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直是用ins风拍如何打造ins风,讲得还是太浅了。不过编导选了三个人,最后只有一个愿意坚持到底也是有点好笑。比较喜欢他买了bot后出钱去检测真粉数量,发现检测数据也是假的XDDDD |
|
病毒也阻挡不了网红的脚步 |
|
美国虚假泡沫文化的折射 |
|
社交网产业的本质就是用户贡献注意力,平台收集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各取所需,注意力的价值不由内容体现(只有用户看重内容本身的价值),由商家的需求来体现。导演的program几乎就MCN运营手册,挑素人>买关注>刷赞+评论>组名媛团网红打卡做内容>刷赞+评论>吸引真人关注=influencer。演员小姑娘走的最远,因为跟她的目标一致。黑人小哥折在being me,小可爱受不了troll,其实making post做到极致能成YouTube第一大v:Dude perfect,他们的内容都刻意,可刻意到极致就是creative。fake famous是公众号刷赞10万+,需要刷赞是因为背后的金主要考核数据,产业本质决定了除了用户外,平台跟广告商都不需要在意内容质量。从社交网的产业看,4星;个人跟社交网的关系,3.5星。| HBO max |
|
网红产业链揭示,说实话竞争不如中国激烈。另外这种揭示并不能反映为什么网红成为了新世代焦点,这种趋势并不是fake。 |
|
网红说到底就是广告载体,不要以为自己成了特殊才艺的代表 |
|
算是对当下的influencer文化的浅析,挑选的三个实验对象最后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当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几乎完全和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挂钩,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很有可能会失去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片子里有段话说得很对,一些influencer并不是真的出名,也不是因为某种技能或才华被仰慕,而是在推销某种产品,充其量算是个广告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些人靠着自己的才华成为了真正爆红的名人,但大部分小网红还是在苦苦挣扎,每则看似非常享受生活的ig post的背后也许都有一个被困在手机前的年轻人,ta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着精修过后的美图,但同时又对自己极度不自信,it's really sick and we need to stop,社交媒体可以承载更多有意义的事。 |
|
讲真full time influencer工作强度也是很大了...片子视觉好看但内容过目即忘... |
|
好看=价值,真实并不能变现,savage |
|
So a fxxking great documentary |
|
说实在的,就是因为世界太虚假了。所以对片中结尾都会存疑。
是吗?就这样放弃了?好正能量啊。。 |
|
网红的马太效应非常真实,当代社会的互联网冲浪越来越考验每个人的思辨能力。朋友说,你去看xxx有那么多followers,然后我去看下内容和engagement rate就知道水分多少了,但现在bots也太牛逼了,啥都可以买,而且social hearing软件也很多scam。虽然结尾升华了(因为导演是记者,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情怀),但个人觉得这个现状也改变不了,所以follow consciously, consume consciously. |
|
是社会实验,是网红成长史,也是MCN发展手册。选人和人物介绍的前半小时实在是太水了,应该适当压缩这部分让位于之后三个网红的各自发展道路。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发现的网红原理:假装自己拥有XX,持之以恒就会真的获得免费的XX.这大概是戈培尔之后又一批发现如何能把谎言重复无数遍成真的人了。他们最终发现了网红的本质是销售,正如直播的尽头是带货,不由得再次感叹环球同此凉热。 |
|
马桶坐垫可以当机舱窗户哈哈哈哈 |
|
3+ 三个人的差异性和结尾的上价值有点刻意,以至于可以把这部「实验型纪录片」看做MCN打造Dominique人设计划中的一部分hhhh,但马桶盖当机舱窗用和僵尸粉检测网站那两段有学习到。再次证明bot farm才是广告业的隐形冠军。 |
|
中国的KOL比片子里这几位可想得开,早就以开直播当卖货工具人为终极目标了。 |
|
至少要靠有点真本事出名吧 |
|
3.5 荒谬 |
|
有意思,但是看完想说啊?就这? |
|
很真实很sad |
|
这个片让人觉得成名很容易,会更加激发吧。能够从中获利,就是一种工作啊 |
|
很有意义的观察和切入点,瞥见到网红打造产业的生态。
纪录片的结尾有些草率和突然……可能因为新冠疫情的出现使得这个实验结束地很突然? |
|
探讨的也太浅了,这么小的投入也好意思叫社会实验好意思拍纪录片。正好印证主题,社交网络的秀,就是这么肤浅 |
|
好奇有没有人拍个中国版 |
|
为工作看的...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且疫情后AI经济爆发导致网红经济也开始转型,以至于这个片子虽然本着高瞻远顾的总结却颇有‘一个现象的世纪末’的(somehow 过时的) 意味... 但无论如何,网红效应这个叙事让我在这个成长阶段不禁联想到除了零售消费外其他一些领域,比如fine art ecology ---- 我始终无法接纳的将个人生活及其创作完全市场化的观念,到底是最后逃无可逃的‘质疑、理解、成为’,或许也是因为这个所以真的混不动纯艺生态了。。。怪不得这是一个无论什么人都携带artist身份的时代。 |
|
我觉得如果我能注销豆瓣的话,大概是可以戒掉sns的。 |
|
谁还没在LA的pink wall拍过照片呢!so many wannabes every single day lol
我觉得Dominique的性格还蛮不错的耶,片尾最后访问那段话让人觉得她其实还是蛮清醒的,没有沉迷其中而体会到了fake famous跟real famous的不同。 |
|
love dom |
|
有够无聊的策划,怎么不去拍那些学术圈艺术圈的混子。已经有很多作品把消费主义拍得更好了,复制一遍网红假装有钱有名的路线,这充其量就是一篇公众号爆款文的内容。三个人里面最值得拍摄的反而是接受了influencer身份的女孩Dom,她是如何自洽的?根本没有挖掘到。豆瓣Lawrence Lee事件都比这有意思 |
|
竟然很好看. Dominique 好美. 😍 |
|
资深记者主导的社会实验类纪录片,选题有趣,纪实性强,起承转合方方面面都有生动的记录,不足的是少些深度,尤其是结局十分仓促,可以理解有疫情的影响,但是还是有点虎头蛇尾,最后上价值也有点硬。另外还有股知识分子的酸劲,从头到尾透漏着对这个行业的虚假和肤浅的批判。害,可能这个行当是有点野蛮生长,但这本来就属于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可以是一门艺术,但更可能是一门生意!能挣钱没什么不好。有带货能力是商业成功的表现,是好事啊。不过总体来说也算是记录了一个网红的诞生,还是挺有启发的。 |
|
个人和群体的挣扎,最后的结尾我却觉得是个非常妙的、无法人为制造的戏剧化转折。齿轮已经转动,小哥那样的人是少数,迷失的人是多数。 |
|
2021.10.16 documentary |
|
人人都知道是假的还是趋之若鹜,想得到这最好赚也最难赚的钱。 |
|
居然一点新东西都没有。。。 |
|
This is legitimate hard work -- all the planning and shooting and communicating, exposure to the toxicity of online media, as well as getting stuck in a shallow objectified lifestyle & self-image. |
|
说实在的,美国的网红体量和中国还是没法比,但是有一点共同的就是大家都是为了赚钱所以做假人说假话上假网。 |
|
挺无聊的,毕竟造网红的套路大家都挺熟的,无非就是买粉推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接广赚钱。结尾的一堆儿童网红有点令人唏嘘。 |
|
国内拼团名媛玩剩下的,外国好落后啊。世界好虚无啊,粉丝好空虚啊。有点内涵好不好?粉丝们做个人吧。 |
|
挺有意思的,了解了influencer和bot的运作机制。可惜两个实验对象没机会深入挖掘了,不然多一些多样性会更真实也更有趣。展示了persona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冲突但是没有太深入讨论。这样的生活感觉真的太累了,24小时都在高压工作。 |
|
标记 |
|
创作者很讨厌金卡戴珊 |
|
一万个虚假账号不如一个能真实互动的活人,一百个能真实互动的活人也不如一个切实关心你的人。片尾多米尼的免费度假因为疫情而终止,搜了下多米尼的账号和fakefamous的tag也几乎什么都不剩了...疫情当下,一切都像一场电影一样。 |
|
Poignancy! |
|
纪录片中的照片拍摄过程还挺搞笑的,不过任何专业的照片拍摄都会做背景布置和打光。 |
|
狠狠地抽所谓网红的脸,资本流水线产物,造假,靠这些假象为自己营造富豪人设,目的就是割粉丝韭菜。比起在虚拟世界里找存在感。不如回归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 |
|
拉到沙漠里拍照记录的太真实了!中国应该也拍一个 |
|
结尾的少儿网红,和戴着口罩去网红地标打卡的镜头太扎心了,虚拟的关爱和恶意竟然切实影响到了现实生活。 |
|
讨论的东西稍浅,但拍得还蛮有趣的! |
|
其实这个姐们儿是真自然可爱。到底是电影捧红了这仨,即使是所谓的“失败者”Wylie目前也有28.8k粉还接了Lululemon的广告。能够被挑选入这个社会实验,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人生转折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