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5-28重看;4.5;南方的马孔多和南方的爱琴海,我在蓝色烟霭中发现马尔克斯和安哲的影子飘荡在死亡重生的荒凉街道,故纸堆里觅旧魂,与幽灵同行。平移镜头颇有安哲味,各场景设置均有舞台风,这是荒诞世界的切片;整夜徘徊的暗影,记忆碎片搭建的废墟,能重建起来的唯有爱,终于在天光微煦时寻到返家的路,高呼“自由”声浪犹在,这是一代人的乡愁和伤痛,这是南方的曙光。 |
|
蓝雾朦胧寒气薄,街头游子怨声长。逃无所归家何在,不如持琴跳探戈。 |
|
蓝色雾霭中谁在弹唱,阴冷夜路上纸片飞扬。以探戈开场与结尾,中间融合舞台剧、诗歌、歌曲、舞蹈等多种元素,叙事如主角的思维断断续续,情绪却得到有机的贯串。 |
|
小劇場的打光觀感,鏡頭的移動隱隱有點安哲的感覺,最後的中景男主角反射在鏡子裏面的鏡頭為整部電影的超現實基調收尾 |
|
鬼魅阴贽的街贯穿。所有的桌子都摆出了舞台感,给书唱名定性极其theatrical - 但叙述无缝链接演绎,本身就舞台。弗洛伊德是白名单。La hora de los coños...morir cansa唔,镜子很好。以及转运和消毒桥段…dddd(最后两段有点拖 @大光明 |
|
4.5 蓝色 梦幻 安哲。“他回归生活,我回归死亡。” 多么像安哲,然而夜晚街角转来的不是流浪艺人,只有不归家的流浪人,而Rosi 一直在等待。 |
|
8/10。充满烟雾和纸张覆盖的街道、冷蓝色光制造了幽灵般的气氛,当弗洛雷阿尔走在街上时,骑着摩托的青年、一群嬉戏的小孩和群众游行的幻象纷至沓来,他的朋友在被警察命令修好汽车发动机后随意枪杀,弗洛雷阿尔跑来瞧瞧,朋友的鬼魂却笑着站起来,两人随着象征死亡的烟雾穿梭于各个回忆,大量残暴、魔幻的细节道尽了军政府的黑暗:屠宰厂组织罢工的弗洛雷阿尔逃避警察、罢工现场和牛群骚动的蒙太奇,倒放、快速的镜头将人与牛剪辑在一起,比喻工人如待宰-造反的牲口;警察命令政治犯们脱光衣服趴在墙上,假装枪决他们并哈哈大笑,下个镜头却是真实的街头处决;包庇政治犯的老夫妇躲在柜子后面,对强行闯入的警察开枪,警察反击后夫妻俩变成鹦鹉谩骂着飞走。结尾弗洛雷阿尔谅解了不堪寂寞而出轨的妻子,重逢时夫妇两人的脸重叠在窗户上,开始了新生活。 |
|
八三年独裁结束后,被关押了五年的政治犯在某夜魂归故里,与老诗人和故友鬼魂相伴,漫步于回忆之梦,重温了自己和街坊邻里所经历的白色恐怖,理想与绝望,爱情与背叛。和秘密警察枪战前共享美酒的老革命夫妻,乌烟瘴气的超现实政府大楼,街上抛锚的电子宣传坦克……博尔赫斯的阿根廷尽收眼底 |
|
咳 这不就是那啥和那啥吗 // 这种散文手法放在南美这个背景下面拍出来真的太好看了(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库斯图里卡和安哲)「你看(革命后)活在具体生活里就是一地鸡毛」我对第三段的处理极其满意(相对意义上的)不然只看前两段就觉得「呵 男的」//阿根廷影展 5/28 @大光明 |
|
暗蓝色调的仿佛没有尽头的漫漫长夜。在上世纪把《性经验史》定性为淫乱书籍的阿国,和在本世纪放映八诫的某国际大都市,到底谁更蓝一些呢?
剪影叠影雾气迷人眼,满街飞的白纸像无声的抗议,唱着南美歌谣的乐队恣意又孤独,一切都语焉不详又欲盖弥彰,现实中被压抑被消解的声音在梦里从四面八方涌来成为所有悲与喜的主调。 |
|
@2023阿根廷电影展。
黑蓝和幻梦渲染出厚重的近乎死亡的质地,离开的人才能看见阳光下的群山和海滨。
后现代主义坦克,碎纸堆里唱出白名单有没有它,“说no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活成了这部电影”,死亡后再无渴望,临死前的干杯…
人物的脸庞介于模糊和清楚之间,上扬的语调离费里尼很近,黑幕后的歌声像残喘的回音。 |
|
政治愿望与个人命运的抒情曲,蓝色灰色黑色,透露一种南美风格的散文式忧郁和哀伤。死人对活着的人说,“你还有妻子、儿子和人生,不要浪费时间了”,佛罗尔多游荡了一天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当中,有一种无奈。 |
|
革命者的一夜。因阿根廷独裁政治结束而被释放的政治犯索拉,在凌晨独自行走在空无一人烟雾氤氲的街道上(满地白纸也许象征着「白色恐怖」的余波,而在街道上演奏的管弦乐队则让人瞬间穿越到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而在政变中被杀的幽灵「小黑人」则引导他踏上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灵魂之旅。他路遇在街头游行的人群,与逝去的老友共话家常,甚至得以从政府军的视角重温他们眼中的民主革命,以别样的形式找回了失去的时光。他最终选择重回家庭面对多年不见的妻儿,同样象征革命结束后的阿根廷亟待恢复与重建,索拉纳斯感慨革命者的身份与自由无法失而复得,但也许对国家未来还是有几分乐观在的。各个场景的布置与摄影构图有非常突出的舞台剧感,而以蓝色为主的夜景色调则增添了一层魔幻的氛围,风琴好听到震颤灵魂(五月底该去大光明看修复版的)。 |
|
7.9;布盧姆在南方 with Anana |
|
阿根廷政治斗争与社会现实,出狱犯与外界的疏离和无所适从,重点还是聚焦在和妻子的感情线上,倒是没有从大格局入手,忘不了那一抹抹蓝。原声相当动人,值得去单独欣赏几番。 |
|
索拉纳斯是小清新版的帕索里尼 |
|
【大光明阿根廷影展】在深蓝色调氤氲雾气的夜中神游,时间空间在交错。到处都是活动后的痕迹,伤痛抑或是不平。不时出现的小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我们又会留些什么给他们呢?手法谨慎到失去了些趣味。4.1 |
|
不绝的探戈,颓败的街道,弥漫的烟雾,挥之不去的梦魇。“连渴望也被禁止”,一种国家伤痛的展现方式。给每本书分类的和“口吃”的段落有趣。/ 阿根廷影展@大光明 |
|
Vuelvo al sur, como se vuelve siempre al amor. 一曲时代的悲喜剧,一个蓝色夜晚的诗歌与回忆。在反dictator的政治浪潮里,不情不愿参与罢工的主人公所参与的政治的确不多,只是因为入狱让他的经历与其他人不同,而运动本身只由死亡、追捕和学生游行表现出来。前两章还在气愤对女人的不公,后就借由狱友的劝导把Floreal的伪善狠狠地讽刺了一通,到最后Floreal也成了劝导其他狱友的那个人,颇有些讽刺和喜剧色彩,弗洛伊德是白名单,小王子是马克思主义,在dictator和culture revolutionist眼中,果然宣扬一切爱与自由的就是反动的。 |
|
历历在目的忧郁的街道,亲爱的南方有着生与希望。借助魔幻的形式延续着过往的友谊与热情,只可惜随着夜里的冷雾,消散在了路的尽头。拍得很感人,理想主义诗般的台词,纵然有不堪回首,但手风琴依旧会奏起,探戈依旧会舞起,美好依旧会愿起。这是真的吗,真的回得去吗? |
|
不是阿根廷人也没经历过那种政治时期,零碎的剪辑看得比较迷茫,魔幻写实风格的蓝色尘雾光影有点意思,Piazzolla的原声才是本片的亮点,原声好过电影一万倍啊~!! |
|
#阿根廷电影展# 在黑暗的影厅黑暗的大银幕中听完辗转悱恻的对南方的思念真是听得人肝肠寸断泪流满面,何其有幸遇见这样无与伦比的艺术电影,充满了回忆与痛苦的意象所组成的时空交叠的迷宫,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就彻底被吸入时光的黑洞,卷入幽冥深蓝、雾气湛湛、风会吹来陌生挽歌的忧郁的街道,惨烈可怖的历史幻影重现,逝去的故人猝然复生,宛如佩德罗·巴拉莫一样生与死被叠化的归来的夜晚,无论东方西方,南方的意象是我们所有人的念想,是皎皎月光,是温暖安全的心乡,反反复复思念的南方其实是每个人追求爱、温暖与自由生活的理想;配乐居功至伟,手风琴与提琴厮磨,营造痛苦却同时也如探戈一样,摇曳生姿,情欲勃发的格调;台词真是出口成诗,告诉我你的愁肠百转,告诉我你会记得我们离别的街道 |
|
男性的时代悲嗥。打光调色构图配乐满分。雄臭味重,弗洛伊德在白名单嘛,阳具焦虑挺严重,还要把女人的奶子赶紧露出来。 |
|
黑暗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就像悲伤的阿根廷。不是政论片,聚焦参与政治的人们。关于婚外情的问题酷似雁南飞,曾经认为问题不是无解的,只要人与人相互独立就行了。昨天看完电影一直在想,其实没这么简单。
他们的南方其实是咱们的北方,南北倒错的两地同样将南方作为向往之地,出于两种不同的情节。南半球南方的海更冰,更干燥,青苔与海风,远离浮云世事。不过都远离政治中心倒是我想出来的解释。
btw,音乐好听到爆炸 |
|
飘天散地的纸屑,是在跳半醉半醒的tango,从第一个静止到开始横移的镜头就把人带去了那个时空;现在再想想[春光乍泄],真的有好几场戏都有[南方]的影子;为何就刚好在我不通透不豁达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部电影?她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省事这样的一种情绪和状态,我想,我应该会在往后的人生中不断回忆起现在这段无所适从的时期,和这部电影,你真美好,电影真美好,我爱你,我爱电影 |
|
太典型的男性叙事,让人厌恶。
政治罪犯清一色的是男人,你可以看到探监的妻子在监狱外排成一条长队。
女人被分为婊子和妻子,前者混迹舞会,后者缺了爱就活不了,丈夫入狱就一定会因为寂寞出轨,丝毫不沾政治,就算参与了游行,也会拉着男人去队伍后亲热……
包括情色部分也让人很不舒服,这不是一部AV,完全不必要到全裸的程度,在制造视觉刺激讨好男性观众嘛?
除外,叙事方式很新颖,像一幕幕的话剧,蓝色梦境般的一夜。查书那段很讽刺,好笑。关于“渴望”的叙述也喜欢。 |
|
索拉纳斯以他特有的魔幻主义风格,联结生者与死灵,讲述一个发生在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 |
|
能get导演的用意,有几个桥段也很迷人,但这种极度男性中心的叙事实在太烦人了… |
|
梦与音乐中的国家伤痕。政治讲得较肤浅,但看起来真美,是不是只有胶片才洗得出如此醉人的蓝?妻子的头发与脖子十分拉斐尔前派,码头那身上蓝下蓝好看得不行。 |
|
不求甚解的魔幻和累到发昏的现实。整部电影没有阳光没有情节没有参与感,看得很沉闷很沉重——悲惨的眼皮。全片都在叙述,可是字幕相当恶劣,得多么剽悍的心灵才能靠这样蹩脚的字幕架构起阿根廷的史诗?我是不能。 |
|
要自由、要反抗,“梦想圆桌会”不死是一方面,无需多言。另外,关于Rosi,我想起了《情迷意乱》中,礼子说的一句话,她说,幸司,我是个女人,当你说爱我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Rosi到底爱谁?两个都爱,还是都不爱?但毋庸置疑的是,她不爱孤独。
啊,南方啊,南方。片中大家都向往的南方到底有什么?自由?还是脱离现实的喘息空间?亦或是一个象征,一个想象,一个无法唾手可得但却方便意淫的精神寄托?#阿根廷影展 |
|
大光明。一场神曲式的悼亡之旅,摄影和剪辑俱佳。尤其是黑人讲述自己死亡的段落拍摄之流畅,甚至隐隐有几分后世《千年女优》的恣肆汪洋。发现妻子出轨时,现实与回忆交叠的剪辑也特别有力。而且索拉纳斯无疑是悲观到底的,结尾妻子与男主脸庞的叠印宛如监狱中。缺点则在于,如此沉重的主题,落点实在有些太过轻,尤其是第三节整整一节都在讲爱情,其实是有些削弱了前两节鞭笞独裁统治的喷薄情绪的。 |
|
87年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真的很不错。虽然不是完全接受他的叙述风格,但选景,插曲,布光,拍摄的技巧值得肯定。 (武汉四人小影院) |
|
女人痛苦于自己怎么会同时爱上两个男人,男人心安于自己出轨却对妻子的移情愤恨。深夜的街道蓝烟弥漫,有喊口号的人群,有欢闹的顽童,有死去的老友复活,有圆桌的上校畅谈。当国家无视人民的渴望,谁能忍受孤独的五年。我终于回到南方,正如归入爱巢,在重拾渴望的街道,对自由的渴望让他原谅了一切。 |
|
和那部拥有相同名字的著名小说一样,《南方》里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我想象的并无二致——缺少光线,幽灵般的街道。从过去的梦里醒来,“一切已烟消云散”。 |
|
没想到竟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尾,使得导演以死人之口的一夜复活就显得太过人为。而几次游行的镜头也略显刻意。还是不如安哲,吝啬、平静得令我崩溃。 |
|
在亦真亦幻的岁月夜雾中游荡,带着强烈的安哲罗普洛斯的无根的漂泊流浪感 |
|
我看过把舞台当噱头,没有看过用得如此极致的,所有的调度、走位、舞美都是很戏剧很舞台的。与此同时亦有先锋戏剧反体制、去剧本化和去舞台化的特色。歌、舞蹈、鬼魅般的烟和纸片,刻画角色内心世界的幽灵、孩童、老人、梦魇、道具等等都以写意为主。把男主回家路当作轴线贯穿全局,模糊了回家的现实梦幻、人与鬼、生与死、到与未到,男女主角是一个面目清晰到面目模糊的过程,暗指历史悲剧下对人的扼杀,坚定的情感亦被抹杀。 |
|
政治是如何撕裂了普通人之间的情感与共情,爱又是如何将之弥合起来的。虽然我没看过《归来》,但总觉得两者可能内核很像。阿根廷电影真的好舞台戏剧哦。生与死,现实与过往同时存在于此,总想起安哲了,只是更热闹些吧。 |
|
是南美安哲了,当然我是安哲粉。阅读政治现代主义电影需要对电影的背景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大概率会失去那种创伤揭开后战栗般的感受。后革命时期阿根廷群体性的迷惘,在一个深夜,经由一个男人的游荡,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照射出自己避无可避的现实。所谓迷惘某个程度上无非也是指向这种逃避。那还能怎么样?去捡垃圾,去捡屎,跟父辈一样去背负起巨大的责任和不幸,这就是他们那代人的宿命。 |
|
比旅行差点 不过也足够出色
|
|
整体就是一艺术片,很像舞台剧,晦涩得如同它的画面一样致人窒息。 |
|
看评论笑死了,原来蓝色=安哲,安哲=蓝色,可以说非常祛魅了 |
|
三星半at 大光明。舞台电影,南方就像安达卢西亚之于洛尔迦,彼得堡之于曼德尔施塔姆,是熟悉如眼泪,如悲鸣之所在。我回到我的城市,城市已成幽暗的limbo,由记忆的鬼魂引导,穿越历史的沉疴与忧郁的蓝色,穿越背叛、等待与遗忘,重返爱的面容。美术和摄影美轮美奂,堪比从费里尼到邱炯炯的同类作品,但我认为全舞台幻想拍法也过于匠造,略折损真实的力度(如五月广场母亲),而像椒麻基于的川剧美术看起来比此片更接地气(可能只是我的阅历所限),此外,女性在等待中维持家庭的努力,是此类“反思”作品容易忽略或浪漫化的。皮亚佐拉的音乐加分极大。现在看最PTSD的台词是“我最害怕转运,不知下一站是监狱还是地狱”,以及“连渴望也被禁了”。 |
|
索拉纳斯的风格真是像极了安哲,他的电影里有对乡土的情感,有流浪,有对过去往事的思念,还有故乡,这种情感在片中被汇聚成两个字“南方”。
南方是一座回不去的城
南方是梦,是故乡
是一片广阔的沃野
是一条静静的小溪
是一缕轻轻流淌的春风
它是用砖瓦砌成的古巷
它是用桃花洒满的春天
它是光明,是母亲的怀抱
是永恒的孤独与寂静
是那个我醉生梦死的南方 |
|
#影协#私以为比《旅行》还要略胜一筹。1.一想到这部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早七年,和安哲的《雾中风景》宿命般同年就不由感慨,能兼具这二者的优点还能附带上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只能说大师就是大师,某种只属于南美的湿热弥散在影像之间。2.熟悉的分段式结构与触目的蓝色,讲述如同一场不断转换戏台的舞台剧旅行。3.依然充满了政治苦难的流亡,从置身事外到卷入其中,梦想之桌的失落与寻获。4.前两段的爱情视角偏男性令人略不适,所幸三四段的处理狠狠扳回一局,但是床戏还是有点多,略显重复。5.魔幻的飘飞白纸,口吃者反抗与牛冲破栅栏的平行剪辑,回忆中和幻想里的痛苦与快乐,查封书籍的判词歌和白名单上的弗洛伊德。6.永恒在咖啡馆门口奏响的那如泣如诉的手风琴开场和落幕。7.他回到了生活里,而我回到死亡中。(8.5/10) |
|
人性多样亦非完美,极权的反抗者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双标的男权主义者,但对“理想”的追求不应成为对他人自由的束缚与压迫,这不就是人与坦克的区别。 |
|
1988年戛纳最佳导演奖/199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观众奖 |
|
基调为蓝色的南方,像一直笼罩在夜色里,夜色里有罪恶有性爱,有欢快的探戈和婉转的歌声。 |
|
Love is a political vassal and a legacy, we’ll never find our true homeland. The cello was whistling, passing through the broken heart that was in ex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