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政变的配乐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2024)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8.3 正片
      لا أرض أخرى
      2024
      纪录片
      巴勒斯坦/挪威

      唯一的家园

      لا أرض أخر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大于制作水平
      •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 #10354. 74th Berlinale-全景,最佳纪录片奖及全景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确实非常震撼而且确实非常能让观众共情,不过注意视听的话那这对巴以CP(剪得真有CP感,真的可以在一起了)的戏也拍得太好了,故事线完整,机位丰富,打光都很漂亮,时刻都有人在旁白拍(Basel自己拍的镜头其实用得很少),甚至上一个镜头还是摄影机冲地面下一个镜头冲进车里机位早都摆好了。不是说摆拍搬演不可以,而是说这里面有多大成分是(另外两个署名导演)把这对CP推到台前来做frontmen?这俩人有多大的表演成分(比如那个相遇),台词有多少设计成分?其实最打动我的反而是Basel旁白部分的档案影像,这完全是可以做个散文电影,或者往Docdrama走得更远一点。现在这个,反正纪录片得看多了就是一眼假……上述对技法的批评不代表对题材和政治表达的批评。
      •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 6.5。相比於影片本身的優缺點,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既然在以色列發動這輪入侵後的兩個月內,Berlinale就能撈出這種與加沙定居點矛盾強相關且拍攝週期跨越廿年的片子進老次級單元,那麼電影節系統這些年除去蘇雷曼外到底把多少巴勒斯坦電影攔在片池底。
      •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 ps:我们普通人想帮助巴勒斯坦能做的最大贡献1 talk about Palestine 2就是抵制投资以色列的品牌商品,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咖啡、星巴克、乐事、以及标注原产地是以色列的所有农产品。大家可以上网查可以抵制以色列的产品有哪些!
      • 以色列暴力拆迁实录。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
      • 记录已经是最顽强的抵抗。
      • 当听到巴勒斯坦人无奈地诉说这场抗争已经持续了超过二十年时,瞬间意识到了影像的局限性。想通过一部纪录片为他们做点什么自然没错,在有限的时长里尽量多地展示冲突以获得更多关注度自然也没错。而剪辑素材以外的那些被困住的无聊的度秒如年的时光,是没办法记录下来的,只有真正在承受这一切的人懂得那般苦楚。电影通过剪辑带来的这份共情,不及他们痛苦的万分之一。
      • #VdR 2024 白日下以剧烈摇晃的镜头与强权抗争,夜色里在沉稳聚焦的镜头中彼此支持和吐露心声,窒息与喘息交替。以绝对的勇气、意志和决心完成的创作
      • 最震撼的场景是basel在车里对yuval说你太心急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抗争已经持续几十年了,你要有耐心。这话从一个家都要没了的巴勒斯坦人口中说出来我真的佩服他看尽苦难却依然留存勇气和坚持
      • C+/ 整体组织思路确实比较粗糙,但是各种鲜活的细节实在是太高强度了。而当狂奔的摄影机只能捕捉到模糊的粒子时,又怎能不被那种记录的渴望所打动呢?
      •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
      • 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他们让我们成为自己土地的陌生人
      • "我们一起离开吧” “去哪” “去马尔代夫” (入夜的村庄远处传来驴子的叫声) “连驴都在笑你呢”
      • HKAFF 2024@ Broadway Cinematheque|Fuck. So intense. 另外基友repo诚不我欺他俩确实很那啥。吐槽一下:1)这么一部讲🇵🇸磨难的片BC影厅门口屏幕显示的是Yuval的剧照,虽然是盟友但还是太insensitive了一点。2)开头来了一群白人不仅迟到还拿着两大桶爆米花进来的。他们是不是不知道来看什么片……后来倒是都不说话没动静了。连看两部政治抑郁套餐我得缓缓……
      •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 Tony Blair出现的时候不少人偷笑了……Basel和Yuval之间真的很可爱,怒嗑了一小时bromance的本人看到Basel问Yuval什么时候结婚不禁可耻地眼冒金星
      • 因为亲身经历过从约旦河西岸到以色列那冗长(从白天到黑夜)严格(好几个关卡)非人(态度恶劣就让你等)的跨境边检全过程,也看过伯利恒架满电网的著名高墙,我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空间已有了概念。但如此直接跟着摄像机一起当钉子户、活动家,体验和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对峙,在爆音弹和飞石攻击中逃窜时,这一切似乎又太真实,太直接了。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失去家园的切肤之痛,即便我们曾无限近窥他们的生活。
    • 豆瓣 7.1 IMDB 7.6 HD中字
      Sugarcane
      2024
      纪录片
      加拿大,美国

      甘蔗

      Sugarca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节奏很慢,始终没说到点上,都在外围兜兜转转的,看不下去!
      • 可能在美国语境下有点老生常谈了。qna环节,愤怒观众质问片子中“影射”地对印第安母亲弃子的谴责是否是偏激的/为什么只有这一个角度。但我觉得拍的挺不错的。这种教会学校圣地里的罪恶史,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远超我的认知。殖民时代几个世纪后的北美,印第安人要如何在现代社会与其他民族共存,信仰将如何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外来者要如何面对和弥补曾经犯下的罪行,不是一场朝圣就能解答的问题。
      • 像这种电影可能永远都是对议题的关注大于电影技巧本身,这没什么问题。只是对于这样沉重的,黑暗的,甚至于对许多人来说闻所未闻的社会题材,电影没办法给出答案。
      • 历史总在循环往复,人性并无丝毫进步
      • 包润
      • #Sundance2024#U.S. DocCompetition-Directing Award 又是一部题材取胜的作品。通过档案文献、既得影像与面对面访谈的常规手法组织素材,尽可能还原事件本身的真相,映后也聊到拍摄的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血腥而残暴的历史,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满足了观众预先设定的观影期待。但是就题目「甘蔗」而言显然是语焉不详,除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之外,鲜少触及原住民的生存发展、殖民历史及甘蔗自留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性影响,这些本应是由事件衍生出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却都被埋没在苦难与血泪的后景中,随沉默一起消逝了。
      • Interesting take on "director as the contributor". The film is mostly constructed in the edit.
      • 刚来这边的时候,书本上就讲了原住民的过往。如今在电影上看到还是有更为震撼。能有这样的片子被拍出来,是一种必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性没有制约的时候得可怕,对人的伤害可以波及几代,还有道歉与赔偿的重要性。电影本身有系统跳跃,但基本痛苦与各方声音也都算拍到了。但我不明白,加拿大橙衫日/和解日,土豆凭什么给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放假一天?!
      • 给我国外交部递的这把刀子漂亮极了。伤感的节奏和无奈的情绪全到位了,更有无敌的摄影加持。早前在亚利桑那一家博物馆认真读过关于boarding school的历史。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很多时候是被更可恨的人逼出来的,并把罪恶埋藏在铁铲和探针之下。
      • 影片的导演之一Julian即是印第安人,其父亲出生在那所天主教会管理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出生不久后他被遗弃,幸而被捡到,长大。他不是唯一有这种经历的印第安人。而他的母亲,也就是Julian的祖母,曾经在那所学校读书,在很小的时候怀孕,生产。这也是很多小女孩在学校的遭遇,她们觉得“生为印第安人一辈子都觉得肮脏”。Julian的这条故事线完整也不完整,因为最终祖母也没能给父亲一个答案。就像在梵蒂冈,罗马教廷大主教轻飘飘说了句“对不起”,借宗教良善之名做的恶就被一笔勾销了。那些被戕害的女童,被遗弃的婴儿,有的死于襁褓,有的在创伤中长大,沉默抑郁自杀,成了个人和集体的宿命。这段被整个北美社会讳莫如深的历史才刚刚浮出水面,民主正义如美国,可否把所有的档案资料公之于众?
      • 连教宗都在作秀
      • 米德电影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观看。两个导演和两个参与者(拍摄对象)都来到了现场。这部影片绝对不止是题材取胜:1. 导演自己大量出镜,讲述自己的家庭的故事以揭露系统性不公平。最后一个家庭仪式镜头极具精神力、极度个人化,没有内部视角真的很难拍出来;2. 是影像更是行动。这些人不止是拍摄对象,ta 们一直在用各种法律、影像、社交媒体的等途径发声和争取。非虚构影像不止是画面和故事,更是社会本身。
      • 已译中字 想看找我
      • 无聊
      • 90/100
      • 想到最近一直在等字幕的澳剧《股掌之间》也是类似的原住民和后来者之间的博弈 而这部纪录片更多呈现出一种无力和愤怒的胶合 总归还是发出声了
      • 片子拍的很有特色,采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的方式去讲述,并且注入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但是你说要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比,那自然还是要差点,3.5。
      • 以主之名性侵焚婴,以教化之名种族灭绝,被抹去语言、尊严和生命的印第安原住民。主教戏谑着道歉,男人不会感同身受,只会庆幸自己不用血债血偿,这一幕堪比《感谢上帝》。
      • 7/10 大量群体活动内容与所讲主题关系不大,不必过多强调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这么长的篇幅理应装下对历史更深的批判。
      • 题材本身很好 执行感觉有点碎了?土豆和教皇那两段有点煽情?不过希望更多人关注这种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