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一出神游太虚幻境,现实生活的NPC客串各种角色,难怪梦境中很多情节不大合生活逻辑,比如那个艳遇,漂亮单身女性随便带陌生中年油腻大叔回家就很牵强,以及男主梦境中的表现似乎人格分裂。一个心理学教授升职有必要贴大头照占报纸半个版面?与理不合。梦醒后看到站街女的反应笑不活了。p.s.雷蒙德马西太帅了😍😍 |
|
世间的确有种“转念之间/地狱天堂”的故事类型。三观清正的创作者往往倾向于让剧中的主人公最好别那么想!可问题别那么想,就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没发生,还拍什么电影啊?!所以这里存在着“主题导向”与“内容勾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让它真正发生在银幕中并且吸引到了观众,但最后时刻再拐回到还是不发生得最好(或者次序相反,又或者已经发生了却很后悔)?将其嵌入梦中!……朗不同于林奇,他并不偏爱梦境叙事,这次只是结构困境逼他以梦解套而已,所以梦境参演角色完全没有“补偿”的概念:名流俱乐部里的区区帽倌和门童,能对你有多好或多糟,以至于让主人公如此挂念?根本说不通。他俩的梦境参演只能从叙事意图而非心理分析的方向去解读。 |
|
虚拟在中年危机的幻觉之镜中转化为实体,朗的Suspension是构建事件,以及成为创伤的全过程,人物的创伤同观看者的创伤。一如影片开场,对于“Thou should not kill”的施米特—阿甘本式读解,在他朝向律法的僭越那一刻,将自己构成了一个赤裸生命,见证着法律机器的例外空间,也许是弗里茨·朗提供了一个“纳粹思想家”的受难快感。
《绿》不仅是对于《M》的反向建构,当对话中提及丽塔·海华斯时,这意味着是黑色电影史上的一次自反,而我们的男主角几乎没有任何魅力可言,他充满大男子主义,却又相当疲软。正如同影片本身的早泄,有意以滑稽喜剧般的Happy Ending取消掉建立在面孔大特写与电话铃声之下的视听悲剧张力,这一否定不亚于《死吻》结尾的核爆炸。 |
|
多有趣的结尾啊,人如何用梦重组现实。猜想科恩兄弟应该从此类电影中受到不少启发吧,普通人如何因为欲望陷入万劫不复。 |
|
Lang joue avec les codes du film noir tout en se penchant sur ses thèmes fétiches :la révélation, la culpabilité et l’inconscience criminelle. Le génie de Lang ne cesse de nous rappeler qu’à quel point un dénouement savoureux pourrait redéfinir à posteriori tout le fi |
|
和《血红街道》是同班人马演的,让我记住了Joan Bennett和Edward G. Robinson。开场是典型的黑色电影,结局居然是南柯一梦,弗里茨·朗这么早就敢在电影里拍一场梦,比林奇要领先将近半个世纪啊。不过老实说我并不希望这是一场梦,反倒想看看如果是真实发生该如何演下去 |
|
警察和敲诈者的逻辑推敲太神了吧?而作为一个在开篇即讲授谋杀学的老师来说他在掩盖谋杀案时的处理手法也太笨。但作为一场梦的设计这些就不必再认真对待了。反之,我挺喜欢这个黑色而嘲讽的结尾,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结尾来拯救一部影片。 |
|
好莱坞传奇补遗;第40部弗里茨朗,[血红街道]姊妹篇.1.虽与同年[双重赔偿]有着极为接近的叙事框架,但朗的表述重心较之比利怀德更倾于男性内抑欲望、恐惧心理及堕落-异化的人性道德揭示.影片以万利——中产阶级(伦理-道德)意识准则的代表、由自觉性越轨行为迈向毁灭终局的人物命运安置,自上及下地传达与人类理性社会构建的悲观态度.2.梦境收尾颇赞,将传统黑色题旨延展为更独到的精神危机-恐惧心理的视觉化体验(场景构建同义:表现主义光影/瞬时暴力/外部自然元素介入:夜晚/雷雨/树林,可参见万利弃尸序列).3.镜像运用补叙及心绪外现.4.受威吓应对3计:听循/自首/反杀. |
|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8876597_vid-NTk2Mzg2MDI.html |
|
4.5在弗里茨·朗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好莱坞拍摄的一系列杰出的黑色电影中,这部也算是代表作之一了,充满了二战末期弥漫的道德主义的危机,弗里茨·朗在电影中以一个大学教授对“虚无”女性的迷恋的悲剧为主题不知道是不是有致敬《蓝天使》的意思,但男性角色最终难逃宿命的黑色电影的传统结局被彻底改写了,在出人意料的结尾中,教授获得了重生,似乎有着明显的劝说意味,这也是弗里茨·朗经历战争噩梦的自我表达吧,风格上大量的室内戏张力十足,更使用了大量的明暗打光、倾斜构图等表现主义的手法,让这个设计感过重的故事 跳出了俗套的情节剧范畴,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力量 |
|
3.5星,朗认为故事本身毫无道理(为何凭空冒出愤怒的情人?半道又出现了勒索者?)于是套上了梦的壳子来解释这些角色的“凭空出场”,但看完感觉画蛇添足,或者说观众在期盼一部黑色电影,但结尾被告知这是个“喜剧教育剧”,落差太大= =不过没想到梦中角色与教授现实中认识的人并非一一对应,朗确实懂心理学 |
|
本片争议最多的就是那个意想不到的结尾,有人喜欢有人认为画蛇添足。没有这个结尾,影片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黑色电影,而加上这个结尾,电影却将主题转折到另一个层面,确实比较有趣~ |
|
血红街道原班人马,某些方面做得比后者还要引人入胜,只是整个故事的前提我不认为能够成立,一次正当防卫怎么说也不可能引出这么多事情;不过我倒是特别喜欢这个反转的结局,这种故事如果是纯黑色的,看多了实在是会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 |
|
和之后同样阵容的《血红街道》互相组成了对子,如果说后一作中,弗里茨·朗带着同情将经济困境下小市民的欲望视为一个无底的深渊,那么这里干净整洁的中产生活或许本身就是一个幻想。 |
|
很多时候,深渊不是一下子“扑咚”沉到底的,而是一步步走下去的。 |
|
window作为mirror,画作和镜像,幻想与真实,中年危机与道德规训。 |
|
相比之下<血红街道>的视听语言给人的印象更深,但这部也很好 |
|
勉强及格。不算黑色电影——如果情妇出于某种目的,从大街上邀请路人教授回家做客,继而被好妒的大款发现,她再趁乱塞给教授凶器借刀杀人,这才是黑色电影的操作。目前的剧情有明显的喜剧性,情妇和教授都是笨蛋罪犯,类似希区柯克那种无辜者惹一身骚的设定,要说这男女主角也真够笨的,很难让人不吐槽,教授反抗时误杀大款后,理顺当然是选择抛尸而非跟警察说清楚,他的警察好友调查此案时,教授一而再的不打自招还原案发经过,而女主角面对上门勒索的死者保镖时全无章法……直到警方盲打误撞射杀保镖算是结案,剧情蠢萌蠢萌的,最后教授惊觉南柯一梦,一切都是画中女郎的蛊惑。不要被美色诱惑、不要隐瞒真相,这故事还怪有教育意义的。朗的风格明显,刚硬而清透,只是这种酷劲儿的风格跟男女主在中段的一系列蠢表现并不搭 |
|
紧张刺激到最后的开怀大笑,各种情绪都被导演满足了。血红街道原班人马还有美人画像,看之前还担心是差不多的套路。很爱这个结局,前半部分男主频繁自爆的有些愚蠢,俩人打起来就递剪刀捅也很没必要,但如果是梦境就说得通了呀,就像是穆赫兰道里那个总是失败的笨杀手。贝内特小姐最后的小碎步跑很可爱。 |
|
弗里茨朗到了好莱坞之后,早期那一套直接不玩了是怎么个意思? |
|
7.6/10。因已婚的大学教授男主被美女邀请共度夜晚(他事先并不知道美女有男友)时自卫杀死她男友而引起的一系列风波/血案。影片不管是摄影、运镜还是调度都说不上高水平(不过摄影【光影/构图】可称较高水平)。另外,「从被美女邀请开始的所有故事都是梦境」的结尾导致影片的主题表达从一直以来的「悬疑/犯罪」的刺激突然变成了「不要接近陌生美女」的道德规劝,主题表达因此断层,扣0.2。 |
|
美国黑色电影第一阶段经典作品,International Pictures(后合并为环球,本片编剧是创始人)第一部作品。剧本有很多制造紧张感的俗套桥段:很多潜意识作祟导致说秃噜嘴(真可谓自己是自己的猪队友),路上碰巧遇到很多“不该”遇到的人,敲诈者碰巧发现很多不该发现的东西(女主也是个猪队友);节奏很慢。这种情况下还能拍得整整齐齐引人入胜,Fritz Lang在好莱坞总算送上一份skillful的作品,不枉一代宗师的身份。原著出版于1942年,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Lang应是利用这个故事含蓄的反纳粹,影射很多高知受到虚幻的诱惑沦为杀人凶手,还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可与A Lizard in a Woman’s Skin比较梦境、精神分析法和femme fatale在犯罪类型中的不同用法。 |
|
总体不错。教授有点沉不住气,老是盯着检察官以及发愣,太暴露自己了,看了着急。女人一开始淡定,后来献出余款情节实在太蠢。所以赶快搞了个作孽者天收他煞尾。结局南柯一梦,回首心惊啊。另外,抗战胜利前夕的美国,那么富裕现代,嗨积百年劫掠之功还是不一样啊。 |
|
结尾是有点泄气,但前面的调度真的太老辣过人了。女主角也是很适合黑色电影的脸。 |
|
结尾是对《海斯法典》的妥协,但我觉得还蛮合理的,因为好像人物性格铺垫不够,完全是情节导向。 |
|
6,惹,不好看的悬疑电影。角色都没啥魅力,蠢妇和贪夫加上黄粱一梦的反转,boring送给你。 |
|
口哨与凝视,一张橱窗中的女人肖像怂恿了中产阶级成功男性的生活越轨。生活的疲倦引发一场未遂的艳遇,一场未遂的艳遇导致生命的疲倦即教授的自杀。将一切归咎于是一场惊魂的春梦,似乎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掩饰,但到底是发人深省。远离家庭外漂浮的性诱惑,也像一声口哨一样锐利地划破天空,让该片有一种清教徒电影的警世意味。来到好莱坞拍片的弗里茨·朗难脱德国电影的深刻印记,给黑色电影披上了幻想片的斗篷。为了扣题,多次出现琼·贝内特被框进窗户里的画面。但不知道是不是版本的问题,影像实在平平。 |
|
这部40年代由德国表现主义大师拍摄的黑色电影近乎完美。对犯罪心理学的细微体现令人称赞!现在看来老套的“做梦”结局在60年前可以算是惊人之举了!! |
|
7.梦境,黑色心理剧。朗的常用元素沿用,复杂的人性堕落、压抑的性、暴力欲望以及无意识地困境表现。|为什么说电影的开场直接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视听风格,更是为整部影片做了一个悬念,一个象征或隐喻性的道德标准对比。2q |
|
影片中借助案情分析,直接表述了女性+男性第三者杀害女性男偶的模式,莫非是要在票房上借势当年年初上映的同样故事模式、同由老罗宾逊担任主要角色的《双重赔偿》?抑或电影作者更想凸显自己的布局水准:我有能力突破这个模式、我的影子比你要长?【8】 |
|
讓影片顯得更為有趣的不是結尾的反轉,而是它和開頭的應和。中年男子對美人及冒險怯怯的幻夢。咦我是在期盼一個朗視聽風格的洪派故事嗎。 |
|
3.5 什么呀!什么玩意呀这个结尾?!?!?!?!?人之欲仅仅寄托于一梦之中未免也过于简单化了,感觉前面白看了,还不如一个黑色故事呢。技术层面和调度没得说 |
|
前作《血红街道》被禁后,弗里兹朗后续作品,结果最后来了一个“和谐”的梦境处理。 |
|
罗宾逊那常年不变的拙糙感可以让任何一部他主演的电影和精致无缘,就像成龙一样。 |
|
很多人觉得这个结尾是败笔我到是蛮喜欢这个结局的,在几乎千篇一律的以悲剧结尾的大部分黑色电影中这个黄粱一梦的结尾倒还有点点新意不是悲剧但是又不是太大团圆的感觉,尤其是主角最后现实生活中真的看到一美女时仓皇出逃的桥段挺喜感的,那个梦的警示作用表露无遗。 |
|
Le miroir, le double ou triple chambranle nous insinuent que ce qui s'est passé est plutôt virtuel. La séquence de transport du cadavre sous la pluie est exceptionnellement belle et noire. La fin qui fait que la rencontre avec la fille du portrait et le meurtre ne sont qu'un rêve me fait une belle surprise car c'est toujours mon thème préféré. Et l'incarnation des gens réels dans le rêve, c'est génial! |
|
教授自殺也是個不錯的結局。那麼儘管有替罪羊被殺這一陰差陽錯的巧合,他仍然被自己的恐懼和絕望所支配,他必須自懲以逃脫痛苦⋯⋯但是十點半的鐘聲敲響了,他被喚醒,發現這是夢境:一場熟人的假面舞會,到點了大家都褪去偽裝,回復到常態的生活。結尾對畫中美人的凝望一幕中,面對活生生的女人,教授嚇得不敢借火(多滑稽)。彷彿對於中年男性,妙齡女子都是蛇蠍美人,與之接觸是玩火自焚,由此顯得十分可笑。他如此虛偽,心中期待的豔遇,升職,榮譽只能借助夢去實現。夢醒後也並沒有歡愉,只有逃脫的慶幸與竊喜。現實中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十足的平庸鼠輩。 |
|
没有结尾那个反转的话,这就是一部太过平庸的黑色电影。然而梦境的套嵌既表明了每个普通男人都期待一次浪漫的艳遇,也能让他们清楚地明白这种事情对于家庭秩序和人生轨迹的破坏性。最后一个镜头,观众看到一个好色的男人落荒而逃,无疑也多了一些乐趣。 |
|
你来到我的梦里,却是上演了一出犯罪片。 |
|
這也算反轉啊有點low呵呵 |
|
结尾不该是那样。这个模式要是用到Laura里就好玩了。 |
|
中间很多情节比较牵强,尤其是教授一次次的说漏嘴,最后来个绿野仙踪式(原来还是朗自己承认的)的结局算是能说通,除了升华主题外剧作上也能偷点懒。镜像运用、氛围塑造一贯优秀。最好的Femme Fatale之一 |
|
8/10,情节紧张扣人心弦,罗伯逊表演令人信服,女主演演技是影片败笔。我倒是很喜欢这个结尾,那些喜欢做浪漫艳遇梦的中年男人应该好好看看此片。那些不喜欢结尾的人,应该完全没有弄懂导演的意图。 |
|
“一旦我们注意到,在梦中,也只有在梦中,我们遭遇了我们欲望之实在界,那么整个重点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移,我们普通的日常现实,即社会的现实 ( 即我们在现实中扮演着寻常的仁慈、高贵之人的角色) ,最后被证明不过是幻觉而已。如此幻觉的成立,依赖于某种‘抑制’和对我们的欲望之实在界的忽视。因此,这样的社会现实是脆弱的、符号性的蜘蛛网,它随时可能因实在界的入侵而土崩瓦解。最寻常的日常对话,最寻常的日常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的逆转,造成无法弥补的灾难。”从齐泽克这一对梦与现实关系的言语中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教授从梦中醒来再一次望向那副画并有一位向其借火的女士出现时,教授那一匆忙慌张逃离的身影,而这里揭示的也正是教授在未做其梦前,将社会现实与梦放置在对立位置,将实在的事件回溯性的置于了虚构之中。 |
|
蛮有趣的一场梦,偶然邂逅以为能老树开新花,不想卷入到一场几无止境的担惊受怕与欲盖弥彰之中,或许老实过日子才是最稳妥的生活秘诀,出门寻刺激,有时候太刺激了心脏恐怕受不了了。 |
|
万里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在当地的俱乐部里,悬挂着一张美女的画像,万里和其他男人一样,被画中的美人深深的吸引着。一天,正当万里站在画像前心猿意马之时,发现画中的那个美人,竟然活生生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她的名字叫爱丽丝。
在爱丽丝的邀请下,万里来到了她的家中,两人开了一瓶酒,准备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爱丽丝的男友破门而入,对万里大发雷霆。扭打之中,万里失手杀死了爱丽丝的男友,这个夜晚发生的种种事情,毁掉了万里的一生。 |
|
如果不事先知道这是一场危险春梦,那么会不停咒骂老男人事后的愚蠢,但因为是梦,弗洛伊德式的自毁自爆反倒更有意思 |
|
其实比一年后同题材的《血红街道》要好,当然加分处也仅限于结尾。这个时期的朗已经不再锐意进取,而只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去拍这些美国化的电影。如果不是结尾反讽的结局,那本片也只能是一个平庸至极的蛇蝎妇女式黑色电影,而朗的高超技术,对于今天的观众也已优势不再 |
|
双重赔偿里的小矮个子侦探扮起了罪犯身份,结局在那个年代也颇具新意,不错的黑片,听说因为《血红街道》的封禁而改的结局,简直意外之喜,看前者的时候就想为了海斯法典改的坏人永受心理煎熬这个结局不够黑,没想到不够黑也被禁了,与时下国内电影环境何等相似 |
|
①善恶一念间,红尘皆如梦,一个老男人的南柯风月②作为心理学教授,面对检方人员下意识间一再露出破绽,人设不合理③剧情简单,但呈现效果挺好,尤其是光影运用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