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滿「大師風範」地將義大利統一歷史、宗教紛爭史和真實事件整合,並找到了一個關於所有人性的痛點。作為缺乏宗教文化背景和認識的觀眾可能成為了好事,沒有立場和bias,只看見在一個荒誕的機制和外界背景下,本性被撕裂,不但反覆驚醒受折磨,最終沒有去路也找不到歸途。許多與土地決裂的背叛者首先是被綁架者。缺乏驚喜但十分穩健。3.5 |
|
极富张力,非常犀利的宗教选题,把贝洛奇奥最擅长的政治惊悚和历史传记揉在了一起,情节反转高效,准确,有力,一部最正典的情节剧。贝洛奇奥84岁了,非常希望能有奖拿。 |
|
多年前斯皮尔伯格曾试图把这个事件搬上大银幕可惜一直无果,而本片仿佛是一版有着斯皮尔伯格所有缺点的好莱坞“历史大片”,无论是人物本身还是背后的政治博弈都非常肤浅,紧张全靠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也是没谁了 |
|
B / 非常坚定的切片式叙述。当我们以为切片会深切地复原出一个人物的内在时,猛然发现它们仍然是破碎的。 |
|
好看到无以复加,抵达了一种通俗剧的极致:起承转合中惊心动魄,循序渐进中雷霆万钧,于细微中知厚重,于驻足中感悠长,于普世中露真情,于全知中见众生。 |
|
滴落婴儿额头的圣水让他成为人质,解放耶稣手足的钢钉让他忠于绑匪。跪吻教皇手背让他成为信仰的门徒,躲在教皇袍内使他迷恋血亲的迷藏。孩子被教会绑架,个体被信仰绑架,社会被神权绑架。他已认不出母亲的样子,面前的老妪只是他要洗礼的教徒。人们已认不出自身的样子,甘愿头戴荆棘被钢钉穿进掌心。 |
|
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影,幸好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当年评价《叛徒》的话可以再来套用一遍:“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的政教史诗,且是‘只有21世纪才能拍出’的却又具上世纪气质的电影。”真的很难想象可以有一部电影,把JD教拍出一整套X教感。恢弘的历史性变革下,是最微小的人性切口。以往的绑架题材都是社会帮你找孩子,只有这部里的绑架是一个家庭对抗整个社会与信仰体制。而在肉体绑架外,更令人惊恐的还是精神与信仰的绑架。各角色都以最激烈对抗或暗潮汹涌的情感状态示人,留下太多撼动人心的表演。几次梦境超现实,最终护遗体、病床前的两次反转,简直有着千钧之力。 |
|
一场认贼作父的悲剧。叙事上极不节制,音乐铺陈也不收敛,倘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人物视角也许能帮助一些,但很可惜,小男孩长大前是父母讲故事,长大期间是教皇讲故事,长大了之后自己讲故事。虽然我对主人公很同情(victime du destin),但它实在无法打动我。 |
|
6.5。無論視聽語言還是宗教議題討論深度,貝洛基奧的新作都又退回到過度保守的地步。儘管他對錯綜複雜的政治驚悚與宗教紛爭的捏合依舊遊刃有餘,卻在對人物性格與家庭關係的塑造上過於草率,堆疊的銅管無調性音樂也未能增強歷史正劇的厚重感。 |
|
(7.7/10)教会绑架孩子,信仰绑架个人,神权绑架社会。与《叛徒》类似,贝洛基奥由个体的命运为切入点展现动荡的时代。然而当代观众“无趣”“枯燥”的评价,也许预示着这种平实克制的电影叙事风格终将有消失的那一天。 |
|
我们atheist的年度惊悚喜剧!俩爹为根本性荒谬的无聊理由争一男宝哈哈哈哈,也像看那种社会新闻头条:“夫妻俩为幻想中的五百万大打出手”,精彩极了(缓缓鼓掌👏(所有排他性宗教全部都是绑架👌虽然我连“排他性”仨字都想直接去掉👌😌顺便这片里我最喜欢的凝视对象之一活了。谁啊?当然是基瑟斯 | 金鸡@万象深圳湾 |
|
这些老导演的手艺太好了,不玩花哨的东西,就是扎扎实实的叙事,甚至不排斥戏剧化的强情节和煽动性的配乐。还是欧洲艺术电影的拍法,导演的兴趣点不是这个故事,而是借着这个故事去完成一个自己的表达。在导演这里,绑架不只是故事的主情节,故事的每个人都被信仰绑架,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工具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某些东西所绑架,我们也困在某些事情里却不自知,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靠自由意志在选择,老导演看故事看得很透彻。 |
|
@小西天。当奥勒良城墙被轰开,哥哥找到弟弟,发现已无法说服弟弟回归犹太家庭和他的信仰。弟弟决绝地说,成为一个基督徒,是他的选择,他的自由意志。人们何曾拥有所谓自由意志呢?我们分明看到,儿时他被掳劫乖乖参加各种仪式,终于再见到母亲,声嘶力竭呼喊我要妈妈,我想回家;看到运送庇护九世遗体的队伍遭袭,他在愤怒人流的冲击下逐渐迷茫,竟随袭击者喊出将教皇扔进台伯河的口号。潮流的裹挟是否也是一种绑架?生在犹太家庭不是他的选择,被保姆出于好心私自施洗也不是。父亲提醒唱示玛他遵从,教士提醒唱祷文他也遵从。犹太父母影响了他的童年,教廷影响了他的青年。信仰建构的神圣性在生与养的世俗争夺中轰然瓦解。最后的镜头很震撼:一道墙,分隔了两种信仰,儿子与母亲,迷茫与笃定,生与死。庆幸这个故事最终斯皮尔伯格没拍。他拍不好。 |
|
几乎去除了所有的循序渐进,只留下最激烈、最高亢、最紧绷的有效冲突时刻,不断朝着观众滚滚而来,很震撼。 |
|
病榻前掏出圣水的时候算是年度最惊悚电影场景之一了 |
|
“矛盾一生”。一个男孩引起的争扯,写下冷峻的权力宣言,窒息的信仰拷问;它的塑造细究迷人,并让人生动感受弥漫其中的紊乱与不安。意外和同在一届(只是不同单元的)《新男孩》的感觉(乃至设置)相当,但感觉冗长了些。 |
|
稳扎稳打的视听与叙事,非常标准的宗教历史题材,没有丝毫的疏漏,各方面都可以用稳健来形容,却不见有任何的灵动,更像是出自一位匠人之手,可“匠人”从来不该是对一位杰出电影作者的褒奖。 |
|
@2023 PYIFF.
置景服饰都低调华美,赏心悦目。以比较通俗的方式科普了一段历史,博洛尼亚的天主教和犹太教之争,爱国和背叛之争。
绑架孩子的不只那一双双手,还有教会,不同宗教信仰无法调和,动荡的时代…而对被绑架的人来说,与家庭的决裂可能也是注定的。宗教的分别横在家庭成员之间,亲密不再,原先自然的情感流露变成了陌生的东西。除了宗教之外,年轻一代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上一辈坚持曾经的方式,也是矛盾和痛苦的来源。
家人重遇的两段很催泪,感情浓烈,节奏紧绷。第一次看到解放耶稣的画面,拔出钉子,他离开了,自由了。大家都希望自己被拯救却没想过耶稣怎么想。联想到Life of Pi里的宗教观 |
|
金鸡影展04。贝洛基奥不管拍什么都能触及到事物的权力本质,本片的片名《绑架》就是最好的注解。对小男孩的肉体与信仰的双重绑架,实质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导演的表达在这个时代恰如其分,今天网络上的各种骂战,现实里的各种冲突,不也正是这种争夺的体现嘛。 |
|
6/10。结构对称工整,开篇是教皇命人绑架男孩并强迫接受天主教教育,结尾教皇的尸身被暴民亵渎,表现了男孩向天主教皈依的过程,还涉及革命政府与教廷斗争的政治现实,影片将莫塔拉家庭晚餐和教会学校祈祷、庭审仪式与宗教仪式交叉剪辑,表现了犹太家庭与政治的对抗。在父母拜访儿子的段落,父亲愿意妥协,母亲却决绝地扯下男孩的十字架金项链,哪怕这能让她再也见不到儿子,男孩试图用自己的想象调和两者的矛盾,他爬上一个巨大的耶稣雕像,拔掉钉子,希望神回到圣母身边。但教皇对犹太教的恐惧(割礼噩梦),又使他用权术镇住软弱的犹太教组织领导人,当莫塔拉出于对教皇的过度爱戴,撞倒他受惩罚(舌头舔地),一种对威权的反叛开始觉醒。但莫塔拉的转变,特别是连革命军攻占罗马、母亲弥留之际都拒绝放弃皈依的行为与亵神之间极端的反差,没有解释。 |
|
8.4 震撼,由被受洗的犹太孩子演变为 天主教,犹太教和(之后加入)自由派的三方混战,小男孩梦见拔掉耶稣钉子的时候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可惜最后二十分钟太仓促,最后二十分钟的历史剧变让之前的一切都变得沧海一粟,只留下一个没有归宿的宗教孤儿,没有血脉,没有信仰,《圣母》的反面。 |
|
3.5 |
|
不少平行剪辑都非常奏效,错乱和模糊掉了确切的勾连关系。蛮狡猾的,段落的省略位置前后串联了不同的倾向状态,无需交代倾向的动因,只取用偏好的变动。但反复几次之后,观看起来难免疲乏。 |
|
2023.10.14 平遥电影宫 7thPYIFF-2 站台观影,确实需要多穿点做好防寒保暖。一场关于宗教信仰和政治博弈,是绑架、洗脑亦或者从内心深处的认可。挺有意思的片子。 |
|
“绑架”不仅仅指小男孩被教皇身体绑架,还有信仰对他和所有人的绑架。影片中很多人都是极度狂热的。
贝洛基奥擅长历史、政治类的惊悚戏,技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本片不像他以前的作品那样板正、严肃、缺少趣味。它有不少辅助观众沉浸的亮点。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在小男孩面前从神龛走下来,超现实氛围拉满。影片的音乐也极具张力。 |
|
【平遥电影宫站台】 |
|
宗教绑架,情感绑架,政治绑架,信仰绑架……信仰的本质怕不就是斯德哥尔摩情结 |
|
三星半。贝洛基奥对视听语言的把控、对演员的调动,每每都令人分外惊叹,但与这种游刃有余相比,整个影片的叙事脉络就多少显得力有不逮,过于平实了。足够好看,也确实可惜。 |
|
被绑架的犹太男孩去“解放”十字架上被绑架的耶稣;长大的男孩顺从笃信,但吻手变冲撞、河边变异式咆哮,潜意识里压抑许久的情感爆发。天主教的绑架是第一层,犹太教的绑架是第二层,但觉得还应该再进一步指向自降生便存在的出身绑架(可能也有稍稍触及吧,比如妈妈临死那句话)。技法纯熟但无甚触动(看过的贝洛基奥好像都是这样),或许再过十几、几十年,我会怀念这样(已经消失的)古典的电影吧。 |
|
能把这么根深蒂固又复杂纠缠的宗教信仰讲的让毫无宗教信仰的人看得懂又不失宗教本质的传递着让人思索的力量,这就是大师比一般导演厉害的地方。跨越几十年的时间线,一个家庭的故事拓展到宗派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冲突,最终又回到宗教指向的个人精神本体上,张合有度把控有力,演员演技无可挑剔,最后母亲咽气前的那句话很震撼。宗教的绑架和被绑架可以是现在很多冲突的起源点。 |
|
有些过于沉迷于技法了,平行的剪辑的确展现了不俗的审美,但观赏性上略微减分。可电影终究是艺术,想一想反而又能加分。矛盾的我。 |
|
匠人电影,古典主义,视觉享受,四平八稳。天主教和犹太教在“绑架”事件下的两代纷争,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导演设置了许多亲情和信仰的前后对应之处。剧本在某些时刻过于夸张,也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了自我克制。声音很有层次,激昂澎湃的配乐有时会喧宾夺主。 |
|
被绑架被改变的人生轨迹,被偷走的被强行扭转的信仰。很流畅,但除了孩子童年视角中的一场耶稣复活的梦境外,没有更吸引人的了。 |
|
原生的信仰被人剥夺,尔后又被赐予新的信仰。出身无法自我抉择,信仰亦被强权支配。或许无法决定生为何人,却总应尽力活成自己。
影片平铺直叙,以重要时间节点为主打造叙事框架,人物放置在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像流水账一般寡淡,只有事件没有人物。有痛苦有纠结,却看不见有关人物内心的转变。对主角的刻画鲜少,使其单薄地只剩明显的工具人用途。 |
|
【平遥影展展映】不愧是拍了一辈子戏的资深老导演,作品的成熟度和完成度是新导演望尘莫及的。在视听语言、场面调度和情感烘托方面更是扎实的好手,情绪高潮迭起直击观众心灵,看得多次泪目。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犹太孩童被绑架至罗马强行皈依并接受天主教教育的故事。它既是19世纪教皇国即将灭亡、意大利统一的轰轰烈烈时代背景下,关于犹太和天主教信仰、亲情和教权的激烈对抗。也关于一个孩童能否在强权的煽动蛊惑下坚持信仰抵抗洗脑教育,是否会迷失自我初心,堕入深渊无药可救,彻底变成父母兄弟都陌生甚至嗤之以鼻,站在对立面的“另一个人”。这是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悬念,男孩眼神、动作都令人揪心。因此结尾那个男人一系列的言行才无比震撼。演员演技炸裂。孩子和母亲的几场戏情绪烘托充沛,直接看泪奔。超现实桥段的点缀也恰如其分。 |
|
宗教太可怕了……这跟明抢有啥区别,大半夜气个半死…… |
|
有正太。 |
|
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应该就跟非华人看《坚如磐石》和《满江红》差不多,许多权力细节的处理都显然超出了非基督教/犹太教文化体系下人士的认知,因此还是呈现出一些“文化排异色彩”,这是选题本身就已经决定了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影片在艺术性上的完整感与精妙感,尤其是耶稣起身的瞬间,挺炸裂的,这种超然的设计,如果是在更通俗的影片里,必然可以成就经典。交响乐的使用拉高质感,不过过多眼含热泪的镜头削弱了表达的力度。 |
|
3.5,是《首尔之春》的反面,以谨慎的步伐避免历史往任何类型化方向发展。或许这个事件以及它所处的时代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色彩,因此便无需再添任何多余的装饰。但也是这种谨慎让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稳健,以至于它所带来的震颤只是一时,而非永久 |
|
技法流畅得赏心悦目,所有关于场面的调度音乐的运用情绪的操纵都行云流水一般古典又熨帖,现在这种熟手导演简直买少见少。非常规整的三幕剧,从单一事件、家庭折射出几十年风云突变巨大而荒谬的历史,立场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一个人从幼童长至成年是如何因各种外力操控灌输而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与原则,在最后直面小儿子的同时甚至难免怀疑和审视自身而留下震颤的余韵,我们要如何不被裹挟,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
|
大导为啥肯花时间拍了这么一部又美但又无聊的历史片? |
|
直击问题核心不好吗 |
|
很无聊的电影 |
|
埃德加罗活到了二战 |
|
工整的匠人气息如今也是很难得了。即使抛却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犹太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也值得这两个小时。 |
|
相当震撼的视听体验 于历史宗教的繁杂中找到了一条清晰有效的叙事脉络 场景服装极尽奢华写实之能 戛纳主竞赛能有这种商业大片级的故事片真是难得 相比之下所谓的“人性”“艺术性”已不是考量重点 况且此片在这些方面也不差 |
|
有太多的情节交给其他导演拍出来会是索然寡味的场景,本片拍出来每场都张力十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演员那张脸放在镜头前一言不发就有戏,这就是贝洛基奥作为电影导演的视听掌控能力。对各方势力政治性的挖掘也是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晚辈电影人所缺乏的濒临失传的手艺。除了宗教团体不高兴,不给金棕榈的另一原因可能是他作为无冕之王已经声名远播,不如把奖发给晚辈助力他们的职业生涯,然而哪个奖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金棕榈电影两只手数不过来,自己不争气干爹再使劲也扶不起来。 |
|
庇护九世是为强者,从内到外的。罗马之囚,这样的屈辱咱们这边只有阳明山上的蒋校长有同样心性撑住。单看影片的话,其实不应该落到孩子身上,因为教皇和他抢来的孩子之间没有多少可以演义的地方(真实历史如此),还不如把它拍成纯历史大事片。 |
|
油画式布景摄影催生出古典主义气质,与这份精美厚重的视觉氛围相反,故事本身只留疲惫的短平快,每一次转变都如此的突如其来,不仅在主人公的选择上,也在视角的转换上。 |
|
出乎我意料地不“难看”,虽然整体剧情有点黄金档的通俗剧走向,但是探讨的问题还是深刻的,尤其是一个被“抛掷”在意大利动荡社会中的婴儿在撕裂的政治氛围中被家庭、宗教两边抛弃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力还是挺到位的。只是宗教和家庭两端都有些脸谱化。 |