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尾处,敲诈女向褒曼透底,其夫才是整起事件的策划者。目的是为了报复她的不忠。褒曼崩溃,夺门而出。此时画外音接管叙事,“我绝望逃离,真相将我彻底摧毁。我头晕目眩,丈夫的行径对我是一种羞辱。驱车来到工厂,我感觉只有一条出路可以让这一切彻底湮没与遗忘。”这种方式就是自杀。她上楼写下了遗书,然后真奔实验室,准备以不会带来任何痛苦的最新实验药剂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搞笑的是,上面那段画外音的介入使得观众已不用担心褒曼是否真的会自杀:“我绝望逃离……驱车来到工厂”,通篇过去式动词,配合第一人称事后复述口吻,俨然就是一位重新振作的女性在讲述一段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https://www.douban.com/note/264087267/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刚看完《消失的爱人》,没想到这部主题竟然非常相似。英格丽褒曼气质有余,角色形象不足。用非常细致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简单到简陋的故事,剧本框架撑不住,最后只能泄气。尤其是结尾几秒钟,转折生硬无比。可惜。两星半 |
|
褒曼很适合演这种中产积极家庭受过教育有一定自己想法却又有些独的女人(可能是知道她的经历才留下这种印象)。片子有点说教,结尾全然直男做派,虽然有反转但并不惊人,感情转变似乎也欠缺刻画。当个上世纪中叶欧洲风情片看可能更有趣味。北影节期间一天看四部全是女人杀老公的,太欢乐了。 |
|
总感觉Rossellni拍这种好莱坞式的作品会有些幼稚可笑,尤其结尾;Bergman有点像片中的小白鼠似的又扮演这种victimized woman,另外感觉影片的德国背景(包括Wagner的人名、巴伐利亚式的田园场景、奔驰车etc)都有指涉纳粹的可能。 |
|
茨威格原著框架只保留了最粗浅的轮廓,人设和动机都有了很大改变,基本看不出原有心理描写的细腻和古典韵味,倒是十足希胖架势,连“Fine”都强烈暗示悬疑片特征;可惜罗西里尼不擅此类风格,褒曼依然贡献出色表演,结尾独角戏很有感染力。 |
|
【2019年3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新浪潮的先声——意大利电影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专题放映」-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修复版】
女主开Mercedes-Benz,男主开Volkswagen。
导演功力和调度完全没有问题,英格丽•褒曼细腻的演技在众多业余演员中脱颖而出。
结尾真是烂的可怕,全场都笑了。
(举报不文明观影行为:
5排2座:屏摄。) |
|
(6.0)2014博洛尼亚英语修复版。1954年的褒曼和罗西里尼拍了一部出轨的女人求原谅的电影,这算高级款的自黑了吧。电影本身也够无聊的,表演尚可、故事乏味,山寨希区柯克的部分更是拙劣不堪。 |
|
当影片的最后,褒曼躺着乡间的沙发叙述这一切的时候,你可1以把它理解为导演的温情。让一个贵妇去感受伦理关系的幻灭,比表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人生又有所不同 |
|
我看的第一部罗伯托·罗西里尼和英格丽·褒曼合作的影片。故事讲的是英格丽·褒曼因为长期的孤独而出轨,却遭到了情人的前女友一次又一次的敲诈,最终她发现这居然是个阴谋,而且与她丈夫有关系。影片在手法上有点效仿希区柯克的痕迹,而且试图运用配乐来加强紧张的气氛,不过效果一般。 |
|
#资料馆留影#褒曼女神的表演无懈可击,罗西里尼的运镜行云流水,影像风格偏婚恋黑色悬疑,配乐加强了这种紧张感,小遗憾是结尾的戛然而止,夫妻二人相拥相吻是和解了?若如此,这个大团圆的假象无法让人信服,婚姻中的不忠与暗涌依然存在,其余就要靠观众脑补了。 |
|
非常糟糕的文学改编,几欲两星,唯一延续原著的设定是女方与情人之间没啥感情。明明可改为两个方向,希区柯克式丈夫对妻子红字式精神虐待(商业),或战俘丈夫与出轨妻子之间更为深刻的双方战争创伤剖析(文艺)。结果是罗西里尼对女人必须维持传统守贞、顾家角色的大男子训诫,对妻子女儿超“性别”的主体意识严厉打压,也不像是批判。完全没有茨威格在夫妻互虐折磨和彼此原谅中唤醒新激情新柔情这么微妙的层面。啥都没拍好!鲍曼这婚姻实惨,罗西里尼绝非善茬 |
|
不安来自背叛的罪恶感和受到的纠缠,但是“报复”或者严苛的非宽容又使这种不安和罪恶感消失,转变成了伤心和绝望。如果罪恶感的产生是属于内心的自责的话,那非宽容的社会绝对不是一种消失不安的社会。 |
|
羅西里尼1954年到底有多忙,連著上映三部褒曼電影(《火刑柱》是舞台劇電影),也是他們合作的最後三部(大概消耗了不少熱情)。拿這部羅西里尼式黑色電影和《遊覽意大利》比對著看,這裏破鏡重圓的力量實在是不成氣候啊。 |
|
简单又高妙的手法。 |
|
剧本不入流,可惜了英格丽褒曼 |
|
围绕出轨妻子展开,但妻子和丈夫的焦点都不在出轨这件事本身。影片中一个主要象征物是麻醉剂,丈夫在开发一种新型麻醉剂,成功的话可以帮助治疗帮助病人,但不当的话就本身致命。那什么又是婚姻的麻醉剂呢?影片有多个版本,可能是因为当时不同地区对主题的容忍度不同吧。影片主创真实状态和影片的联结,也是话题。 |
|
表现主义的打光,黑色电影的叙事,最终是一出家庭伦理剧,很像好莱坞电影。配乐塞得很满,着重这片还是太古典主义了。部分情节略drama,结尾的原谅与和好太仓促。感觉罗西里尼拍这部电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和褒曼交流。最后免费听徐枫老师八卦了罗西里尼与褒曼当年的情史,真是传奇又伟大的爱情,真正的精神恋爱,虽然短暂,但一生一次足矣。 |
|
古典主义的出轨戏将关键都集中在「物件」上,人物关系与角色心理也非常传统,其实还是道德训诫成分更多,风采继续全无的褒曼再一次非常虚弱的银幕形象,其真实的影史地位继续下滑中。 |
|
罗西里尼真的是心理描写大师。本片对悬疑氛围的营造简直让人以为是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而对角色焦虑不安情绪的反映则是标志性的罗西里尼‘寓情于景’。导演深谙当一个人被某种情绪支配的情况下,其很容易在一些平平无奇的生活琐碎细节中联想到自己的境况。艾琳娜把自己因出轨被勒索的心理状态投射到在实验中被注射毒剂后心肺渐衰的豚鼠上,把解决勒索作为回归正常生活的解毒剂。当真相大白发现丈夫早已知悉其出轨且是勒索背后的操纵人,她更认定自己就是实验中的豚鼠,认定实验失败豚鼠死亡将是自己命运的暗喻。正是这种情绪在环境投射中的累积最终促使艾琳娜走向自杀的企图,这样的处理使得一般人看来会觉得过激的反应(毕竟再羞愧内疚,出轨也用不着自杀吧)变得可以理解。褒曼对微妙心理变化的演出细腻,罗西里尼的镜头简洁精准,遗珠之作 |
|
是一部有关背叛与宽恕的影片,在其中,看似四个主角没有一个好人,实质上只是犯了错的人。无论如何,婚姻是一个不可背弃的圣洁誓约,走进它的人,应当有庄严感与信仰。婚外恋只是危险的游历,如同所有道德之外的事,都是海床边缘游泳,随时溺毙罪恶情欲之中,而沉溺情欲,是不洁,也是不智的。 |
|
看的第一部“褒曼+罗西里尼”作品,故事在今天看来很老套了,情节简单粗糙,出轨女人内心惶惑不安,而且女神的声音太。。。土而粗(;′⌒`) 最后结局似乎神转折,铺垫太不够了。。。 |
|
联系到导演和女主的当年,这个题材里对夫妻关系的塑造有点不忍直视。倒是结尾IB在实验室那段拍得不错,有点恐怖片气氛。 |
|
试想,罗西里尼和希区柯克两位大师的精准合二为一的威力?每一个镜头都是完美的,极致的,镜子戏法、特写、运动的车、《德意志元年》的废墟惊鸿一瞥...... 而最动人的是罗西里尼把我们彻底带入到一个女性层面的视角,跟随她去感受,唯独遗憾的是电影的声音层次实在一般。 |
|
资料馆罗西里尼专题放映,搭着后面的《火山边缘之恋》买的,不是很有名。褒曼和罗西里尼最后合作的一部片子,不是很著名,想不到还挺好看的!短小精湛,没有废话。39岁的褒曼脸部略略显疲惫之老态,但不经意看还是很有风华之貌。不是很希区柯克。资料馆1号厅四成左右满 映后奇爱徐枫对谈 |
|
A-,对茨威格原著的改编不可谓成功,有意思的是原著中女主在家庭中是比较弱势的存在,这里却是在工作上强于丈夫的角色,这点很重要,这决定了两者出轨的不同理由。 |
|
类型化作品也是意外 Ingrid Bergman 的能力在后半程才有空间发挥 与 Schultze 小姐的对戏以及最后独自面对实验室饲养的动物时刻 表现主义光影也更加明显 当然国际版结局算是还好吧 p.s. 那个告辞的瑞典保姆是亲身素材加进来的吗 2333 然后自然是 Kinski 的意外客串舞郎 哈哈哈 |
|
罗西里尼与英格丽褒曼最后作品竟是这种风格,此前特色完全看不到,他那镜头构图改装成黑色化的镜头。节奏感不差,一生中能拍一部这样作品,由此水平很不错啊。其实算不上佳作,可算为小品级别佳作,尤其是在片尾那种反转未能说服很多人,完全像是拍给褒曼。配乐、英格丽褒曼演技,是最大看点。
第31部英格丽褒曼。 |
|
不安、疲倦、耐性,女性的被禁止与被期许,社会现实转向心理现实,死意味着不安的结束,而未死、原谅与被原谅,错误就始终在交换与转移,无法愈合的与难以扼制的就总是在导向阴影里的奔走,与不安。 |
|
7.4 英文版,没有其他人提到的旁白,黑片光影,干净简洁,茨威格的心理描写难拍,或许这样是更好的做法,但对情节的改编太过败笔,可笑的一分钟营救。 |
|
谁能想到妻子出轨后良心不安,丈夫却镇定自若的派人去敲诈妻子。妻子始终是放不下孩子的。但男人在闹出人命这件事上比女人疯狂多了。 |
|
bjiff2015,讨论婚姻和夫妻之间的关系,又看到事业、功名和乡村、家庭之间的冲突,最后结尾略不解了一些。 |
|
就褒曼这个头上有圈的气质,简直无法和任何人并肩而立。设定下尴尬处境,长时间气氛营造,适时揭开谜底,加上一个略显突兀但极其感人的结尾,不安真的能让人不安。 |
|
直男癌导演拍摄的投射自己内心世界和婚姻生活的电影 好笑的是 黑色 谋杀 悬疑 情感描写如同小学生作文一般设置简单 说教也让人完全无法信服 当然 导演是罗西里尼 女主角是英格丽褒曼 那么影片的审美是不会低的 众多镜头美如艺术珍品 女主角的服装发型都是那个年代最摩登的造型 对我来说 最好玩的是导演和褒曼的人生经历通过这样一部电影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解读 事实上罗西里尼自己对和褒曼的婚姻才是不安的 不允许和别的导演合作 牢牢管控褒曼的工作和生活 总是担心褒曼要出轨 这一点在丈夫这个角色上有充足的体现 总想要处于控制和宽恕的更高的地位 觉得女人总是要错的 而他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寓意原谅 事实上 出轨的那个是罗西里尼 |
|
这就是德勒兹法版里写错 英文版里被休·格雷直接删除的那一部 比之前合作的三部稍差一些 但证明了罗西里尼拍类型片也是世界一流 |
|
带着看希区柯克那种恐怖片的想法看 看的时候一开始发现是家庭伦理片 看到一半有悬疑片之感 剧情转折的地方是最精彩部分 结局不是想象的那样但是和谐 英格丽褒曼真的很美 丰腴的美 |
|
国际版。罗西里尼和褒曼合作的片里有没有哪部是正常的夫妻和睦的? |
|
在这部极具心理压迫感的黑色电影中,罗西里尼精准杰出的运镜与布光成为入侵艾琳的合谋者,而艾琳几次驾车的主观镜头引领观者穿行于她的不同感受之中并走入未知,我们在这场递进式的实验之中实现了从不安、愧疚到同情的移情跳跃。(看的国际版) |
|
表现主义+黑色电影,的确很像罗西里尼拿了希区柯克的本子来拍 |
|
茨威格的小说《恐惧》仿佛是以罗西里尼与褒曼这对明星夫妇的「花边」新闻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放弃「父亲」形象的刻画,转而像忠诚于谎言的律师那样去维护坐在被告席上,老早就无药可救的「丈夫」形象。对于「新现实主义」开创者罗西里尼来说,这个创作思路上的「变向」转型是得不偿失的。试图将难以启齿的「出轨」行为公开化、艺术化、合理化,职业化,这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程度上扭曲、遮蔽、消除和洗脱「背德者」内心负罪感的项目大概只会吸引西方志愿者、魔术师、科学家和既得利益者的加盟。幸或不幸,这项针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去道德化」处理,企图蒙骗吃瓜群众的「造梦」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在经典的「三圣一体」结构中,出轨的夫/妻们受到了审判、谴责和自裁。在我看来,影片《不安》之于罗西里尼和褒曼相当于影片《羞耻》之于伯格曼和乌曼。 |
|
罗西里尼拍起了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就连配乐也很希区柯克。。。但是却少了希区电影的那份抓人的感觉,只剩下了纠结。。。喜欢片中褒曼的大段旁白,还是很有代入感的。PS褒曼怎么老是遇到恶老公?! |
|
宣扬母爱。以女主角的独白叙述+出轨题材,联想至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 |
|
又是一部茨威格。比起电影更适合小说或者舞台剧,用光很好看,配乐就一般了,一到人物特写镜头我就很出戏。结局虽然突兀但这个故事重点不在结局吧。我很好奇那个年代是怎么打电话的,女主之前打电话都要让秘书开电话线为什么最后一场戏又不用了。 |
|
罗西里尼拍婚外情和大卫·里恩还是有点差距。最后的大团圆放在当代,可能会以假象的形式呈现。 |
|
罗西里尼拍类型片就循规蹈矩不少,褒曼忧心忡忡的表演还是有过人处,结尾处一段显然有情感上更深诉求,但太不像在一部在黑色电影里了。本是各怀鬼胎,败露后妻子醒悟丈夫挽留,都强扭得很失败 |
|
看了一堆烂片之后,总算看到一部正常文艺片了。还是老电影中看,质朴无华,至少看得懂。最最讨厌那种神叨叨的呓语式电影,那种导演都有自恋到极致的精神障碍。 |
|
只能说作为两个人合作的最后一部片子,反映出了情感关系中潜藏的一丝「不安」,除此外实在没什么意思,连写实都变成了黑色悬疑。|据国际版重构的修复版本,没有其他评论中提到的结尾画外音。 |
|
罗西里尼把茨威格小说拍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悬念吊得很足,直到最后的真相反转。唯一没猜到的是,全片多次在关键处提到某种药物,以为会被妻子用于杀害情夫的前妻,实际上却用在妻子的自杀。同样欠缺说服力的结尾让人想到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 |
|
20200606再看。没有罗西里尼写实风格,但对黑色惊悚也可以运用自如。褒曼精彩的演技,强烈的音乐,大幅的阴影,多在夜间拍摄,构图精致,一部写心理的电影。褒曼演的是一个干练女性,被识破却想自杀有点莫名其妙。 |
|
北京电影节的时候冲着RB组合去看的。结果现场基本没人,在皇帝位享受了一把罗西里尼,也算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吧。影片本身就不说啥了,肯定不是两位的代表作品。 |
|
值得庆幸的是 哪怕是褒曼这么美的女人 出轨了也还是心有余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