给我带来了一种身体上的伤痛感。受困的船受困的人,离水鱼的腮动,烟的象征,海浪翻滚支离破碎的船,手铐与木板,秃鹫与死亡。如春天般的笛声可能是少有的积极表达,几场的小提琴提高了不少紧张感,剩下如管风琴的墓地缅怀和大量出现的悲伤的钢琴曲仿佛把视觉上呈现出的身体伤痛递进到国家伤痛的层面。
      • 实在看不进去
      • 名气很大,但每次都在相同的地方睡着。
      • 7.8
      • 看不进去了
      • 2013/3/20 2200 ISQUARE
      • 9.0/10。①两男一女在一条救生船上漂浮求生,以及三人的过去。②不管是各种蒙太奇(空镜蒙太奇、(局部)特写蒙太奇、叠影蒙太奇、近中全远景蒙太奇、积累蒙太奇等),还是在库里肖夫效应的基础上以各种运镜(如天旋地转的山川=悲痛伤心)、刁钻构图、不同的剪辑速率营造各种情绪,皆极具原创感水平极高表意极强悍。③可惜叙事太不知所云很多情节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 豆瓣 7.5 IMDB 7.2 HD
      তিতাস একটি নদীর নাম
      1973
      剧情片
      印度

      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

      তিতাস একটি নদীর নাম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明显根据小说改编,先锋凌厉,似乎也吸收了默片的剪辑与特写方式。
      • 一个女人的故事 摄影堪比 我是古巴 但比古巴那种意识形态更充满情感和情绪 各方面都极为优秀 就爱这种style
      • 导演真是对河流情有独钟,河流本身是个多元的象征
      • 世界电影基金修复版...对不起
      • 导演试图透过现代的视角回归传统,他放弃了刻画人物,而是去创造一种偶然性质的画面。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孟加拉的分治时期,分治给蒂塔斯河畔一个普通渔村的渔民带来的生活苦难,它展示不仅仅是传统、历史和人们生活的全貌,还有政治和阴谋给一切美好事物带来的分离和毁灭。★★★★
      • 阿德维塔·M·伯曼同名原著改编,有史诗质感的非史诗情节剧。讲述寡妇西芭娜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暗恋之人的孩子,因为他在结婚后第一天就被强盗劫走新娘,变得疯疯癫癫。大难不死的孤儿母亲回来寻夫,却只得在临死一刻才相认。1、伽塔克将孤儿母亲的悲惨命运透过象征手法(地主抢占土地&村民勾心斗角影射至印度社会分裂的现实境况;女性苦难经历折射底层人民悲惨生活)对接古印度神话,以严酷的写实性质回归印度戏剧传统。2、伽塔克与其他印度导演南辕北辙的创作理念,是非喜剧化伤痛,而以传统、历史的歌赞唤醒麻木现实,因这个国家的命运既定如此。|人世间所有的痛苦和不幸,终会面对生命之河蒂塔斯的干涸一并逝去。3、大量远景和景深镜头、俯仰拍女性(怜悯与崇敬)、面部分割构图和优美民族音乐。4、“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情感,就是母爱”。(8.5/10
      • 后来有人写了: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
      • 伽塔克的集大成之作,与之相比,他最后的自传长片《推理、讨论和叙述》就显得过于凌乱了。在更远的景别中,那些既有的风格技巧焕发出惊人的光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去式摇镜头与纵深景观的结合,这种模拟自然流势的影像,令人想起安哲与卡拉托佐夫。
      • 没找到中字,也只能看看影像了,后面无奈快进看完。
      • 底塔斯河流下渔民村庄的兴衰,关于他们爱恨情仇的故事像这条河一样也终于干涸。 8.0
      • 和云遮星一样精彩的电影。谁说成濑就不能比小津牛,格哈特克就不能比雷伊牛? 电影研究有些像考古,后来者居上,以前没被发掘的导演被研究透之后,也许电影史就要改写了。
      • 摄影真棒
      • 又黑又跳跃又夸张,景和音乐是很美,但还是看得难受
      • 摄影比云遮星更好,但陈述或者说是结构令人无语
      • 与《云遮星》对照,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差异。父辈不再冷血如故,妇女也颠覆了淑德贤良的传统形象。矛盾转化由外及内,依然聚焦在阶级与性别差异上。剪辑粗放及字幕错漏依旧,导致前半段被打劫落水到寻夫的跳跃式空白。黢黑广袤的生命河流孤寒难行,漂泊的船只虽零星散落,至少尚有希望的黯淡光亮。河水居然干涸了,无声的呐喊结合刺刀见红的内斗,堕入无尽轮回的炼狱啊。
      • 除了母爱,还有什么是真的
      • 伽塔克的这部电影更加偏重于叙事和抒情,比不上《云遮星》的流畅和自然,但也很好地体现出导演的创作理念,故事上通过对传统神话的回归来描绘印度社会分裂的现实,女性主人公的苦难经历也折射出底层人民的悲剧生活,电影的声音配乐一如既往地厚重,蒂塔斯河的风景和划船竞技场景拍的很美
      • 很乌鲁谢夫斯基的摄影风格,但这已经是1973年,故事说成这样我真不好帮你圆场
      • 半知半解
      • 2015卢米埃尔电影节
    • 720P
      Sant Tukaram
      1936
      剧情片
      印度

      鉴你所见:图卡

      Sant Tukara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宝莱坞的歌舞习惯真是由来已久。
      • 比2012年的Tukaram好多了……
      • 30年代印度灵修片。普拉巴特。无资源。
      • 灵修片,宗教人物传记
      • 夫人太有趣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